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第114节

  “哈哈哈,没有一字一句在威胁他们,但却处处都在告诉他们我大明的意思!”

  “好啊!”

  “瞧瞧那些个番邦使臣胆颤心惊的模样,咱心里是真开心啊!”

  胡惟庸听到老朱这么一夸奖,也没含糊。

  平日里在朝堂之上,他可以谦虚一下或者自谦一下。

  可这儿都是熟人,装什么谦谦君子啊。

  因此,胡大老爷同样嘎嘎一笑。

  “嘿嘿,臣是觉着吧,咱大明是要让他们敬着怕着的,不是给他们惦记的!”

  “这要是没对咱们称臣的时候,他们惦记咱;”

  “这称臣了还是惦记着咱大明,那这称臣不是白称了?”

  “所以啊,该敲打就得敲打,还得下重手,让他们好好清醒清醒才行!”

  胡惟庸这话一出,朱元璋忙不迭的点头。

  就是就是!

  老朱这会儿嘴都合不拢了。

  说实在的,对于他这个农户家庭出身的人来说。

  其实他的价值观一直非常的朴实,甚至可以用质朴来形容。

  那便是,办事的时候总得往家里捞点啥。

  他以前总觉着,番邦称臣了、纳贡了,那自己也就挣点面子了。

  可如今看来,嗨,什么面子不面子的。

  瞧瞧惟庸这搞法,面子里子都有了,多好。

  听着朱元璋跟胡惟庸君臣相宜的交谈,还有朱元璋那毫不遮掩的盛赞,一旁的李善长嫉妒得面容都有些扭曲了。

  他不得不赶紧低下头去,以免自己的表情被其他人看见。

  毕竟,他再怎么心里膈应,也不能表现在脸上不是。

  哪怕明面上他们已经翻脸了,可终究胡惟庸昔日还是他的学生呢!

  而且,自己这位学生的成就,确实拔尖啊!

  之前就当了宰相,还不是那种说话不好使的泥胎木塑宰相。

  胡惟庸在位的时候,那权势比现在的李善长还要风光呢。

  如今李善长虽然也坐到同样的位子上了,但他周遭的掣肘可比胡惟庸多多了。

  而李善长其实心底里最羡慕的一项,还是胡惟庸能顺顺利利的从宰辅之位上退下来不说,关键是如今还风风光光。

  瞧瞧吧,自家侄女儿差点成了当朝太子妃。

  自己也是恩宠不断,明明都不是宰相了,可偏生来皇宫反而更加的自在了。

  而朱重八有什么事儿似乎也乐意找胡惟庸商量,偏生胡惟庸还真就能给出各种奇奇怪怪的解决办法。

  这风头、这恩宠,不比他这位老师更盛?

  此刻宴席之上,琢磨着胡惟庸的可不仅仅只有李善长。

  刘伯温这会儿也半眯着眼睛端着酒杯看向了胡惟庸。

  他有点搞不懂胡惟庸的做法了。

  原本在他看来,胡惟庸是看透了朱元璋的性情,想着全身而退,故此才离开了官场想着蛰伏保命来着。

  可不曾想之后胡大老爷的各种作为却又让这种看法被打破了。

  平日里倒是低调,可有时偏又大出风头,那这到底是想退隐还是想崛起啊?

  这人,到底想的什么呢?

  难不成,这胡惟庸看到了什么自己没看到的东西?

  一时间,刘伯温觉着胡惟庸身上纠缠着的东西愈发让人看不透了。

  另一边的杨宪对于胡惟庸的观感就没那么复杂了。

  他就一个想法——羡慕!

  实实在在、完完全全的羡慕。

  那种在皇帝面前挥洒自如、相敬如宾的自在,如何不让人羡慕?

  此时此刻,仿佛整个宴席之上,胡惟庸的身份都跟他们不同了似的。

  明明他们都是朱元璋的臣子,可偏生胡惟庸却隐隐约约成了朱元璋的朋友?

  这种恩宠、这种自在、这种恣意……他杨宪也想要啊!

  又聊了片刻以后,朱元璋示意礼部尚书章善,让他把礼部起草的礼单呈上来。

  可一看之下,他便皱起了眉头。

  “章善,咱怎么觉着给的有点多了啊!”

  礼部尚书章善一听这话,他这本就胆小、明哲保身的性子,好悬没当场晕过去。

  他哆哆嗦嗦的看了胡惟庸一眼,而后才朝着朱元璋拱手道。

  “回陛下,臣已经把回礼的标准降为历届最低了!”

  朱元璋闻言眉头一皱。

  “多了,再减减!”

  此时的朱元璋,真就是把胡惟庸说的那套给记在心里了。

  在他看来,既然那些国家和大臣一样,都是打工的,何必给什么礼品?

  不如随便给点特产打发了就是嘛!

第149章 吝啬的大明!诸国惊呆了!

  第一百四十九章吝啬的大明!诸国惊呆了!

  这几日,应天府的百姓们算是见着热闹了。

  乖乖!

  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八百里加急,这几天跟不要钱一般,一拨接着一拨的往外撒啊。

  关键是,这八百里加急还都是穿着番邦衣物的人在跑。

  看着马上那人插着旗子,喊着“八百里加急”,然后打马一路狂奔的模样,百姓们不好奇才怪。

  稍稍一打听……

  哦,原来是被咱大明的精锐给吓着了啊。

  听到这消息,瞬间一应原本心里惴惴不安,担心着战事将起的百姓们,瞬间将一颗心放回了肚子里。

  紧接着转过头兴冲冲的聊起了番邦使臣们,各种乱七八糟不知道从哪儿开始流传起来的热闹。

  甚至好有些不知道真假的番邦见闻,在众人嘴里说得那叫一个绘声绘色啊。

  一时间,番邦故事、使臣尴尬瞬间,成了街头巷尾最火热的话题。

  而一应番邦使臣,在应天府盘桓了小半个月以后,终于开始收拾行装了。

  不错,这一不留神,又到了他们要离开的时候了。

  毕竟,对于使臣来说,真正能长期留在大明并且保留一个使臣身份的,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

  大部分来大明朝贡的使团成员,其实就是辛辛苦苦、长途跋涉过来长长见识,顺便蹭个饭而已。

  而且,对于尚有雄心壮志在的使团官员来说,回自己国家才能往上爬啊。

  这老是呆在大明,小日子倒是过得舒坦了,可前途就全没了啊。

  因此,这算算时间,他们也到了踏上归途的时候了。

  毕竟,他们要走的路还远着呢。

  也正是这个时候,他们都开始惦记起一件事儿来。

  那便是,这次大明的回礼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啊!

  别以为惦记着回礼的仅仅是领头的使臣,其实使团上上下下都指望着这事儿呢。

  要知道,平常按照规矩,若是他们使团能从大明带回去足够分量的回礼的话。

  不仅领头使臣会得到升职加薪等各种好处,使团里的其他人,实际上也是有好处的啊。

  从最基础的金银财货奖励,到官职、身份、爵位等各种千奇百怪的奖励,无一不有。

  最关键的,还是看他们能从大明带回去多少东西。

  因此,对于这事儿,使团上上下下可都是上了心的。

  尤其是这一回,他们不仅受了不少惊吓,还掏出了远超出原本预计的“贡品”啊!

  要知道,虽然之前朝贡之时送上去的所有礼物,确确实实都是使团一路从自己国家带来的。

  可实际上,那些礼物可不是都为了献给朱元璋而准备的。

  甚至可以说,中间有一大半都是为了其他事情准备的。

  拉拢下大明的高官啊!

  在大明卖个好价钱以后,采购一点大明的奢侈品回去挣一笔啊!

  这些可都是使团当中的老人们轻车熟路,却又没放在嘴上的老规矩。

  可这次,他们栽了啊。

  礼物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拿了出来,全献给大明皇帝去了。

  结果他们自己的收益,彻底无了啊。

  这要是回礼这事儿上再捞不到什么好处,那他们可就亏大了。

  而就在他们焦急的等待当中,大明礼部官员,终于上门了。

  看着手中长长的礼单,还有门口堆着的一大堆包装得严严实实的箱子,一众使臣们脸色格外的古怪。

  “《礼记》刘伯温注释版?”

  “《礼记》胡惟庸注释版?”

  “《礼记》宋濂注释版?”

  “《礼记》……”

  “怎么特娘的这么多《礼记》?”

首节 上一节 114/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