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穿越指南 第132节

  会议开了一个多小时,等到11点半的时候,白教授正式宣布会议结束。

  然后他看着陈平安,笑着说道:“陈平安你来一下我办公室。”

  白玉龙在这边,自然是有他个人的独立办公室的。

  陈平安赶紧点了点头,便跟着白教授一起出去了。

  到了办公室里,白教授考察了一下他最近这段时间的学习进度。

  问了几个有拓展性的问题,等到陈平安回答之后。

  白教授满意的点了点头。

  然后这才跟陈平安,说起了正事。

  “平安啊,听说你今年才刚刚结婚,怎么样?”

  陈平安听到这话,不由得挠了挠头。

  他也不知道,白教授问他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啊,挺好的呀!”

  白教授听到他这回答,不由得翻了一个白眼。

  然后这才说道:“今年过年的时候,给你多放两天假。

  交给你一个任务,就会让你媳妇怀上孩子吧。”

  “啊。”

  陈平安听到这话,目光直愣愣的看向了白教授。

  没想到,他老人家居然连这种事情都关心。

  “哎,你个傻小子。

  我跟你提前透露一下吧,咱们明年啊,这战斗组的研究工作,可不能放在办公室里,做纸上谈兵的赵括。

  等到这边人员全部赶到,资料归纳好。

  咱们战斗组全体人员是要上高原的,我们要在高原上不同的地区做实验,做观察。

  这样才能完成战斗组的任务。

  一旦上了高原,要下来一次可就不容易了。”

  陈平安听到这话,神情也是不由得严肃起来。

  “老师,我明白了,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

  白教授见此,不由得点了点头。

  严肃的说道:“高原地区,一直被称作生命禁区,

  咱们战斗组的工作人员,就是那一片禁区的探索者。

  我们要面对的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矛盾与困扰。

  如何让铁路顺利通过冻土层?

  如何保证高原气候对工程的影响降到最低?

  每一个问题都是在与自然抗争,只能在抗争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结果。”

  说到这里,白教授也是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当然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资格上高原。

  前些年,有很多专家也申请上高原研究冻土层,结果最后都被高反给开除了。

  所以,为了克服高原缺氧的影响,年后的时候我会专门组织大家进行高山训练,锻炼身体,增强适应能力。”

  白玉龙教授心里最担心的就是高原反应,至于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他觉得总有解决的办法。

  担任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分布与特征研究课题组组长。

  “老师,我明白,我知道咱们面对的是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

  我坚信,冻土难题一定能攻克,铁路一定能进入高原高原。”

  “好,有这个信心,我很高兴。

  年后等到战斗组成员全部到位以后,我准备让你担任高原铁路多年冻土分布与特征研究课题组的组长。

  你有没有信心?”

  陈平安听到这话,心里不由得活动了起来。

  高原铁路多年冻土分布与特征研究课题,显然,这并不是一个需要创新的工作。

  而是一个靠着勤劳奋斗就可以完成的统计性工作。

  高原上气候恶劣,这种工作自然是适合年轻人来做,让那些老同志负责这种工作,估计不到半年,身体就扛不住了。

  显然,白教授是考虑了他的专业素养以及年龄身体条件,这才有了这个任命。

  想明白这些,陈平安便立马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然后说道:“老师,我一定会坚持完成任务的。”

  得到了陈平安的保证,白玉龙也跟他说起了具体工作的办法来。

  毕竟是自己学生,又是刚刚毕业缺乏经验。

  虽然这项工作不需要极高的专业性,像这种普通本科毕业生就可以承担。

  但是,这项工作做起来也极为繁杂,需要很强的统计能力和施工组织能力。

  要不是这次部里给他的那些专家学者年纪都太大,说什么他也不会把这么重要的担子放在陈平安的身上。

  说到底,还是人才断代严重。

  接着,两个人便交流了一下,在什么地方建立冻土科研基地,还有冻土定位观测站等等。

  两个人交流了一些技术上的事情,白教授仿佛想起了什么,笑着跟陈平安说道:“对了,下午咱们战斗组有新人报到。

  也是个年轻人,你们要多交流。

  冻土研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时间积累的。

  我们这些人年纪大了,只能帮你们年轻人搭好框架,最终还需要你们年轻人去实现铁路上高原的伟大征程。”

  陈平安听到这话有些好奇,便直接开口问道:“老师,这人是哪里来的呀?”

  白教授笑着说道:“这位同志叫张显,70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铁道工程地质专业。

  之前在齐齐哈尔路局加格达奇分局的一个线路队。

  前不久,部里为了组建战斗组,就专门把他调到了铁科院西北研究所,让他参与这项工作。”

  陈平安听到这话,不由得点了点头。

  至于这铁科院西北研究所,最早的时候叫铁科院金城分院。

  后来又改名字叫铁科院金城研究所,去年的时候金城研究所又变成了西北研究所。

  陈平安心里牢牢的记住了张显这个名字,毕竟白教授专门提了出来,说明这个人,很有水平。

  再说了,这年头,正儿八经的大学生也没有几个。

  对方既然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在这个年代,算得上绝对人才。

  再加上对方在齐齐哈尔那边工作了四年,想来是对冻土有一定的研究。

第116章 三个臭皮匠

  铜城,这天周末。

  早上10点多,姜晓背着包在百货商店门口。

  “嫂子。”

  这时候,突然传来一阵女声。

  姜晓扭头一看,见是陈平芳,便笑着挥手说道:“小芳,这边。”

  陈平芳快步跑了过来,双手挽上了姜晓的胳膊。

  “嫂子。”

  “怎么样?

  这两天上班还顺利吗?”

  陈平芳听到这话,便赶紧说道:“嫂子,你可不知道。

  我这些天啊,天天在学习,车站里安排的各种培训,搞得我跟考大学一样。

  头疼得很啊。”

  “哈哈,你可不能抱怨。

  要好好的学,以后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铁路工作人员。”

  陈平芳听到这话,点了点头。

  笑着说道:“嫂子,你放心好了。

  我们车站给我安排的师傅,是我们车站的值班站长。

  她虽然学习上对我要求很严格,但是平时在生活上对我很照顾的。”

  姜晓听到这话,笑着点了点头,说道:“那你可要一定抓住机会,不要辜负你师傅的一片心意。

  平日里对待你师傅,可一定要尊重。”

  “嗯。”

  “走吧,咱们也进去看看。

  嫂子说好了,要给你买两身衣服,一会儿看上了什么直接跟嫂子说,可千万不要客气。”

  就这样,两个人随着人群,往百货大楼走去。

  不一会儿,两个人便到了3楼。

  这里是专门出售布匹、成衣、鞋帽的地方。

  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让陈平芳看的目不暇接。

  “哇,这里的商品真多呀。

  可比咱们公社门市部的多多了。”

  姜晓听着陈平芳这话,笑着没说话。

  她当初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也同样被这里的商品所震撼到。

  对于陈平芳的心理,她是能够感同身受的。

  很快,两个人挑好的衣服,结了钱,又逛了一会儿,这便离开了百货商店。

首节 上一节 132/1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