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果他不去强逼,袁绍的三个儿子自己就要打起来。
袁绍手下的那些谋士难道看不到这点吗?不,他们看得到,但是却不得不这么做。
所以在李察将大军撤回来之后,第一个月,联盟中的各国还能齐心合力,各种物资军械也都纷纷支持,但是等到第二个月,在看到西罗马帝国大军真的撤走后,各国各部落的头人们就开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
一些国家开始以粮食耕种为由,停止输送劳役,而另一些国家则是以粮食短缺为由,不再供应粮食,甚至要求拜占庭帝国来提供粮食。
甚至还有一些王国看到周围的那些部落和小国将大军留在拜占庭,开始故意在边境搞摩擦。
甚至直接吞并了一个部落。
这些人蠢吗?他们并不蠢!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现在西罗马帝国收缩回去,未来很有可能会再次出兵,所以他们需要尽可能的增强实力。
而最快的增强实力的办法,就是趁机将周围的国家和部落吞并。
至于说他的这种行为会不会被拜占庭帝国打击,在他看来根本不用担心,因为一旦拜占庭调动大军了,西罗马帝国很有可能会趁机进攻。
而没有大军征讨,那些人顶多只是嘴上谴责,并且依旧需要他的力量来对抗西罗马帝国。
所以他为什么不干?
于是乎,在出现了这种情况后,拜占庭联盟各国就像是疯了一般,开始对那些部落或者小国出手。
在李察大军撤走的第三个月,拜占庭联盟就变得名存实亡,各个小国之间开始进行打仗了。
战争一旦开始,再想要结束就非常困难了。更重要的是,这一次的战争直接将各国之间原本就不多的信任彻底磨灭了。
拜占庭帝国亲自出面,想要让各国停战,联合起来一起对付西罗马帝国,但是这些国家之间已经停不下来。
就算是有一神教的圣徒们出手,也只是让这些各国表面上停止了战争,但是相互之间的对抗却并没有结束。
至于说再次派遣兵力集合,更是天方夜谭。这些国家之间不信任,生怕自己派遣军队前往拜占庭了,结果其他国家趁机进攻。
结果就是这场军师联盟就这样无疾而终了。
看着各国之间相互开战,李察并没有立刻进攻,而是准备等到他们打的精疲力尽后再出兵收拾残局。
虽然没有出兵,但是李察一直都派遣了情报人员对拜占庭收集各种情报。一神教的合流自然被他发现了。
但是李察并没有去针对一神教,实际上现在就算是一神教合流,也改变不了什么了。
经过西罗马帝国的各种政策推行,一神教的势力下降的很严重,而李察也不是以前只掌控莱茵区域的一个地方总督了。
现在如果真的要翻脸,一神教必然是会损失惨重。所以一神教这才没有和李察直接对抗。
李察的打算是顿导致割肉,一点点让一神教的实力越来越弱,然后再集中多神教的力量,和一神教打一场神战。
李察撤回了大军之后,开始对希腊半岛、东哥特王国和马其顿王国进行改革。东哥特王国和马其顿王国被他划分成了几个行省。
东哥特王国分成了,上潘诺尼西亚和下潘诺尼亚以及达尔马提亚,马其顿则分成了马其顿、雅典、上默西亚等行省。
然后李察开始将从高卢就一直学习的那些学生们丢到政务院学习,而将政务院中干的不错的提拔一部分派遣到这些行省中担任官职。
同时开始对这些行省进行迁徙活动,并且强行推行语言统一。统一语言,统一文字,可以增强各地的认同感。
李察将帝国周围的各个民族都进行了迁徙,然后再推行统一语言。因为原本的上层权力人物不是已经被杀被流放,就是接受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所以推行统一语言并没有受到什么抵触。
毕竟想要担任帝国官员,是必须要掌握官方语言的。
李察因为给普通民众均分土地,并且废除奴隶制度等政策,获得了底层民众的爱戴,所以他的政令很快就被底层百姓所接受。
当然,推行统一语言是非常困难的,这项制度可能需要持续上百年才可以。
这一代已经成年的人基本上是不可能再去学习其他语言,所以李察是将目标放到了孩子身上。
各地的学校开始使用当地语言和官方语言进行教学。
这样持续一两代之后,等到这些孩子们长大,各地的本地语言就会逐渐消失,官方语言则会快速扩张。
统一了语言之后,各地的迁徙的民众也会在这几十年时间里相互进行通婚,最终,原本的民族机会消失,一个新的民族会融合诞生。
李察对于这个国家进行了一个长期的规划,只不过这些规划的内容最终能不能实现,李察也不知道。
他只是将这些东西规划出来,至于以后能不能成功,后人们会不会推行,那就看后人自己的想法了。相信后人的智慧。
毕竟李察不可能一直停留在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国家,李察只是订立下了各种规则和制度,同时也留下了很多转圜的空间,让后世子孙们根据时代发展进行调整。
他可不会像朱元璋一样,以为自己制定了完善严格的各种制度,他的大明朝就能够千秋万代,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结果等他一死,后面的继任者就开始一代接着一代去将朱元璋制定的规则破坏掉。
最终所谓的祖制,直接成为了大臣们相互攻讦政敌的手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朱元璋的问题就是想的太多了。也许正是他幼年时候吃过了太多的苦,所以他想要将所有的事情都解决。
于是就制定了各种条条框框,就像是一个老农,将田地收拾的整整齐齐。觉得后世子孙只要按照他的规则行事就好了。
他没想到的是,事情的发展变化的速度太快了。
李察虽然制定了发展规划,但是最终事情还是要看后辈子孙们怎么做。
东哥特王国和马其顿以及希腊半岛的改革进行了的如火如荼,而另一边,拜占庭帝国和其他小国之间的联盟也彻底的名存实亡。
各个小国之间的征伐已经彻底乱套了。
这一次一神教的圣徒也无法解决,当然各个小国变化的如此之快,李察也是起到了很大作用,为了让这些小国乱的更厉害,他暗中分别给这些小国派遣了使者接触。
第639章 阳谋
李察分别给这些小国派遣了使者,这些使者告诉他们,西罗马帝国暂时不会进攻他们。
但是如果你们想要投降,西罗马的皇帝陛下会根据你们的贡献,以及国家大小、人口多少来给与相应的待遇。
同时对他们承诺,如果你们的功劳足够大,未来也是可以分封为拥有领地的侯爵和公爵。
当然,这一点李察并没有欺骗他们。他的确答应可以分封这些人侯爵和公爵,但是前提是功劳足够大。
就目前来看,这些人是基本上是达不到这个标准。
如果真的有人做到了,李察也会信守承诺,给他划分一块领地。
反正罗马帝国周围的土地多了,到时候直接划分一块,然后派遣士兵帮他将土地打下来。
至于说他守不守得住,那就看他的本事了。
也正是因为李察的这个承诺,让这些小国看到了希望。西罗马帝国的强大是他们亲眼所见的。
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根本不是他们能够抵抗的,所以一旦西罗马帝国进攻,他们失败是必然的。
在认清了这个现实后,这些人开始思考怎么获得更多的利益,于是相互攻伐就变得越发激烈。
实际上,这些小国们都明白,这是李察的计谋,但是对于这种计谋,他们却不得不听从。
因为他们很清楚,就算自己不干,别的国家也一定会干。而到时候倒霉的必然是自己。
这就是小国的无奈。
所以这些小国只能相互攻伐,以获得更多的土地人口,然后在李察大军到来的时候,换取更高的功勋待遇。
时间一直是站在李察的这一边。
西罗马帝国已经安定下来,虽然各地在进行大建设,但是粮草、士兵、军械都在不断增长。
现在的西罗马帝国拥有正规军大约五万人,府兵有五万人。正常情况下,府兵是分散各地耕种。只有战争的时候才会征召一些。
正规军则是分别驻扎在高卢莱茵防线,北非,西班牙和刚刚占领的巴尔干半岛的一部分。
高卢莱茵防线虽然收复了莱茵河,但是这里和日耳曼蛮族接壤太多,防线非常漫长,这就导致了需要驻扎大量军队。
这一条防线上驻扎了一万正规军,同时还有一万府兵。
北非行省只有五千正规军和五千府兵,西班牙同样如此。巴尔干半岛区域也只是驻扎了五千正规军和五千府兵。
实际上李察能够调动的大军只有两万五千正规军,这其中防守罗马和意大利行省,李察也分了五千正规军和一万府兵。希腊群岛则是只有一万府兵。
对于正规军,李察并不打算组建太多。按照西罗马帝国现在的军制,一个正规军团,需要消耗的物资是非常多的。
现在整个西罗马帝国人口不过八九百万,真要是养十万大军,财政的是吃不消的。
所以李察推行府兵制度,以节约军费。
如果未来将拜占庭帝国吞并,经过改革之后,帝国维持二十万左右的常规军和五十万的府兵是没有问题的。
二十万军队的正规军,对于整个欧洲、非洲以及西亚地区,已经是碾压状态了,就算是波斯王国集结大军,也组建不出来二十万正规军。
这个时代的军人很多都不是职业军人,就像是之前横扫欧洲,威压罗马的上帝之鞭匈人帝国的皇帝阿提拉。
他手下的军队只有少部分匈人是职业军人,其他的匈人军队只不过是各部落的牧民组织起来的。
时代的生产力决定了,各国都无法供应大量脱产士兵。
也只有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之后,职业化军队才会大量出现。
拜占庭帝国的联盟变得名存实亡,没有了周围的那些国家加入,拜占庭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现在的拜占庭帝国真正掌控的区域是色雷斯和小亚细亚以及耶路撒冷等区域。
至于埃及还处于叛乱中,并不服从拜占庭帝国的命令。
在剪除了拜占庭帝国的羽翼之后,接下来就要对付拜占庭帝国了。虽然拜占庭帝国当初向匈人皇帝阿提拉臣服,但是即便是阿提拉也没有攻下拜占庭。
当初阿提拉准备的大军比李察现在的兵力还多,他当时征调了东哥特王国和阿兰国的仆从军,然后使用大军包围进攻的方式。
双方僵持了几个月时间,最终阿提拉也没有攻克拜占庭。但是拜占庭最后还是服软了,并且答应了阿提拉所有贡金的条件。
最终拜占庭一次性支付了大约两吨黄金,并且每年还要再支付七百公斤黄金。
匈人虽然没有攻下君士坦丁堡,但也消灭了城外的军队,围困君士坦丁堡,逼得狄奥多西二世投降。
现在拜占庭帝国吸取了上一次匈人围城的教训,在城外挖掘了几道护城河,并且还加固了城墙,另一边还建造了海军,用来给城内运输物资等。
将君士坦丁堡经营的如同堡垒一般。
面对这种城堡,攻城器械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君士坦丁堡的西面挖掘了护城河,且地形狭窄,一次性可以投入的兵力有限,攻城车、井阑、云梯数量也少。数量少了就无法压制对方。
另一边则是临海,想要进攻只能用船,但是用船运送军队进攻,城墙的外的空地很有限,进攻的难度更大。
李察并不想强攻这样一座城市。
最终李察决定采用一边进攻,一边围困,大军将城外的所有防御全部清除,然后围困城市,另一边则是用海军截断君士坦丁堡靠海的一面。
通过阶段后勤,然后长期围困这里,然后李察再率领大军将其他地区全部征服,等到整个拜占庭帝国只剩下这一座君士坦丁堡之后,李察有的是时间和他耗。
更何况没有外界的物资支持,就算他们提前储备了大量物资,整个君士坦丁堡又能守多久?
一年,两年,还是三年?
等到李察将其他地方全部占领之后,等待君士坦丁堡的就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了。
李察制定了作战计划,然后为了接下来攻占拜占庭帝国开始进行筹备物资。
第640章 我可是爱好和平的帝国皇帝
拜占庭帝国此时也是暗潮涌动。并不是所有帝国贵族都愿意和帝国一起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