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掌握的信息,远不足以支撑如此具体的人格描绘。这些特征几乎可以套用在很多青少年犯罪或冲动型犯罪者身上,缺乏本案的‘特异性’。比如,‘涂绿漆’这个行为,体现出的耐心和策划性,就与你描绘的‘急躁’形象存在一定的矛盾。”
陆诚放下笔,看了眼苏清舞,道:“苏队,那我总结了?”
苏清舞点了点头,她相信如果秦勉在这里,估计也没他什么事儿了。
陆诚把他们的活儿都干完了,而且是出色地干完。
苏清舞心说,我这副队长让你干得了。
“你总结吧。”
陆诚点头,接着说道:
“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更应该做的,不是急于给案犯画一幅过于具体的‘肖像’,而是应该立足于现有的、确凿的证据和线索,脚踏实地地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条理清晰:
“一、‘并案调查’。技术科立刻比对两起案件的绿漆成分、钉子与刀片的来源是否一致,这是并案最关键的物质证据。”
“二、‘视频追踪’。扩大监控调取范围,不仅是公园内部,还包括公园周边所有路口、商铺的监控,寻找案发前后时间段内,在两个公园周边都出现过的可疑人员和车辆。尤其是夜间和清晨人少时段。”
“三、‘物品溯源’。这种细长钉子常用于哪些行业或场合?刀片是什么品牌、什么型号?本市哪些五金店、建材市场有售?逐一排查购买记录,虽然量大,但不能放弃。”
“四、‘现场走访’。对两个公园的常客,尤其是清洁工、保安、小商贩进行深入走访,询问他们最近是否看到过可疑人员在非正常时间出现在公园,或者在草皮、长椅附近长时间逗留、有异常动作。”
“五、‘心理动机再研判’。暂时抛开‘仇富’这类标签,更深入地分析案犯行为模式:他选择公共安全敏感点、使用涂抹隐蔽漆的尖锐物、无差别攻击……这些行为背后,是渴望关注?是社会报复?还是某种扭曲的掌控欲?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行为逻辑,预测他下一步可能的目标或行动。”
陆诚说完,会议室里短暂的寂静后,响起了真正信服和热烈的讨论声。
小郑全程横着手机录下了视频,标题早就想好了——陆大神虐菜小许霖。
年轻人还是得沉淀啊,真要按照他的推断方向调查,怕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走远了。
小胡差点就要鼓掌了,他道:“陆队说的在理!还是得靠监控和物证!”
一名老刑警也赞同道:“对,排查购买记录虽然笨,但往往最有效!”
“并案调查很重要,如果是同一个人,范围就能缩小很多!”
许霖脸色微白,他并没有因为结论被陆诚推翻而感觉到丢面子,而是一直在思考陆诚的推断。
脑中弹幕一直弹着:“不应该啊!”、“没道理啊!”、“怎么会这样呢?”……
最后苏清舞安排道:
“好!就按陆诚的思路,技术科加快比对,视频组立刻去调取监控,排查组重点走访公园周边商铺和五金店,走访组对公园常客进行再询问!行动!”
大家纷纷起身,迅速而有条理地投入工作。
只有许霖坐在那里,他之前的自信满满消失了。
在陆诚严谨、基于实证的分析面前,他的推理显得有些苍白和空中楼阁。
难道自己过于依赖书本上的模型,却忽略了现实案件的复杂性和证据的基础性。
小郑路过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本来想说:“哥们儿,理论还得结合实际啊!跟陆哥多学学,准没错!”
但还是忍住了,年轻人已经受到打击了。
苏清舞用手指敲了敲桌面:“你怎么说?要一起去调查,还是回酒店休息?”
第241章 基操勿六!
苏清舞看了眼许霖,这小屁孩的情绪有点失落。
不会是受到打击了吧?
自己引以为傲的犯罪心理式推理,被她男朋友指出了好几处漏洞。
陆诚也真是的,不知道轻点虐?
以自家男朋友那种恐怖的记忆力,他看过的犯罪心理学书籍肯定不少,再加上脑子那么好,他在犯罪心理学方面也是很强的,不弱于许霖。
两个人一比较,就是大学生跟小学生的差距。
不过,遇到点挫折也好,犯罪心理学确实有用,但并不能完全依赖。
许霖之前的推理太武断了,以至于很容易就闯入了错误区域。
许霖低着头不说话,过了十几秒钟,他抬起头,对苏清舞喊了声“师姐”,然后,他请求想要去亲自验证一下自己的推论。
苏清舞想了想,点头同意了。
让两个人跟着许霖去调查CBD的保安。
其实,如果嫌犯真的是保安,那也只能说明小概率事件被许霖误打误撞了。
而不是基于他的犯罪心理学侧写。
这两起故意伤人案的目标受害人群体大,刑侦队连夜展开了调查,派出所配合。
现场由苏清舞指挥,秦勉把季伯川送到酒店后,原本要回家休息的,只能跟老婆解释了一句,然后回队里坐镇。
其实在秦勉看来,有陆诚在,他大可以放心的去睡觉。
但底下的人都在忙,他这个队长去睡觉也不好意思,就只能坐在办公室里喝茶。
技术组四五个人在公园里勘查了一阵,并没有发现其他有用的线索。
陆诚的破案思路很清晰,任务分工明确,各组立刻高速运转起来。
唯一的线索“绿漆”,比对结果最先出来:
黎明公园的钉子和虹湖公园的刀片上的绿色油漆,成分完全一致,属于同一批次的生产的防锈漆。
并案调查的依据夯实了。
视频组的工作量最大,派出所十来个民警分工盯着大量的监控画面。
陆诚也参与其中,他观察力敏锐就不用说了,往往能发现别人忽略的细节。
并且,他还能高倍速播放,眼睛都不眨一下,都已经不是会不会干的问题了。
一帮民警吞了吞口水,心说,不是,播放速度这么快,能看清吗?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他们恨不得慢倍速逐帧查看,生怕漏掉东西。
但陆警官却是反着来,这就是“特能抓”不同寻常的手段吗?
难怪破案这么快!
小郑和小胡看一帮民警的表情,内心偷乐,傻了吧,这是咱陆哥的基操,勿六。
一个小时后,陆诚在虹湖公园案发前夜,也就是周三深夜,一段周边道路监控中,一个模糊的身影引起了陆诚的注意。
那人骑着一辆电动车,车后座似乎绑着一个长方形的工具箱,在距离公园一个监控盲区的路口拐了进去,约莫半小时后再次出现。
“放大,追踪这辆电动车。”陆诚指着屏幕。
通过天网系统接力追踪,发现这辆电动车最终驶入了CBD区域的一个老旧居民小区。
但由于夜间画面不清,无法看清车牌和骑手的具体面貌。
与此同时,走访组也有重大收获。
一名黎明公园的清洁工阿姨反映,大概一周前的凌晨四点多,她提前到岗打扫时,隐约看到一个人影在公园深处的草皮附近蹲着,好像在地上摸索什么。
她当时以为是早起锻炼的人,没太在意,现在想来很是可疑。
她描述那人“穿着深色衣服,有点矮胖”。
另一组排查五金店的队员,经过大量走访,终于在本市一个大型建材市场的一家油漆专卖店里有了发现。
店老板回忆,大概十天前,有一个中年男子来买过一小罐绿色的防锈漆,量很少,让他印象比较深刻。
“因为他只要最小包装,而且特意问了哪种绿色和公园草皮的颜色最接近,我还开玩笑说他是要去给公园做维护吗?他也没搭理我。”老板说。
刑侦队的警员立刻追问:“还记得他长什么样吗?或者有什么特征?有监控吗?”
店老板努力回忆:“大概……一米七左右吧,有点胖,戴着个鸭舌帽和口罩,看不太清脸。说话声音有点闷。监控……哎呀,我们店里的监控坏了有阵子了……”
线索似乎指向了一个“矮胖”的中年男性。
陆诚综合所有信息,大脑飞速运转:
并案确认:两案为同一人所为。
交通工具:电动车,有工具箱。
体貌特征:中年,男性,矮胖。
行为特征:夜间/凌晨活动,对公园监控盲区熟悉,有较强的反侦察意识(戴口罩帽子,选择监控坏掉的店铺)。
物品特征:购买少量特定绿色防锈漆。
动机:非随机无差别仇富,更像是针对公园本身?或者有更具体的怨恨?
“他对公园熟悉,但未必是保安或工作人员。他对监控布局极其了解,行动时间刻意选择在人迹罕至的凌晨,购买油漆也找了监控坏的店……”
陆诚快速分析道,“这是个很谨慎、计划周密的案犯。”
“可他这么做到底图什么?”小胡不解。
苏清舞看着地图上两个公园的位置,忽然说道:“这两个公园,都属于同一家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绿化养护和基础维护。”
陆诚点头:“没错,答案快呼之欲出了。”
“需要重点查这家物业公司近期的离职人员,或者与公司有纠纷、被处罚过的员工,特别是绿化维护、水电维修这类需要用到工具和油漆的工种。
“年龄符合中年、体型偏胖的。”
范围瞬间缩小。
办案民警立刻联系该物业公司。
公司人事主管一听,马上提供了一个重要情况:大约两个月前,他们辞退了一名绿化养护工,叫王大军,52岁。
辞退原因是他多次工作时间饮酒怠工,被业主投诉。
当时王大军的反应非常激烈,在公司大吵大闹,还砸了东西,扬言“要让你们好看!”、“让你们公园开不下去!”
公司当时还报了警,民警来处理过。
第242章 这破案速度还有谁?
“王大军的身高体型?”小郑急忙问。
“大概一米六八左右,挺胖的,得有快一百八十斤吧。”
特征高度吻合!
“他的家庭住址!”
拿到地址后,苏清舞带队迅速出动,直扑王大军所住的老旧小区。
巧合的是,这个小区正是之前监控追踪到那辆电动车最终进入的地方。
在王大军的住处楼下,民警果然发现了那辆与监控中高度相似的电动车,车后座还绑着一个旧工具箱。
同时,许霖带着两名民警查完了CBD保安,没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