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77节

  然而,进京面圣之后,皇帝对他们的态度,皇帝给他们的圣恩,让他们彻底将这些后顾之忧抛之脑后。

  陛下厚恩厚赏,知晓他们的苦楚,明白他们的需求,对他们的尊重,不似作伪。

  酒肉尽情吃喝,饷银管够。

  甚至给戚家军平反!

  如此圣天子,他们若不效死,岂非是狼心狗肺之徒?

  因此,两人半跪在地,出自肺腑的恭声说道:“陛下隆恩,我等无以为报,唯有效死,陛下有何诏命,但请吩咐!”

  朱由校将两人搀扶起来,也觉得火候到了。

  “朕知你们是忠义之士,故而召见你们来,是有关乎国家的要事。”

  果然!

  童仲揆抬起头,斩钉截铁的说道:“末将谨听圣命!”

  “朕召见二位,有三件事。”

  朱由校伸出三个手指。

  他语气沉重,却带着杀意的说道:“辽东重镇,关乎九边安危。朕要知道那里的山川险关详情、粮草储备虚实,更要彻查军中积弊:有多少人因党争贻误军机?多少人克扣军饷中饱私囊?尔等务必据实奏报,不得隐瞒!”

  童仲揆与戚金当即变色,而皇帝话语未停。

  “戚将军镇守蓟州多年,当知边军积弊;童总督新调川兵入辽,必见关外敌情。今既持节钺在此,凡贪腐构陷、欺上虐下等龌龊勾当,必须据实奏来!

  昔日戚少保曾斩子整军,今日朕亦备好尚方剑。尔等所揭阴私,朕当铸为铡奸之刃!”

  皇帝寒声说道:“专斩那些吸士卒血的硕鼠!”

  皇帝此话一出,童仲揆与戚金的呼吸都急促起来了。

  老将军戚金眼神闪烁,拳头紧握,似下了什么决心一般。

  陛下以赤诚之心待他,他如何能不以赤诚之心报之?

  思及此,戚金当即上前,说道:“启奏陛下,末将痛陈辽东三患!”

  朱由校欣慰点头,道:“朕洗耳恭听!”

  戚金眼神坚定,声如金石,字字千钧,道:“其一曰虚报名额,战兵不足。”

  “辽东镇驻军虽名义上有八万之众,实际战力堪忧。经核查,兵册在编士卒虽超八万,但骑兵仅占一成半,其中羸弱战马又占半数,真正能战的精锐骑兵与步兵合计不足两万。

  除三大营分驻的精兵外,实际可调遣兵力仅一万余人,却需布防两千多里边墙,分属两名协守、七名参将、十二名游击、二十五名守备管辖,兵力捉襟见肘。”

  见皇帝眉头微皱,戚金继续说道:“其二,曰火器锈蚀,战马不足。”

  他沉重说道:“步军方面,士卒多不谙弓马,偶有持鸟铳者,装填铅药时战兢半晌不得入膛。及至发射,又东瞄西射十不中一。

  骑兵体系更显畸形,战马配额半数折损于验收前倒毙,各道采买又受官价限制:标营亲丁家丁战马市价十八至二十两,各营路仅十二三两,边堡低至十两。这导致除将领家丁外,普通骑兵多骑乘劣马,全然丧失野战能力。

  火器装备尤显窘迫,开原道全境仅配大将军炮2门,遇警时需向辽阳暂借灭虏炮10门、铅弹千斤。其余军械多朽钝不堪,弓弩胶漆开裂,刀枪锈迹斑驳。”

  皇帝眉头紧皱,童仲揆已经是拉住戚金了,眼中有焦急之色。

  童仲揆当场化身八王爷,眼神好似在说:戚将军,你不要再说了!

  戚金却是摆开童仲揆的手,根本不顾童仲揆的阻拦。

  现在在御前不说,以后上哪儿去说?

  至于这些话会不会得罪人?

  他本武夫,又六十好几了,没多少年活头了,不怕得罪人!

  是故,戚金继续说道:“辽东最大的祸患,乃是末将所陈之第三患:军饷克扣,以至军心失,边备废。”

  戚金的话语,那是越说越激昂,越说越激动,老脸分外通红,显然这些话被他憋在心中已久,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了。

  “辽东边军的处境实在令人痛心!士兵们每月军饷只有二钱五分到四钱银子,而且还要分两次发放:四月发折成银钱的“折色“,八月发实物的“本色“。

  可这些所谓的本色粮米早就霉烂变质,有的还掺着沙土糠皮;折色银两又被层层克扣,守边士兵经常整年都拿不到饷银。

  更糟的是边防工事——边墙上的烽火台十座里倒了六七座,剩下的也只是些土堆,女真人甚至直接拆走砖石去盖自己的房子。从庆云堡到柴河堡三百里防线,原本130座烽火台如今全部废弃。

  侥幸残存的哨所士兵都被女真人威胁:敢点烽火就杀,点火晚了也要杀,导致整个边境警报系统完全瘫痪。

  现在女真骑兵想来就来,如入无人之境;没有烽火预警,援军根本来不及反应——边防废弛到这种地步,简直触目惊心!”

  戚金说到最后,都快流出泪来了。

  将士们一心报国,冒着生命危险,结果呢?

  朝堂是怎么对他们的?

  满朝公卿,又是如何看他们的?

  朱由校听完,心中十分沉重。

  难怪辽东明军时常败仗。

  战兵不足,兵器不利,战马缺失,粮饷几无,贪腐受贿,边防废弛.

  辽东的问题有点太多了,若是能打胜仗,那才是奇迹。

  对于辽东边地的明军来说,还愿意守城,拼命,朱由校觉得,这些明军,已经算是天下第一等的忠君爱国之军了。

  换做是唐末五代十国,这完全是无法想象的。

  军队军人被如此压榨,居然还能继续忍受,继续效命。

  大明朝的制度,疑似有些太先进了。

  朱由校换位思考,如果他是辽东边军,还会替大明朝卖命吗?

  答案是:绝对不会!

  就算不投了建奴,也反你大明!

  一个月几百块,你卖什么命?

  “朕始知辽东边军,艰难若此,朕痛心疾首啊!”

  朱由校捶胸,面露痛心之色。

  童仲揆赶忙上前说道:“辽东积弊,非一时而起,陛下有肃清积弊之心,徐徐图之,辽东必定清明。”

  朱由校闻言,面色稍霁,长叹一口气后,他看向童仲揆,问道:“童帅以为辽东之弊,还在何处?”

  被皇帝这么一问,童仲揆知晓,自己今儿个必须要说点事情出来。

  否则陛下会如何看他?

  是故,童仲揆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臣以为,辽东最根源的问题还在于辽东之地,百姓多异族而少汉民,且官府管辖不到,后勤难以为继,需要后方支援,以至靡费甚重”

  童仲揆从另外一个方面,陈述辽东的问题。

  他认为,辽东局势的恶化,事实上源于明朝经营辽东的策略失败。

  在明初时期,为了牵制和包抄北元残余势力,明朝开始注重对辽东的经营,并最终设立奴儿干都司。

  为了巩固对辽东的控制,改善当地汉人较少的面貌,洪武、永乐年间甚至多次向辽东进行移民,但由于当地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影响,收效甚微。

  由于无法改变当地少数民族比例过大的面貌,辽东虽然被纳入了大明管辖,不过实际上实行的却是“以夷制夷”的方式。

  辽东官员主要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而且实行的是军管制度,大明在当地并未设置管理民政的官府,这是明朝运营辽东失败,导致中后期辽东局势逐步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随着永乐之后明朝的战略收缩,辽东开始逐渐脱离掌控,最终致使了女真的崛起,而随着萨尔浒之战这场决定性战役的失败,辽东问题最终彻底恶化。

  其实,辽东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借着辽东的战争,不知道多少人大发战争财,吃得肚满肠肥,唯一的受害者,便是大明朝廷,当然,最后又转嫁到大明朝普通老百姓的头上。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辽东的问题不在建奴。

  而在大明本身。

  文官贪墨,边将利益稳固,当地百姓不直明廷已久。

  朱由校闻言,知晓辽东的问题巨大,必要做出改变。

  不过,改是要改。

  但也不能逼迫甚紧,要是逼迫边将士卒生起‘投金一念起,顿觉天地宽’的念头,那就搞笑了。

  现如今,还是要先整顿四卫营,再整顿京营,再用京营之兵,整顿辽东!

  事情一步一步来做,饭一口一口来吃。

  朱由校眼中杀气四溢。

  四卫营的蛀虫们,等你朱爷爷来收你们罢!

第92章 烈火烹油,人间清醒

  “辽东积弊甚深,需忠臣良将辅弼,一改顽疾,你们二人下去每人写份关于辽东的弊处,以及解决的办法,之后呈上来,朕要细看。”

  童仲揆与戚金当今跪伏在地,说道:“末将遵命!”

  皇帝话语未停,继续说道:

  “另外,朕还有事情要吩咐你们,戍守宫禁的四卫营,积弊甚深,朕需你们做压舱石,好叫朕的人去整顿四卫营,有没有这个胆子?”

  御马监所辖四卫营,乃天子近卫,此番前去协理整顿,必定会得罪不少人。

  但.

  陛下厚恩在前,便是得罪人,又算得了什么?

  食君禄,忠君事。

  两人眼中皆现坚定之色,说道:“末将定从陛下圣命!”

  对此二人的反应,朱由校很是满意,继续说道:“朕募兵数万,将屯西山、丰台,届时,练兵之事,还需南兵、川兵协助。”

  如果说整顿四卫营是得罪人的差事。

  那后面这个禁军教头,那就是一个美差了。

  万一自己教授的人里面,出了一两个将军,那都有几分师徒情谊。

  有这些人在背后撑腰,谁敢轻看他们?

  两人斩钉截铁,洪声道:“末将领命!”

  之后。

  朱由校在内教场赐宴,酒肉皆有,五百浙兵吃饱喝足,手中拿着沉甸甸的银锭,已经知晓他们要效忠的对象是谁了!

  不是那些个文曲星老爷们,也不是领兵诸将。

  而是头顶上发着璀璨光华、灼灼热浪的太阳!

  他们的皇帝陛下!

首节 上一节 77/4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