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431节

  蓟镇的这场平叛与清查,不仅让陛下看到了边地的贪腐之严重,更让陛下对本朝的肃贪决心越发坚定。

  若是再像之前那般畏首畏尾,恐怕真的要触怒龙颜,丢了乌纱帽,甚至性命不保。

  “你们退下罢,再如此畏首畏尾,这编纂《天鉴肃贪录》的差事,朕就另选贤能了。”

  皇帝此话一出,众人顿时凛然。

  编撰《天鉴肃贪录》,若是功成,乃是大功,更不必说,这其中掌握着话语权。

  这可是天大的好差事。

  这个差事要是被别人拿去了。

  他们哭都没地方哭。

  “臣等定以最快的速度编纂好《天鉴肃贪录》,绝不让陛下失望!”

  这些人当即表态。

  文华殿内的群臣尽数退去,暖阁中的熏香依旧袅袅,朱由校却没了方才听奏的闲适。

  他快步走到御案后,推开案上堆叠的《天鉴肃贪录》稿册,抬手唤道:“魏朝,即刻进来拟旨!”

  不多时,司礼监秉笔太监魏朝躬身而入。

  他身着暗纹蟒袍,手中捧着笔墨纸砚,脚步轻缓却不失利落。

  “皇爷,笔墨已备好。”

  魏朝将文房四宝在御案上摆开,研好墨,垂首侍立一旁。

  朱由校走到案前,没有落座,而是负手踱步,思索片刻之后,这才缓缓出声:

  “蓟镇的贪腐,已深入骨髓,不是斩几个首恶就能根除的。杨涟虽平定了叛乱,抄回了赃银,但若想让蓟镇真正安稳,首要在于赢回民心与军心。”

  他顿了顿,转身看向魏朝,眼神锐利如刀:“你记着,朕的密旨要写,让杨涟传令蓟州城内外,准许所有军卒检举揭发各级将领的贪腐罪状,无论官职大小,只要有实据,皆可上告。

  同时,召集蓟镇百姓,在城中心的校场设公审台,将已查实的贪官污吏押至台前,由百姓与军卒共同指证其罪行,当众宣判处置。”

  魏朝手中的狼毫笔悬在纸上,闻言微微一顿。

  让百姓公审官员,这在大明朝还是头一遭,若是处理不当,恐引发朝野非议。

  但他不敢多问,只是凝神细听,快速记录。

  “朕要的,不是简单的惩处。”

  朱由校继续说道:“是要让蓟镇的百姓与军卒亲眼看到,朝廷是真心为他们做主,是真心要铲除这些蛀虫!唯有还他们一个公道,让他们知道‘贪腐必遭严惩,通敌必要治罪’,朝廷在蓟镇的威望才能真正立起来,而不是靠着刀剑威慑。”

  说到这里,他走到案前,指着魏朝写下的字句,补充道:

  “公审之后,即刻用抄没的赃银补发历年拖欠的军饷,按足额发放,一分都不能少。

  同时开仓放粮,将张士显等人囤积的粮草,尽数分发给贫苦军户与百姓,尤其是那些因将领贪腐而卖儿鬻女、流离失所的人家,要优先抚恤。”

  魏朝笔下不停,很快便将密旨初稿写就,双手捧着呈到朱由校面前:“陛下,您看是否妥当?”

  朱由校接过,逐字逐句审阅。

  只见纸上字迹工整,将他的意图完整呈现。

  从鼓励检举、百姓公审,到补发军饷、开仓放粮,每一条都指向“赢民心、固军心”,逻辑清晰,力道十足。

  他满意地点点头,拿起朱笔,在文末落下“钦此”二字,又盖上随身的玉印,才算定稿。

  “派人快马加鞭送往蓟镇,亲手交给杨涟,不得经过任何人之手,更不能走漏风声。”

  朱由校将密旨折好,装入密封的锦盒,递给魏朝,语气郑重。

  “告诉杨涟,朕给他全权,只要能肃清蓟镇贪腐、稳定边关,哪怕是得罪再多权贵,朕都给他撑腰!”

  “奴婢遵命!”

  魏朝双手接过锦盒,躬身行礼后,快步退出暖阁,不敢有半分耽搁。

  这道密旨关系到蓟镇的安危,更关系到陛下的肃贪大计,必须以最快速度送到杨涟手中。

  看着魏朝离去的背影,朱由校重新走回窗前,眼神渐渐变得深邃。

  他想起方才奏报中提到的“一百五十万两赃银”“军械库空匮”“兵员缺额过半”,心中很是沉重。

  蓟镇尚且如此,九边其他各镇的腐败,恐怕只会更严重。

  作为皇帝,朱由校理政的这段日子里面,看了许多奏疏,见了太多边将。

  锦衣卫的奏报,将民间疾苦摆在他面前。

  正因为如此,他这个皇帝虽然身在深宫,但他太清楚边镇的弊病了:

  朝廷拨下十万两军饷,经过总兵、参将、游击等各级将领的层层克扣,真正能到士卒手上的,竟不足一万两。

  军田被侵占、军械被私卖、兵员被虚报,这些早已是边镇公开的秘密。

  “这已经不是普通的贪污了,必须出重拳,彻底荡清!”

  朱由校的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他登基以来,致力于改革财政、充盈国库,可若是任由这些蛀虫趴在大明的身上吸血,就算他再会“搞钱”,就算国库再充盈,也填不满这些人的贪欲,更守不住大明的江山。

  他想起太祖皇帝朱元璋当年严惩贪腐的雷霆手段,想起成祖皇帝朱棣五征蒙古的赫赫威名,眼中的杀气更甚了。

  他要效仿先祖,以铁腕肃贪,以铁血固边!

  不仅要肃清蓟镇的污秽,还要将这股风气推向九边,推向全国,让所有贪腐之臣都付出代价,让大明的官吏重新找回敬畏之心,让百姓重新燃起对朝廷的希望。

  “唯有荡清这些污秽,大明才能真正强盛起来。”

  朱由校望着远方的天际,语气坚定如铁。

  “否则,一群人趴在大明身上吸血,朕这个皇帝,就算累死在御案前,也护不住这江山,保不住这百姓!”

  不将大明这艘破船的腐朽龙骨、破旧甲板彻底换新,还想实现大明的伟大复兴,那不是做梦是什么?

第351章 百姓公审,天启神剑

  快马疾驰三日三夜,密封的锦盒终于送到蓟州城钦差官驿。

  杨涟接过锦盒,快步走入内堂,亲手拆开封印,展开密旨细细阅读。

  “士卒检举,百姓公审?”

  当看到这八个字时,杨涟眼中闪过一丝惊异。

  但旋即,他便明白了皇帝的意思,脸上露出钦佩之色。

  “陛下此计,当真是跳出了寻常查案的桎梏,闻所未闻,却也最是有效!”

  以往查贪腐,多是官员自上而下核查,难免被人情关系、利益纠葛牵绊,可让士卒检举、百姓公审,却是将评判的权力交到了最受压迫的人手中。

  谁贪谁廉,谁忠谁奸,他们心中最是清楚。

  杨涟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召集刘渠、李鸿基、韩虎与蓟镇都司的核心将领,当众宣读密旨。

  众人听闻“百姓公审”时,皆面露震惊,李鸿基率先躬身道:

  “陛下此计高明!士卒受够了克扣之苦,百姓恨透了贪腐之害,让他们站出来说话,定能揪出那些隐藏在暗处的蛀虫!”

  作为底层出身的李鸿基,一时间也明白了皇帝的用意。

  此计!

  当真妙哉!

  “事不宜迟,即刻行动!”

  杨涟当即下令。

  “第一,在蓟州城各营寨、各街巷张贴告示,明示所有军卒与百姓,凡能检举将领贪腐、私通外夷等罪状者,无论身份高低,皆有赏。

  若所举属实,不仅免其过往牵连之罪,还可优先补发被克扣的军饷、归还被侵占的田产。”

  “第二,命京营兵卒,协助标营士卒维持秩序,保护检举者安全,谁敢报复检举之人,以通贼论处,格杀勿论!”

  告示张贴后的三日里,蓟州城如同被投入巨石的湖面,彻底沸腾起来。

  起初,士卒与百姓还有些犹豫,毕竟多年来被官吏欺压的阴影太深,生怕“检举不成反遭报复”。

  可当第一个检举把总私吞三个月军饷的士卒,不仅拿到了赏银,还当场领到了被拖欠的军饷后,越来越多的人鼓起勇气,涌向官驿外的检举点。

  有的老卒颤巍巍地捧着被克扣军饷的账簿,哭诉参将如何将空额军饷纳入私囊。

  有的军户百姓带着被强占田产的地契,指证游击将军如何巧取豪夺。

  甚至还有曾参与走私的家丁,偷偷献上标营将领与建奴商人往来的书信。

  一时间,检举的状纸堆满了杨涟的案头,牵扯出的军官,上至参将、游击,下至千总、把总,竟有数百余人之多。

  “都堂,按状纸所列,牵连的军官怕是不下三百人,咱们真要尽数拿下?”

  李鸿基看着案头的状纸,有些担忧。

  “若是把中层将领全抓了,蓟镇的防务怕是会陷入混乱。”

  杨涟何尝不知其中利害。

  他拿起状纸,逐一审阅,眉头渐渐皱起:“陛下派我来,是整顿蓟镇,不是搞乱蓟镇。这些人中,有的只是随波逐流,贪墨数额不大;有的虽吃空饷,却未伤及军户根本;还有的虽有过错,却在之前平定叛乱时出过力。”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几分考量:“传我命令,凡贪墨数额不足五十两、吃空饷不超过十人者,若能主动坦白罪行,缴纳两倍赃款赎罪,可免其罪责,留任原职,戴罪立功。

  凡贪墨数额五十两以上、一百两以下,或吃空饷十人以上、三十人以下者,革去官职,贬为士卒,驻守边关,以军功抵罪。

  唯有那些罪孽深重、罪无可赦者,才予以严惩!”

  此令一出,蓟镇的军官们顿时松了口气。

  许多人连夜主动到官驿自首,缴纳赃款,请求赎罪。

  他们知道,杨涟此举已是网开一面,若是再执迷不悟,等待他们的只会是更严厉的惩处。

  可即便如此,仍有一批“硬骨头”冥顽不灵。

  杨涟在众多状纸中,筛选出二十余名罪大恶极者:

  有的参将长期虚报兵员三百余人,吃空饷长达五年,贪墨军饷逾十万两。

  有的游击将军不仅克扣军饷,还纵容家丁劫掠百姓,导致蓟州城外三个村落流离失所,民怨沸腾。

  更有甚者,如原喜峰口千总李三,不仅私通建奴,倒卖火药与铁器,还曾为建奴商人引路,导致明军巡逻队遭遇伏击,伤亡惨重。

  “这些人,留着便是蓟镇的祸患!”

  杨涟将这些人的罪证整理成册,语气冰冷。

  “李鸿基,你带领五百京营精锐,即刻前往各营,将这些人一并拿下!若有反抗,格杀勿论!”

  “遵命!”

  李鸿基领命而去,带着精锐士卒直奔各营。

  这些罪臣早已听闻风声,有的召集家丁负隅顽抗,有的试图翻墙逃跑,却都被早有准备的标营士卒围堵。

  在石门寨,一名参将拒不认罪,还下令家丁攻击士卒,李鸿基当即下令反击,激战半个时辰,斩杀家丁三十余人,才将其生擒。

首节 上一节 431/4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