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34节

  这句话的话外之音就是,不署名就不是清正之士。

  颇有一种不转发就不是中国人的意思。

  亓诗教拂袖而去,说道:“这个热闹,在下便不去凑了。”

  说着自顾离开六科议事厅。

  只不过要踏出门槛之时,他忽的又停了下来,转头看向厅中数人,意味深长的说道:“陛下天威难测,诸君难道不知左都御史如今的下场?”

  说完此话,亓诗教颇为畅快的离开此地。

  留下众人在六科议事厅面面厮觑。

  “诸位,无须听亓诗教之言,他这是蛊惑军心,左兄被去职,是有不当之处,而我等谨遵祖制,有理何惧?封驳中旨,某愿第一个署名,还有不怕死的吗?”

  杨涟环视众人,被其眼神扫视而过,不少人微微低头。

  周朝瑞当即说道:“壮哉我大明,尚有敢死之臣,瑞自当随文孺而去!”

  周朝瑞不敢独自面对皇帝的怒火,但是有人顶在前面,加之人多,那又不一样了。

  法不责众。

  陛下还能将他们科垣臣子都打杀了不成?

  其余人尚在犹豫。

  毕竟左光斗到现在还没有起复,他们自然心忧会步了左光斗的后尘。

  并且

  当今圣上性情如何,还没有摸清楚。

  若如大行皇帝一般,他们自然敢驳斥,并且是随意驳斥。

  但如果当今圣上是如世宗皇帝一般,又该如何?

  而且亓诗教所言不差,陛下虽发中旨,但这不是涉及到国本的事情,何至于如此大动干戈。

  “罢了罢了,便用我杨某人的血,捍卫我大明祖制罢!”

  魏大中、惠世扬、侯震旸闻言,知道自己也不好退缩了。

  “事情既已如此,我等愿意署名!”

  闻此言,杨涟脸上终于是露出笑容来了。

  “陛下骤发中旨,虽是小事,但以小见大,我等公忠体国的请求,陛下一件未应,驳斥了中旨,便要请陛下罢相,让我大明朝堂彻底清明!”

  周朝瑞亦是说道:“各科给事中,若能全部署名,这是最好的,让陛下知晓我们的决心。”

  人多力量大。

  就算力量不大,背锅的时候也能承担陛下的雷霆之怒。

  众人当即点头。

  死道友不死贫道。

  他们都要冲锋陷阵了,道友还能置身事外?

  六科封驳中旨,很快便发送到内阁。

  方从哲看着手上六科封驳署名,心中暗自惊诧。

  六科给事中三十六人,居然有二十一人署名其中。

  这二十一人里面,不仅有东林党,还有齐楚浙党的人。

  可谓是臣意汹汹。

第41章 屠龙宝术,细思极恐

  慈庆宫。

  端本堂中。

  魏朝跪伏在地,屁股撅得老高,虽然额头上细汗不断,但他却是故意控制自己的呼吸声。

  那些个臣僚,果然是不好相与的。

  陛下的第一个中旨,便胆敢驳回!

  魏朝心中惊惧,又怕皇帝龙颜大怒,殃及鱼池。

  然而,朱由校看到六科封驳的署名,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脸上露出笑容来了。

  “我大明朝的忠臣,还是多啊!”

  杨涟、周朝瑞、惠世扬

  好,好得很!

  啊?

  魏朝有些不可置信。

  陛下难道不生气?

  还是说被气得神志不清了?

  魏朝微微抬头,说道:“皇爷,莫要气坏了,将那些个不识抬举的臣子,一个个拉到午门外杖责,好教他们知晓陛下的威仪。”

  “谁说朕生气了?”

  朱由校瞥了一眼魏朝,说道:“起来罢。”

  魏朝缓缓起身,侧目偷视皇帝一眼,发现主子确实没有生气,心中诧异非常。

  “皇爷难道不生气?”

  皇帝首次下中旨,却被科臣驳回。

  这是挑衅!

  换个正常皇帝,都会生气,脾气暴躁一点的,那是要死人的。

  新君尚未登基,首次视朝便让左光斗吃了廷仗,可见脾气好不到哪里去。

  但是,面对群臣挑衅,陛下如今为何不生气?

  “朕为何要生气?”

  朱由校将六科驳斥的小册放回御案,伸了懒腰,那模样,哪有丝毫的不悦?

  “六科科臣,皆是忠臣,良臣,贤臣,朕都要重用。”

  难道陛下有受虐倾向?

  不对吧?

  这和常理有悖!

  魏朝眉头紧皱,满脸疑惑。

  朱由校很显然没有给魏朝解惑的兴趣,他对着魏朝说道:“宣内阁首辅方从哲,并且,召英国公张维贤、魏忠贤、锦衣卫都指挥使骆思恭前来问话。”

  魏朝满脸困惑的离去。

  而朱由校则是坐回御座,拿起《贞观政要》,继续温读起来了。

  这本《贞观政要》他已经读过一遍了,受益匪浅。

  当然

  最让他受益匪浅的,绝不是这本书,而是后世太祖的屠龙书。

  骤发中旨,正是要试探这些臣僚的反应。

  都察院今日上谏的奏章都没有几本,看来,群臣之中,心并不齐。

  便是东林党人里面,也非铁板一块。

  分化瓦解,或擢或黜,朱由校心中已有定计。

  屠龙术在手,这大明朕还不信治理不好了!

  慈庆宫离文渊阁不过数百米,方从哲急匆匆而至,进入端本堂便要拜见。

  “阁老无须多礼,赐座。”

  方从哲在将六科封驳署名送至慈庆宫的时候,以他对新君的了解,便知晓皇城之中,恐有血光之灾。

  本就想要前来劝谏新君,莫要大开杀戒。

  然而进入端本堂,新君似乎并未他所想一般龙颜大怒。

  方从哲小心翼翼坐在小凳之上,开口说道:“陛下容禀:

  这些言官虽然狂妄悖逆,确实该当严惩。但正值先帝大丧期间,若在朝堂上大开杀戒,恐怕会有损陛下仁孝的圣名。当年武宗皇帝南巡受阻,杖毙劝谏大臣,至今仍被史书诟病。恳请陛下效法世宗皇帝的明断,暂且息怒,以安定群臣之心。”

  “朕何时说要严惩科臣了?”

  朱由校轻笑一声说道:“朕冲龄,骤发中旨,不知竟与祖制有违,今唤阁老前来,便是让阁老按照规制,内阁票拟奏章,发往六科署案抄发。”

  啊?

  不是。

  方从哲被震得七荤八素。

  感情陛下你发中旨,是个意外?

  方从哲转向一边侍立的魏朝,满眼都是疑惑之色。

  魏朝表面镇定,其实内心早已风起云涌。

  中旨要害,咱家早已经与陛下言明了。

  怎么陛下在这个时候装起糊涂来了。

  方从哲很快想透了关节。

  陛下如此早慧,城府深沉,必不可能不知中旨的意味。

  但他依旧要发,并且捡着东林党人不想要发生的事情去发这个中旨。

  东林党人要罢免熊廷弼,推举袁应泰,陛下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恐怕,就是要六科驳回中旨。

  或者说,试一试臣子们的态度。

  陛下要的不是中旨通过,而是试探。

  我明白了!

  我全明白了!

  方从哲倒吸一口冷气,一时间细思极恐。

  这是十五岁少年能有的城府吗?

首节 上一节 34/4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