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交了公粮之后呢?总得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他是村长,不但要为公社负责,更要为村民负责,至少要撑到明年秋收吧?
说实话,他现在愁的都睡不着觉,村里的老人都说了,今年能有去年的三成收成,就算老天给活路了,可想而知,灾情有多么的严重!
“李村长,您可以放心的让村民把家里的山货都拿出来,至于猎物,有多少要多少;
但,有个前提,可能只有粗粮和杂粮,没有精粮,这一点我还要提前讲清楚!”
何雨柱大喜,村里养不活这些猪,不代表轧钢厂不行,厂里那么多食堂,泔水就有不少养活这些猪,还是可以的,这叫生产自救!
“哈哈,何主任,我们都是庄家把势,可没想过精良,能有粗粮杂粮就很高兴了;
既然如此,我着手安排村民进山,家里的山货你们就可以带走,新采摘的,随时来拉;
虽然干旱年月,但榛蘑和松蘑这些山货耐旱,村子后面的山上每年都有不少,我们尽量采摘回来!
旱灾刚刚开始,野兔、野鸡还有斑鸠等野味儿也不少,我会尽快组织村民进山猎杀!”
李村长紧皱的眉头慢慢松开了,生产队的猪能倒腾十头左右,还有各家各户有一些禽类;
这么算下来,能不能坚持到明年秋收,就要看能给轧钢厂提供多少东西了!
“很好,我需要向领导报告,公社有电话吧?”
何雨柱微微一笑,轧钢厂库房里的杂粮还是有一些储备的,吃下绰绰有余!
“有的,许放映员知道位置,你们先去打电话,我这边着手安排!”
李村长也是雷厉风行的人,既然谈妥了,自然早点落实,心里也放心不是?
“得嘞!”
何雨柱和许大茂去公社打电话,李家坡能提供十头左右,按村长的意思,差不多七八百斤;
一斤猪肉八毛到九毛,一斤粗粮一毛两毛都有,这么算的话,一斤猪肉能换六七斤左右的粗粮,几千斤粗粮,对李怀德来说还是没问题的;
五十年代的京城主要有两种猪,一种叫京城黑猪,一种叫京城花猪!
京城黑猪是在本地黑猪,具有肉质细腻、营养价值丰富的特点,肉色鲜红,因为生长周期长,肉质一般相对肥一点,分布于京郊各区县!
1959年最多能到150斤-200斤左右,虽然还没有定型,但已经和巴克夏、中约克夏、苏联大白猪、高加索猪等种猪进行了一些的杂交实验,体重明显提升;
成年猪比本地土猪体重增加了差不多一倍,直到1982年,京城黑猪才通过部级和市级鉴定,确定为肉脂兼用型新品种!
京城花猪:是优良的瘦肉型母系猪种,形成于50年代中后期,原本有北京花猪Ⅰ系和北京花猪Ⅱ系;
现在的花猪是I型,体型较大,紧凑结实,背腰平直,毛色为黑、白花,花片分明;
肉质具神土猪传统风味,肉味鲜美,适合神州人的烹调风味和习惯!
何雨柱仔细核算了一下,这些猪养大了,节省一点,保证一个月以上的消耗;
虽然量不是很大,但慢慢积累加上肉联厂,应该能解决今年的问题,至于明年,再说吧!
第372章 等待领导决策,农村大食堂
十头猪能坚持一个月,很多人可能觉得夸张,其实这还是省吃俭用的结果,轧钢厂可是万人大厂;
按规定,每人每天消耗粮食一斤半,副食一斤,其中肉类占二两,这还是往年的消耗标准,灾年的标准还没下来呢;
肉类消耗每天差不多两千斤左右,这还是前两年的标准,困难时期即使供应四分之一也有五百斤,当然,也不能见天儿吃肉;
总得来说,即使再节省,一个月也需要一万斤左右的肉,每个工人每月只能供应一斤,这对重工厂来说,已经很少了;
想想看,轧钢厂这么大的工厂的供应得有多紧张,当然,也不能光靠自己解决;
肉联厂那边也能解决一部份,这就要靠李怀德的了,当然,何雨柱是李主任的能力和人脉的!
记得人是铁饭是钢这部剧里,过年杀一头猪,工人都高兴成啥样了;
可见猪肉供应是多么的紧张,这还是困难刚开始,真正大的困难是明年后半年和后年;
困难时期一长,河里的鱼,山上的猎物等等都会急剧减少,再想解决可就难了;
何雨柱的想法是轧钢厂还有几块空地,不行就提前准备,自给自足;
当然,这需要领导支持,或许最好的时机是明年,今年的困难刚刚开始,大家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获批是很难的;
不管难不难,自己还是要尽量促成此事,在其位谋其政嘛!
“主任,情况是这样的。。。”
何雨柱把李家坡村的情况详细汇报了一遍,等待指示!
“柱子,你的意见呢?”
李怀德并没有第一时间做决定,而是问何雨柱的意;他没到现场没有概念,何雨柱有的!
“主任,咱们可以把猪拉回去,十个食堂,那么多泔水,加上边角料,不需要花费多少代价就能养活;
顶多围个猪圈的问题,咱们厂可不缺材料;再说了,这些猪说不定在关键时刻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粗粮倒是没问题,库房里有一些,粮站那边我也能协调一部分,可养猪的话就得增加人手,需要协调的问题还有很多;
这样,我先安排人把粮食拉过去,其他的,假如书记和厂长没意见的话,咱们就这么办!”
李怀德倾向于何雨柱的意见,本来就有北大荒和南泥湾的例子在前,也不是他们独创;
这些都是轧钢厂干的,属于集体,又不是私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很好很强大!
自己手里握着物资,总能踏实一些,也能随时调配,总比着急了再找物资要好很多吧?
“是,主任!”
何雨柱挂断电话就和许大茂离开了,接下来就看厂领导的决策了;
高瞻远瞩,肯定能成;瞻前顾后,侥幸心理,估计会黄;
但,何雨柱相信领导会同意的,毕竟现在的领导很多是革命年代走来的人,最不缺的就是自给自足思想!
炽热的白昼在傍晚时分终于有了些许凉意,晚霞似被点燃的棉絮,肆意铺展在天边,将整个村庄都染成了暖橙色;
忙活了一下午的村民们,正陆陆续续朝着村子中央的大食堂走去;
何雨柱和许大茂正好赶回来,看着收工回来的村民,何雨柱饶有兴致的看着他们走进了村子中央位置的大食堂!
大食堂是一间宽敞的土坯房,屋顶铺着厚厚的茅草,门口挂着一块醒目的木牌;
上面用红漆写着“人民公社大食堂”几个很富有年代感的大字;
还没走到门口,饭菜的香气就扑鼻而来,引得人们加快了脚步;
何雨柱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乡村气息,这和轧钢厂食堂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
“哟,李婶,今天可真够忙活的,就盼着来大食堂吃顿热乎饭了!”
中年男人扛着锄头,笑着和迎面走来的老太太打招呼,李婶怀里抱着小孙子,乐呵呵的;
“可不是嘛,这大食堂就是好,咱们干了一天活儿,回来就能吃上现成的,省了不少事儿!”
食堂里,长条桌和长板凳整齐地摆放着,墙壁上贴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SH主义”的标语,还有一些宣传大食堂好处的海报;
几个妇女正在里面忙碌着,她们穿着朴素的粗布衣衫,额头上挂着汗珠,却丝毫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
何雨柱感受到了干活的热情,似乎大食堂并没有消磨他们的积极性,反而像个大家庭一样!
“开饭喽!”
随着一声吆喝,热气腾腾的饭菜被端上了桌,主食是窝头和红薯,还有一大锅青菜汤;
虽然饭菜简单,但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这已经是难得的美味了,何雨柱不自觉的被感染了,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饶有兴致的看着这一幕!
“何主任,饭菜简单,您见笑了!”
李村长得知厂里的粮食今儿就能拉回来后,精神明显好了不少,态度更加热情!
“村长,这才是烟火气的食堂,不像我们厂,感受不到这种气氛,大家的精气神都挺好,大食堂办的确实很好!”
何雨柱微微叹息,大食堂开办还没半年,大家都很珍惜这种生活;
等新鲜感过去,加上村里的一些懒汉偷奸耍滑,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不患寡而患不均;
其实这也能理解,毕竟人家不干活吃那么多,他们干活多也吃那么多,干活多的人心里就不舒服,久而久之,自然会影响积极性!
不管以后会怎么样,至少目前来看是好的,这就够了,以后限制发展的时候,自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哈哈,生产队都是一起干活的,结束后,一起吃食堂,能节省不少时间,确实是个好政策!”
何雨柱点点头,继续观察食堂内的情况,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鹿,蹦蹦跳跳地跑向自己的家人,欢歌笑语;
一个小孩扑到爸爸怀里,兴奋的跟家人分享一天的经历,期待得到父亲的表扬!
“爸爸,我今天帮着奶奶喂鸡了,可听话啦,就盼着来大食堂吃饭呢!”
“小虎真乖,多吃点,长大后有力气帮家里干活!”
第373章 其乐融融,大茂的疑惑
小虎的父亲是个三十来岁的男人,孩子的笑声似乎治愈了一身的疲惫,眼里闪现着希望的光芒!
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分享着一天的见闻!
“这大食堂办起来,咱们老百姓可真是享了福,以前各家各户做饭,又费柴又费时间,现在大家一起吃,热热闹闹的,多好!”
“是啊,而且大伙一起劳动,一起吃饭,这SHZY的劲儿就更足了,咱们可得好好干,争取明年有个大丰收!”
吃饭间,食堂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有的孩子不小心把汤洒在了衣服上,惹得周围人一阵轰笑;年轻人在讨论着明天的劳动计划,干劲十足;
一位妇女还唱起了劳动号子,虽然没有乐器伴奏,但那质朴的歌声却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纷纷跟着哼唱起来!
灯光昏黄,却温暖地笼罩着整个食堂,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神情,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大食堂给了他们一种归属感和集体的力量;
在这里,大家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虽然今年干旱异常,但他们相信只要团结一心,肯定能战胜困难!
“想当年,天灾人祸频繁,别说吃顿饱饭,能有口野菜汤喝就不错了;
哪像现在,虽说吃的不是啥大鱼大肉,但好歹能吃饱!”
“是啊,这都多亏了党和政府,带领咱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办起这大食堂!”
村长旁边的桌上,几个老兄弟似乎想起了49年以前的生活,脚盆鸡、光头等的祸害下,饥饿和朝不保夕伴随着每一个人,人心惶惶,生活是何等的艰难;
他们八个人中就有三个人被抓过壮丁,只有49年以后,真正的过了几年安生日子,现在多好?
白天劳动,下工就能吃到热饭,还是可劲儿的造,够舒服了,也不知道这么舒服的日子能过几年,不时引发深度感慨!
吃完饭,年轻人们主动帮忙收拾碗筷,打扫卫生,他们一边干活,一边憧憬着未来,有的说等秋收了,要多打些粮食,支援国家建设;
有的说要学习种地技术,让地里的庄稼长得更好,女孩们则聚在一起,讨论着新学的针线活,交流学习!
只有老人们,听到年轻人期盼今年的秋收时脸色相当的凝重,年轻人没经验,他们可知道,今年怕是难咯!
何雨柱感慨,出现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存在的必要,农村的大食堂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他们交流情感、凝聚力量的纽带!
吃完饭,轧钢厂的运输车也到了,看着两大车粮食进村,年轻人并没有在意,反正村里不缺粮食,坚持到秋收没问题,他们更在乎汽车这新奇玩意儿;
只有上了年纪的眼睛里全是希望,粮食就是希望,这些话他们还没告诉年轻人,怕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平添麻烦!
“何主任,这是五千斤棒子面,您签收!”
采购科小曹拿交接单跑到何雨柱身边,让他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