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第10节

  李善长横了刘伯温一眼后,脸上写满了跃跃欲试。

  开恩科的事儿,哪怕是他最看不惯的刘伯温提出来的,他也得支持。

  不为别的,他纯粹是为了自己考量。

  他盯上主考之位了。

  要知道,这科举之事,可不仅仅是为国举才那么简单。

  三年一届的科考,乃是无数读书人鲤鱼跃龙门的关键和希望。

  那么作为某一届科考的主考,按照读书人圈子里的规矩,当届主考便是所有考中学子的座师。

  往年或许不起眼,可这次的恩科因为是要填补官场空白的,那么招募数量必然要放宽。

  那可想而知,这么下来,这一批上榜士子的数量会是何等的惊人。

  那么,这等增加自己派系影响力的大好良机,李善长怎么可能放过?

  倒不是说有了这个门生、座师的关系这批士子就真成自己门下走狗了。

  而是有了这么一层关系在,那么按照天地君亲师的关系来看,两者自然而然的亲近了不少。

  那么将来只要稍稍帮上一把,那么这关系自然就愈发亲近了。

  所以,李善长决不能放过这等机会。

  毕竟,自己没拿下的话,看眼下这架势,那岂不是就得被刘基这厮抢走了?

  那这厮无形之中可不得拉拢几百号新晋官员?

  最要紧的是,这一次新晋官员连候缺都不用,上来就会授予实职直接奔赴各地上任。

  所以说,只要这个座师位子到手,立马就能在大明拉出一张遍布各地的大大的关系网来。

  想明白以后,李善长面色一肃,当即拱手道。

  “陛下,臣亦觉着开恩科乃是实打实的良策,臣推举礼部右侍郎郭明义担任本届恩科主考。”

  “为国举才本就是礼部应有之义,郭明义身为礼部右侍郎,职司、能力、品性都为上上之选,正合适不过!”

  李善长这话一说,朱元璋还没答话呢,一旁的杨宪神色一变,立马插话道。

  “陛下,臣有异议,郭大人身为礼部右侍郎固然不错,但在臣看来,仍显得不够。”

  “在臣看来,此次恩科时间紧、任务重,招募人数更是惊人,此事已经不是一个礼部右侍郎足以承担的了。”

  李善长一听杨宪这话,格外的腻歪,歪着头看着杨宪嗤笑道。

  “怎么着,杨右相是觉着一个侍郎不够镇场子的,打算让咱这个丞相出马不成?”

  李善长这话明显是阴阳怪气,可偏生杨宪理所当然的点点头,冲着上首的朱元璋拱手道。

  “没错陛下,臣斗胆自荐。”

  “臣之前便是在礼部任职,对礼部一应事务熟悉不已。”

  “如今国朝抡才大典,以臣右丞相职司方可统领全局,把事情办妥办好!”

  杨宪这话一出,李善长好像吞了个苍蝇般的难受。

  也就是这会儿实在朱皇帝面前,否则李善长怕是都要骂出声了。

  好你个刘基、杨宪啊。

  你们是真不要脸啊。

  为了拉拢新晋士子官员,特娘的脸都不要了。

  堂堂右丞相,居然自己亲自出马跟一个右侍郎去争?

  脸呢?

  什么国之大事,你抱着甚心思当咱不知道?

  都是千年的狐狸,唱什么聊斋!

  哼,当即李善长都懒得搭理杨宪,转头冲着朱元璋继续推荐起了礼部右侍郎郭明义。

  说白了,眼见着一块大肥肉在眼前,无论是李善长还是刘伯温、杨宪,谁都舍不得放过。

  朱元璋看着眼前你来我往的二人,脸色格外的难看。

  他当然知道这二人是何居心。

  所以,他感觉格外的恶心,当即一拍御案,斥道。

  “堂堂两位丞相,为了些许小事你争我夺,成何体统?”

  “不用争了,恩科一事,咱着意胡惟庸牵头,朕意已决!”

第14章 胡惟庸的损招

  第十四章胡惟庸的损招

  朱元璋这话一出,李善长和杨宪都愣住了,甚至连一旁的老狐狸刘伯温都傻了。

  他们不约而同的都冒出了一个想法。

  “怎么这厮又冒出来了!”

  不过,反驳的话都到了嘴边了,却有些不知道怎么往下说。

  一方面刚刚朱元璋“朕意已决”四个字已经说出口了。

  金口玉言可不仅仅是句玩笑话。

  更何况,最近的朱元璋正在大明掀起腥风血雨,威名正是显赫的时候。

  无论是李善长还是刘伯温,这时候都不愿意试试捋虎须的结果。

  另一方面嘛,则是胡惟庸这个人选,仔细想想还真特娘的挺合适的。

  虽然因病辞掉了丞相之位,可终究是干过丞相的。

  哪怕如今只挂了个翰林学士的虚职,但一旦朱元璋把人请出来当主考,谁敢把他当做普通翰林学士看待?

  哪怕是当朝尚书,见着胡惟庸照样也得以礼相待。

  毕竟胡惟庸可不是什么犯了事儿贬官下去的,人不过是“抱恙”所以辞官闭门养病罢了。

  如今朱元璋起复了胡惟庸以后,天知道这位会不会拔地而起?

  胡惟庸那可是一路随着朱元璋自凤阳走出来的老臣了,资历、名声那都是一等一的。

  同时,胡惟庸固然算是淮西人,可偏生跟淮西勋贵们没能深度绑定,不算淮西勋贵一党。

  更没有跟刘伯温、杨宪这些江南人士一党,属于两不靠的那种。

  于两边来说,与其让对方得到这大便宜,还真不如顺着朱元璋的意思让胡惟庸顶上呢。

  于是,刚刚还争来抢去的恩科主考之位,真就这么顺顺利利的落在了,此时还一无所知乐呵呵的过着自己小日子的胡惟庸头上。

  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一幕,心里愈发觉着得赶紧把这丞相位子废了。

  娘的,屁大点事儿,你们一个个都只顾着自己的门生故旧,就不能提咱想想?

  就不能替咱老朱家多想想?

  哼,暂且让尔等猖狂一时,迟早找个由头把你们这些人连带这丞相位一同给灭了。

  随着开恩科并确定胡惟庸为主考的圣旨最终确定,这场急匆匆召开的殿前商议便到此结束了。

  至于事后会引出多少麻烦、涟漪,那就不是他们眼下要考虑的了。

  不过,当圣旨传到胡府时,胡惟庸整个人都不好了。

  看着眼前大开中门摆着香案宣读的圣旨,胡惟庸感觉格外的腻歪。

  不是,老朱这啥意思?

  我特娘的都躲在家里养病了,怎么还让我出去?

  朝中那么多人,不能干拿俸禄不干事儿啊!

  老朱你去找他们去啊!

  胡惟庸这几天正琢磨着美食配美人是何等的美事儿呢。

  结果今天稀里糊涂听闻这么一个“噩耗”,差点让他当场把手里这黄澄澄的圣旨直接甩到宋利脸上去。

  不过一想到最近老朱掀起的血雨腥风,最终脸色难看的领旨了。

  胡义倒是挺高兴的。

  啧啧,还得是老爷啊。

  瞧瞧什么叫不动如山,什么叫气定神闲?

  明明府门都关了,连来客都没一个,每日就在府上快活。

  可这圣眷照样滴溜溜的自己找上门了。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自家老爷简在帝心啊!

  而且还是这等的大好事,还不能说明自家老爷的圣眷?

  啧啧,亏自己还以为老爷颓废了呢。

  唉,到底没老爷那份见识、定力啊。

  不说了,就冲着今儿这份圣旨,咱胡府的门楣又得往上抬一抬了。

  胡义得意洋洋的捧着圣旨去宗祠里面供奉去了,徒留下胡惟庸面色难看的挥退了众人,颓然的坐在书房里满脸的郁闷。

  “老朱这厮这是要干啥啊?”

  “这种摆明了扩大影响力的事儿,伱找别人去啊!”

  “李善长不行还有刘伯温啊,实在不行杨宪也行啊!”

  “哦,对了,何不让标哥来呢!”

  “堂堂太子爷亲自出马,岂不是士林美谈?”

  “何苦为难我这条咸鱼精呢?”

  “唉……特娘的,倒霉啊!”

  没错,这些吐槽之言正是枯坐在书房之中的胡惟庸所说的。

  外人眼中的美差,在他眼里简直就是麻烦。

  他清楚的知道,这个时代的科举主考,但凡没有发生群体舞弊之类的破事儿,那必然就是桃李满天下的结局。

  若是自己有志于仕途,这种局面或许就是天降洪福。

  可偏生自己是条立志摆烂的咸鱼啊,还是即将成精的那种。

  在胡惟庸看来,这压根不是美差,而是天大的祸事。

首节 上一节 10/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