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113节

  建国门派出所家属院。

  2楼,魏所长家。

  吴芳华正在厨房里炒蘑菇,魏所长在一旁擀面条。

  他笑着说:“媳妇儿,我擀这面条有劲,你瞧着吧,大家伙准保喜欢。”

  吴芳华说:“你咋不说煮面还费火哩。”

  “哈哈……费火怕什么,好吃就成。诶,那个炸酱的火小一点,多熬一会儿才地道。”

  “事多儿。”吴芳华哼了一声,还是将火关小了一点。

  魏所长嘿嘿一笑。

  自打跟王建军认亲后,吴芳华的精神状态明显好了很多。仔细想想,或许是吴芳华长期思念娘家人,王建军的到来正好填补了这份空缺。

  真要说起来,大姨姐和老丈母娘在那边也不容易……

  魏所长突然想到了什么,问道:“对了,前两天,老宋给小敏介绍对象的事,你跟她说了没?”

  吴芳华愣了一下:“说了,他嫌对方是警察,不乐意。”

  “警察咋了,我就是警察吗?我觉得那小伙挺好,大高个、长得周正、做事认真,以后是个有前途的,你再劝劝他,好歹跟人见一面,没准她喜欢呢。”

  吴芳华敷衍道:“回头再说吧。”

  “咚咚……”突然,外面响起敲门声。

  “我去开门吧,面擀好了,你切切就能下锅。”魏所长拍拍手,走到门口开门。

  见王建军和李哲提着一堆东西站在外面。

  “呦,怎么又拿这么多东西?快进来。”魏所长赶忙搭把手拿进屋。

  李哲说道:“也没多少,一块排骨,两包点心,剩下的都是青菜。”

  猪肋排是李哲从店里拿的,点心是王建军买的,青菜都是磕碰或品相不端正的损耗菜。随着蔬菜的产量增加,损耗量也增加了,现在根本吃不完。

  吴芳华也从厨房走出来:“建军和小哲来了。”

  “小姨。”

  “姨。”两人打了一声招呼。

  李哲问:“做什么好吃的呢,我给您打下手吧。”

  吴芳华摆摆手:“不用,都准备好了,咱们今个晚上吃炸酱面。你们忙了一天,坐着歇会吧。”

  “你俩小子有口福了,今晚上的面是我擀的,倍儿劲道儿!”魏所长一边说,一边拿茶壶倒水。

  李哲坐在沙发上,笑道:“那敢情好,我就喜欢吃炸酱面。”

  上辈子,李哲一个人懒得做饭,就会炸一锅酱。第一天吃炸酱面,剩下的酱放冰箱,第二天再煮一锅方便面,将炸酱放进去拌一拌,又是一顿,一顿炸酱能吃个三四顿。

  不敢说有多好吃,但指定比饭店的炸酱强。

  王建军去厨房跟吴芳华说话。

  李哲端起茶壶,给魏所长倒了一杯水。魏所长虚扶了一下,问道:“听说你小子在外交公寓开了一家蔬菜店?”

  “对,昨个刚试营业,还没正式开业呢。”

  魏所长暗道,外交公寓的店铺可不好租,这小子能在那开店,有点门路。“生意咋样?”

  “还成,客人不少,都是奔着反季节蔬菜去的。”李哲也给自己倒了一杯红茶。

  “嘿,我看小敏写的报纸了,反季节蔬菜这个词用得好……”魏所长正要说些什么,外面响起敲门声。

  “咚咚……”

  魏所长起身去开门,门开后,他愣了一下。

  门口站着两个人,一个是魏敏,还有一个长相清秀的人。

  “小敏,你带朋友回来了?”魏所长打量着旁边的人:穿着红色羽绒服,梳着马尾辫,白色长裤,蓝色的小挎包……

  她……不,他……有喉结!

  “对,是我爬长城认识的哥们儿。”

  “叔叔好,我叫白云笙。”清秀男子声音尖细,主动跟魏所长握手。

  魏所长出于礼貌,跟对方握了握手,很快收回右手:“进来坐吧。”

  “叔叔,打扰你们了,这是我送给你们的礼物。”白云笙递过来两个精致的袋子,上面挂着友谊商店的标志。

  魏所长下意识地接过袋子,让到一旁。白云笙迈着小碎步从他身旁走过,带起一阵香风……

  魏所长打了个哆嗦——他家小敏从来不用香水,也很少用化妆品……

  在魏所长诧异的目光下,白云笙脱掉红色羽绒服挂在墙上,露出粉色紧身毛衣……

  王建军也被惊到了,站在厨房门口发愣。

  李哲倒还好,上辈子见过不少衣着时尚的人,只是这个年代确实不多见。

  见到屋子里还有人,白云笙大大方方地介绍道:“大家好,我叫白云笙,是一名专业摄影师,现在在京城电视台工作,你们也可以叫我英文名阿Ken。”

  白云笙的到来,让气氛变得有些异常。

  魏所长坐在沙发上沉默不语。他是个比较传统的人,一个男人梳着辫子、化着妆、打扮得娘里娘气的,让他看着很不顺眼。

  前两天,他才跟女儿说了介绍对象的事,今儿个就领回来个娘娘腔,他闭上眼,觉得胸口有些发闷……

  吃饭的时候,气氛也有些压抑。

  还是吴芳华先开了口,对着白云笙问:“白同志,您和小敏怎么认识的?”

  “我们是爬长城认识的,我拍摄纪录片的时候碰到了敏敏。爬长城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她一直鼓励我、帮助我,如果没有她……我可能坚持不下来。”

  白云笙点点头,脸上的神情很丰富,扭头对着魏敏说:“敏敏,谢谢你哦!”

  魏敏笑道:“都是哥们儿,说谢可就见外了。”

  李哲问:“白同志,你都拍摄过什么类型的节目?”

  白云笙微微扬起尖下巴,抿抿嘴:“我之前在京城电影厂工作过一段时间,拍摄过《顽主》《傻帽经理》《红楼梦》。”

  李哲诧异道:“您是这三部影视剧的摄影师?”

  白云笙有些尴尬地笑笑:“助理。”

  李哲点点头:“那也很厉害了。”

  白云笙一脸认真地说:“还成吧。我打小就喜欢艺术。我爸以前就是摄影师,我妈是戏曲老师。我小时候就喜欢跟着我爸串片场,嘿,老有意思了啦。”

  王建军也插话道:“我看过《傻帽经理》,挺有意思的。电影里的故事就是讲的咱们个体户的事……”

  一顿饭吃下来,魏所长阴沉着脸,一句话都没说。

  李哲也看出了不对劲,吃完饭就和王建军告辞离开了。

  见两人要走,白云笙也告辞离开。

  魏敏将三人送到门口:“你们一起走吧,我就不送了。”

  白云笙转身,晃着手跟魏敏告别:“敏敏,谢谢你今天的招待,改天我请你吃饭哦!”

  见李哲和王建军走了,白云笙也迈着小碎步追上去:“建军、李哲,等等我……”

  他是个自来熟,一声‘建军’把王建军喊得有些不知所措。

  到了楼下,李哲递给对方一张名片:“白同志,这是我的名片。我在外交公寓开了一家蔬菜店,有时间你可以去逛逛,我给你优惠。”

  “谢谢。”白云笙也递给李哲一张名片,随后对着两人挥手,迈着小碎步消失在人群中。

  王建军看得直摇头,嘀咕道:“这哥们,神态和衣着怎么跟女人一样?”

  “哥,这个世界大着呢,没必要大惊小怪。”李哲将名片收起来。

  王建军熟悉李哲的做派,笑道:“你小子又打什么主意呢?”

  “多个朋友多条路嘛。”李哲笑笑。

  他对影视圈没啥兴趣。不过,明年他准备拍摄一部关于大棚题材的宣传影片。李哲没这方面的关系,没准这哥们能帮上忙。

  拍摄宣传剧的原因很简单:让更多人跟他种植蔬菜大棚!李哲想要在反季节蔬菜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光靠他一个人是不行的,必须扩大种植户的规模。

  说到蔬菜产业,就绕不开‘蔬菜之乡’寿光。

  寿光的反季节蔬菜有明确记载的是1989年。但李哲估计,寿光之前应该也在种植蔬菜大棚,这种技术并不是突然出现,应该是经过多年的积累经验。1989年建出了新式的半地下室大棚,温度达标终于种出了越冬黄瓜,之后迅速推广。

  当地政府给的扶持非常大,第二年寿光一县的蔬菜大棚就超过了5000亩。

  这个数据可能有水分,并非所有的大棚都能种反季节蔬菜,但李哲估计上千亩应该是有的。

  寿光在鲁州,李哲的基本盘是冀州。

  如果,他不能在1990年冬季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根本无力和寿光竞争……

第169章 朋友

  大营村。

  李娜已经放寒假了,王秀英现在也不用单独给她做饭。起床洗漱后,李娜直接去大棚吃饭。

  跟上半年相比,李娜壮实了很多,身上胖乎乎的也有肉了。放假后除了写作业,就是在大棚里帮忙干活。

  她很喜欢蔬菜大棚,对大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在没有种植蔬菜大棚前,吃肉对她家来说都是一种奢侈。白糖红糖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而且每次都只能吃一小口。

  自打二哥建了蔬菜大棚后,家里的日子蒸蒸日上。现在几乎每天都能吃到肉,各种甜食也没有断过。这种幸福的生活,她以前做梦都不敢想。

  她心里很清楚,是大棚改变了自家的生活。每次在蔬菜大棚里干活她都很卖力。虽然累,但是她很踏实。

  娘俩到了蔬菜大棚,帮着一起做饭。

  不大一会儿,马来小和周青禾也到了,两个人也进大棚忙活,李娜只能被迫帮着照顾大丫。

  她觉得大丫太闹了,跟照顾大丫相比,她还是更喜欢在蔬菜大棚里干活。

  吃完早饭,王秀英将碗筷刷干净。正准备坐下休息一会儿,就听到大棚外面有人喊她:

  “秀英!”

  这个声音很熟,王秀英一听就知道是谁。掀开大棚的帘子,刚出去,就见到张玉珍走了过来。“玉珍,你咋来了?找我有事儿?”

  张玉珍笑着说:“我有啥事儿。倒是你,这几天咋也不去代销店了?忙啥呢?”

  “外面冷,进来说话。”王秀英将她请进了大棚,端出瓜子和花生让她吃。“还不是大棚这一摊的事儿。天气预报说过两天要下雪,这两天把能干的活先收拾了,省得到时候抓瞎。”

  张玉珍说:“我也听小虎说了,种蔬菜大棚是挺操心的。”

  “谁说不是呢。自打儿这大棚建起来,就从来没有离过人。”王秀英应了一句,反问道:“你今天找我来有啥事儿?”

  张玉珍看了看外面,问道:“你家老二有对象没?”

  王秀英笑着反问:“咋的,你要给俺家老二介绍对象?”

  “听俺家小虎说,有个姓周的大学生在你家干活。你就没想着跟你家老二撮合撮合?”

首节 上一节 113/1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