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128节

  船板胡同,周家。

  寒冬腊月,过了6点天就黑了。这年头没什么夜生活,周家也没有电视机。晚上9点,一家人已经上床睡觉了。

  周永强躺在床上,有些亢奋得睡不着。今儿个下午,他把最后一批货也卖掉了,不光收回了成本,还大赚了一笔,可以过个肥年了。

  见林巧梅洗漱后也坐到床上,他坐起身凑了过去:“媳妇儿,你知道咱一共赚了多少钱吗?”

  林巧梅虽然不知道具体钱数,但也能猜个大概:“八九百差不多吧?”

  “不对,再让你猜一次。”周永强笑着说道。

  林巧梅扭头看了他一眼,语气中带着兴奋:“超过1000了?”

  “嘿,告诉你吧,咱们这回总共卖了2028,去掉1000块钱的本钱,足足赚了1028元。”周永强语气中带着一丝得意,“咋样?我就说了吧,去羊城一定能挣钱!”

  林巧梅长舒了一口气:“手里有了这笔钱,这个年咱过得也能松快些。”

  “媳妇儿,你瞅着吧,咱家的好日子在后面呢。”周永强躺在床上,语气中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咱这次是本钱少,要是本钱多的话,挣的肯定更多。倒腾几回咱就成万元户了!”

  周永强越说越兴奋,又坐起身说道:“媳妇儿,距离过年还有将近十天,你说咱抓点紧,能不能再跑个来回?”

  林巧梅说道:“我看你是钻到钱眼里了。这一到年根儿客运就紧张,别说回来了,我估计你连去的火车票都买不到。别想那么多了,咱赚了一千,也能富富裕裕地过年了。去南方的事,过了年再说吧。”

  “也对,这过年的年货还都没置办齐呢,明儿个咱俩就去置办年货,再给你买身新衣服。咱不去地摊逛,就去百货商场!”周永强一挥手,颇有几分豪气。

  林巧梅劝道:“你就是这毛病,有点钱就想着乱花。你今年把钱花了,明年做生意哪来的本钱?”

  她小声补充道:“你可别忘了,咱这次做生意的钱还是借的,年前不得还给人家?再加上咱过年花的钱,明年做生意的本钱撑死了也就剩一千三四。”

  听到这话,周永强有些蔫儿吧了:“少点就少点吧,至少这钱都是咱自己的钱,干着心里也踏实。跑一趟翻个番就是2600,跑两趟再翻个番就是5000,跑第3趟咱就是万元户了!”

  周永强这番话既像是说给林巧梅听,又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林巧梅想到今天下午王建军跟自己说的话,微微蹙眉:“永强,我觉得咱还是慢慢来,一次最好不要进太多的货。你忘了咱们回来的时候,有人上火车抽查走私的事儿了?咱们隔壁那大姐不就被抓走了吗?”

  “那大姐两个人带着6个大包,行李占了半个车厢,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在倒腾东西,不查她查谁?”周永强说着,声音也有些小了。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他即便能从南方往BJ倒腾东西卖,每次也不可能倒腾太多,一次翻一倍、做大做强的计划,根本不现实。

  猛然间他又想起季鸿宾在魔都被盗的事:“那咱以后一次倒腾的东西不超过2000块钱的本儿,每趟赚个两三千。一个月跑上三四次,咋也能赚个六七千,也不少了。”

  林巧梅问道:“那你的工作咋办?”

  这一点周永强早就想到了:“工作肯定是不能辞的。不过,厂里一直没什么活,厂长巴不得我请长假呢,问题不大。”

  林巧梅看着丈夫,欲言又止道:“我今天又去静雅的店铺里转了一圈。我们餐馆的生意一直不好,我想着辞掉餐馆的临时工,去跟着静雅干。你觉得怎么样?”

  周永强点点头:“那也行。咱俩不能都往外跑,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确实得留个人。李老弟是个有本事的人,在他的餐馆里干,差不了。”

  随即,他又想到了南下做生意的事:“那你说明年我跟谁搭伙?一个人去没个照应肯定是不行的。”

  “你不是说厂里的效益不行了吗?要不找你们厂里的工友?”

  周永强摇了摇头:“不行,不能带他们。我请长假没问题,但去南方倒腾货的事要是让厂里知道了,肯定要拿我抓典型。”

  他沉默片刻后,又想到了一个人选:“你觉得小虎咋样?他不是一直吆喝着想来京城吗?我带他去南方,也能跟着长长见识。”

  林巧梅知道了弟弟离开电扇厂的事,也知道他不想待在农村,说道:“等过年回大营村,问问他吧。”

  ……

  第二天上午。

  李哲早上先去了正在装修的餐厅,安排好工人干活的事,才坐公交车赶往365蔬菜店。

  他到的时候,已经是早上九点多。蔬菜店已经开始营业了。他在店里转了一圈,货品齐全、店里的卫生也干净,对孙涛的工作还算满意。

  趁着不忙的功夫,孙涛拿着账本走过来:“李哥,这是昨天的销售额和销售货品数量,您瞅瞅。”

  昨天,李哲逛完百货商场后就直接回家了,并没有来店里。

  李哲看了一下总销售额:3752外汇券。又查看了销售品类,说道:“不错,只要能把销售额稳住,年底给你发个大红包。”

  “李哥,您的红包我要定了!”孙涛信心满满。

  随后他仿佛想起了什么,走到柜台后面,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名片,递给李哲:“李哥,昨天来了一位客人,在咱们店里试吃了水果,还买了四斤蔬菜,买完后还不走,当场就试吃了蔬菜。

  吃完后,就说想要请您吃饭。这是他的名片。”

  李哲接过名片看了一眼。这是一张白底黑字的名片,上面写着:‘京城市蔬菜公司总经理刘建华’。

  其实,这段时间找李哲的人不少,大多是一些餐厅的老板。李哲倒是也想给他们供菜,奈何有心无力。

  孙涛看李哲沉默不语,似乎生怕对方说不见,提醒道:“李哥,这个京城蔬菜公司可不简单,我建议,您还是见一见对方。”

  李哲将名片收起来:“跟我说说这家公司的来头?”

  孙涛小声说道:“全市大部分国营餐厅、机关食堂、涉外餐厅的蔬菜都是他们供应的。我听说蔬菜市场的定价也跟他们有关,虽然不是他们定的,但他们能直接影响到蔬菜的价格。”

  “我知道了。”李哲点点头,京城市蔬菜公司的名头他也听说过。

  虽说这家公司听起来很牛,但李哲并不是很担心,因为双方的体量相差太大,人家估计也看不上他现在这点产量。

  李哲思索了一会,主动联系了刘建华,约对方在长城饭店见面。

  李哲打完电话,就先一步去了长城饭店,向饭店的采购部经理唐德民询问了京城市蔬菜公司的情况。唐德民对这家公司很了解,长城饭店的其他蔬菜,就是京城市蔬菜公司供应的。

  临近中午,唐德民领着一个戴黑框眼镜、面相斯文的中年男子进了餐厅。

  唐德民帮着双方简单介绍后,找了个借口离开了。

  刘建华上下打量着李哲,脸上露出些许诧异:“李哲同志,没想到您这么年轻。而且,我看你这气质也不像是农民。”

  “刘总,您过奖了。我们家三代贫农。我回到村里,脱了这身衣服,一样得下地。”李哲应了一声,反问道:“刘总,不知道您今天找我有什么事?”

  刘建华推了推眼镜,说道:“我对您种植的反季节蔬菜很感兴趣,想跟您谈谈合作。”

  李哲试探道:“您想怎么个合作法?”

  刘建华没有立刻说,反问:“李哲同志,我想先了解一下。你总共种了多少亩反季节蔬菜?日产量能达到多少?”

  李哲也没隐瞒:“总共有十几亩。蔬菜的种植时间不同,品种不同,采收期也不同,这个您应该也清楚。目前的日产量也就几百斤。”

  “太少了!”刘建华露出一抹苦笑,京城将近上千万人,这点产量还不够塞牙缝。

第191章 规模

  刘建华下意识地问:“反季节蔬菜的种植难度很高吗?”

  李哲答道:“确实有不小的门槛,需要资金、技术、资源,少一个都不成。”

  “我听说您的反季节蔬菜是在大棚里种植的,我也见过不少暖棚和大棚,能说说您的大棚和普通大棚、暖棚的区别吗?”刘建华追问。

  这也不是什么秘密,李哲想瞒也瞒不住。“我的蔬菜大棚下挖了一米深,主要是靠日光和地温保暖。”

  “冬天需要烧煤吗?”

  李哲斟酌了一下:“一般情况下不用。极端天气或气温较低的时候也需要烧煤升温。”

  “李哲同志,今年冬天有扩建蔬菜大棚的想法吗?”

  “确实有这方面的想法。”李哲回答得很干脆。

  这时候,服务员走过来,开始给两人上菜。

  “李哲同志,咱们边吃边聊。”刘建华做了个“请”的手势,继续问:“你大概能扩大多大规模?”

  “那肯定是越多越好,但制约大棚扩张的因素很多,很难给您一个准确数字,我只能说至少百亩以上。”李哲说完,也不客气,自顾自地切着牛排吃起来。

  “不够啊。”

  刘建华忍不住摇头,他往前凑了凑,提议道,“李哲同志,我们公司在京郊有个农场,有六千多亩地。如果我聘请你做农场的大棚蔬菜技术顾问,您明年能种出多少亩蔬菜大棚?”

  李哲笑了笑,拿出一盒万宝路递给对方一支,自己也拿了一根叼在嘴里,从兜里掏出Zippo打火机点着火,抽了一口。

  刘建华低头看着手里的万宝路香烟,露出一抹苦笑。他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怕是请不起对方。自己能给他的工资和奖金,恐怕一个月还买不了两包烟。

  “刘总,我能理解您的心情。我当初建造蔬菜大棚的原因,就是为了响应菜篮子计划,让咱们老百姓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我不是不想扩建,但大棚的建造费用很高,我建造一个大棚的花费在六千元左右。

  一百亩就是六十万,一千亩就是六百万,单是资金这方面我就承受不了。”李哲说出自己的难处,话锋一转,“当然,我跟您比不了,您家大业大,肯定不会把这点钱放在眼里。”

  刘建华皱着眉,“如果蔬菜大棚建成了,种植反季节蔬菜风险大吗?”

  “那肯定的。资金只是最基本的,如果遇到极端天气,不光会影响大棚蔬菜,甚至连大棚都会遭到破坏。如果无法及时发现或修缮,寒冬腊月一晚上就能把菜冻坏,肯定会减产,甚至绝收。”李哲吸了一口烟,继续说:

  “技术方面也是一个关键,大棚蔬菜和露天蔬菜的种植区别很大。我现在的种植面积小,还能看顾过来。等大棚的种植面积大了,我自己肯定看顾不过来,手下的技术员如果经验不足,也会导致大棚蔬菜减产。”

  李哲先把丑话说在前面,把困难摆在明面——干成了,那是我的本事;干不成,那是你运气不好。

  李哲试探道:“刘总,贵农场也想建蔬菜大棚,不知道您规划建多少亩?”

  刘建华有些尴尬。听了李哲说的话,他的心气直接被打掉了。

  在农场建蔬菜大棚的事,他干不了。

  至少今年干不了。

  这主要跟他们公司的性质有关。他们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京城蔬菜供应的稳定,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控制蔬菜零售价格总水平。

  当然,这个蔬菜不包括反季节蔬菜,冬季只有白菜、土豆、萝卜这些保证民生的蔬菜。

  简单地说,到了冬天他们公司主要精力都放在白菜、土豆、萝卜上,如果这三种菜无法稳定供应,他这个总经理就做到头了。

  反季节蔬菜的种植费用太高、风险太大,如果他调集资源大规模种植反季节蔬菜,很可能会影响到民生菜的保障,这个责任和风险太大了,他担不起。

  刘建华很坦然地说:“之前,我确实有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想法,但是听了您的一席话,感觉风险有些大。就算我申请建造蔬菜大棚,上级部门也未必会同意。我们京城市蔬菜公司的首要责任还是保障冬储菜的供应,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不成熟前,不会大规模种植。”

  李哲也从唐德民那里了解到,这个京城蔬菜公司的上级部门正是二商局。普通国营餐厅的菜谱和菜价也是他们定的,几年都没变过,让他们接受反季节蔬菜这种新鲜事物,确实不容易。

  刘建华调整了思路说道:“李哲同志,咱们都是菜篮子计划的践行者。在扩建蔬菜大棚方面,你有什么困难,可以跟我说,能帮忙的我一定会帮。”

  “那我先谢谢您了。”明年,李哲要扩建蔬菜大棚,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合作对象。

  “李哲同志,我们京城市蔬菜公司主要任务就是给京城供应蔬菜。您就大胆地扩建蔬菜大棚,不管您能产多少蔬菜,我们公司都能高价收购。”刘建华暂时放弃了自己种植蔬菜大棚的打算,那就只能在收购方面下功夫。

  李哲说道:“刘总,我那十几个大棚的产量,估计您也看不上。您要想从我这收购反季节蔬菜,估计得等今年冬天了。”

  “冬天就冬天……”刘建华想了想说道,“李哲同志,我是真心想和您合作。您有技术,负责种菜;我有渠道,负责销售。您觉得怎么样?”

  李哲并没有立刻回答,他也在思考,与京城市蔬菜公司合作肯定是有好处的。

  李哲可以通过他们捞到不少的政策福利,例如贷款、免税、运输、物资等。这还只是眼前的好处。

  李哲从唐德民那里了解到,京城举办的国内外大小赛事,也是由京城市蔬菜公司供菜的。等亚运会的时候,李哲没准也能通过京城市蔬菜公司的关系,成为亚运会的蔬菜供应商。

  另外,李哲的蔬菜大棚有两种扩建方式。一种是属于他自己公司种植的蔬菜大棚,这个他肯定是不想交给京城市蔬菜公司卖,他要保留一定的自己的销售渠道。

  还有一种方式:将蔬菜大棚种植技术教给村民,帮助农民从信用社贷款,同时,与村民签订蔬菜收购协议,提前定好收菜价格,也能给村民一个保障。

  大部分村民应该都会遵守蔬菜收购协议,但有一部分见利忘义的村民,等蔬菜成熟后,难免会抱着卖高价的想法毁约。

  所以,第二种方式做起来会比较麻烦。李哲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靠山,让对方不敢毁约。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李哲与村民签订蔬菜收购协议后,在协议的基础上加价转卖给京城市蔬菜公司,让他们自己从村民地里收菜。

  对于李哲来说困难的事,对于他们来说不算什么。

  “刘总,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我想着明年带村里的农户一起种植反季节蔬菜,帮着他们建起大棚,教给他们种植蔬菜大棚的技术,并且跟他们签订收菜协议。我个人觉得这种扩张模式会更快一些,也能降低风险。”

  刘建华不管李哲怎么种,他只想获得更多的蔬菜。“李哲同志,如果按照这种模式,你觉得明年的蔬菜大棚规模能扩建到多少亩?”

  李哲开始画大饼:“如果资金足够、物资足够、有当地政府支持和政策扶持,我觉得种个几百亩不成问题。”

首节 上一节 128/1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