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第17节

  “免礼,赐座!”

  胡惟庸作为前任丞相、如今的翰林学士,最重要的还是朱元璋的起家老臣,那来了自然不能跟毛骧这等皇家奴仆一个待遇。

  待宋利搬来墩子后,胡惟庸可没有半点客气的,直接就一屁股踏踏实实坐了下去,而后一脸坦然的带着淡笑看向了朱元璋。

  比起记忆里的朱元璋,此时的老朱貌似又憔悴了一些。

  想必,每日里繁杂的政务,各种糟心事儿一起涌来,对于他也是一种摧残。

  或许是前身的记忆、情感在作祟吧,还没等朱元璋开口,胡惟庸却先行颇为感慨的说道。

  “陛下,您还是要注意调养啊,一段日子没见,您可憔悴了不少!”

  这话一出,整个御书房内的人都愣住了,朱元璋也颇为惊讶的抬起头看向了胡惟庸。

  可四目对视之下,朱元璋却只能从对面那双干净的眸子里看到担忧、关心和坦然。

  想想对方的身份,朱元璋心头一暖,原本绷着的老脸也不自觉的放松了下来。

  “唉,咱事儿多啊,哪像你啊,你这一病,倒是把差事推了个干净!”

  “如今看来你也是好得差不多了吧,瞧瞧这气色,比咱可好太多了!”

  胡惟庸被当场揭穿了在家摸鱼的事实,可他却没有半点不好意思,反而笑着挑了挑眉道。

  “上位,您忘了当年在红巾军的时候,我就说过,我这人啊,将来肯定是要享福的!”

  “这不前段时间真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后,我就觉着,嗯,以后老老实实、舒舒服服过日子吧!”

  “反正您手底下能人辈出,就让我关上门过点小日子,不也挺好!”

  一声“上位”差点让朱元璋当场破防。

  对啊,眼前这位前任宰相看着保养的不错,跟个小年轻似的,可实际上也是跟着咱一路走来的老臣子了。

  也对,那时候这小子就是个疲懒货,就想着怎么偷懒来着。

  一想到当年征战沙场的那些经历,朱元璋看向胡惟庸的眼神再度柔和了至少五分,嘴角的笑容更是遮掩都懒得遮掩了。

  “行了,知道伱喜欢玩,那你便先休息段日子,不过咱真有事儿叫你了,你可不能躲着啊!”

  “那臣先谢过陛下了!”

  “嗯,不过,今天叫你过来,主要还是为了本届恩科考题的事,你是咋想的,怎么就弄出那么一道题来了?”

  若是朱元璋趁着他刚进门的时候就直接发问,胡惟庸估计还会紧张一二。

  可如今气氛都到这儿了,朱元璋自己的语气都软和了不少,那胡惟庸就愈发的淡定了。

  甚至还有心思腹诽道:“还能咋想,不就是不想出头嘛!”

  “这跳得欢,噶得快啊!”

  不过,这些话也就在他脑海里转悠转悠,半句都不敢拿出来说的。

  嘴里自然有另外一套说辞在。

  “陛下,臣当然不是胡来,这符号,看似让人摸不着头脑,可内里也是暗含深意的!”

  “首先,这题含无规矩不成方圆之意,学子们可以规矩二字破题。”

  “其次,若是有人杂书看得多,当知此乃天象,代表咱大明乃天命所归,故此可以用天命二字破题!”

  “甚至,哪怕什么都不懂,就觉着自己不认识这符号,那是不是可以坦诚自己的不足,以诚信二字破题?”

  “您瞧,不是臣胡乱出题,而是本身这道题就能看出学子的不少心思来。”

  “学问深厚的,可以谈规矩;所学颇杂的,可以谈天命;学的不杂也不深,但性情敦厚老实的,至少可以谈诚信!”

  “一道题,臣预留了好些个方向,就看对方是什么人了!”

  “所以,臣这也是为了咱大明的将来好啊!”

  朱元璋听到胡惟庸这番解释,再低头看了看御案上这张他之前看了无数遍的试卷,还有那个他琢磨了好久都没琢磨明白的圈圈,这会儿整个人都听楞了!

  不是,我滴个胡大人,你这出道题,内里居然还有这么多弯弯绕绕,还能这么解释的?

  你这怕不是吃了个诸葛亮当补药吧,不然怎么算计这么多?

第24章 胡惟庸:忽悠,接着忽悠!

  第二十四章胡惟庸:忽悠,接着忽悠!

  看着朱元璋那晦涩难明的表情,胡惟庸难得的紧张了一下。

  不是,老朱你这人咋回事?

  怎么你这抗性这么高啊?

  不吃忽悠是咋地?

  我头一回正儿八经跟你当面对线,这话术伱难道一点都不吃?

  不可能吧?

  上辈子咱也是干过销售的,忽悠人也是一把好手来着!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咂咂嘴,有些意味难明的说道:“这个,惟庸啊,你这么一说吧,倒也有些道理。”

  “不过,咱还是觉着,你这题目是不是太过晦涩了?”

  “毕竟,一般学子哪有你这么聪明!”

  听到老朱这捎带手的还夸了自己一句,胡惟庸顿时松了口气。

  这态度还行,至少客户关系还在,客户态度还没掉到无药可救的地步。

  胡惟庸脑海之中疯狂闪动了片刻后,都没起身,就坐在墩子上,冲着朱元璋拱了拱手道。

  “陛下,恕臣不敢苟同,这考题,固然有些难度,可臣也是为了大明好啊!”

  “哦?具体说来听听,咱倒想听听看,你这是个什么说法!”

  胡惟庸这话一出,朱元璋还真就来了兴致。

  要知道,胡惟庸之前是什么职位?

  丞相啊!

  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所以,当胡惟庸开口说为了大明考虑的时候,朱元璋还真不会当他是在忽悠。

  因为丞相就是干这个的啊。

  胡惟庸略微捋了捋思绪后,沉声道:

  “陛下,臣是跟着陛下一路打过天下的,咱们都知道,那些只会之乎者也、咬文嚼字的学子,哪怕当了官儿,也不过是个泥塑菩萨。”

  “甚至,好些这样的学子,当了官儿后,连个泥塑菩萨都当不好,要么被人欺上瞒下的架空,要么贪欲作祟上下其手。”

  “说白了,他们压根没那个施政的能力,他们最大的本事就是读书了!”

  “所以,趁着这次陛下钦点臣当主考的机会,臣想试着改一改!”

  胡惟庸说到这里,自己都信了,感觉自己真像个为大明鞠躬尽瘁的忠臣一般。

  朱元璋听到这儿也是感慨不已。

  作为一位自草根崛起的帝王,胡惟庸所说的这些话,他体会可太深了。

  可一直以来,他对于这种情况哪怕深恶痛绝,却只能通过杀人来威慑。

  如今听胡惟庸这么一说,貌似,从科考上就想出法子来了?

  这无疑让朱元璋兴趣大增。

  “惟庸,细细讲来!”

  胡惟庸见客户主动产生了互动,顿时心中一喜,得,路子重新续上了,大事可期啊。

  “是,陛下!”

  “臣刚刚就说过,三个破题思路,其实就是选出三种不同的人。”

  “第一种以规矩破题的,这种人读书读得深,而且还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有了学问的这种。”

  “这种人可以进翰林,让他们专心学术、皓首穷经认真研究学问去。”

  “大明以后的文风能不能远迈汉唐,就看这些人的本事了。”

  “第二种以天命破题的,这种人读书颇杂,涉猎甚广,关键是脑子还活络。”

  “这种擅长机变、脑子灵活还懂得各种杂学的,最适合丢到地方上历练。”

  “因为他们懂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既不会被下面人蒙蔽,也不会面对当地一应事务措手不及。”

  “只要在当地历练上几年,便能一跃而起,将来都是封疆大吏的好苗子。”

  “而最后一种,学的既不深也不杂的,咱们也得看到他们的优点,那便是老实、憨厚!”

  “这等人,最适合去六部老老实实办差,他们性子憨实,没那么些个花花肠子,虽没那么多机变,但至少踏实肯干哪!”

  胡惟庸说到这里坦然一笑,双手一摊道:“至于剩下那些人,读书读书不行,品性品性不好,那活该考不上!”

  “毕竟,臣是要为国举才的,总不能选一堆废物出来吧!”

  朱元璋听到这儿,整个人都乐麻了。

  好,好,好,还得是咱们这帮子老兄弟啊。

  瞧瞧惟庸,这多为咱着想。

  到底是当过丞相的,看似随意的一道题,居然就能选出不同的人才。

  啧啧,这脑子就是好使啊。

  不过,朱元璋这人,疑心病重,明明心里满意的不行,可嘴里却颇为感慨的说道。

  “惟庸啊,你这法子倒是不错,就是可惜你的名声了啊,你这一下可把那些学子全给得罪了!”

  胡惟庸心底里差点笑出猪叫声,老子图的不就是这个嘛。

  要不是他憋笑功夫够好,他这会儿怕是得笑出声来。

  好在上辈子见识过各种荒唐场景,这功夫没少练。

  使出洪荒之力压住嘴角后,胡惟庸淡然一笑。

  “陛下,臣跟您说实话,臣这辈子,丞相都当过了,在文臣这条路上可谓是走到了顶点了,那还有什么好指望的?”

  “臣一没想着流芳千古,二没想过在朝堂一呼百应,为宰作辅的,在乎那些学子口中的名声,干嘛?”

  “没辜负陛下当年的提携之情,看着大明越来越好,臣就心满意足了!”

  胡惟庸这大实话一出,轮到朱元璋差点压不住嘴角了。

  这话太实在了。

  没错啊,这一不图流芳百世,二不图一呼百应当宰相的,要那么好的名声,干甚?

  最最关键的是,胡惟庸可不止是嘴上说说。

首节 上一节 17/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