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铜活字印刷,主要用于紧急文书、少量典籍印刷,但成本较高。
其三,套色印刷,主要用于皇家画谱、佛经插图印刷。”
魏忠贤对于印刷厂看来是有过了解的。
他缓了一口气,继续说道:“至于印刷速度,每版日印量 500~800页,司礼监经厂有刻工200余人,分班轮作,可同时运作版数 20~30版。”
这效率,不太行。
朱由校眉头微皱,再问道:“用活字印刷术,每日换版,可印刷十万份否?”
魏忠贤摇了摇头,迟疑的问道:“陛下的每日换版,是何意思?”
朱由校缓缓的将自己的意图说出来。
“朕整顿京营,杀贪官,得要让天下人知晓,否则,有些文人搬弄是非,将黑的说成白的,将白的说成黑的,便是有好的政策,也给他们的诋毁了,朕,要每日印出一份日报,上面的内容,每日变化,锄奸、杀贪,安民、赏功.让天下百姓都知道,朕做的事情。”
也不知从何时起,谈论国政、抨击时务成了一种风气,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倘若没有掺杂利益,就是单纯的谈论或抨击,这并非不能容忍的事情,毕竟一些事实就摆在那里,想治理好天下,就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可惜大多数的谈论国政、抨击时务都掺杂着利益,夹带有私心,高举所谓公心大义的旗帜,以谋求自身想谋之实,任何事情只要牵扯到了人,就会变得无比复杂,溯本求源下就是利益使然所致。
东林党的那些人,憋不出什么好屁来。
对于朱由校来说,舆论的高地,你不占领,就会被别人占领。
普通老百姓的能量虽然不大,但若是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基层的很多事情,会容易推进不少。
况且,日报针对的对象,还是那些会认字的人。
这部分人,是大明的舆论主体。
得到这些人的支持,那文官便摆弄不了舆论了。
魏忠贤闻言,彻底愣住了。
他马上便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陛下要杀那些与晋商勾结、插手京营的文臣!
但在杀之前,要让天下人,最起码是京师的百姓知晓,为何杀他们。
不是皇帝冤枉这些人。
而是他们该死!
他们罪有应得!
如此,舆论便站在皇帝这边。
高明!
陛下这一招,当真是高明!
“陛下的这一招,老奴佩服得五体投地!”魏忠贤发自内心的称赞。
咱们得陛下,当真是时常有出乎意料的好主意。
让人思之不禁拍手称快!
朱由校脸上没有任何自得之色,而是问道:“朕只问你,有什么办法,能让皇明日报一日刊印十万份?甚至更多?”
魏忠贤眼神闪烁,说道:“单靠司礼监经厂,恐怕远远不够,但若是加上京师的其他印刷坊,应该勉强够用。”
“好!”
朱由校当即拍掌,说道:“找个能说会写的,将这些个罪臣的罪孽写出来,朕要刊印呈于天下!”
跟朕玩舆论?
看朕的皇明日报,掀动这天下的舆情罢!
ps:
日日万更,绞尽脑汁想情节,然订阅涨速如龟爬,月票空空无人投。
众爱卿还不速速将月票投来,狠狠订阅?
第120章 皇明日报,墨阵燎原
大明如今的印刷业其实很发达。
泰昌元年北京民间书坊至少30家,南京更达百家以上。
至于为何如此,主要原因还是技术成熟了,活字印刷术大肆普及,加上套色印刷出现。
当然,也和官方的态度有关,万历年间,官方对民间的印刷管理宽松,不搞清朝文字狱的那一套。
加上有印刷书本这方面的需求:
科举考试八股文选本(如《程墨文选》)畅销,北京书坊“日夜刊印,犹不能供”。
戏曲(《牡丹亭》)、小说(《西游记》)印刷量较嘉靖朝增长5倍。
佛教经卷(如《嘉兴藏》)、天主教书籍(利玛窦《交友论》)并行刊刻。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东西。
像是《金瓶梅》等禁书,精刻套色本(带图的),私下刊印,一本居然甚至能卖出十两之多。
不管什么时代,瑟瑟都是第一生产力。
京城印刷业发达,由于皇帝的需要,魏忠贤带着锦衣卫,第一时间便将京城中的这些印刷坊给征用了。
譬如位于正阳门外西河沿的汪氏“书业堂”,便是徽商汪廷讷的产业,主要刊刻《牡丹亭》、印制科举备考书《程墨文选》书籍销往全国。
宣武门外菜市口的闵氏“聚奎楼”,是浙江湖州人闵齐伋的产业,专门刊印小说,如《西厢记》插图本、《水浒传》简本等。
这些产能比较大的印刷坊,在这个要紧的时候,自然要为皇帝办事。
当然
朱由校也不是白嫖他们,还是有付钱的。
锦衣卫按照刊印的份数,给他们付一个比市场价低那么一点点的价格,让他们不至于无钱可赚。
而且
征用他们的时间不会太长。
朱由校已经命魏忠贤去物色印刷工匠,多打造印刷器具,甚至还让人改革印刷器具与印刷流程,尽可能的加快印刷的速度。
恐怕一两个月后,皇家印刷厂的印刷速度,便能够满足皇帝的需要了。
泰昌元年,十二月初七。
东暖阁。
皇帝御经筵之后,便召集三人前来问对。
礼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顾秉谦、少詹事黄立极、翰林院检讨冯铨三人,皆是在朱由校登基之后,便早早前来投靠的。
因此受到朱由校的重用,给他们参与编撰《天鉴肃贪》的机会。
利益交换之下,他们也投桃报李,成为皇帝最坚定的支持者。
急皇帝之所急,想皇帝之所想。
皇帝要干什么,他们便做什么,上什么奏疏。
如今皇明日报,自然也要用到他们。
这些人饱读诗书,笔力雄浑,刊印在‘皇明日报’的文章,都是由他们这些人为‘小编’撰写的。
“日报内容写得如何了?”朱由校见人来了之后,当即问道。
“陛下,皆在此处。”
顾秉谦当即上前,将他们写的文章拿了出来,递到魏朝手上。
魏朝接过小册之后,当即快步送至御前。
朱由校打开小册,定眼一看:这是一份简要的皇明日报排版报。
头版的内容,记录的是他的御笔圣训,譬如第一版皇明日报上面写着:朕誓诛贪蠹,以谢天下!
配图一颗炎日当空。
这很显然,是为了神化皇权。
次版的内容为雷霆锄奸,上面的内容,有整顿京营的原因、目的、以及事情概括。
日报选择几个典型,大书特书他们的罪过,之后笔锋一转,书道:皇帝知晓了这些人的罪过之后,痛心疾首,龙颜大怒,当今命令锦衣卫将其抓拿,或剥皮实草,或斩首示众。
写得跟爽文似的。
第三版则是安民新政,譬如国家有难,皇帝紧衣缩食,并派人去赈灾、官仓放粮,让京师的米价骤降
总之,他做了什么好的事情,都要写出来,让天下人都清楚明白:
他这个皇帝有在干事,并且干的事情,都是为了大明的百姓。
让大明的百姓心中,逐渐升起一颗太阳。
让他们的心中,只有一颗太阳。
那便是大明帝国的主体,伟大的领袖皇帝陛下!
第四版上面则是书忠义楷模,为的便是引导时代的价值观。
譬如,之前朱由校为伍文定他们追谥,之后每日都可以介绍一人,大书他们的功劳,以及伟大的大明皇帝为何要给他们追谥。
除了忠义楷模之外,还留有部分内容,写孝子烈女的故事,引导舆论风气。
什么天下‘大同’这种事情,在后世发生便也就罢了,敢在我大明朝这里面出现。
通通浸猪笼!
另外,这版的内容,还可以写写大明朝发生的祥瑞吉兆。
譬如麒麟现世、嘉禾双穗等吉兆,佐证圣君在位,天下太平。
这些事情虽然都是编撰而出的,但只要有人信就行。
总之,大明帝国的主体,伟大的领袖皇帝陛下在位,大明就像是秦始皇摸电线杆——赢麻了。
每天都在赢赢赢!
最后的副刊,则是实用教化的内容。
譬如科普《大明律》,让百姓知法懂法,让百姓可以监督那些官员,若有犯法之处,即刻直达天听。
算是变相的削弱一部分官员的权力,让他们得到百姓的监督与监视。
又譬如附上节气耕作表,表示朝廷重视农耕。
对于这些排版,朱由校大致上是满意的。
这个皇明日报,一经发出,恐怕会让那些文官目瞪口呆。
这是能震动天下的壮举。
不过,虽然朱由校对于皇明日报的排版满意,但是对于里面的内容,他却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