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172节

  他满脑子都是跟着学大棚技术的念头,恨不能现在就把工具摸到手里。

  “你这小子急啥。还掀棚膜?这大棚里的菜不得冻死。”老李赶紧伸手把他拽住,脸上的笑收了收:“我得跟你说清楚,这次招工不是去大棚里干活。”

  王二麻子的脚步猛地顿住,像是被施了定身法,半晌才愣愣地问:“不……不是建大棚?”

  “大棚刚扩完,哪用得着这么多人。”老李往村东头的方向扬了扬下巴,“新租的四十亩地是露天种,专种腌渍小黄瓜和青刀豆,收了要送罐头厂的。就是翻地、下种、浇水这些露天农活,不用搭棚架。”

  “露……露天种菜?”王二麻子的脸“唰”地白了半截,眼睛瞪得老大,刚才那股劲头瞬间泄了大半。

  怎么突然变成露天种地了?这跟村里人种玉米大豆有啥两样?能赚啥大钱?

  老李瞅着他发愣的模样,故意皱起眉头反问:“咋了?露天活就不愿意干了?嫌风吹日晒不如大棚里舒坦?”

  “愿意!咋不愿意呢!”王二麻子猛地回过神,连忙梗着脖子应道,只是声音里透着点虚。

  他心里头跟打翻了苦水罐似的,又涩又闷。可转念一想,能进李家干活总比在家闲着强,好歹能挣着工钱,说不定慢慢能摸清门路,再求李哲教大棚技术。

  他强挤出笑脸,往老李跟前凑了凑:“李叔您说笑了,我咋会嫌累。种地的人还怕风吹日晒?您放心,明天我准第一个到!”

  老李看着他眼底那点藏不住的失落,心里明镜似的,却没点破,只是拍了拍他的胳膊:“行了,回去准备准备吧,明天带个水壶来,地里活儿糙,得多喝水。”

  王二麻子“哎”了一声,转身往回走。

  脚下的田埂磕磕绊绊,他心里头七上八下的——露天种的黄瓜豆角,真能卖出大棚菜的价?

  不过,李哲的眼光应该不会差吧?他越想越乱,路过围观新房的人群时,连王大脚喊他都没听见,满脑子都是露天菜地和大棚的影子在打转。

  ……

  广渠门内大街的筒子楼。

  一辆白色伏尔加轿车稳稳停在楼下,锃亮的车身能照出晾衣绳上飘动的床单。

  他刚拉开车门,就见楼道口的宋大爷揣着袖子凑过来,眼睛在轿车上转来转去,嘴里嘟囔着:“这谁家的车?这么气派,莫不是哪个单位的领导来视察?”

  李哲穿着件黑色皮夹克,拉链拉到顶,衬得眉眼愈发精神。

  宋大爷眯眼瞅了他半天,觉得眼熟却不敢认:“同志,您哪个单位的?要找谁啊?”宋大爷搓着手问,语气里带着几分小心翼翼。

  李哲忍不住笑了,露出两排白牙:“宋大爷,咱见过面的,我是李振国的侄子李哲。”

  “哎呦!是老陈家的亲戚啊!我说咋看着眼熟?”宋大爷拍着大腿恍然大悟,眼睛瞪得溜圆,绕着伏尔加转了半圈,“你这小汽车哪来的?在哪个大单位当司机了?”

  以前邻居们习惯了将李振国当成农村来的上门女婿,没少背后嘀咕,谁能想到他侄子开着这么好的车来串门。

  “大爷您歇着,我上去串个门。”李哲没细说,转身打开后备箱,里面装着两个鼓鼓囊囊的网兜。

  刚把网兜拎出来,就见个背着书包的小胖子“噔噔噔”从远处跑了过来。

  “二哥!你来啦!”李辉京圆乎乎的脸上笑出两个酒窝,眼睛却直勾勾盯着伏尔加。

  李哲笑着问:“辉京,你这是刚下学?”

  “嗯嗯。”小胖子应了一声,眼睛依旧盯着车:“二哥,这车是你开过来的?真漂亮。”

  “刚买的。”李哲把网兜递给他,里面的油纸包发出窸窣声:“这些吃的是给你买的。”

  往常李辉京见到吃的,早就挪不开眼了,但今天他更好奇的是这辆轿车,“二哥,我能进去坐坐不?”

  李哲挥挥手:“上车,带你溜一圈!”

  “太好了!”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把网兜放回后备箱、书包也扔了进去,麻溜地爬上副驾驶。

  车里铺着深棕色的人造革座椅,仪表盘上的指针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李辉京手忙脚乱地系上安全带,鼻尖快贴到车窗上:“二哥,这车里还有收音机呢!”他摆弄着旋钮,里面传出范琳琳的歌声,“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

  “坐稳了。”李哲发动汽车,伏尔加平稳地驶出胡同。

  李辉京兴奋地摇下车窗,风把他的头发吹得乱糟糟的。

  汽车穿过马路口,他看见同班同学马前进正背着书包走路,立刻探出半个身子挥手:“马前进!看我坐的啥?!”

  马前进惊得张大嘴巴,站在原地直愣愣地看着轿车远去,李辉京得意地缩回头,脸上的肉都笑颤了。

  “二哥,这车多少钱啊?”小胖子摸着车门上的把手问,眼睛里满是崇拜。

  “不到三万。”李哲目视前方,嘴角带着笑意。

  “三万!”李辉京倒吸一口凉气,他爸一个月工资还不到一百,这钱够家里不吃不喝攒二十多年了。

  他偷偷打量着李哲,心里暗暗发誓:长大了一定要跟二哥一样,赚大钱,买四合院,开小轿车,让同学都羡慕。

  “二叔最近忙吗?”李哲拐过街角,往筒子楼的方向开。

  “忙得很!”李辉京掰着胖乎乎的手指,“罐头厂天天加班,我爸晚上七点多才下班,回家都快八点了。”

  李哲心里盘算着,原本想今天跟二叔细谈租赁罐头厂的事,看来得改时间了。

  他把车停回筒子楼下,从后备箱拿出网兜递给李辉京:“给你带的驴打滚、麦乳精,还有巧克力和酱牛肉,还有一些吃的是给姥姥和婶子带的。”

  网兜沉甸甸的,小胖子两只手才抱稳。

  “二哥上去吃饭吧!我妈回来得早,让她给你做饭吃!”李辉京仰着圆脸邀请。

  “不了,二叔不在家,上去也说不了事。”李哲揉了揉他的头。

  陈家的房子不大,叔叔也不在家,李哲去了也是添乱。

  小胖子连忙说:“楼下报亭有公用电话!我爸啥时候有空,让他给你回电话!”

  “行,回去吧。”李哲摆摆手,看着小胖子抱着网兜一颠一颠跑上楼。

  李哲回到车里,发动汽车,伏尔加缓缓驶离筒子楼……

  不远处,宋大爷默默注视着汽车远去,嘴里不停念叨着“嘿,真有本事,这陈家是攀上高枝了……”

  ……

  翌日。

  傍晚,崇文门西大街。

  李振国骑着二八大杠到了蜀香居餐厅,裤脚还沾着罐头机器上的机油。

  夕阳把餐厅的招牌照得发亮,门口那辆白色伏尔加轿车格外扎眼——应该是儿子昨天念叨的那辆。

  他捏着车闸停稳,脚撑在地上,忍不住绕着轿车转了半圈,伸手想要摸摸车,又缩了回来,心里泛起羡慕:嘿,这小子,真出息了。

  把自行车停在路边的停车区,李振国整了整洗得发白的工装外套,深吸一口气走进餐厅。刚到门口,穿红褂子的服务员就笑着迎上来:“欢迎光临,几位用餐?”

  “你们李老板在吗?”李振国搓了搓手上的老茧,语气带着点拘谨。

  “在的,您是?”服务员打量着他。

  “我是他叔叔。”

  “您快请坐。”服务员连忙引他到前厅的方桌,“您稍等,我这就去后厨叫李老板。”

  后厨正飘着川菜的麻辣香,李哲正在试新菜,听见服务员说叔叔来了,交代了两句就出了厨房。

  他见李振国坐在长凳上,连忙笑着招呼,“叔,您来了,正好后厨在试新菜,一会让您尝尝。”

  李哲领着叔叔上了二楼。

  李振国边走边看,餐厅试营业的时候他来过,现在感觉又有了些变化,进了包间,墙上挂着幅水墨竹子画,还多了衣服架和小橱柜。

  服务员跟着进来,麻利地摆上茶壶茶杯,倒上温热的茉莉花茶,又端来一碟零食和水果拼盘:“李老板,李叔,您慢用。”

  李振国看着桌上免费的小吃,比上次试营业时周到多了,忍不住感慨:“你这馆子越来越像样了,服务比国营饭店好多了。”

  李哲脱掉外套,坐在叔叔旁边:“国营餐厅有托底的,咱没有。想赚钱,只能在服务方面下功夫。”

  “是这么个理。”李振国端起茶杯抿了口,放下杯子问:“昨儿辉京说你找我有事?”

  李哲点头,将自己想要租赁罐头厂,生产自己品牌罐头的事情简单说了一下。

  “你要自己租厂?”李振国手里的茶杯顿了顿,眼里满是惊讶,“这可不是小事,罐头生产门道多着呢,你以前没接触过,能行吗?”

  “所以才找您请教。”李哲往前凑了凑,“您在罐头厂干了十来年,经验足,您觉得这计划可行不?有啥要注意的?”

第243章 同心(大章)

  李振国眉头锁得紧紧的,过了好半晌才开口:“头一条就得看厂子的《食品生产许可证》,这证要是过期了或是不合规矩,生产出来也是白忙活。”

  他掰着手指头数着:“再就是设备,这可是顶要紧的。杀菌锅、封口机、清洗机、灌装设备都得细细检查,看看哪些该修、哪些得换,把这笔账算明白。”

  李哲赶紧在本子上记着,笔尖在纸上沙沙直响:“要是主要做番茄、酸黄瓜、青刀豆这三种罐头,设备上有啥特殊讲究不?”

  “那肯定有!”李振国把声音提高了些,“青刀豆得有焯水杀青的设备,不然脆劲儿不够;酸黄瓜需要专门的腌制发酵车间,温度湿度都得拿捏好;番茄罐头得有破碎打浆机,这些设备一样都不能少,别到时候厂子租了才发现设备不对路,白扔钱。”

  他喝了口茶接着说:“仓储也得留意。新鲜的青刀豆、番茄得有冷藏库,不然放不了几天就坏了;成品罐头得存到通风干燥的仓库,还得够大,能周转开才行。”

  李哲边记边点头,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专业门道,没有叔叔这个内行指点,他压根摸不着头脑。“二叔,还有其他要注意的不?”

  “还有水电和运输。”李振国往椅背上靠了靠,“罐头杀菌得用大量蒸汽,锅炉房设备得合规,电力容量得够几条生产线同时转,一旦停了电,整个生产就得停下来。

  物流也得方便,离公路或货运站近些,原料运进来、成品运出去都省事,能省不少运费。”

  李哲边记边点头,农村确实爱停电,用电是个大问题,看来不光要跟工厂沟通,还得跟镇政府好好说说。

  “二叔,我打算六到九月份生产 200吨罐头,得要几条生产线?”

  李振国接过李哲递来的钢笔和笔记本,在桌上算起来:“一条生产线每天 8小时,青刀豆、酸黄瓜罐头能产 1.2-1.5吨,番茄罐头工艺不一样,能产 1.5-1.8吨。”

  “六到九月一共 120天,要产 200吨,平均每天得 1.67吨。考虑到设备维护和原料供应不稳定,租两条生产线保险些,能灵活调整着生产。”

  “工人呢?”李哲追问。

  “生产线核心岗位,每条线要 2个清洗工、3个分拣工、2个灌装工、1个杀菌操作工、1个封口检验工,两条线就是 18个操作工。”李振国想了想接着写:

  “辅助的得有 2个仓管员、2个质检员、1个维修工、3个包装工,共 8个。再加 1个生产主管和 1个技术员,总共得 27到 30人。”

  笔记本记满了整整一页,李哲看着密密麻麻的字迹,心里踏实多了:“叔,这些门道没您指点,我真摸不着头脑。过段时间我去看罐头厂,想请您跟我一起去,帮我把把关。”

  李振国把钢笔递回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自家人不说两家话,啥时候去,你提前说一声。”

  他心里头五味杂陈,自己在罐头厂干了这么多年,论能力、技术、经验都不差,却连个技术员都没评上。

  侄子才二十来岁,却要自己开罐头厂了……

  晚上九点。

  李振国打开门锁,带着几分酒意回了家,客厅里床帘已经拉上了,小胖子和丈母娘都睡了。

  他脚步放得更轻,蹑手蹑脚推开卧室门,见妻子还坐在床头缝衣服。

  等他关上卧室门,妻子陈淑萍才小声问:“咋这么晚才回来?老二找你啥事?”

  李振国脱掉衣服坐在床上,把事情简单跟妻子说了说。

  陈淑萍听完愣住了,一脸不可思议地问:“这老二卖菜卖得好好的,折腾罐头厂干啥?你们厂的生意都不好做,他弄个罐头厂不更得赔钱嘛。”

  李振国想了想:“不一定,老二的朋友能弄到出口苏联的外贸订单,这就能盘活一家罐头厂。

  我们厂这两天之所以加班加点地干,听说也是因为苏联外贸订单,可惜量不大,还不知道转了几手,价格压得特别低。不好干啊。”

  陈淑萍眼珠一转追问:“那老二是啥意思?打算让你去他新开的罐头厂干活?”

  李振国皱着眉:“现在罐头厂还没租下来,事还没敲定,他也没明说,但我感觉有那个意思。”

  “那你咋想的?”陈淑萍扭头看向丈夫,见他不说话,推了推他肩膀,“问你话呢。”

首节 上一节 172/1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