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庆国太子李承乾开始称尊 第142节

司理理身份不俗,与北齐皇帝战豆豆情份匪浅,沈重自然不会不知道。

所以,他动用的刑罚都算是较为克制,不会在人身上留下什么痕迹的刑罚。

但其中某些刑罚的痛苦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肉体上的刑罚。

北齐皇帝虽然几次开口要人,但北齐太后却对司理理并不怎么喜欢,借助这种微妙的关系,最终都被他搪塞了过去。

所以司理理回到北齐之后,过得其实相当凄惨。

如今,双方交换俘虏,司理理一旦回到李承乾的手中,他所做下的一切必定无法隐瞒。

而以他所探知到的,司理理和李承乾的关系,加上李承乾明面上所便表现出的性情。

若是知道了此事,他只怕会处于一个极为危险的境地。

沈重思量了许久,渐渐有了主意。

司理理必须要死。

不过,不能死他手上。

一时间,他眸光越发的深沉。

……

京都,范闲坐在京都府尹的宝座上,神情透着一股子疲惫。

自打上了庆帝的大当,当了这京都府尹之后,无数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蜂拥而来。

上至杀人碎尸案,下至街头巷尾鸡毛蒜皮的小事,居然都要他来管。

陈年卷宗更是堆积如山。

而且,其中很多事情都涉及到了京都之中的各个王公贵族,达官显贵。

无数案宗记载的事情,若是当真按照庆律执行,整个庆国朝堂,怕是有九成的官员都脱不了干系。

他叹息一声,随手将一卷案宗扔去一旁。

事实上,他到现在都不明白,庆帝将他安置在这样的一个位置上到底是做什么的?

难道并不是想让他和李承乾作对,而是想让他当一把刀,理一理这乌烟瘴气的庆国官场?

正想着,忽然门外登闻鼓咚咚作响。

他眉头一挑,来活了!

没一会,在一名衙役的护持下,一位年过半百,白发苍苍的老婆婆颤颤巍巍的走了进来。

范闲例行公事的问道:“堂下何人,有何冤情可禀?”

那老婆婆年岁虽大,语态逻辑倒是清晰无比。

“民女陈李氏,状告信阳长公主侵吞民田,草菅人命,蓄意谋反!”

此话一出,整个京都府猛然一震。

范闲更是不可思议的看着那陈李氏,一时间感觉仿佛自己出现了幻听。

信阳长公主,谋反?

范闲心头猛然一动,庆帝让他来当这京都府府尹,怕不是就为了今日吧。

……

建州,高力士一副农人打扮,戴着草帽,看着前方一望无际的麦田,激动道:“有此神物,殿下大事可成矣!”

经过数月的钻研和实操,他很清楚,眼前这一片麦田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他自然也很清楚,数量庞大的粮食会有着何等惊人的力量。

一旁,掩日冷冷的说道:“最好能够尽快结束,主上已经传讯过来,这一批粮食收割后,暂时放弃此地,直接转去南京城。”

在这里无所事事的数个月,他虽然清楚眼下之事的重要性,也能够耐得下寂寞,却更想在主上手下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而且,他已经达到了九品巅峰,若是有着主上的琴音相助,突破大宗师便不是不可能之事。

比起这些麦田,他更清楚一位大宗师所能够发挥出的作用会有多么可怕。

玄翦亦是有些不耐。

他掏了掏耳朵,道:“那就最好了,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连点酒都要省着喝,属实无趣,还是南京城那样的繁华之地更适合老夫。”

高力士笑而不语。

事实上,在建州种植杂交水稻的过程中,掩日和玄翦发挥的作用其实并不小。

建州虽然地广人稀,但不是没有人。

若是他们二人平日里带着不少手下封锁周边,如此大规模种植水稻的消息早已经扩散了出去。

尤其是这种品相惊人的水稻,一旦消息泄漏,想必很快就会在天下引起轩然大波。

……

李承乾一行在剑门关休息了小半日就继续在北齐锦衣卫的护卫下重新出发。

期间,上杉虎居然一直没有露面。

李承乾随意的问了沈重一句。

“听闻上杉将军镇守这剑门关,怎么一直未曾见过?”

沈重客气的回道:“上杉将军军务繁忙,想必是抽不开身。”

李承乾笑了笑,没有再问。

不过他倒是从沈重对待肖恩的态度上发现,上杉虎似乎并没有将肖恩投靠于他的消息告诉北齐。

苦荷剑气缠身,一年之内怕是都不会出现,只要上杉虎不说,整个北齐几乎都不会有人知道,肖恩已经投靠了他。

其实他之所以当着苦荷和上杉虎的面选择让肖恩臣服,便是想要依靠自身的威望和实力,让北齐所有顾及。

即便会忌惮肖恩的存在,却不敢对肖恩当真做些什么。

也算是他的一步明棋。

不过,如果北齐无人知晓,对他而言倒也是一件好事。

至少肖恩或许能够发挥出更大一些的作用。

一路走走停停,李承乾看着路上的风景,倒也不觉得乏味。

不过说实话,北齐的疆域属实大的惊人。

哪怕被庆国打下了接近一半的疆土,这余下的大半疆域也仍旧超过了之前的庆国不少。

事实上,打下的那些疆土,庆国还算不上真正建立了统治地位。

因为庆国本身还算臃肿的官员系统,在加入了这些疆域之后,反而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当官的人不够了!

庆帝之所以如此轻易就放弃了南京城,也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以庆国的国力,短时间内根本吞不下南京城。

让出南京城反而让他少了一个包袱。

但哪怕如此,他也不甘心让李承乾如此轻易的占下南京城。

专门搞出了个三国共治的盟约来给李承乾添堵。

李承乾懒得多想这些,三国共治也只是名义上的罢了,至于庆帝给他添的堵,自然会在将来的一日悉数奉还。

队伍就这么一路渐行渐去,走过了一个个驿站,城池,然后来到了上京。

这是一座比起京都要高大雄壮了许多的大城。

不弱历史悠久的南京城,虽然没有南京城的厚重和沉淀,却多了几分气势汹汹的压迫感。

就好像一尊严丝合缝的钢铁巨兽,在高高在上的俯瞰着人世间的一切。

看着这座城,李承乾轻声感慨道:“好一座雄城!”

第216章 滚出北齐!

上京城外,礼乐奏响,北齐官员衣饰鲜明,看起来十分华贵。

跟随着李承乾一路而来的庆国使臣则显得有些风尘仆仆,不大利落。

二者相会,看上去,倒好像是北齐才是战胜国的那一方。

李承乾坐在马车中,并未露面,只是透过车窗略显淡漠的看着那些北齐官员。

这一路走来,除了北齐的地大物博之外,最令他深有感触的便是北齐百姓以及官员心中那种盲目的自信。

曾经庆国只是个偏远小国,北齐也尚未诞生。

天下间惟有一个名叫大魏的国度横压当世。

乃是曾经绝对的霸主,没有任何国家可堪与之匹敌。

而大魏崩塌之后,身为承接大魏国祚的北齐,也接收了大魏多半的疆土和臣民。

事实上,距离大魏的崩塌,至今也不过数十年。

所以,许多身为曾经天下第一大国子民的骄傲和自信都也随之传承了下来。

再加上北齐刻意的在民众面前隐瞒了许多消息,自然也就让这些民众依旧还觉得自己活在曾经的辉煌之中。

这主要还是因为新报在北齐传播受到的阻力太过庞大。

不仅仅是北齐皇室,整个北齐上层,都不允许百姓有着太多接收新鲜消息的渠道。

这也是北齐文坛主流的一种思想。

人心思变,所以必须要施加层层枷锁,才能够保证皇权的万世不易。

也即是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

这也是为何王守仁的心学问世之后,会在读书人的圈子里引起了轩然大波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在王守仁成为南京城议政院议长之后,伴随着稷下学宫的建设,不知道天下间有多少人蜂拥而至。

有人是为了捍卫自身学问的主权,有人则是为了寻求心学的奥妙,也有人察觉到了南京城三国共治,三权分立的这种特殊政体所蕴含的某些机遇,故而动身前往。

此刻,双方使臣一阵寒暄,也介绍到了李承乾这位庆国太子。

而李承乾依旧没有下车的意思,他甚至直接放下了车帘。

不说他大宗师的身份,他也是一国储君,而眼下这些北齐的使臣,并没有足够与他身份平齐的人物出面。

所以,他自然也懒得露面。

而一众北齐使臣则不免有些气怒,脸色瞬间变得十分难看。

这里终究是北齐的地界,还是北齐的都城上京。

你一敌国太子如此行事,未免太过傲慢无礼了。

南庆使臣对此并无任何解释的意思。

首节 上一节 142/2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