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90节

  很快,在门外候着的礼部侍郎孙慎行快步入殿。

  “臣礼部侍郎孙慎行,恭请陛下圣恭万安!”

  “朕安,起来罢。”

  孙慎行是孙承宗的恩师,孙承宗起势之后,朱由校对这小老头也颇有青眼。

  当然

  既然和皇帝亲近,和孙承宗亲近,自然是被东林党人排斥的。

  孙慎行被外臣归类到幸进之臣的行列,属于帝党。

  没错。

  虽然朱由校明说了不许党争。

  然而这些人明面上不敢明言结党,但暗地里,却给各个官员划分派别。

  只能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大明的顽疾,不是一个圣旨,一个政策就能够扭转的。

  “陛下召臣,不知有何事?”

  朱由校开门见山问道:“孙卿,朕问你,朕的国舅,可蒙恩为伯否?”

  孙慎行瞥了一眼眼眶通红的王昇,当即说道:

  “陛下圣明!《大明会典》有载:‘国朝外戚之封,恩及三代。’今新城伯王天瑞既蒙追赠,其子嗣承爵,合乎祖制。”

  他略作沉吟,又补充道:“臣查弘治年间旧例,孝宗皇帝封后弟张鹤龄为寿宁伯,亦属流爵转世袭之典。若陛下欲殊恩,可援此例。”

  朱由校抚掌笑道:“善!便依弘治故事。”

  朱由校是个行动派,他当即便对侍立在侧的司礼监随堂太监吩咐道:“取黄绫圣旨来。”

  那太监闻言,立即躬身退出东暖阁,不多时便捧着一卷明黄云纹帛书回来,身后还跟着两名捧着朱漆托盘的小太监,托盘上盛着青玉螭纽“敕命之宝“,一盘放着青花海水龙纹笔舔,里头已研好朱砂墨。

  孙慎行见状,主动上前接过帛书,在御案右侧的紫檀木矮几上铺开。

  而在这个时候,朱由校又召翰林院学士,来撰写礼仪性诏书。

  这个翰林院学士不是别人,正是今日方才来面圣过的孙如游。

  只见他挽起袖口,从笔架上取下一支紫毫笔,蘸墨时瞥见皇帝正扶着王昇的胳膊低声说话,便刻意放慢动作,待君臣叙话完毕才轻咳一声:“请陛下示下诏书细则。”

  额.

  朱由校说道:“册封国舅为新城伯。”

  孙如游脸色顿时一垮。

  好吧。

  虽然领导的要求有些不着调,但孙如游的文学素养过硬,还是很快完成了诏书书写。

  “请陛下御览!”

  朱由校看了看里面的内容,满意的点了点头。

  “孙卿笔锋犀利,票拟正正好!”

  皇帝没有盖印,将圣旨递给孙如游,转头对王昇温言道:“舅舅且听封!”

  王昇慌忙伏地,只听孙如游朗声宣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惟《春秋》重亲亲之义,《礼经》著睦族之文。尔锦衣卫指挥佥事王昇,乃孝和太后同怀弟也,温良笃慎,克绍家风。

  特晋尔为新城伯,食禄千石,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尔其谨守忠孝,永保禄位。钦哉!”

  暖阁内炭火噼啪作响,映得王昇涕泪纵横。

  他重重叩首,哽咽道:“臣臣肝脑涂地,难报陛下隆恩!”

  朱由校将王昇搀扶起来,说道:“你我血脉相连,何须说这样的话?”

  转头,朱由校看向孙如游,说道:“孙卿,这票拟好的诏书,还是按照流程走罢。”

  他着急忙慌宣旨,主要是为了收心。

  虽然这个圣旨发中旨也没什么。

  但方从哲主持的内阁,朱由校还是决定给他点面子。

  毕竟老方黑锅替他背的够多了。

  让他少被御史弹劾,也算是他的圣恩了。

  孙如游当即点头。

  “微臣领命。”

  众人离去之后,东暖阁中,便又只剩下王昇一个外臣了。

  “朕敕封国舅为新城伯,却也有难言的苦衷。”

  圣恩隆隆,新晋新城伯王昇捶胸说道:“陛下都说了,你我血脉相连,如今陛下的事情,便是臣下的事情。”

  “国舅乃真忠臣也!”

  将王昇高高的捧在天上,朱由校的话这才缓缓说出来。

  “不久前,宫中发生刺君案的事情,国舅可知晓?”

  王昇脸色顿时阴沉,他点了点头,说道:“臣下听说了,是卖国的八大晋商,要害陛下性命。”

  这些事情,崇文门外的茶馆,说书人说过。

  “哎~”

  皇帝长叹一口气,面色十分忧愁,说道:“其实,要害朕性命的人,何止八大晋商,朕如今在宫中,连个觉都睡不安稳,这才去整顿四卫营,然而,四卫营整顿之后,该交给谁掌管,护卫宫禁呢?”

  王昇愣了一下,很是上道的说道:“臣下虽然才能不够,但对陛下绝对忠心,做一个护卫乾清宫的千户,臣下是绰绰有余的。”

  朱由校摇了摇头,说道:“以国舅的能力,千户实在是屈才了。”

  千户还屈才?

  他的父亲,到死都才是一个百户。

  他咬了咬牙,说道:“护卫宫禁的卫所指挥使,臣下有信心去做!”

  朱由校还是摇头,最后缓缓说道:

  “朕要你提督四卫营!”

  提督四卫营?

  咕噜~

  王昇愣住了,他有些颤抖的说道:“我听说成国公方才是一卫指挥使,国公之尊,岂能屈居我下?臣下提督四卫营,恐怕会被人非议。”

  “国舅无须多虑。”

  朱由校颇有豪情的说道:“国公算得了什么?在朕看来,国舅比国公尊贵多了,你先去四卫营了解情况,若有不明白的,可直接去问李如桢,再有不懂,可面圣,朕来告诉你!”

  王昇嘴唇微抖。

  这是何等的权柄啊!

  怎么有些害怕呢?

  然而,看着自家外甥期待的目光,想到自家外甥在宫中的处境,王昇将心一横,当即说道:“既然如此,臣下便是舍了性命,也要将陛下给的差事办好!”

  朱由校欣慰的点头,再说道:“王家之中,若有才俊,亦可上禀,考校之后,朕亦可赋予重任。”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王昇起势,手底下也得有人可用。

  “家中确有几个子弟,或可堪一用!”

第101章 膺钺鞫奸,丹书诘罪

  与国舅王昇相谈甚久,朱由校甚至留了他吃了午膳,这才让他离去。

  四卫营掌管宫禁,又是现阶段他能够直接掌控的武装,必须要交给完全听他的话的人。

  不管是李如桢,还是徐应垣、朱纯臣这种的,朱由校都不放心。

  至于魏忠贤、魏朝等人,让他们掌兵,不是好事。

  狗急了会跳墙,也会咬人。

  很多事情,你不能等他发生了,再去处理,而是要预防他发生,不给他发生的土壤。

  毕竟,一旦事情发生,做再多的补救也没用。

  防范于未然,这是朱由校的处世之道。

  “让刑部主事洪承畴入殿。”

  在朱由校与国舅王昇用午膳的时候,洪承畴便已经在殿外候着了。

  如今国舅走了,朱由校自然要见洪承畴了。

  说实在的,朱由校听过洪承畴的大名。

  但这个名声不太好。

  极具争议这四个字,或许可以评价他的一生。

  洪承畴早年作为明朝重臣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镇压农民起义,却在松锦之战兵败被俘后降清,成为清朝统一中原的关键推手。

  作为务实主义者,他助清廷招抚江南、稳定统治,客观上减少了战乱对百姓的伤害;但作为传统士大夫,他的变节违背了儒家忠君死节的伦理准则,被明清士人斥为贰臣。

  只能说洪承畴不是硬骨头,对大明的忠诚度不够。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而怎么用这个人才,是他这个皇帝要考虑的事情。

  “臣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洪承畴,恭请陛下圣恭万安!”

  “朕安!”

  朱由校打量着跪伏在殿中的青年人。

  如今的洪承畴,还未满三十,人生也没有经过太多的波折:

  万历二十一年,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南安英都。

  他童年入溪益馆读书。因家境贫寒,十一岁辍学,在家帮母做豆干,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豆干。

  好在遇到贵人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使其重返校门。

  万历四十三年,二十三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举人。

  过了一年,洪承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

  他的人生波折不多。

首节 上一节 90/4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