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郎 第19节

  “不过给你卷子不是让你猜题的,你也不可能猜得到的。”苏满提醒他道:“但能熟悉一下出题的风格,看看他们喜欢在哪里设问,复习的时候有个重点,考试的时候也不会太陌生。”

  “是。”苏录忙应下。

  ~~

  翌日清晨,新妇给公婆哥嫂和姑姐敬茶,老爷子和颜悦色道:“老三媳妇,你身子不方便,就不用跪了。”

  “是啊,怀着身子,不喝酒就对了。”老太太点头道。

  “啊……”小婶子不由懵了,这都哪跟哪啊?

  “咱娘耳背。”小叔赶忙解释道:“她说她的,你说你的就行。”

  “是。”小婶低头应一声。公公婆婆句句不离她的肚子,她心里自然不好受。

  便听老爷子道:“翠翠你不用胡思乱想,进了我苏家门,全家人都会护着你的。”

  “没错,”大伯也笑道:“咱家人最大的好处就是一心一意,没那些勾心斗角。”

  “是啊,弟妹。”苏有才也温声道:“有道是‘朱门广厦,不若兄弟连臂’,我们家里眼下条件是差了些,但齐心协力,没有淌不过的河,没有翻不过的山。”

  “就是就是。”小姑赶忙点头附和。

  家里人的温言暖语,让小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红着眼圈点头道:“多谢父亲、母亲,哥哥、嫂子、姑姐,翠翠谨记你们的教诲。”

  “好好。”老爷子点点头,有些难以启齿道:“过门前,你娘家爹应该跟你说过吧。他在县里陪嫁了处宅子,你们赶明儿就搬去住吧。城里条件好,你们小两口也放松。”

  “是,孩儿不孝,让两位爹爹糟心了。”小婶点点头,这对她和孩子都是最好的安排。

  ps.新的一周了,求月票,求追读啊!!!!兄弟们,和尚要雄起!!!!

第23章 跟大家聊两句

  按惯例,开书前是要跟大家聊两句的,之所以拖到今天,是因为,挺不好意思的……

  上一本书想尝试一种新的历史写法,结果众所周知,惨遭滑铁卢,创和尚职业生涯二十载最低谷。对一个内心还是有些小骄傲的作家来说,那份煎熬可想而知。

  其实上本书和尚足足准备了半年,翻过的参考书摞起来有一人多高,光开头就大改了八遍,小改更是不计其数,不可谓不尽心竭力。但结果却大失所望,上个年过得哟,那叫一个凄凄惨惨戚戚……

  幸好,老书友们一直不离不弃的支持……很多老朋友都是十几年的老书友,很多人其实并不喜欢带着神神鬼鬼的历史,但纯粹为了支持可怜的和尚,才坚持订阅的。还有亲爱的老牛他们,一直勤勤恳恳的为我章评拉人气,和尚真的感激不尽。

  在你们的支持鼓励下,和尚终于认认真真写完了上本书,也证明了自己的职业操守,算是对得起在低谷时陪伴我的书友们。

  这期间我也认真做了复盘和反思,有一些是技术上的问题,比如所谓的历史玄幻,搞成了四不像;以为只要写的认真,就一定是好东西。但事实上,认真写作的人多了,而好作品永远是凤毛麟角。两者显然不能画等号,而是一个包含关系。

  还有,在反复修改中,忘记了这首先是一本网文,一切都不能违背网文的基本规则,但我却愚蠢的将其抛之脑后……

  等等等等,总结了好多条。

  而总结的目的是汲取教训,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于是就有了这本《状元郎》。

  一开书就有书友说,头铁娃回来了。我觉得这是一种肯定,说明我知错能改。只要我还能保持这个可贵的品质,我就不会油腻,可以腆着脸跟年轻人坐一桌!

  再者还有很多人担心《官居一品》珠玉在前,《状元郎》如何写出新意。这点无须担心,《官居一品》写于2009年,整整十六年前。十六年间世界天翻地覆,无论我们的生活还是三观,都已经彻底改变了。

  所以主角也好,作者对书中世界的认知也罢,已经完全不同了。所以《状元郎》一定是一本完全不同的书,至于会有哪些不同,随着故事的展开,大家自会感受到。

  主要是现在我也说不清,只能以我笔写我心,慢慢的看明白这份变化。

  另外我还要说,还是写回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劲啊!不必战战兢兢,捧着卵子过河。所有的情节该怎么安排,人物如何登场,在心里都明明白白,那叫一个地道。

  虽然因为上本书的原因,这本书的前期推荐肯定大受影响,比如现在精品页的封推,就只给一天了……呜呜,真是太残酷了。

  但规矩就是这样,和尚也没办法,只能尽全力把书写好,争取大家的支持。然后依靠大家的支持,一点点爬上新书榜。

  好消息是经过一周的努力,咱们终于从上周的八十名开外,爬到了现在的

  按说求票是要加更的。但和尚这回为了让大家从一开始就读的舒服,不再像以前的新书期,每天只更四千字,而是改成了两章六千字。

  我现在还是个独眼,而且对这本书精雕细琢,不敢有丝毫马虎,每天一只眼码字八小时,才能干出这六七千字来。然后每章还要修改一个小时以上,基本上是半夜才能完工,完事儿直接成写轮眼了……

  所以我觉得保持住现在的更新量,求一求票也不算不要脸。

  好吧,我还是有点不要脸的……

  总之拜托了,这回一定要雄起哦!!!

第24章 最后冲刺

  老爷子又看一眼大儿媳,大伯娘便有些不情愿地捧出个小盒子,里头是些散碎银子和两贯铜钱,还有好些不值钱的宝钞。

  “这是全家给你的改口钱,拿去置办点家用。”老爷子将其交给小儿媳,这些都是昨日收到的礼金。

  虽说不凑份子,但族人们还真能空着手来吃饭吗?那也太不体面了。所以多多少少都给了点礼金,当然比凑份子少得多。

  “是,谢谢爹。”小婶双手接过钱匣子。

  “去了县里,别让老三管钱。这小子老改不过少爷脾气来,多少钱都能给你糟践了。”老爷子又嘱咐道。

  翠翠颔首,再次表示记下了。小叔也毫无异议,这回一棍子捅出这么大篓子来,他整个人都老实了。

  “虽然你爹说,要请个婆子伺候你一年。但光一个外人我不放心,家里再去个人照顾一下吧。”老爷子说着轻叹一声道:“本来你姑姐去最好,可她不合适……”

  小姑闻言黯然垂首。她其实比小叔还大几岁,自然早就说过亲事。可头婚还没过门,未婚夫就病死了。前年又给说了个总旗官,谁知临近成婚,播州生苗造反,准新郎随军平叛时不幸阵亡……

  这一来二去,小姑便落下了不祥的名声,昨天大喜的日子,她都躲着没出现。生产这种凶险之事,就更不可能让她去伺候了。

  “所以还是你大嫂去待个一年半载吧。她这人刀子嘴豆腐心,有时候说话不过脑子,你别往心里去。”老爷子最后吩咐道。

  小婶儿可能还不了解大嫂是个什么样的人,一口答应下来。当然,她就算了解也没用。在老苏家,老爷子轻易不发话,发了话就都得照办。

  苏录暗暗同情小婶,往后的日子就跟岁月静好无关了……

  ~~

  第二天天不亮,老爷子便带着全家,把小叔两口子送到河滩木栈桥。

  栈桥上,靠了条赤水河上常见的‘歪屁股船’,因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个高耸且向右歪扭的船尾,手持巨桨的艄公站在上头,就像凌空而立。

  这种设计自然是为了通过赤水河弯弯曲曲的险滩。就算如此,也只有现在这种枯水季才能通航。到了水流湍急,看不到暗礁的丰水季,谁也不敢冒这个险。

  程家大爷和他大儿子早就等在船上,他们负责把人送到县里去。

  看着艄公撩动那丈许长的巨桨,操着歪屁股船顺流而下,老爷子长长松了口气。

  历时一个月,终于给老三把沟子擦干净了……

  一放松下来,他的腰又佝偻了,整个人疲惫的要死。

  “真是多子多孙多冤家。”老爷子伸手在荷包里摸出个蒌叶卷来,先横在鼻端深吸一口那清新上头的气味,这才送入口中咀嚼起来。辛辣臭香的味道瞬间充斥口腔,继而直冲头皮,让他终于有力气走回家。

  回家后,他又恢复了颓废的状态,每天仨饱俩倒,说话不超过十句,不知得修养多久,才能再爆发一次。

  他孙子这边恰恰相反,苏录开始燃烧小宇宙,开始最后十四天的考前冲刺了!

  ~~

  念过书的都知道‘临阵磨枪’的重要性,考前是提分最猛的时段,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这时候,苏录仍有五万三千字没学,还有一堆要复习的内容。

  苏有才已经慌成了狗,不停念叨着:“来不及,来不及了……”

  苏录心里却不慌,这方面他属于惯犯了。当年他念大学时候,除了英语、高数这样的主科,其他科目的复习资料,都是考前一两周才‘初次见面,请多关照’的。

  一天背下一门课的考试内容,实属基本操作,虽然一考完试就忘得干干净净,但至少能把考试应付过去……尽管没挂过科的主要原因,还是老师们手下留情,但也不能否认那种短时间、高强度记忆的效果好极了!

  他相信自己这具更年轻的身体,在经过三个月的日夜苦学后,记忆力已经达到巅峰状态,一定会有更强力的表现!

  当然苏录也没一上来就蛮干,他精打细算,重新规划了时间——首先他的小楷已经堪堪入门。按大哥的说法是,虽然仍旧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但不至于恶心到老师,被扣卷面分了。

  苏有才则说,他占了腊月考试的便宜。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节,手都冻僵了。孩子们的基本功还不到家,写字肯定受影响。所以大家的卷面,看上去不会差太多……

  于是苏录暂时取消了每天一个时辰的练字时间。以他现在的书写水平,靠抄写文章就能保持手感了,不用再特意练习了。

  这样十四天就能节约出十四个时辰来,而且是有效学习时间,等于多出来将近两天。

  其次,他把重复复习的次数缩减到四次,只在学完第一遍后的二十分钟、一小时、一天、七天,四个节点复习。考前最后几天更是减少到了三次。通过这种方式,又多出了两天学习新知识的时间。

  这样就相当于有十八天的学习时间,平均每天三千字,加起来是五万四千字,时间是正正好好,不多不少!

  这份精准把控时间的能力,看得苏有才目瞪口呆,都想拜在这位大师门下,学习时间管理了。

  ~~

  虽然时间终于勉强够用了,但苏录仍然努力提高背诵效率,好再挤一点时间出来,每天复习一下首月背诵的那些内容……

  万一阴沟里翻船,连笔试都进不了,那乐子可就大了。

  为此,他每天只睡两个时辰,是醒着也背书,睡着也背书。

  最后这些天他杜绝一切干扰,足不出户,连饭都在屋里吃。

  小姑每次来送饭,心里都毛毛的,只见桌上、床上、地面上,还有房间四壁,甚至连房顶上都挂满了黄色的蕉叶纸,每张纸上都画着些树枝似的黑线。

  秋哥儿就盘腿坐在中间,对着那些纸念念有词,吃饭时眼睛都不挪开。

  小姑想帮着收拾一下,却被秋哥儿连声喝止,吓得她赶紧举起双手,踮起双脚,穿越雷区一般退出去。

  出门时,正撞见自家大哥当差回来。

  “啥子情况?脸煞白煞白,撞邪了?”大伯奇怪问道。

  “嘘,秋哥儿好像是在作法……”小姑赶忙做个噤声的手势,小声道:“别吵着他。”

  “哦。”大伯赶紧捂住嘴,觉得这很合理。考前临时抱佛脚,人之常情嘛。

  说着小声对小姑道:“回头叫老二带他去观音山拜拜,肯定比他瞎拜强。”

  “哦。”小姑应一声,心说那不是求子的地方吗?

  苏录当然不是在进行什么神秘仪式,他用的这叫‘记忆宫殿法’。

  这是一种巧妙的联想记忆法,其原理是通过记忆内容和空间场景相结合,从而帮助记忆和回忆信息。

  考试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考察的知识点明明是我们已经背过的,可死活就是回忆不起具体的内容来,这就是在记忆的提取环节出了问题。

  记忆宫殿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操作就是像他这样,将知识点有序固定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此时他正面墙上悬挂的三十三张蕉叶纸,正是三十三篇《中庸章句》。

  右数

  另外三面墙上,按同样方法悬挂着《孟子集注》。而《论语集注》占据了天花板和地面。

  至于《大学章句》,则按顺序平铺在桌上……

  苏录日复一日,持续面壁,就是为了加深这种知识点与空间的联系。他之所以足不出户,就是为了避免信息污染,减弱这种联系。

  当他建立起稳固的联系后,这里就成了他的记忆宫殿!

  这种方法在需要记忆大量信息时非常有效,当他回忆某些章节时,只需要想象自己回到了这个房间,‘走’到相应的位置,就能准确地提取出所需的记忆内容。

  ~~

  每天晚上,苏有才会在隔壁房间,随意抽取《四书章句集注》的内容考校他: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老爹说完,苏录便微闭双目,回到自己的‘记忆宫殿’。

首节 上一节 19/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