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第43节

  而之前历届科举选出来的士子眼高手低、空谈误国的模样,确确实实让朱元璋比较失望。

  要知道,朱元璋历史上可是停过好几届科举的。

  或许对于其他皇帝来说,科举这事儿,代表着文华昌盛、名留青史。

  可朴素的朱重八表示,没得好处、选出来的废物,要了有卵用?

  那还是别浪费咱的银子了。

  偏生好死不死的,胡惟庸这个异类出现了。

  一通忽悠之下,把自己存了黑心思的歪题,偏生说成了甄选士子的救命良药。

  一条条、一桩桩的掰着指头给朱元璋算了个清楚。

  这可比什么青史留名、文华昌盛之类的虚名、屁话更对朱元璋的胃口。

  而真正让朱元璋决心支持胡惟庸的理由,是他事后真按照胡惟庸的说法去查了。

  还别说,根据破题思路的不同,对照胡惟庸那个说法,还真就蛮符合的。

  破题思路为“不知道、诚信”的,还真就是憨直、本分之人。

  破题思路为“杂书”的,那真就是游学多年或者性喜杂学的,见多识广、博览群书。

  而破题思路为“四书五经”的,那可都是一个个把经史典籍给读出花来的苗子。

  好嘛,胡惟庸一通瞎忽悠居然真就得到了实际的印证,那这就不是忽悠啊。

  所以,胡惟庸的考官之位,简直不要太稳。

  毕竟,说白了科举这事儿就是给朱元璋这个“地主老爷”选长工。

  朱元璋这个“地主老爷”觉着挺好的,你杨宪一个当长工的忽然冒出来说不好,你算老几?

  不过,朱元璋心里不舒服归不舒服,脸上却没有任何表情。

  而另一边的李善长,先是吃了一惊,随后差点当场笑出了猪叫声。

  不怪李善长笑。

  因为他上门退婚一事,他跟胡惟庸已经实际上割裂了。

  而胡惟庸辞掉丞相一职闭门谢客之后,其实就已经主动跟淮西那帮老兄弟们切割了。

  如今的胡惟庸,固然跟淮西一派还有不少香火情在,但实际上,就是孤家寡人一个。

  如果硬要说胡惟庸是谁的人,那实际上,他是朱元璋的人。

  没错,胡惟庸如今折腾来折腾去,把自己折腾成了“孤臣”!

  而这种人,看似孤立无援、孑然而立。

  可实际上呢?

  特娘的,你得罪他就等于打了朱元璋的脸!

  老对手干出此等不智之事,李善长不笑才怪。

  李善长在笑,刘基刘伯温则是满脸的忧色。

  他是朝中少有的几个看得清楚的。

  他同样发现了胡惟庸如今定位、身份的改变。

  所以,刘伯温清楚的知道,杨宪今次怕是要碰一鼻子灰了。

  因为,如今的胡惟庸不结党、不营私、不揽权、不贪财,低调得简直不像是个当过宰相的人。

  若不是今天事情牵扯到了胡惟庸,才猛然间提起他的话,朝堂之中还有几人能想起他?

  可偏生就是这么一个人,朱元璋一旦有事,便毫不犹豫的把人叫了出来。

  结果,人甭管外面名声如何,至少在朱元璋这里,觉着胡惟庸差事办得非常好。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胡惟庸才是真正简在帝心之人啊。

  而杨宪呢?

  当上右丞相之后,在一声声杨相的称呼之中,飘了啊。

  此事居然都没跟自己商量一句,便直接在朝堂之上发动了。

  呵呵,碰碰壁,让杨宪冷静一下,或许也是个好事。

  到底是当过朱元璋军师之人,事情的走向完全按照刘伯温心中所想。

  朱元璋压根没怎么搭理杨宪以及站出来的这一批人,咂咂嘴,甚至都没怎么发表看法,冲着一旁的宋利摆了摆手,便直接宣布退朝了。

  杨宪人都傻了。

  这算啥啊。

  怎么连答复都没一个啊,他这个右丞相难不成就这么不值钱?

  杨宪这会儿已经不仅仅是盯着胡惟庸或者淮西人了。

  在他看来,这还是体现他自己地位、权力、威名的一战,绝不容有失。

  因此,下朝后,脸色铁青的杨宪直接开始安排了。

  他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朱元璋不打算在朝堂上处理。

  那行,那他就找几个学子,让他们发表看法,顺便将他们的话,记录在册,递给朱元璋。

  他就不信,这样都还不能把事情闹腾起来。

  他杨宪、杨丞相,绝不轻言放弃的!

第59章 胡惟庸:坐等杨宪被噶

  第五十九章胡惟庸:坐等杨宪被噶

  对于朝堂上的风风雨雨,胡惟庸是压根没管。

  其实,这里头也有说道。

  因为实际上胡惟庸是“有资格”去上朝的。

  或者说,按道理他本就应该去上朝才是。

  可胡惟庸哪里受得了这个天天早起去那儿站着的苦。

  更何况,别的五品官上朝那是为了在老朱以及上官面前露个脸,图的是以后的升职。

  可咱们胡大老爷,那是丞相都当过的狠角,他会在乎这个?

  他不过是个一心摆烂的苟道中人罢了。

  因此,上次进宫的时候,他就跟朱元璋随口提过了,以后没特别的事儿他就不上朝了。

  理由也很简单“安心养病,也懒得跟那些人打交道,贼烦!”

  话说得很不客气,可一声大帅一喊,老朱给他当场写了封允许他不上常朝的圣旨。

  对于朱元璋来说,胡惟庸这种不乐意跟人牵扯上、不乐意跟人攀关系的搞法,简直不要太好,他凭什么不支持?

  而且,胡惟庸也不是说不听他调用了,不过是不上每天的常朝罢了。

  因此,当朝堂上充满了对胡惟庸的风风雨雨的时候,胡惟庸正悠哉悠哉的在家吃早膳呢。

  放下碗筷,擦擦嘴,胡惟庸先是在府里晃悠了一圈,就当消消食,而后才坐上马车晃晃悠悠的去到礼部当吉祥物。

  看着熟悉的礼部进门牌匾,胡惟庸烦躁的撇了撇嘴。

  娘的,晦气!

  上班就是烦人!

  本来屁事儿没有在家躺着多好,结果老朱这么一搞,多了这么个差事,每天还得要来衙门坐着。

  烦死了!

  而且不来还不行!

  胡惟庸很清楚,自己迟到一会儿没关系,毕竟他现在就是个闲职。

  可若是不到,那多多少少就有点问题了。

  走进礼部,却发现今日礼部格外的忙碌。

  这让胡惟庸居然有一种身为混子的惭愧!?

  不过这想法刚冒出来,他就赶紧甩脱了。

  不行,一日是混子、终生是混子,绝对不能因为些许情况而动摇“道心”!

  自己如今还没完全脱离苦海呢,哪有心思跟这些当牛做马一心向上之人比?

  自己如今早已走到他们要走的终点了,不跟他们一样拼,才是正常的。

  胡惟庸轻车熟路的来到了属于自己的公房,先给自己泡上一壶茶。

  扭头看了看天色,觉着今儿不错,点点头让跟着他的顺子去一旁帮着把躺椅、小茶几扛出来。

  顺子是他的随从,来这里没别的事儿干,就是专门负责伺候他的。

  这种事儿,在各个衙门其实都挺常见的。

  毕竟,都成了官老爷了,怎么能什么琐事都要自己动手。

  当然了,没到一定级别,也没资格干这样的事。

  胡惟庸美滋滋的躺在躺椅上,随手翻着手里这本话本。

  这话本是他从胡仁彬那里翻出来的。

  那混账居然在祠堂旁的书房里偷偷藏了本话本,那自然得揍一顿没收了。

  不过,看在这话本是难得的绘图板的份上,胡惟庸就勉为其难的没有销毁,而是带到礼部消磨时间来了。

  如今一口茶一口点心的晒着太阳翻看着,还真是别有滋味呢。

  不得不说,别看后世网文界各路老司机动不动就一脚油门踩死车速狂飙,然后看得读者嗷嗷叫的。

  可实际上,到了大明以后,胡惟庸才发现,娘的,古人在这方面半点不输后辈啊。

  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算是被这帮子文人给琢磨明白了。

  写得那叫一个欲拒还迎,含羞带怯却又眼波流转,简直不要太勾人。

  所以,胡惟庸现在每次来礼部都得带着这本书。

  为的就是打发打发时间,顺便学习学习语言文字的魅力。

  而就在胡惟庸看得兴致勃勃之际,一位司郎中忽然走了过来。

  此人名叫贾伏,年纪比胡惟庸还要大上十岁。

  这辈子,基本上就眼下这个司郎中干到头了。

首节 上一节 43/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