“秦亮同学,很多专业都可以为国家做贡献的,比如说计算机,你知道吧?咱们华清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在1958年就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全球都能排进前十……”罗光明还不死心。
“秦亮同学,你理科成绩这么好,可以去咱们首都大学数学系、物理系……这些院系随便你挑,咱们的数学系,全国第一!”王永义也开始了循循善诱。
这首都大学的数学系,还真是很牛的,后世大名鼎鼎的韦神,就足以让首都大学数学系光芒万丈了,另一个天才,当了和尚,就有些可惜了……
秦亮只是在想前世的记忆而已,但是,看在其他人眼里,就仿佛是秦亮在考虑了。
这下轮到牛桂山着急了,开口说道:“秦亮同学,你可得坚持你的理想,上咱们西工大,造飞机!”
三个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抢,现场的地方领导张向阳和刘金泉两人对视了一眼,神情复杂。
科学的春天来到了,知识受到了最大的重视,成绩好,那就能出人头地!
“各位老师,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我还是决定上西工大!”
“好,我这就去县城给你办手续!”牛桂山满脸兴奋。
当夜,秦亮和老爹挤在了炕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第二天上午,牛桂山再次来到了秦亮家,手续都办好了,该去上学了!
秦亮没有带被褥,家当那么点,都留给老爹好了,坝上的冬天可是很冷的,让老爹晚上多盖点。
至于换洗的衣服……当然也没有,就身上这一身,于是,他的行李少得可怜,只有一个帆布兜,里面装着老爹给烙好的玉米面饼子,留着路上吃,还有几本书,里面夹着各种入学手续。
秦亮这样子,半点也不像是出远门,倒像是去隔壁村串门一样!
乡亲们一直送到了外面的村口,看着牛桂山带着秦亮,坐上了县里派来的212,打算一路送到市里坐火车。
“亮子,去了学校好好学习!别惦记家里!”
“嗯,爹,乡亲们,你们都回去吧!”
车子启动,秦亮向后面挥手,脑子里,浮现出来了一首歌的旋律。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
秦保民站在村口,看了半天,一直到太阳西下,才慢悠悠地向回走,心中百感交集,儿子去上大学了,半年才能回来,他的确有些不舍,但是……儿子能上大学,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自己又很高兴,很骄傲。
第3章 农田里的西工大
长安,历史名城,作为十三个朝代的古都,它带着一种古朴的气息,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展示了长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那密密麻麻的箭楼,古朴而沧桑。
后世的秦亮,每次来到这里,都会头疼那拥堵的交通,马路上堵车也就忍了,排队半个小时才能进地铁站,这是什么鬼?或许自己总是节假日过来的原因?
现在是暑假,但是,长安市里一点都不拥堵,道路上,自行车大军们浩浩荡荡,大部分都是白衬衣,黑裤子,很少看到鲜艳的颜色,不过已经比一片军装绿好多了。
212和老解放偶尔驶过,留下一股股的黑烟,那发动机吃力地咆哮着,仿佛要用尽全身的力气一样。
拖着大辫子的公交车,从火车站开出来了,一站站地停靠,车上的人上上下下,越来越少,最后,就剩下秦亮和牛桂山两人了!
七八月份,田野里的高粱长势良好,看着已经有一人高了。
路边几个小屁孩,穿着开裆裤,唱着民谣。
“七月里初七哩,俺去走亲戚……拉拉扯扯进了高粱地……”
“牛老师,咱们是不是坐错了?”
“没有,前面就到了!”
嘎吱!
“西工大到了,终点站了,车上所有的乘客请往后门走!”
秦亮挎着自己的帆布兜,跟着牛桂山下了车,看着近在咫尺的西工大友谊路校区。
这大学,压根就没在城市里!旁边是农田,是村庄,后世城市扩展,这里才有了高楼大厦!
难怪从火车站出来,坐了这么久的辫子车!
“走,秦亮同学,我带你从南门进去,咱们这校园可漂亮了,绿树成荫,古朴典雅……秦亮同学,你看,前面就是一号楼,以后主要在这里上课,有时候上大课,就向东边走,有西平教室和东平教室,上百人都能放下。”
秦亮知道,自己后世来参观的西工大友谊路校区,和眼前的这座学校太不一样了!
后世来的时候,南门的一号楼依旧还在,不过已经变成了公字楼,图书馆还在,其他的,都应该没有了,一座座大楼傲然耸立,西平教室那边应该是研究生西馆,东平教室是研究生东馆,两者之间,还夹着一个十几层高的科研大楼,也叫做勇字楼。
后面是材料科学大楼、航空大楼、新图书馆……
好在学校地方够大,以后搞建设也放得下。
“咱们往后面走,那边是宿舍区。下火车之后,我给后勤打了个电话,那边让咱们直接去13舍……”
秦亮跟着牛桂山向前走,沿途终于看到了几名学生,白衬衣,黑裤子,怀里抱着书本,行色匆匆。
前面,是一排四层小楼,青砖外墙,没一根承重梁,就是砖砌上去的,上面写着红色的标语,在雨水的冲刷下变得暗淡。
人民送我上大学,阶级委托记心间!
为革命刻苦学习!
当来到13舍的时候,秦亮终于看到了一个顺眼的标语。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秦亮不由得念了出来。
“没错,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尊重知识的时代到来了,小伙子,你作为省状元,来到咱们西工大,可得好好学习,以后肯定是国家栋梁!”
就在此时,13舍里走出来了一名后勤老师,四十多岁的年纪,两边扎着麻花辫,此时,那双乌黑的眼睛,正在上下打量着秦亮。
“嗯,老师您好,我叫秦亮,状元什么的,不过是因为我们省教育落后,要是换个教育大省,我怕是连前十都进不去……”
“嗯,小伙子倒是谦虚,老牛,这孩子的行李呢?”
“行李什么的,都在咱们学校置办,等下去后勤……”
牛老师去过秦亮家,知道秦亮家里穷,被褥就那么点,秦亮轻装简行,是为了把被褥留给家里。
大学除了给新生准备了喷着编码的床单和被罩枕套之外,还准备了被褥,家庭条件好的,就在学校买,条件差的,要么自己带,要么就光着,还真有学生光床板睡了四年的。
“好,那秦亮,我先带你上去看看宿舍,然后带你去后勤拿床上用品!”
“其他年级的宿舍不开放,目前只有大四宿舍,我先安排你住大四宿舍,等到新生报到之后,再搬到大一宿舍去!走,咱们上三楼,308!”
其实,在工农兵大学的年代里,很多都是两年制的,甚至还有一年制的,进入大学,其实就是走个过场而已,根本就学不到多少东西。西工大的四年制大学,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
宿舍不大,摆着四张上下铺,只有靠窗户的一个上铺空着,床铺中央的过道里,摆着一个桌子,和预想中的差不多。
就在秦亮打量自己的生活环境的时候,牛桂山在门口,和后勤老师聊了起来。
“这孩子山沟沟里的娃,家里条件很差,考了省状元,政府给了点钱,还被邻村的人偷了,等下领床上用品啥的,你先给记账上,等他入学之后,想办法给他报销了,要是报不了,就从我工资里扣!等下,我还得带他去食堂,对了,还得提前给他领点饭票……”
秦亮的心中,闪过一阵的感动,这个时代的大学老师,可是最淳朴的!
食堂。
这是一座大平房,青砖外墙,木头的窗户有些斑驳,进入之后,是一排排的大桌子,上面泛着油光,里面,食堂窗口里飘着香气。
“咱们学校的饭菜非常便宜,荤菜两毛,素菜一毛,秦亮啊,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别只吃一分钱一份的咸菜,每个月学校会发十二块五毛的生活费,你要是不够花了,就和我说……”
牛桂山絮絮叨叨地一边说,一边带着秦亮向前走,就在走过一个桌子的时候,秦亮看到了一名中年人,正在忙碌着。
他左手拿着馒头,馒头被从中间撕开成了两块,中间夹了几块咸菜,形成了一个东方汉堡,他也没看,只是下意识的把馒头放进嘴里咬着吃。
他的右手拿着一个飞机模型,机头进气,三角翼,单发单垂尾,一看就是歼七战机。
“高空高速已经过时了,现在已经开始追求机动性了,这飞机要怎么改,才能提升机动性啊?边条翼的技术难度太大了,而且也不好改……”
“老沙,又在研究你的模型啊?”牛桂山看向那边吃边琢磨,简直成魔一样的教授,开口问道。
第4章 师兄,你们不懂?听我给你们讲
沙这个姓氏很少,在西工大,姓沙的教授,估计就只有一个:沙伯南!
沙老出生在战火连天的时代,参军入伍后在海军航空兵部队服役,五十年代,他作为飞机大队机务主任,参加了北棒子的那场战争,他三次立功,还获得过两枚朝鲜军功章。
这段经历,让沙老对作战飞机有了特殊的感情,也时刻关注什么飞机是部队需要的。
战争结束之后,沙老去了哈工程深造,刻苦学习,努力钻研。
现在,沙老已经是西工大教授,但是他依旧对一线战机很关注,当他带着学生到132厂实习,发现了歼七飞机的缺陷之后,就开始了琢磨:究竟怎么做才能提升飞机的性能?
长期的思考之后,一条渐改的思路逐渐在他的头脑中成型:在原来机翼的基础上,内段不变,外段的后掠角缩小,把三角翼改成双三角翼,增加翼展,提升性能!
改动小,效果明显,汇报上去之后,首先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又跑去成都汇报,得到了132厂的支持,几年下来,空军大力支持下,这款代号歼七E的飞机终于得到总参批准立项,而且,全国首次由飞机厂和大学一起合作研发!
歼七E造出来之后试飞发现,近距空战能力达到了F-16的百分之八十!
空军很满意,大量装备,大名鼎鼎的八一飞行表演队,在换装歼十之前,用的就是这款飞机,足以说明它的机动性有多优秀!
现在,应该是沙老刚刚琢磨歼七如何改进的时候了!
自己既然遇到了……那当然得帮个忙!
看着牛桂山走向食堂窗口去打饭,秦亮一屁股坐在了沙教授的对面。
“沙老师,这模型,是米格-21吧?脊背没鼓起来,进气锥也没突出来,应该是米格-21的早期型号……”
这一句话,就把沙教授给说得一愣,这小伙子,知道得挺多啊?
“米格-21是当初老毛子为了飞到2马赫而研制的一款飞机,整个飞机设计几乎都是围绕这个目标来制定的,导致了它缺陷很多,机体小,内油有限,机头进气又进一步限制了燃油携带量,导致它的航程很小,不过,这些还不是大问题,关键是为了飞到2马赫,用了大后掠角三角翼,导致低速性能很差,机动性甚至还比不上米格-19……”
照顾了高空高速,就照顾不到机动性,这就是鱼与熊掌而不可兼得了!
就在此时,两名学生走了过来,每人拿着一个铝合金饭盒,里面是一份素菜,上面架着两个馒头,听到秦亮这样说,顿时就停住了脚步,看向了他。
“这位同学,你这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啊,在我们沙老师面前,说这些肤浅的东西,你这是在咱们图书馆翻看过报纸的吧?”
“没错,你说这些,都是大家伙知道的东西,你要是真肚子里有墨水,就说一些咱们不知道的……比如说,米格-21的机翼,为啥和米格-17、米格19的不一样啊?”
沙教授皱了皱眉头,这两个大四学生是他带着的,最近刚刚从132厂回来,在厂里的时候,学了很多东西,现在……
他下意识的想要出言阻止,不过……还真想看看自己面前的这个小伙子,究竟是真的有两下子,还是只会人云亦云,所以就没发话。
“你们哪个系的?”
“飞机系啊!”
“哦,那你们学了空气动力学了吧?”
“那是当然,大一专业课就学了!”
“你们用的教材……哪个版的?或者说,哪个老师编写的?”
你问这干啥?两个大四学生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刘志中,1966年出版。”沙教授开口。
“哦,这样的话,在这本书的
两个大四学生睁大了眼睛。
“在课本的
沙教授点头,这个小伙子,说得完全没错!
“好,上面就是理论公式,现在,我们再来联系实际,二战之后,超音速机型普遍采用后掠翼,马赫数越高,机翼的后掠角就越大,但是有一个极限,超过后容易翼尖失速和机翼变形,从而坠毁……为了克服后掠翼带来的问题,设计师们开始找各种方法。”
两个大四学生再也没有了刚刚的鄙视,都认真听了起来。
“一种就是F104,小展弦比,高翼载荷,这种结果就是损失机动性,把飞机变成有人操作的火箭,另一种办法,就是三角翼,刚刚说的那些公式,你们还记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