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穿越指南 第75节

  桥共有四墩五孔,孔与孔之间跨径45.9米。整体设计极简,桥梁上方是梯形钢桁架结构,每一跨都由长方形加斜撑杆件构成。

  桥身总长有233.5米,总宽有8.36米,同时桥内两边设有各宽一米的人行道。

  桥端还筑有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

  就这两人,仔细观赏的时候,旁边有一个60岁的老人,看他俩的样子,一脸的欣慰。

  然后走到他们旁边,笑着说道:“两位小同志怎么样?

  这桥看着是不是让人充满斗志啊?”

  他没有管两个人的反应,自顾自的说道:“这是人家六七十年前的技术,我们直到前几年的时候才超越,着实是不容易啊。”

  听这位老先生说话,陈平安他们两个也是在一旁安静的听了起来。

  “当初,为了建这一座铁桥,可是花了不少的功夫。

  为了将物资从津门运输到金城,数千里路途上,一条由火车、骡马组成的运输长龙,翻山跃岭,风餐露宿,历时近两年,才将全部桥料一站站转运至这里……

  49年的时候,铁桥桥面的木板被焚,杆件及纵梁被枪弹打得通红,但桥身安稳如常。

  后来经过简单的修理,又进行了通车,直到54年国家拨款60万元,对铁桥进行全面维修加固,在原平行弦杆上端置拱式钢梁,使铁桥更加美观坚固。

  只是,这又过去了很多年,铁桥上的部分构件也已经老化了,是时候到进行大修的时候了……”

  老先生学识渊博,显然这铁桥了解的极为清楚,听了他的一番讲解,两个人对这中山桥也算是有了颇深的了解。

  “老先生,您对这个大桥如此熟悉,怕不是这行业的?”

  他本来要说专家学者,可是你想想这个年头,说到口头的话,又忍了回去。

  老头听了陈平安这话,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小伙子倒是有眼力。

  我呀,还真是研究桥梁一辈子了。”

  陈平安还想继续跟着老头说说话,结果没想到,对方直接摆了摆手,然后背着手直接离开了。

  那样子倒是有一番高人模样。

  看着陈平安那错愕的眼神,姜晓在一旁,忍不住的笑了。

  “平安哥,走了,你还真想当故事听啊,”

  陈平安听到这话,也是笑着说道:“你呀,还笑,我只是觉得这老头有意思,所以想跟他多聊几句。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你想啊,他这么懂桥梁。

  想的也不是一般人。

  说不定还是铁道学院的教授,现在打好关系,以后还能找他多学点东西。”

  姜晓一听还真是这样,这人还真很有可能是金城铁道学院的教授。

  “算了,平安哥,毕竟大家只是萍水相逢,以后要是有缘,肯定还会再见的。”

  俩人边说边笑,又往其他地方走去。

  这年头的傍晚,虽然街道上游玩的人比较少,可终究还是有的。

  像什么小西湖、白塔山,这些地方的游人也是络绎不绝的,只不过是终究少了后世那份热闹。

  回到招待所,已经是快晚上9点了,两人洗的热水澡,便紧紧的锁上了房门,拉上了窗帘。

  为陈家的,传宗接代事业奋斗。

第78章 他是一个妖孽

  第二天,陈平安进入了真实的上学状态。

  一大早便带着书本往教室里走去。

  今天早上,要学习的是铁路轨道、路基工程两门课程。

  到了教室,已经坐了一半的人。

  大家看他进来,也都是好奇的打量着。

  “各位同学好,我是铜城工务段的线路工陈平安。

  前两天,由于一些原因,没能够及时报到,所以这便迟到了两日。”

  大家听到他的自我介绍,也都是纷纷的说起了话来。

  互相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便有一个中年人站起来说道:“陈平安同志你好,我是金城局工务处的工程师于洋,现在是咱们班的班长,欢迎你报到。

  前两天的课程,你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来找我。”

  陈平安听到这话,连忙笑着感谢了一句。

  说实话,对于这课本,他简单的翻了一下,他发现根本没有什么难度。

  毕竟上一世的他,毕业于985的本硕。

  虽然学的东西跟这些不一样,可是与这些人有最大的区别,那就是它有非常强的自学能力。

  他相信,学校安排的课程,他只需要一两个月时间就可以完全学完,到时候还可以学习一些其他的内容。

  没多久,上课的铃声响了起来,一个熟悉的老头,慢悠悠的走进了教室。

  陈平安看着来人,不由得张大了嘴巴。

  这不就昨晚上的那个老头吗?

  原来他居然是铁路轨道这门课的老师。

  课程一开始,这老头居然连教案都没有。

  直接讲起了课来。

  时不时的还在黑板上写写画画。

  “同学们,前两天的课程,我们已经学习了铁路轨道基本概念和组成。

  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一下,铁路轨道的连接零件。”

  陈平安跟坐在旁边的同学悄悄的打听了一下,这才知道上课的老头,名字叫王根生。

  原本是铁科院金城分院土木所的专家,后来金城分院直接合并到了金城铁道学院,王教授便担任起了土木系的主任。

  “同学们,目前我们常见的轨枕都是木头所制成,这种轨枕的缺点,我们之前也说过了。

  今天就不必多说了。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它跟钢轨的连接方式,是通过简单的道钉固定。

  从最初始的道钉,到目前所使用的螺纹道钉,这都是我们的连接零件。

  而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轨枕,是由我们国家的铁路专家,部里副主任阎解成同志,在1958年研发成功的预应力混凝土轨枕。

  由于这种轨枕的研发成功,让我们的连接零件形式出现了多样化、复杂化、专业化。

  为了满足京城地下铁路工程的建设要求,铁科院专门研究出了一种可以减震的扣件。

  使用这种扣件,可以减小列车在地下隧道里行驶的时候引起的震动……”

  王教授说着,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起了这种扣件的形状。

  别看王教授年纪大了,可是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这种扣件的结构。

  陈平安也是,赶紧往自己笔记本上记录着。

  “当然了,这种扣件各个零件之间的要求很高,与固定螺栓而言,它的力矩不能小于100牛米,扣押的也要大于30牛米……”

  “平安,这个牛米是啥东西?”

  这时候,陈平安的同桌石国柱小声的向他问起。

  他也就是小学文化,这些年,在单位里表现好,这次要提干,所以才来进修的。

  陈平安赶紧便给解释了一下牛米的意思。

  “反正这个东西,你简单的理解为螺栓拧的松紧程度,就可以了。”

  石国柱听到陈平安这样说,不由得说道:“平安,你懂的真多啊。”

  很快,一个半小时的大课,便已经结束了。

  临下课的时候,王教授说道:“你们呀,基础差,对一些基本的概念都了解的不多。

  所以课后的时候,一定要互相学习,有不懂的要找人问,一定要把课堂内容消化掉。”

  大家听到这话,都是一个劲的应承着。

  毕竟这年头,能到大学里读书,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难得的机会,除了个别人,大多数人都很珍惜这种机会。

  “陈平安,怎么样?能不能跟得上进度?”

  等到王教授离开以后,于洋走到陈平安旁边说道。

  陈平安笑着说道:“班长,我还行,谢谢你关心。”

  “你可千万不要不懂装懂,有不懂的赶紧问我,我的笔记也可以借你抄一下。”

  陈平安看得出来,这个于洋啊,是有点喜欢出风头。

  只不过人家这会,这番作态,任何人都说不出什么问题来,他便只好摇了摇头,再次感谢了一下于洋。

  大家说着话,也都点上了烟抽了起来。

  这年头的教室,陈平安也不知道能不能抽烟,也是跟着大家一起抽了起来。

  其实刚刚上课的时候,他都闻到烟味。应该是后面有人一边听课,一边抽着烟。

  对于这种情况,他也不好做出什么评判来。

  虽然他自己是一个烟鬼,可是上课的时候抽烟,让他这个接受过后世高等教育的人,有些无法接受。

  大家抽了一支烟,喝了一口水,上课的铃声又响了起来。

  这一节上的是路基工程。

  路基这玩意,陈平安自然是理解的。

  所谓的路基工程,在他的理解中,就是对于铁路路基的各种施工方法,和技术参数的一种学习。

  “平安,给咱们上路基工程的白玉龙教授,听说是技术三级的副总工级别的,前几年从京城过来的,很是厉害。”

  陈平安听到这话,也是心中不由得一阵好奇。

  这年头技术三级,都可以称得上行业里面最顶尖的一批专家了。

  根据他后世了解到的信息,技术一级全国也就几十号人,那些技术二级和三级的,基本上都负责了很多国家大型项目。

  这堂堂技术三级,给他们来上课,实在是有些大材小用。

  要知道当年建设大会堂的总工程师,也才是技术三级。

  一想到,给他们上课的都是这些行业大佬,陈平安还是有些激动的。

  要知道,当年他在985院校读本科的时候,上课的也没有几个真正的大佬。

  就连他读研时的导师,比起如今的技术三级的含金量,那也是差了,不知道多少。

首节 上一节 75/1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