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177节

  虎妞仰着下巴:“李哥,我虽然没钱投资,但这技术员我一定能当上!”

  林小虎撇撇嘴,暗道,你才来了几天,就吹吧!

  “好,到时候我亲自给你考试。”李哲笑了笑,随后仿佛想到了什么,笑容收敛,叮嘱道,“还有件事,如果有人问办贷款的事,大家可以说。但不要告诉别人,这笔贷款投资到了四季青公司。”

  众人纷纷点头。

  ……

  上午,阳光已经爬过村头的老槐树梢,照得地上暖洋洋的。

  刚过十点,老李刚把大棚里的黄瓜架绑好,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叫上李哲去看新房。

  两人沿着土路边走边聊,走了没多远,新宅基地的轮廓就清晰起来,隔着老远就能看到工地上忙碌的身影。

  走进场地,各种建材分门别类地堆放着:码得整整齐齐的黏土砖像一堵堵矮墙,筛好的砂石堆成小山,松木和杨木搭成的木架上晾着门窗框架,刨花在阳光下闪着金粉似的光。

  几个工人正弯腰搅拌水泥砂浆,铁锨碰撞水泥桶的叮当声此起彼伏。

  “李哥,李老板。”一个洪亮的声音从工地中央传来。刘金亮大步流星地走过来,脖子上挂着的皮尺随着走路晃悠,帆布包里露出半截图纸。

  李哲从兜里掏出一根中华烟:“刘哥早,施工还顺利吗?”他用打火机先给刘金亮点上,又给父亲也点了一支,三人站在地基边吞云吐雾。

  “顺利。”刘金亮猛吸一口烟,用脚跺了跺脚下的地面:“您瞅瞅,地基绝对扎实。再看看这垫层,全用的青石条打底,上面又浇了二十公分混凝土,就是坦克碾过都没事!”他扯着皮尺走到墙角,

  “砖石基础都砌到一米高了,承重绝对没问题。一层的墙体已经起了半人高,黏土砖都是从窑厂直接拉来的新砖,你瞧瞧这硬度。”

  李哲蹲下身敲了敲砖缝,砂浆饱满得能看出工人的手艺:“确实不错,比我预想的快多了。中午,我让家里炖锅肥肉,给大伙加个菜!”

  “那可太谢谢您了!”刘金亮笑得眼角堆起皱纹,转身朝工人喊道,“听到没?中午加菜,都加把劲干!”

  工地上立刻响起一阵欢笑声。

  等刘金亮去安排施工后,老李拉了拉儿子的胳膊,往僻静处走了几步。

  他看着远处正在预制的楼板,眉头微微皱起:“老二,我问你个事。盖这房子已经花不少钱了,你前阵子又买了车,四合院添了家具家电,还投钱办罐头厂,昨天又说要给四季青公司投十三万多——”

  李哲现在挣得多,花销也大,老李也搞不清他到底有多少钱,露出些许担忧神色,声音压低了些,“你手里的钱还够吗?可别断了链子……”

  李哲把烟头摁在脚下碾灭,笑道:“爹,您放心吧。我手里握着不少资金,花不完。盖房的钱不要省,怎么舒服怎么来,这房子可要住几十年呢。”

  李哲上次算总账是 2月份,当时手里就握着大量资金,人民币现金 114000元,外汇券 90039元。

  现在过去了两个月,李哲手里的钱只多不少。首先是蔬菜店的利润,2月份的纯利润是 9400外汇券,3月份纯利润 9730外汇券。

  蜀香居三四月份的纯利润加起来有 3879元。

  蔬菜大棚的收益最高,2月份人民币收入 62032元,外汇券收入 74433;3月份人民币收入 64020元,外汇券 76483。

  李哲倒卖两次罐头,第一次盈利 13160元,第二次盈利 8250。

  另外,三四月份的支出也多,其中包括买车、买家具、买电器、日常花销、大棚员工工资、大棚农资、盖新房等,人民币支出高达 61000元,外汇券支出有 14039元。

  李哲仔细计算了一下,刨去这两个月的支出,他手里的总资金大概有人民币204341元,外汇券 246000元。另外,他还欠了信用社 112000元贷款。

  很快,李哲要往四季青蔬菜公司投入十三万多块钱,罐头厂也要投资两三万元。

  这样,手上的人民币也就剩个四五万,反倒是外汇券比较多。。

  这个年代,外汇券的购买力远强于人民币,但随着市场逐渐放开,这种优势会越来越小,李哲想搞一些针对外汇券的生意,利用外汇券现有的优势和高溢价赚更多的钱。

  这个回头要好好研究研究……

第247章 合作(大章)

  十一点的日头已经有些灼人,照在身上暖融融的,一股微风夹杂着青草的方向拂面而来。

  老李和李哲父子俩离开施工现场,沿着田埂往回走。

  老李回头望了一眼宅基地的方向,咂摸着嘴说:“地基打得扎实,砖瓦也备得足,入夏前准能住进新房。”

  李哲“嗯”了一声,脚步却拐向了东边的地块,“爹,咱绕过去看看小黄瓜。”

  上个月 24号栽下的腌渍小黄瓜苗,如今刚过十天,正是见长的时候。

  小黄瓜苗已有 4厘米高,茎秆像火柴棍般粗细,裹着细密白绒毛。子叶边缘带点浅黄,仍挺括舒展。

  两片真叶呈十字张开,一片完全展开如心形,另一片刚舒展,叶肉嫩黄透亮。根部须根缠满土粒,在土里悄悄蔓延,风一吹,幼苗轻轻摇晃。

  “长得不赖。”李哲蹲下身,手指轻轻碰了碰叶片上的绒毛,水珠顺着指尖滚落到泥土里。

  “李叔,李老弟,你们来了。”一个黑黢黢的身影从地头的窝棚里钻出来,正是负责这片黄瓜地的王二麻子。

  他三十来岁,脸上的麻子在阳光下格外显眼,裤腿上沾满了泥点。他手里还攥着个洒水壶,壶嘴滴答答往下淌着水。

  “二麻子,这几天没少费心吧?”老李笑着问。

  王二麻子放下洒水壶,咧嘴笑道:“应该的应该的。您看这小黄瓜,一天一个样。西边的青刀豆也齐苗了,我昨天刚薅了遍草。”

  他说着往西边指了指,青刀豆苗高约 5厘米,茎秆带细毛,两片豆瓣叶挺括,新叶刚冒尖。株株精神,透着股往上蹿的劲儿。

  李哲点点头,刚要开口,却见王二麻子搓着衣角,眼神躲闪,一副有话要说的样子。“咋了?有难处?”

  王二麻子脸一红,黝黑的脸颊上泛起可疑的红晕,支支吾吾道:“李老弟,俺想跟你种大棚。”

  “哦?不想种露天黄瓜了?”李哲挑眉看着他。

  老李在一旁皱起了眉。当初招王二麻子的时候,他就瞧出这小子心思在大棚上,但想着都是乡里乡亲的,都已经答应他了,也不好直接辞退。

  “不是不是!”王二麻子急得摆手,“俺愿意接着种黄瓜,就是……就是种完黄瓜闲下来的时候,能不能跟着学学大棚技术?俺不要工钱,免费帮忙!”

  李哲乐了,掏出盒中华烟,弹出两根递过去:“听这意思,是想学成了自己建大棚?”

  王二麻子的脸“腾”地红到了脖子根,伸出的手往回缩了缩。

  他确实有这心思,可这话被戳破,还是有些不好意思。老李在一旁看得清楚,拍了拍他的肩膀:“二麻子,有想法就说,甭藏着掖着。俺家老二不是那小气的人。”

  王二麻子咬咬牙,像是下定了决心:“是,俺想建大棚,不过不是现在,打算冬天再建。”

  李哲把烟递给他,自己也点上一根,烟雾缭绕中,他看着远处连绵的大棚,缓缓问道:“王哥,跟你一样想法的人多吗?”

  “多!咋不多!”王二麻子猛吸一口烟,烟灰掉在了衣襟上也没察觉,“您家这回招了十个种露天黄瓜的,八个都是冲着学大棚技术来的。谁知道……”

  他话说一半又咽了回去,那没说出口的话明摆着:谁知道天天种露天黄瓜,这有啥可学的?

  李哲笑了笑,吐出个烟圈:“这样,你告诉那几个种黄瓜的,谁想学大棚技术,今天傍晚去三号大棚找我。”

  王二麻子眼睛一亮,随即又紧张起来:“李老弟,您要我们去干啥?不会是要辞退我们吧?”

  “你们黄瓜种得好好的,我辞退你们干啥。”李哲拍了拍他的胳膊,“你们不是想学技术吗?我教你们。”

  “真的?”王二麻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手里的烟都忘了抽。

  “当然。”

  “好嘞!”王二麻子乐得挥了挥拳头,转身就往黄瓜地那头跑,嘴里还喊着:“我这就去告诉他们!”

  看着他欢快的背影,老李问道:“老二,你真想把这十个种黄瓜的发展成大棚种植户?”

  “是啊,”李哲掐灭烟头,“这批人虽然是来种露天菜的,但都是您招来的知根知底的乡亲,总比交给外人好。您当初选人不也专挑勤劳肯干的吗?”

  老李点点头:“那是,偷奸耍滑的我一个没要。”

  “爹,您再去通知下村里的民兵,愿意学大棚技术的,傍晚也一块去三号大棚。”李哲补充道,“他们帮着看大棚这么久,彼此知根知底,也是靠谱的人选。”

  那些民兵虽然不是核心员工,但夜夜在大棚周边巡夜,防火防盗,李哲每月都给他们发补贴,关系一直处得不错。不少人早就旁敲侧击地打听,想跟着学技术。

  傍晚。

  夕阳给三号大棚镀上了一层金边,三十多号人挤在大棚门口的空地上,叽叽喳喳像赶大集。

  有新招来的菜农,也有穿着旧军装的民兵,都是熟面孔,见了面都热络地打招呼。李哲看着这热闹景象,心里琢磨着该建个专门的屋子,既能吃饭也能开会。

  他清了清嗓子,拍了拍巴掌:“大伙儿安静下。”

  喧闹声渐渐平息,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李哲扫视着众人,开门见山:“请大家来的目的,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但我得先提醒一句,种大棚投资高,有风险,大家想好了。”

  “想好了!”民兵赵兵的声音从人群中响起,他嗓门洪亮,“李老弟,我们都想跟你种大棚!”

  众人纷纷附和,眼神里都透着热切。

  谁都看得见老李家这一年的变化:去年还挤在三间破房里,如今二十多个大棚连成片,卡车拖拉机天天忙,新别墅也快盖起来了。这日子过得,谁不眼馋?

  李哲点点头,让人搬来块黑板架在墙角,粉笔在黑板上划过,发出“吱呀”的声响。

  “想种大棚,首先得建大棚,图纸我会给大家,这不用担心。”他在黑板上写下“建大棚”三个字,又接着写“资金”,“建一个大棚大约要五千块,加上肥料、农药、工费等,得六千块左右。

  这笔钱得先筹集到,没足够资金的,我不建议贸然动工。”

  王二麻子往前凑了凑,问道:“李老弟,听说你当初是从信用社贷款建的大棚,俺们也能去贷款不?”

  “信用社政策一年一个样。”李哲实话实说,“我去年是赶上好时候了,今年的政策不好说,你们得自己去问问。”

  他又在黑板上写下“农资”:“大棚蔬菜对农资要求高,棚膜得透光、耐用、保温,冬天要是保温不好,菜苗轻则停长,重则冻死。化肥也得用优质的,用量比露天菜多,得提前订购。”

  赵兵挠挠头:“你当初在哪贷的款?”

  “万安镇农村信用社。”李哲答道。

  “那棚膜呢?在哪买的?多少钱?”王二麻子追问。

  “廊方市塑料厂,四块钱一平米的透明棚膜。”李哲在这方面并没有隐瞒。

  众人七嘴八舌地提问,有的问水泥立柱去哪买,有的问肥料用哪种牌子,李哲都一一耐心解答,粉笔在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

  等众人问得差不多了,李哲又写下“运输”两个字:“咱们种的是反季节蔬菜,冬天上市,运输中磕了碰了、冻了都不行。遇着雨雪天路难走,菜运不出去就会老、蔫,卖不上价。这个问题得解决。”

  人群里顿时议论起来,这个话题戳中了大家的心事。谁都知道往京城运菜难度大,李哲家有解放卡车,他们哪有这本事?

  一个高个种植户往前站了站,他叫孙强,因为小时候摔断过腿,走路有点跛,但人很精神,嗓门也大:“李老弟,你一开始不也是用拖拉机运菜吗?俺们冬天能不能用拖拉机往BJ运?”

  李哲沉吟道:“去年是因为BJ闹菜荒,拖拉机凭菜能进京。今年政策咋样不好说,按规定拖拉机是不让进京城的。”

  赵兵在一旁点头:“没错,上次俺们开拖拉机去京城就被交警拦了,好说歹说才放我们走,吓出一身汗。”

  众人又是一阵议论,脸上都添了几分愁色。李哲等大家安静下来,继续说道:“最后说说技术问题,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

  他拿出个笔记本翻开,“这里记着五六百人的名字地址,都想来学技术,我实在没精力个个都教。”

  众人的脸色顿时变了,是啊,这么多人想学,凭啥教他们?

  李哲看着大家的神色,话锋一转:“所以我想选一批信得过的乡亲合作。我教技术,帮着买农资,菜长出来后我负责收购,运输问题也由我来解决。”

  人群里立刻炸开了锅,惊喜的议论声此起彼伏。赵兵挤到前面:“李老弟,学技术要交钱不?”

  “不用交钱,但要签蔬菜的种植与收购合作协议。”李哲解释道,

  “协议里会写清楚技术怎么教、蔬菜怎么收。我会定期培训,平时也会去地里指导,但大家得按技术要求来种,别到时候菜出了问题说不清楚。收购的品种、质量、价格都会写明白,让大家心里有数。”

  赵兵询问:“李老弟,一个大棚能产多少斤黄瓜?”

  李哲答道:“大棚蔬菜的产量跟天气、种植技术、施肥多少、种子品种有一定的关系,具体能产多少不好说,但我种的黄瓜大棚亩产都在六千斤以上。”

  王二麻子最关心价格:“李老弟,你会按啥价收我们的菜?”

  这个问题李哲早就和金百万商量过了:“反季节蔬菜十一月左右上市,品种不同价格也会不同;咱们拿黄瓜举例,十一月份大概三块钱一斤,天气越冷价格越高些。”

  “三块钱!”人群里发出一阵惊呼,有人掰着手指头算起来:“一个大棚产六七千斤,那就是两万多块!”这可是笔巨款,不少人眼睛都亮了。

  王二麻子若有所思,“李老弟,如果你收了俺们的菜,把菜拉走了,什么时候给钱?”

  李哲想了想:“回款周期不会超过半个月。”

首节 上一节 177/1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