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
闻言,罗耀武似乎还挺诧异,他吸了两口烟后才笑道:“能看懂就说说看。”
“是!”
“从数据上来看,这是一个装甲团的演习。”
“应该是山地战,演习结束后,这后勤油料,弹药,淡水这些损失86%,团营连三级通讯无线电台,车载电台,高频手台通讯损失100%,各单位核心阵地防线损失60%,全团有效推进突击能力损失70%,全团几乎失去了全部战斗力。”
数字可以说是触目惊心,陈默看得时候,眼角都有些抽动。
要知道,常规演习中,只要单位战斗力损失70%,就会被导演部判定全军覆没。
这个装甲团惨烈的程度,可是远超导演部的规定。
一组组数据背后,代表的是两千人左右的装甲团,生还几率还不到五百人,且大多都是后勤兵种。
演习打到这种程度,指挥官都该被撤职了。
陈默是对数据觉得惨烈。
罗耀武是连带着抽烟的动作都是一滞,他没想到陈默口中的能看懂一点,敢情这个“一点”是这么理解的?
“刚才有人说侦察系,出了个有点指挥天赋的学员,我还当是谁呢。”
罗耀武摇了摇头,随即,他示意了下电脑屏幕上的建模数据,问道:“知道这是哪个单位嘛?”
“不清楚。”陈默很诚实的回应道:“但这应该是38军某个单位,也是前段时间从63军和38军收集的,近三年装甲部队演习数据之一。”
其实陈默的理解很简单。
本来这个提议就是他提的,基层部队这几年演习数据惨烈到甚至没眼看,他最清楚。
没办法,谁让他担任过机要秘书呢。
而上一世担任时,这些数据恰好有一大批到了该销毁的时候,陈默在监督销毁时,也看过一些。
目前63军内部压根没有装甲团级单位,那只能是大名鼎鼎的38军了。
“确实是38军坦克六师。”罗耀武点点头,而后似乎又觉得不对,纠正道:“现在不叫坦克六师了,应该叫装甲六师。”
“而你刚才看的数据,就是1997年九月,装甲六师24团打出的成绩。”
“军部要求这次培训基地,要和装甲六师大力合作,瞄准数字化改装,当然了,这是以后的事。”
“你通过这些数据,能看出当初的24团,究竟输在哪里了?”
这次的询问,想要回应难度就高多了。
陈默毕竟不是24团的人,更没有经历过那次演习。
单凭复盘后的数据,还原整个作战的过程,不能说做不到,但肯定不会一眼就看出来啊。
所以,陈默没有立即回应。
他摁着键盘持续的拉后续的数据,看看下属的坦克连,人员以及战车战损情况。
当看到其中两个坦克连,都是在演习后半程失去战地机械维修能力,战地抢修吊装车辆不是抛锚就是趴窝,导致全团一半的主力,整体组织机动效率损失。
陈默就猜到是怎么回事了。
要知道,组织机动能力损失一半,要是换成突击能力,那损失更严重啊。
毕竟,机动组在相对有力条件下,不太可能损失。
连机动都没了,让突击这种步坦机械化体系结合的进攻形式,还怎么去展开?
直接趴窝了都。
这还只是其中两个主力连的损失,另外一个主力连更狠。
全连从连长到指导员,6名干部在中后期陆续战损,士兵战损近60人,由当时的上士(1997年上士是义务兵)接替指挥。
等演习结束,该连战斗力几乎损失达到100%,这都不是等于全军覆没了,而是真正的全军覆没。
全连连一个能开枪反击的后勤兵,都找不出来。
说实话,哪怕前几年战争打得那么惨烈,也很少有全连一个人都回不来的啊。
如今,装备越来越齐全,火力越来越猛,却能打出这种结果。
属实是没谁了。
难怪刚才陈默进来时,看到那么多军官都跟霜打的茄子似的,正襟危坐。
敢情他们都在复盘这场战役,自己这会需要分析的东西,恐怕也是刚才那帮军官需要写的报告。
看着陈默愣愣的坐在那,罗耀武扫了他一眼,开口道:“看出来了吗?”
“报告,看出来一点。”陈默急忙挺了挺胸膛。
听到这次又是“一点”,罗耀武仰头示意道:“说说看。”
“是!”
“根据这些数据,我个人觉得演习失利,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这些数据里没提对手是谁,但猜测应该是挺强劲的主力团,在战术上,24团过于重视或者过于轻视,导致急于推进,没等交锋,重装部队就损失惨重。”
“加上山地地形条件,不利于装甲集合,机动,过长和分散防线,急于推进之下,也让后方各连队作战单元战斗协同效率低下。”
“报告,我能看懂的就这些。”
闻言,罗耀武脸色严肃,叹了口气的功夫,身上更是弥漫着一股沧桑的感觉。
好半天才开口道:“是啊,你能看懂的就这么些,可你说得就已经很清楚了。”
“这个团作战,教条主义严重,打仗不动脑,不分析,不思考,知道为什么让你过来吗?”
“就是因为现在基层急需一批会指挥,懂指挥的人才,尽快注入单位,让这种仗,打得不那么难看。”
“我看啊,现在会打仗的,没几个了。”
罗耀武气呼呼的重新点燃一根烟,大口大口的抽着。
对于这个问题,陈默没办法回应。
时代不同,培养也不一样啊。
他也曾吐槽过这个时代的演习,都是照着剧本打仗,可吐槽有啥用?
国家有钱嘛?敢放开让所有单位自由发挥,敞开的打嘛?
退一步讲。
就算是放开了,不按照剧本,基层很多军官都是志愿兵直接转的军官,很多连长,营长文化程度都不高。
甚至都不知道军事学院大门朝哪开,放开了打,拿什么去打?
教条主义是存在于时代的东西,并非一个人两个人能够改变的。
说得再难听点。
装甲武器从九十年代初,就开始装备各个单位,如今快十年过去了,很多单位真的懂这些武器的运用嘛?
答案还真不一定。
基层很多的学习,就仅限于把坦克开得会跑起来,让直升机能飞起来,真正这些战争利器怎么合理的去运用,去协同作战。
绝大多数基层根本不会。
战争,最重要的不是装备,而是操作装备的人,就像这些演习数据,装甲是不会自己趴窝的。
需要改变的是思想。
是想想怎么让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不陷入僵硬的刻板操作。
不让部队失去装甲,就失去锐气。
陈默建议的士官学院,初衷就在这里,而他建议抽调军区近三年来,装甲单位演习的数据。
不过就是为了让这份初衷,更有说服力。
很显然,罗耀武或者说是陆院这帮领导,经过战略战役学系的推演,长时间关注,已经认识到陈默当初说得这些了。
为兵谋一个前途。
这个前途不单单讲个人,换句话说,倒不如说是为基层谋一个全新的未来。
因为这固有的东西不改变,教条主义就永远不会消失。
全员经过培训的兵和干部,那些没培训过的能比嘛?
国防生政策能推行,不是没有道理,只不过陈默把这个范围,定的更精准一些。
不培训,就别想实验成功,能成为阻力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谈话暂时告了一段落。
多媒体室内气氛有些焦灼,夜已经很深了,这位陆院战略战役学主任,依旧眉头紧锁。
他独自抽了三根烟。
罗耀武才长吐一口气道:“刚才在开会,我没听冲山考核的细节。”
“听说你们二分队这次冲山,采用矩阵狙击,饱和式进攻是你的主意?”
“是!”
“依据是什么?你怎么懂这种战术?”
“报告首长,我担任过侦察连的文书,无意间看到过有关1995毛熊内乱时,131摩步旅打的那场格城战役。”
“面对成建制的正规军,格城的武装人员,利用设下的圈套,轻松让131旅的装甲长驱直入,导致开战时装甲车队堆积到一起,无法发挥应有的能力。”
“60个小时,全歼131旅。”
“我看了之后,就学到一些皮毛,也借诱饵让山顶的火力提前暴露,而后采用矩阵交叉狙击。”
“就是没想到”
陈默试图把自己当时的想法,解释的更清楚一些。
可罗耀武好像没那么大的耐心。
只听了一半,便哈哈大笑道:“好好好,好一个格城战役啊。”
“你小子脑子挺好使,这都能联想到一块去,我还纳闷呢,你怎么会想到这种战术。”
“装甲学院的人输得不冤,我们战略战役学这么多人,都没想到这种办法。”
罗耀武似乎对这次冲山考核极为感兴趣,笑了半天才起身道:“这样吧,你先回宿舍休息。”
“明天一早起来,写一份转系报告,侦察指挥系不适合你,转到装甲和通讯专业。”
“你说的那什么培训基地已经到了收尾阶段,装甲和通讯专业会在基地内同步开设。”
“学院本来就有意让你跟过去学习,我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你明天报告交到教学楼四楼,下午就收拾东西跟我走吧。”
“我先带你去看看,你建议的培训基地建设情况,至于后续的师资团队,最迟六月初就会陆续抵达。”
“回去休息吧。”
说完,罗耀武也不管陈默回应不回应,笑着起身,大步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