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124节

  孙涛觉得可惜,但也不好再说啥:“这西瓜怎么定价?”

  “十五外汇券一斤。”

  “是不是太贵了?”孙涛皱皱眉,看着滚圆的大西瓜,继续说,“这一个西瓜差不多十斤,那就是一百五十外汇券,谁能买得起?”

  李哲说道:“今天西瓜属于引流产品,打八折,就是十二外汇券一斤,单价不算高。再说谁让你整个卖了?切开卖。”

  “就算切一半卖?那也得六七十外汇券呢?”孙涛还是觉得价格偏高了。

  李哲瞅了他一眼,“你小子平时挺机灵,怎么这个时候犯倔了?你要觉得切一半总价还是贵,那就再切小点呗。比如说,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不都能卖吗?”

  “这……还有这卖法?”孙涛并不是犯倔,只是在他的印象里,西瓜大多都是论个卖,就算人少或条件不好的人家,也会买半个瓜。

  你要切四分之一,甚至八分之一,别说人家卖瓜的不卖你,没准还得把你当成捣乱的,揍一顿。

  李哲解释道:“涛子,每个国家的情况都不一样,论个买西瓜的只有国人。外国人都是切块买西瓜,论个买的反而是少数。”

  “嘿,这我还真是头一次听说,长见识了。”孙涛心里又是纳闷,又是佩服,这李哥明明是个外地的农村人,咋比他这个京城人懂得还多?

  怪了!

  早上八点,蔬菜店挂上了正式开业的红色横幅,全场大部分商品八折优惠。

  八点半,三名女大学生也陆续到了,王婷还是头一次来这么早。

  另外,李哲又从蒙娜丽莎餐厅借用了两人在外交公寓附近发传单。

  上午九点,蔬菜店正式开业。

  很多蔬菜店的熟客都知道今日正式开业,有优惠活动,已经提前等在店外。

  崇文门菜市场的韩主任也到了蔬菜店,身旁还跟着一对陌生男女。见到店门外等候的外国人,那个男子摘下脖子里的相机“咔咔”拍了两张。

  韩主任笑道:“前两天,我们这家涉外蔬菜店试营业,吸引了很多外国友人进店消费,对我们蔬菜店的服务都特别满意。您瞅瞅,这还没开门,就已经在外面等着了。”

  女记者说道:“韩主任,我能采访一下这些外国人吗?我觉得从他们的口中得到蔬菜店的评价,可能会更真实,也更有说服力。”

  韩主任迟疑了一下:“可以,但我不会说外语,没办法帮你们介绍。不如这样,我们蔬菜店的店员会英语,可以让她们充当翻译。”

  韩主任担心这些老外嘴里没把门的,该说的不该说的都往外倒腾,但有人在中间‘翻译’,那就不一样了。

  两位记者接受了韩主任的好意,在韩主任的带领下先进了蔬菜店,采访了一下蔬菜店的老板李哲。

  有了上次接受魏敏采访的经历,李哲这次有了经验,面对记者的采访对答如流。

  早上九点,蔬菜店正式开门营业。

  几名外国客人涌进了蔬菜店,其中有一名身材娇小的黑发女人。她先去蔬菜区购买反季节蔬菜,不经意间目光扫到了水果区,眼睛顿时亮了,快步走过去。

  她望着柜台上的西瓜,满脸不可思议,用手轻轻地拍拍西瓜,用蹩脚的汉语说道:“纳尼!这是真的西瓜?冬天为什么会有西瓜!”

  她对着王婷问道:“同志,我可以品尝一下这个西瓜的味道吗?”

  王婷还是头一次卖这东西,不由自主地望向李哲。

  “我来切吧,你去把牙签拿过来。”李哲走到女人身旁,问道:“女士,我是这家店的负责人,您怎么称呼?”

  “我叫铃木美惠子。为什么你们店冬天会有西瓜呢?”铃木美惠子难掩心中的惊讶,猜测道,“这是从你们国家的南方运来的吗?”

  “不是,这西瓜是我们通过一种冬暖型蔬菜大棚种出来的,成本比较高,价格也不便宜。”

  铃木美惠子看了一眼价格,“这个季节能吃到西瓜,我觉得这个价格并不贵!但是我不知道,冬天的西瓜是否和夏天一样好吃。”

  “我跟您切开,您品尝一下。”李哲本人不是很喜欢岛国人,但这个年代两个国家关系密切,提倡中日友谊,李哲即便不喜欢,也不会添乱。

  李哲拿着西瓜刀,将西瓜切成两半,又切开一小块,用牙签扎着递给对方。

  “谢谢。”铃木美惠子双手接过西瓜,轻轻咬了一口,缓缓闭上眼睛,随后,将那一块西瓜全部吃进嘴里,慢慢地咀嚼。

  这一刻,她脸上的神情十分丰富,有幸福、有感动、还有一种陶醉……

  她吃完西瓜,双手合十置于胸前,“谢谢,感谢款待,这西瓜太好吃了,我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西瓜。”

  李哲盯着对方,她的语气很真挚,是一种吃到美食后发自内心的感激。

  而这一幕正好被韩主任带来的记者抓拍到……

  铃木美惠子买走了试吃的半个西瓜,五斤重,价值六十外汇券。另外,她还买了一些反季节蔬菜和鸡蛋、鸡腿,总价值超过了一百外汇券。

  在王婷的翻译下,女记者又采访了几位外国客人,拿到了足够的素材后,李哲又请他们吃了西瓜,送了他们一些反季节蔬菜,才将他们送出了蔬菜店。

  韩主任留在最后,冲着李哲一挑大拇指,“蔬菜店经营得不错,比我想的还好。”

  李哲笑道:“谢谢领导夸奖,我们店能顺利开业,那还不是靠着您的帮助。”

  虽说知道李哲说的是客气话,但谁不爱听好听的,韩主任笑道:“那行,你们忙着,我先走了。”

  李哲这家涉外蔬菜店能顺利开业,她的确出力不少,但这家蔬菜店也同样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好处,没准还能成为她转正的一大助力。

  临近中午,二姐也提着稻香村的点心匣子来祝贺,还带了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男子。

  男子戴着黑框眼镜,穿着藏青色毛呢外套、高领毛衣,手里提着黑色的公文包,整个人有一种很浓的书卷气。

  二姐十分干脆地介绍道:“这位就是李老板,这位是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的李过庆同志。”

  李过庆笑道:“李老板,得知您的蔬菜店今天开业,我就不请自来了,冒昧之处还请见谅。”

  “欢迎欢迎,您是二姐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今儿个刚开业,招待不周的地方,您多担待。”蔬菜店不大,摆放得满满当当,确实不适合招待朋友。

  “李老板,我是昨个才知道您的蔬菜店开业的,没来得及准备贺礼,就给您写了一副贺联,祝您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李过庆说着,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副红色对联,展开后写着八个黑色毛笔字:

  右侧:蔬香四海,

  左侧:宾至如归,

  横批:四季常青。

  李哲将贺联收起来,这位不仅是高知,日后还是身价数十亿的企业家,这幅贺联还是很有意义的。

  “谢谢您的贺礼,我很喜欢,会好好保存起来。”

  李过庆不以为意道:“李老弟,不值当,就是一幅字而已。要我说,你直接挂起来,今儿个图个喜庆。”

  李哲开的是涉外蔬菜店,正式营业的横幅都是用的中英双语,在门口贴个贺联老外也看不懂,也没法翻译。

  不等李哲回话,李过庆就被柜台上的反季节蔬菜吸引了,“嘿,这蔬菜不是从南方运来的吧?”他摸了摸黄瓜把,看着黄瓜顶的小黄花,“不对,南方运来的可没这么新鲜。”

  他冲着李哲说:“咱俩是本家,我虚长几岁,托大叫你一声老弟。您这蔬菜真是在大棚里种的?而且还不用烧煤升温?”

  李哲答道:“对,我采用的是新式的半地下室蔬菜大棚,凭着日光和地温保持温度,除了极端天气外,几乎不用烧煤升温。我给这种蔬菜取名叫反季节蔬菜。”

  “这种反季节蔬菜大棚能大范围推广吗?”李过庆在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主要研究农村改革、政策和未来发展。

  他查阅过东南西北中各个区域成千上万个村落的资料,还是头一次听说这种能种植冬菜的蔬菜大棚。

  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个新事物大有可为!

第185章 试吃活动

  “冬暖式蔬菜大棚确实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但只要经过系统的培训,是可以大范围推广种植的。”李哲不清楚这个所谓的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的具体职权,但只要能对反季节蔬菜起到宣传作用,对李哲来说都是好事儿。

  “老弟,你有照片或者详细的数据资料吗?我想好好研究研究。”李过庆的这番话有些冒昧,但他神色间带着一股书生气和求知欲,倒是并不令人反感。

  “可以,回头我给你拍一些照片,再给你画几张图纸,上面会标出详细的数据。”李哲只是略一犹豫就答应了。

  今年冬天寿光那边就要开始种植蔬菜大棚了,蔬菜大棚又是个季节性的产品。李哲这边再藏着掖着也没什么意思,还不如大大方方地展示出来,争取一个“反季节蔬菜创始人”的称号。

  虽然这样听起来有些不要脸,但两世为人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太要脸的人活不好。

  李过庆看着通红的草莓和西红柿,感慨道:“老弟,我今天算是长见识了。我特别想跟你聊聊。您看这么着成吗?哪天您有时间,跟我打个电话。我请您吃饭,地方你选。”

  其实,李过庆现在就想跟李哲好好谈谈。他现在正在写一本关于农村政策和改革的书籍。但他总感觉内容太过平淡,总是老调重弹,没有任何新意。直到他看到了《晨光日报》发表的那一篇关于反季节蔬菜的文章。

  他感觉这个蔬菜大棚和反季节蔬菜会成为国内农业未来发展的一大亮点。如果自己的书里能够率先发表一些关于蔬菜大棚的观点和见解,无疑能为本书增光添色不少。

  只可惜李哲的蔬菜店今天开业,他也不好意思耽搁人家的生意。

  跟李哲又聊了几句,这才恋恋不舍地告辞离开。

  李哲将二姐和李过庆送出了店门口。

  林知夏也追了出来,望着李过庆的目光中带着一丝崇拜:“您是社会学系的李学长吗?”

  李过庆愣了一下:“你也是京城大学的?”

  “学长,还真是您啊!我叫林知夏,是京城大学外语系的,我读过您写的书《中国社会改造之我见》。我觉得这本书很有前瞻性和实践价值,我还专门复印整理成册了!”

  李过庆也有些意外,没想到还能在这碰到自己的‘小迷妹’,不过,他在学校属于风云人物,早就见怪不怪了,笑着说:“老弟,你这蔬菜店还真是卧虎藏龙。”

  李哲笑道:“我这家蔬菜店主要是接待外国人,就请了几个会外语的高材生帮忙,她们也能在课余时间找个练习口语的途径。”

  “嘿,这主意不错,老弟会做生意。”李过庆赞了一句,又对着一旁的林知夏说:“林学妹,那本书是我大二写的,我自己都快忘了,哈哈。”

  “学长,改天我把复印稿拿来,您能帮我签个名吗?”

  这本书虽说在京城大学轰动一时,受到了校领导、系主任和社会学泰斗的高度评价,但并未正式出版。

  “等我请你们李老板吃饭,让他带上你,我一定帮你签名。”李过庆心情不错,对着李哲说道:“老弟,你先忙着,咱们电话联系。”

  “好。”李哲笑着应了一声,目送两人离去。

  ……

  今天是蔬菜店开业的第一天。孙涛度过了最初的紧张,更多的是亢奋。在全场商品大部分8折的情况下,客单量显著增加,销售额也显著提升。他估计今天破3000外汇券肯定是没问题的。

  不过,他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就比如说:他原本寄予厚望的西瓜,除了早上那个岛国女客人表现出了强烈的购买欲望,西方外国人的购买欲望并不是很强。

  过了中午,切开的那颗西瓜还剩下四分之一,李哲担心放久了不新鲜,直接切开,让店员们分着吃了。

  孙涛拿起一块西瓜咬了一口,又脆又甜:“嘿,真好吃!这么好的东西,这些老外为啥不买?”

  陈菊咬了一口,吃得津津有味:“我今天也给了一位欧洲的客人推荐了西瓜。他觉得西瓜不甜不好吃,就买了其他水果。”

  孙涛分析道:“我估计外国也有瓜,只不过因为种植的品种或者地域原因,他们种的瓜不好吃。”

  李哲说道:“品种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外就是文化习惯和价格的原因。西瓜在国外卖得比较贵,再加上西瓜个头大,动辄十斤左右,很多人舍不得买整个西瓜,才没有养成吃瓜的习惯。”

  孙涛将自己手里的西瓜吃完了,瓜皮都啃出了青色:“咱这西瓜这么好,我不信老外不爱吃,是不是应该跟秦川杂交牛肉一样,搞一波宣传和推销。”

  李哲顺势问道:“这个想法不错!大家有什么好的宣传方式?只要店里采纳了,我给他奖金。”

  经过信息时代的洗礼,李哲对如何宣传还是有点经验的。不过,老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他还是希望手下的人能主动解决问题,而不是出了事就靠他这个老板。

  王婷吃得很斯文,是最后一个吃完瓜的。她放下瓜皮,用手绢擦擦嘴,想到了早上吃瓜的铃木美惠子:“那位岛国客人买瓜前试吃了一小块,觉得好吃才买了大半块。西方人以前没有养成吃瓜的习惯,咱们可以推出个试吃活动,将西瓜切成小块用牙签扎着让客人试吃,只要有一部分觉得好吃,就能培养出一批买瓜的客户。”

  李哲笑道:“这个想法不错!可以再扩展一下,不光西瓜可以试吃,其他的水果也可以试吃。客人觉得好吃,自然会买;觉得不好吃,也不会给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

  孙涛拿出小本子,将两人的话都记下来。

  众人又讨论了一番,围绕着试吃活动做了个详细的计划。

  下午四点,买菜的客人又多了起来。孙涛将另外一个西瓜切开,将其中的一小块西瓜切成小片,分给进店的客人试吃。

  西瓜的脆甜多汁的口感,很快征服了一部分老外,一个西瓜被分切着卖完了。

  晚上六点钟,反季节蔬菜再次售罄,李哲让孙涛挂出了“反季节蔬菜售罄”的牌子。

  进店的客人少了,李哲开始清点货物,统计今天的销售额。截止到晚上七点,总销售额为3885元外汇券。

  因为店里商品大部分都打了八折的原因,净利润与试营业期间相差不大。不过,打折的目的就是为了引流,李哲对这个销售额很满意。

  冬季天黑得早,过了七点钟,天色已经全黑了。

首节 上一节 124/1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