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第265节

  甚至这里边还有他们背后的师长以及亲朋好友们帮忙呢。

  稍稍一琢磨,他们便猜到,其他的不说,至少面试时对于参考学子的仪态、风姿,那肯定是有要求的。

  这一点,哪怕是学子自己,也是认可的。

  毕竟,历朝历代对于官员的仪态、长相,看似没有明文规定,可实际上那都是有潜在的要求的。

  长得尖嘴猴腮、贼眉鼠目的,那是绝对没有可能走正规路子进入朝堂的。

  说白了,咱们汉家王朝主打的就是一个颜狗,第一印象不行,那么其他都是白扯。

  当然了,若是正儿八经的说的话,那么也不是没个解释。

  官员毕竟是代表着朝廷、皇家在地方牧民的,若是长得就是一副贼眉鼠眼的坏人样,那都不用他在当地干点什么了,怕是第一时间就把朝廷的名声给败坏了。

  因此,这帮子通过了笔试的考生,不约而同的开始让家人赶紧琢磨起了衣物的问题。

  太过华贵肯定不行,那样太过嚣张;

  太过朴素也有些不美,那样太过装模作样;

  合身、大方、干净、整洁……

  一应考生们为了这些事情,尤其是那些家在外地的考生,好悬没把自己兜里的银钱全扔在裁缝铺里。

  就这,给钱都还得找个合适的关系。

  毕竟,裁缝铺子里手艺好的师傅,已经日以继夜的加班了。

  你加价,别人也没少给钱啊。

  所以一众考生们只能无所不用其极的想法子。

  而除了外在形象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知识方面了。

  这方面可就放一众学子挠头了啊。

  这事儿,到底该怎么复习呢?

  总不能当场拿出衙门里的活儿让人现场直接干吧?

  或者说,让考生现场给上司拍个马屁?

  一众学子们这会儿逼得没办法了,那真就是脑洞齐开了呗。

  可终究不得要领,只能回到住处把能看的、想到的全给好好研习一遍。

  当然了,少不了的环节就是顺便骂两句胡大老爷。

  毕竟这事儿终究还是胡大老爷给弄出来的不是?

  三天后,本次官员招考的第二轮,同时也是最终一轮考试,面试即将开始了。

  还别说,今天的考生们,甭管心里有没有底,至少这气色、卖相比起之前可要好太多了。

  衣服都是干干净净、熨烫得妥妥帖帖的,头发更是梳理得一丝不苟。

  一个个哪怕平素里习惯了坐没坐相、站没站相,这时候也选择腰杆挺直、一脸肃穆的站在了考场门口。

  不过,虽然他们一个个的站得倒是挺直溜的,但这不妨碍他们嘴里嘀咕几句悄悄话。

  “嘿,兄弟,你怎么也报考这个了?”

  “哼,不报考工部难不成去报考礼部,然后被胡相当场收拾?我可不想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就此葬送,伱呢?!”

  “呃,我倒是没想那么多,家父本就是工部出身的,来工部的话,我是图有人照应!”

  “只是,你刚说的被胡相当场收拾是怎么个意思?我怎么没听明白呢?”

  “兄台,还望指点一二啊,不瞒你,我如今是听着胡相的名号都腿软!”

  一旁原本只是随口接话的学子,听着这位自报家门的二代小哥的问话,想着自己也即将入职工部,索性多说了两句。

  “你腿软一点都不奇怪,别说你了,我听家父说过,朝堂之上不少平素里走出去器宇轩昂的大人见着胡相照样腿软,更别说咱们这些了!”

  “不过,也正因为胡相这威名,我等就琢磨出一个事儿来了。”

  “那便是,这么多衙门一同开考,那胡相总不能都去吧!”

  “他十有八九是得呆在礼部考场的,那我等自然就得报考其他衙门咯!”

  “这怎么着也得提升几分通过的几率吧!”

  听这位大哥这么一说,刚刚提问的小二代学子人都傻了。

  不是,你们怎么就这么精明啊!

  居然还有这招?

  主打一个打不过我还能逃不过?

  干脆就不碰面就是了?

  好家伙,那你们这一窝蜂的冲到其他衙门的考场了,岂不是成功几率照样要下降?

  毕竟竞争的人可是多了不少啊!

  小二代提出这问题以后,对面年长的学子却云淡风轻的答道。

  “竞争激烈也好过面对胡相!”

  “毕竟竞争再怎么激烈,那也都是一帮子跟我水平相差仿佛之人在争,可胡相呢?”

  “谁能拍着胸口说能摸清楚胡相的套路?”

  “别人怎么样不知道,反正我没那本事,所以我考工部!”

  得这话一出,小二代彻底被干沉默了。

  实在是说得太特么有道理了。

  不过自己这也是捡着了啊,稀里糊涂避坑了?

  学子们的议论和小心思暂且不提,这会儿礼部尚书争满脸懵逼的看着手里的报考单。

  他之前一直没注意,现在一看,这尼玛,数百个通过第一轮的考生,只有三个人报考礼部?

  这特么什么情况?

  老子的礼部这么遭人嫌弃?

第335章 凑热闹的朱元璋

  第三百三十五章凑热闹的朱元璋

  大明的“公考”,胡大老爷固然借鉴了不少上辈子公考的规矩,但终究还是有差别的。

  首先别的不说,这个时代的生源质量就远不是后世那等人挤人的模样。

  这年头,有些偏远点的县城,那真是几十年出不了一个进士!

  就算是秀才、举人,那满坑满谷的算起来,可能几十年积攒下来也不到一百。

  也就是说,眼下整个大明所有的读书人加在一起可能都不到十万人。

  而后世呢,一场全国范围的公考下来,报考人数都比这儿要多十倍不止。

  报考人数多,那么竞争就激烈,与此同时,招考单位的选择也就多。

  可现在呢?

  几千人报考,然后一轮过线几百人,基本上也就十取一的水平。

  可就是这样,还是把一应学子们给吓到了。

  但实际上,这些人但凡面试不是太拉胯的话,大多数人都会被录取。

  毕竟这次放出来的职位有点多,一轮过线按照胡大老爷的安排,也不过是加了五成的入围人数而已。

  也就是说,三个人里边会有两个人能考上。

  但……谁会乐意自己成为那个考不上的呢?

  所以,该争的那自然得争。

  这不,起了小心思的考生们,甭管是自己琢磨的也好,亲朋好友劝告的也罢,反正礼部他们是打死不报了。

  实在是胡大老爷的名号在考生之中早已是威名远扬了。

  机缘巧合之下,让礼部头秃的场面,也便就出现了。

  好家伙,三个人报考礼部?

  这特么就是全录用进来,哪怕是也不够啊!

  这咋办?

  就在礼部头疼之时,朱元璋这会儿正在皇宫里翻看着誊录的考生试卷。

  他不是专看某一个衙门的,他是让宋利去随机抽取的。

  哪个衙门的都有,甚至还有落榜了的考生试卷,他照让宋利给取来了。

  宋利也是个贴心的,还非常机灵的帮朱元璋把答案也带回来了。

  朱元璋翻看了两张试卷以后,再一看手边的答案,也就是阅卷标准,不禁满意的点了点头。

  “惟庸这法子确实好!”

  “瞧瞧,事先就把规矩给定严实了,一条条一桩桩的就那么明明白白的放在那儿!”

  “做对一条多加几分,做错一条多扣几分,最后以分数论英雄,嗯,好!”

  宋利在一旁听着朱元璋的感叹脸上没有半点表情,可心里却不禁在感叹胡大老爷的厉害。

  不是谁都能让朱元璋时不时的念叨上几句,然后感叹一声的。

  可胡大老爷呢,这都多少次了?

  朱元璋越看这“标准答案”心里越是高兴。

  他往年可没少为了科举之时的舞弊案操心。

  不说那些漏题的了,光是判卷一事,那可就牵扯到太多的糟心事了。

  糊名又如何?

  遣词造句以及行文当中的习惯,但凡熟悉的,打眼一瞧就能看出谁是谁来。

  最关键的是,考官尤其是主考官一言而决。

  没有具体的标准,从头到尾都是“俺寻思”!

  关键是你还不能说他不对!

  什么舞弊,什么包庇学生、门生故旧的,考官大人这叫慧眼识珠。

  关键是哪怕你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了,考官也能拿着试卷说得头头是道。

  毕竟但凡能走到科举这一步的,多多少少是真有点本事的。

  你无法明确说这文章就一定比谁的差,都是相差仿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首节 上一节 265/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