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老四,带咱一起修仙! 第84节

  到时候,空着手回京,还怎么帮自己爹,去争夺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啊?

  就在朱瞻基心中,郁闷得快要吐血之时。

  驿站之外,突然传来了一阵喧哗。

  一名驿卒,连滚带爬地跑了进来,脸上满是惊恐。

  “殿……殿下!宁……宁王爷,他……他来了!”

  宁王?

  朱瞻基眉头一皱,正准备出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只见宁王朱权,竟已脱去了王袍,身着一身罪臣的布衣,亲自,用一个铺着明黄丝绸的托盘,捧着那方传国玉玺,孤身一人,走进了驿站的大堂!

  他见到朱瞻基的第一件事,便是双膝跪地,将那方足以让天下动荡的玉玺,高高地,举过了头顶。

  “太孙殿下!老臣,有罪!”

  他的声音,嘶哑,却充满了决绝。

  他将昨夜,有神秘人献玺之事,一五一十,全部告知,没有半分的隐瞒。

  并“恳请”太孙殿下,将此不祥之物,连同他这个“识人不明,失察之罪”的罪臣,一同,押解回京,交由皇上与明王殿下,亲自发落!

  他用这种方式,向所有人,表明了自己的“忠心”!

  他用这种方式,化解了这场,足以让他粉身碎骨的,必死之局!

  他用这种方式,向那位远在京城的,神仙侄儿,递上了一份,用自己的尊严与野心,所书写的,最沉重的,投名状!

第127章 因抢功劳而开启的文臣格斗赛

  建文帝已死,皇后危机解除。

  但由他挑起的,那席卷大明边境的滔天战火,却依旧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失去了建文帝的暗中资助与情报支持,更失去了【天道意志】那无形的“气运”加持。

  原本还勉强能气势汹汹的瓦剌与西域联军,在大明铁骑,与那堪称“降维打击”的“仙凡配合”战术之下,瞬间,兵败如山倒。

  ……

  北境战场。

  汉王朱高煦,在得知母后无恙,并且那该死的建文,已经化为飞灰之后,彻底放下了心中的所有包袱。

  他们兄弟二人,虽然远离京城,但都在京中,留下了最亲信的人手。

  毕竟,他们在外面为国拼杀,可不放心,留守京城的大哥,会不会趁机,偷偷讨好老四,或者被老四,私下里安排了什么,他们不知道的新任务。

  只是有点可惜,没有亲手将建文的人头献给老四,不过也好,起码也没让另外两人得逞。

  此刻的他们,将所有的精力,所有的狂暴战意,都投入到了这场,关乎他荣辱的战争之中。

  他率领的北路军,士气如虹!

  瓦剌太师马哈木的二十万大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朱高煦一路追亡逐北,深入草原数千里,最终,在狼居胥山下,将马哈木的主力,彻底歼灭!

  战后,他效仿冠军侯霍去病,于狼居胥山顶,设坛祭天,勒石记功!

  威震漠北!

  ……

  西路战场。

  赵王朱高燧,则将他的“诡道”,发挥到了极致。

  在得知建文死讯后,他非但没有立刻总攻,反而派出手下死士,伪装成建文的信使,在那些本就心怀鬼胎的西域诸国联军中,散播“建文已死,大明将要对所有参与国,进行血腥报复”的谣言。

  本就因为暗杀而军心不稳的西域联军,瞬间分崩离析!

  为了向大明“献上忠心”,洗脱自己的罪名,他们竟开始互相攻伐,自相残杀!

  赵王,兵不血刃,便坐收渔翁之利,以极小的代价,彻底平定了西域之乱。

  甚至,那些小国的国主,还主动派来使者,表示愿意向大明,称臣纳贡,永世修好。

  ……

  与此同时,大明腹地。

  那些原本在建文资助,与【天道意志】暗中帮助下,行动还算顺利的白莲教余孽和江湖游侠,日子,却突然不好过了。

  天道放弃了建文,自然,也就放弃了他们。

  当他们再次来到一个新的村庄,想像以前一样,蛊惑那些愚昧的村民,跟着他们一起“替天行道”,造反起事时。

  迎接他们的,不再是敬畏与顺从。

  而是,村民们那愤怒的眼神,和手中高高举起的,锄头与粪叉!

  “反贼!你们这群反贼!还想骗我们去造反?!”

  “诛九族的事你们干,到时候享福又没有我们!真当我们是傻子啊,给你们卖命!”

  “就是!现在的朱家皇帝,可是受神仙保佑的!你们这些妖人,不知道吗?”

  “没错!前些日子,那位神仙,还福泽我们整个村庄,让我们的身体,都变得更好了!你们竟敢造神仙家的反?打死他们!”

  那些白莲教的妖人,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搞得一脸懵逼。

  他们想不通,这些以前最好煽动的愚民,怎么突然,就转了性?

  ……

  京城,皇宫。

  雪片般的捷报,从北部两大战线,飞入京师。

  汉王大破瓦剌!赵王平定西域!

  一份份辉煌的捷报,让整个大明,都陷入了胜利的狂欢之中。

  朱棣看着战报,龙颜大悦,在朝堂之上,当庭大笑,直言自己的儿子们,皆有太祖之风!

  太子朱高炽,虽然没有亲临战场,但他坐镇京师,调度钱粮,确保了数十万大军的后勤补给,没有出现半分差池。

  这份“安天下”的功劳,同样不可磨灭,得到了满朝文武,尤其是文官集团的一致赞誉。

  战争胜利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三王争功,再起波澜。

  汉王党认为自家王爷正面击溃敌军主力,勒石记功,当居首功。

  赵王党则认为自家王爷兵不血刃,平定西域,还令诸国来朝,乃是上上之策,功劳最大。

  而太子一党,则认为太子稳固后方,才是大胜的根基。

  三方的支持者,在朝堂之上,为了“首功”归属,再次争得不可开交。

  他们这些文臣内心都是这样想的,自家王爷在前面,流血流泪,或者在后面劳累心神,如果自己不帮忙抢点功劳,那不是废物吗?!

  并且自家跟的殿下不向上爬,那他们怎么好进步啊?!

  面对再次陷入争吵甚至愈演愈烈,打算来次格斗的文臣们,朱棣这一次,没有丝毫犹豫。

  他直接,带着三份请功的奏折,再次来到了燕王府。

  他知道,功劳如何评定,赏赐如何分配,只有老四,才有最终的决定权。

  之前点将上行使了一次皇帝的权利,现在赏赐功劳再行使一次皇帝的权力上,反正多多益善嘛,迟早会让他使用熟练的。

  ……

  燕王府,庭院。

  朱高煌看了三份战报,脸上依旧古井无波。

  他看着一脸期待的父皇与大哥,缓缓开口,说出了一句,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话。

  “二哥勇猛,三哥诡谲,大哥稳重,皆有大功。”

  “但,此战,何为首功?”

  他伸出手指,在虚空中,轻轻一点。

  一道灵光,注入了朱棣的脑海。

  那灵光中,呈现的并非是战场的厮杀。

  而是,战后,大明那再次扩张的疆域图。

  以及,因为战争胜利,而变得更加凝实、更加璀璨的大明国运金龙!

  “开疆拓土,扬我国威,国运随之增长,此为功。”

  “安抚流民,恢复生产,万民归心,国运亦会增长,此亦为功。”

  朱高煌的声音,平淡,却仿佛蕴含着大道至理。

  “功劳的大小,不在于杀了多少敌人,不在于用了何等计谋。”

  “而在于,谁,能让这大明的国运,增长得更多,更稳固!”

  他,重新定义了“功劳”!

  将所有人的竞争,从短期的“战功”,引向了长期的,“治理国家,增强国运”的良性循环之上!

第128章 仙人踏空,一步跨越阴山隘

  燕王府,庭院幽深。

  朱棣与太子朱高炽,带着满腹的震撼与明悟,缓缓离去。

  老四那番“国运论”,如同一道惊雷,彻底劈开了他们脑中,那根深蒂固的,对“功劳”二字的凡俗理解。

  原来,真正的争夺,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不在于沙场之上,谁的刀更快。

  而在于,谁,能让这大明江山,更加稳固。

  谁,能让这天下万民,更加归心。

  这,是一场围绕着“治国”展开的,真正的阳谋!

  汉王勇猛,可让他开疆拓土,扬大明国威,增长国运。

  赵王诡谲,可令他合纵连横,不战而屈人之兵,亦可增长国运。

  而太子稳重,安邦定国,使黎民修养,让国库充盈,同样,是大大的增长国运!

  三条路,通往同一个终点。

  谁走得更远,走得更好,谁,便是未来的赢家!

  看着父兄那若有所思,心满意足的背影,朱高煌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查的弧度。

首节 上一节 84/1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