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才瞧都不瞧苏有才一眼,两家虽然结了亲,但这亲结得他一肚子邪火,比吃了苍蝇还难受。
程家子弟也对苏家子弟横眉冷对。年轻人本来就容易被长辈影响,苏录小叔莫名其妙娶了程家最漂亮的姑娘,可把他们都气坏了!
苏家这帮军户子弟更不是善茬,见状狠狠地瞪了回去。幸亏今天日子特殊,两边家长赶紧喊住自家娃儿,不许他们互喷垃圾话。
苏有才和程秀才也有意识拉开距离,大道朝天,各走一边,带队赶往太平镇。
太平镇在二郎滩上游,除了能走水路,陆上还有驿道。
说起来,这驿道还是洪武年间征云南时开辟的。朱老板高标准严要求,路不仅修得又宽又平,而且裁弯取直,十里地就能到太平镇。
只是开国这么久了,后世子孙可没他这个本事,驿道早就年久失修,坑坑洼洼了,坐车的话能把人肠子都颠出来。
所以哪怕程家,也选择步行前往,当然程秀才坐的是滑竿儿。
走在路上,苏录拿出‘错题本’来,抓紧时间再过一遍这些天整理的错题。族里兄弟们见状,也纷纷掏出书来。边走边背,真正意义上的临阵磨枪。
远处程家子弟见了,不由冷嘲热讽:“平时不用功,临考抱佛脚,晚了!”
“白费工夫!今年竞争特别激烈,他们指定一个也考不上。”
“不要理会他们。”在滑竿上闭目养神的程秀才,这时出声呵斥道:“凝神静思。你们的对手是县里的高才,不是这些只能当陪衬的粗人。”
“是。”程家子弟忙躬身受教,只好老实闭嘴,换别的方式平复紧张的心情。
~~
山里人都是铁脚板,半个时辰就行至太平镇。
此时太阳才刚刚越过群山,晨光给这座依山傍水,青瓦木楼的古镇,镀上了一层淡金色。
这里是太平千户所驻地,也是赤水河上最重要的渡口,还有座石基木梁的拱桥,连通永宁与对岸的播州。
自然,太平镇比二郎滩大多了,也繁华多了,整个镇上有近千户人家。各式各样的店铺足有几十家,可以买到几乎所有的日用品。甚至还有一座青楼。
但真正让太平镇名声大噪的,却是建在镇南边观山脚下的那座太平书院。
这座书院始建于永乐年间,占地十多亩,白墙黛瓦,院内植古柏掩映,墙外有芭蕉点缀,跟大西南粗粝黢黑的建筑,画风完全不同。
书院外,还有数百亩学田。其中半数是卫所拨给的,另外一半则来自士绅捐赠。
这时节学田里没庄稼,却乌泱泱全是人,把苏录一伙都看傻了。
“妈卖批,这得多少人啊?”小胖子苏浪目瞪口呆。
“少说三四千吧。”少年们约摸了一下,不由脸色大变道:
“就算只一半是来考试的,那也得有一两千了。”
“到底是一千还是两千,那差的可大了。”瘦高个嚼精儿道。
“一千两百人!”一个严肃清朗的声音响起,众人便见苏满自人群中昂首行来。
周遭人群看到这个面如冠玉的年轻人,身上穿着纤尘不染的白色学袍,愈显玉树临风、卓尔不群。简直就是他们想象中自己或自家子弟,未来该有的形象。
“兄长。”同族的少年们没有敢叫他春哥儿的,全都乖乖行礼。
“大哥。”苏录苏泰也赶紧问安。
“嗯。”苏满点点头,又向诸位长辈行礼,方接着说道:“往年的考生,也就六七百左右,这次足足多了一倍。”
“为啥子哟?”长辈们不解问道。
“因为从这一届开始,会择优选送学生,去鹤山书院念最后一年。”苏满耐心解释道:“这对考生员,乃至考举人,都有莫大的帮助,所以今年不光一县三卫,连永宁和播州的也来报考。”
“好家伙,”苏录倒吸口冷气,问道:“那会扩招吗?”
众兄弟也望着春哥儿,却见他摇头道:“没有,还是六十个名额。”
“哦豁……”少年们哀鸣一声。
“这很正常。朝廷又没有增加州学和县学的名额,书院扩招自然毫无意义,反而会影响书院的声誉。”苏满解释道。
苏录心说,但是可以多收好多学费啊……不过也许大概,这年代的读书人,不像自己这么庸俗吧。
“你们也不要受影响。”苏满严厉的目光扫过众族弟,沉声道:“书院虽说难考,但比起考秀才来,还是容易太多——如果连这都没有信心考上,那还考什么秀才?”
“是。”族弟们忙乖乖受教。
“现在,有信心考上的跟我进去,没信心考上的,跟家里回去。”苏满说完便拂袖转身,大步往回走。
“大哥等等我。”苏录紧随其后。
“兄长我们来了!”苏浪等人也赶紧跟上。
“这么说你们现在有信心了?”苏满说话时头也不回,继续向前。
“有了有了。”少年们忙答道。
“声音太小了,我听不见!”苏满沉声道。
“有信心!”少年们便高声答道,引得旁人纷纷侧目。
虽然大喊大叫被围观有些羞耻,但同时又生出一种成为主角的微妙感觉。
这下大伙的斗志开始燃烧,信心也在增加呢!
~~
有苏满带着,众人很顺畅便完成了报名。
当然报名也简单,每人交上二十文的考试钱,也就是报名费,就可以进书院,排队等着口试了。
“也不给个准考证啥的?”苏录肉疼地摸出二十文,这对他来说可是一笔巨款。
“口试过了才会登记,口试不过直接回家就行了。”苏满淡淡道:“你不用交钱了,我已经给你交过了。”
“哦哦。”苏录赶紧把钱转交给大哥。
苏满却不接,一脸嫌弃道:“没规矩,哪有倒过来给兄长钱的道理!”
“多谢大哥。”苏录‘只好’重新收起那二十文。上回是二哥,这回是大哥,让他到现在还没,亲手花出去一文钱呢。
“真想谢我就考上书院。”苏满撵苍蝇似的挥挥手,让他赶紧进去。
口试的考场就设在书院门内,所有送考的都要在门口止步。
~~
太平书院的重檐山门下,挂着‘海隅毓秀’的黑字匾额,字体遒劲有力。
两侧还有一副楹联,书曰:
‘风自中原携雅韵,云从绝塞化甘霖。’
苏录和众兄弟走进去,便见偌大的前院已是人山人海。几人眺望了一会,才发现口试早已开始……
只见二门前设着一排书桌,二十位跟春哥儿同样装束的上斋学长,正坐在桌后充当口试官。
其实苏满本也该在其中的,但他主动禀报师长,家里有兄弟应考,所以回避了。
二十条候考的队伍长短不一,哥几个便分散开来,看哪个队排的短,就去哪个队排。
苏录选的这一排,前头大概三十个学生,一个个都紧张的要死。
候考的如此,考试的更是要窒息了。他们来到书桌前,跟考官面对面坐下,接受陌生人的考校,不少人说话都结巴了。
考试的方式也很残酷,年轻的考官咄咄逼人发问,只要答错一个字,就挥手让考生明年再来。
通过的考生会得到一块黄色的竹牌牌,如释重负起身行礼告退。
没通过的垂头丧气,不打招呼抬腚便走。看他们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这个年估计都过不好了。
苏录默默数了数,前头三十人,只有九个人通过了,其余都惨遭淘汰,淘汰率超过了三分之二。
这下考生们的压力更大了,幸好苏录身经百战,更残酷的考试都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这才没受影响。
足足等了一个时辰才轮到他。幸好今天响晴薄日,不然冻都冻死了。
苏满事先给苏录模拟过口试,他便按照大哥的吩咐,走到桌前,先深深一揖,恭声道:“前辈辛苦了,规矩后辈都听到了,不劳前辈再费口舌。”
那‘前辈’确实很辛苦,口试到现在嗓子都冒烟了。闻言神色稍霁,点点头示意他坐下,开考前还是嘱咐了他一句:“只有一次机会,想清楚了再回答。”
“是,请前辈出题。”苏录肃容点头,正襟危坐。
第27章 不怨天,不尤人
“唐刘晏。”便听那考官用《三字经》出题道。
苏录虽然能脱口而出,但还是按那考官的意思,先在心里过了一遍,以免不慎错答。
这也是一种口试技巧。话说得再漂亮,也不能真替考官节省时间。要给自己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确认无误后再作答。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苏录这才答道。
考官点点头,又用《百家姓》出题道:“乐于时傅。”
苏录还是思考作答道:“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考官颔首,再换成《千字文》出题:“户封八县。”
“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苏录答道。
‘三百千’这就算考完了,考官又换成小四书开始出题,还是一书一道,他说前四个字,让苏录补全十六个字。
苏录同样都能完美作答,考官便开始考他对韵:
“几处吹笳明月夜——”
“何人倚剑白云天。”
“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惟圣人之心,能知圣人。”
“柴也愚,参与鲁,师也辟,回也其庶几乎——”
“夷之清,尹之任,惠之和,孔子集大成也。”
三组无误,对韵也考完了。但还不能松懈,因为下面才是最难的整段背诵:
“君子之事上也。”考官说完六个字便看着苏录,也不说这是哪里的句子。
这种没头没尾的句子,很多考生这时候直接就听懵了。明明是翻来覆去学了多少年的东西,就是回忆不起来。
但苏录一检索自己的‘记忆宫殿’,便定位到《孝经》的‘事君章十七’,略一思索答道:
“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考官满意地点点头,又考校起《小学》来:“人有三不祥。”
这题对方没打算难为他,苏录不用记忆宫殿都能一口答出来,但最后关头他还是稳住心神,确定无误后方道:
“荀子曰: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
“最后一题——毋侧听。”便听考官缓缓道。
苏录微闭双目,在‘记忆宫殿’中,那面挂着《小学》蕉叶纸的墙上寻索。当他睁开眼时,便朗声答道:
“《曲礼》曰: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髪毋髢,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
“可以了。”考官点点头,便问他姓名年齿,家住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