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才能打消曹将军疑虑,以免让他觉得我等是在故意借此消耗曹军兵马。”
徐晃:“.”
可你刚才不是还给我说,你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借此消耗他们,好削弱曹操的势力吗?
第133章 逆境中的袁绍集团
就在袁术于梁国同联军厮杀的同时,北方坐拥冀、青、幽、并的袁绍也在率军回援之后。
在沮授、田丰、许攸等众谋士的指导下,着手打算将程昱引来针对他的联军逐个击破,一步步缓图占据胜势,逐步收复失地。
当四州生乱,联军肆虐,百万黑山贼如蝗席卷,大业如野火焚烧,一兮倾塌之际。
那个力挽天倾的袁本初回来了,众谋臣几欲热泪盈眶,他们那个英明神武,为天下之表的主公终于又一次振作了。
讲道理,最近这些时日,时不时就听闻南方袁公路又有了怎样英明的政令,又有了如何享誉士林的名声。
再联想到自家主公最近的优柔寡断,众人险些都怀疑这袁家两兄弟是不是调换了身份。
因为往日里从来都是他们自家主公袁本初,时不时有英明举措,为传天下,为士林表率。
搞得南方袁公路麾下群臣,看着自家主公时不时的昏聩之举,对他们这些北方的袁氏臣艳羡非常。
什么时候落到他们北方的,去羡慕南方的了?
所幸至此大业倾颓之际,他们熟悉的英明主公回来了!
他回来的同时还带回了一个消息。
只见邺城宫阙的大殿上,袁绍龙行虎步而来,朗声大笑。
他眸光俯视群臣,嘴角的消息却怎么也压不住。
“你们知道吗?袁术,他称朕了!
真是要笑死我了,在这危急关头,他哪怕搁南方僭越称朕,也要救为兄于危难,不愧是我的好弟弟。”
见群臣面有讶然震惊之色,袁绍笑着将情报给众人传阅。
沮授观后大喜,上前拱手行礼。
“为主公贺!
袁公路在南边违抗圣命,不仅不交玉玺,甚至还临朝称朕,妄言摄政朝野的狂悖言论。
如此昏聩之举,逼得曹操不得不引黑山贼大渠帅孙轻和匈奴左贤王南下,筹备十三万联军欲将他覆灭于梁。
此正是我军转守为攻,反败为胜之机也,主公宜从速决,勿在迟疑。”
要知道张燕虽然号称百万黑山贼,但那是将老幼妇孺全算上,是个人就拉进来当黑山贼才凑出的百万人如蝗席卷,以壮声势。
而这些老幼妇孺显然不可能跟随孙轻跋涉南下赶赴梁国战场。
是以孙轻带去梁国的即便不是十万战兵,那也绝对是能拿得动武器的十万青壮。
而百万黑山贼里,又能有几个十万青壮呢?
此十万人一去,可谓助他们岌岌可危的形式,分摊了一大部分的压力。
只能说袁公路还是那个袁公路,不愧是自家主公的好兄弟,关键时候又昏聩犯糊涂了。
一时间,北方群臣们闻听此讯,一面跟他们主公袁绍一般偷着乐。
一面也为南方袁术麾下的群臣而感到“同情”,真可惜呢,没英明两天,你们家主公又糊涂了。
只希望你们家主公在十三万联军的包围下人没事,能多支撑一段时间。
最好糊涂到直接称帝,把全天下的注意力都引走,也方便他们这里能安稳的解决内忧,再无后患。
果然,随着沮授退下,许攸即刻上前谏言。
“主公,此次曹操派程昱引四路人马一齐生乱,虽则声势浩大,看似我等岌岌可危。
可此番内忧难道无有他程昱来诱,就不存在了吗?
非也!内忧始终存在,只是我等皆为倾吞四州之地,独占天下三分的大汉形势所蒙蔽,自以为纤芥之疾,早晚必除之。
正因为我等此前的轻视,方致今日之祸。”
审配亦顺势言之,“子远所言,亦是我等心声。
此次四州内乱既是祸事,也是好事。”
田丰亦颔首曰:
“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看来诸位所想皆同。
看来我等所想皆不谋而合,此次程昱将这才四州内乱之火点起,看似野火燎原,其势盛烈。
实则若能趁此时机,将之一一扑灭,则内患隐忧尽去,冀青幽并四州将在主公治下,犹如铁桶一般。”
于是群臣皆称:“善!”
满朝齐作揖,“请主公从沮公之言,趁此时机,转守为攻,反败为胜。”
这一刻,就连袁绍都有些泪目,就像群臣看到英明神武的他回来了一样,他袁绍麾下那个群贤毕至,共谋大业的久违场景也回来了。
曾几何时创业维艰,群臣勠力同心,君臣相得益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是当他的家业越来越大的时候;还是麾下势力盘根错节的时候;亦或者是眼看鲸吞冀青幽并,天下三分有其一,诸侯无有抗衡者,而大势在我的时候?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是群臣各自有了心思,背后都代表了各方的利益,偏偏他们又总是各有各的道理。
而他也再难分辨他们口中那些看似有理的计策,到底是真心为了大业,还是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
直到今日,大业倾颓在即,程昱携四州内乱而来,如一把野火要将在座所有人的利益付之一炬。
这些当世智谋之士们,终于又一次和他这位主公一体同心,群臣前所未有的精诚团结!
他们势必要将这些掀桌子,企图破坏所有人利益的四州内患,一网打尽!
居顺势则多谋寡断,处逆境则英明神武,真的只是因为他袁本初一个人有所改变了吗?
是因为在处于优势的时候,大家都在争抢“人头”、“评分”,希望在胜利后分到最大的蛋糕。
反正无论用哪条计策都能赢,为什么不让主公采用自家的谋划呢?
可当时穷势困,身处逆境之事,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家互相攻讦指责,推卸责任,甚至想要投降。
另一种则是所有人心怀希望,前所未有的精诚团结,共克时艰,取得最后的胜利。
而触发这两种不同倾向的,正是袁绍这个主公究竟是一蹶不振,还是英明神武,以给大家前所未有的鼓励与信心。
而这次袁绍于危难之际,果决归来,并且带来了黑山贼和匈奴人分兵南下讨伐袁术,给他们喘息之机的消息。
很显然这无疑给了群臣鼓励与信心,成功触发了精诚团结,共克时艰。
第134章 郭奉孝,你今日必死无疑!
“主公宜从速决,勿再迟疑。”
见此群臣难得团结一心的场面,袁绍果然也不再迟疑。
“诸公所言甚是,岂有不从之理?
我已决意反攻,诸公何以教我?”
沮授缓缓为之分析:
“今当以强击弱,先易后难。
青州田楷兵力最弱,可先破之,其次匈奴,再次公孙瓒。
待三方皆定,再集结全力,才有覆灭黑山之机。”
郭图进而言之:
“匈奴人唯利是图反复无常,只需许以重利,必能使其反复。
我可代主公亲往说之,即便不能使其退兵,也当令其犹疑,不致干涉主公覆灭田楷。”
许攸亦复言之:
“公孙瓒所深恨者,为鞠义将军。
主公可命鞠义将军引兵与公孙瓒游斗,在北面腾挪辗转,不断吸引公孙瓒的主力,以幽州各郡来换取时间。
如此定可使他不在短时间内,来妨碍主公。”
田丰亦有策言:
“黑山所图无非钱粮,待他们劫掠颇丰之后,只需迎头痛击,便能将之逼回黑山。
届时主公可佯败以运粮辎重诱之,则黑山裹挟之乱民必然哄骗,再命埋伏大军一齐杀出,必能大破黑山。
一旦遭逢大败,本身又抢够了足够了钱粮,则张燕惊惧之下,必然逃回黑山观望,不再干涉主公大局。”
“所言甚是!”
诸公皆献策,合谋四州之事。
袁绍遂从群臣之意,先命郭图携重金往并州说匈奴;
再命鞠义、许攸往幽州拖住公孙瓒;
继而命田丰同文丑着手逼退黑山;
沮授领张郃、高览坐镇后方,维持四州局势,他亲自领群臣同颜良下青州,覆灭田楷。
如此诸事议定,袁绍忽得想起一事。
“我近日常有听闻,袁公路此前诸般计策谋略,皆由其军师奉孝所出,更有甚者有人言之,此奉孝现在我营中。
我却怎么从未见过此人,诸公可有知之者?”
群臣默然,不由看向郭图。
郭图出列回话,面有尴尬之色。
“主公有所不知,这奉孝说的,大抵是我同宗好友郭嘉郭奉孝。
我素知其才华高绝,有神鬼莫测之能,是以书信将之请来,为主公共谋大业。
只是只是他为人散漫无礼,常饮酒乐甚而不知朝暮。
早先议事,我还会去喊,可每每见他醉如烂泥,不省人事,也无可奈何。
后来我担忧他因醉酒而失礼于袁公,以招致祸患,是以只当养一醉鬼,再不敢复言他事。”
“郭公!你糊涂啊!”
袁绍闻言立刻做出一副礼贤下士之色,“既有如此大才,你早该为我引荐才是。
饮酒失礼算得什么?难道我袁本初在你眼中,竟是那等小肚鸡肠之人?
郭公不见淳于琼也时常烂醉如泥,其醉酒之后别说失礼,便是于我面前撒泼,我惜其才,亦将之重用。
今如何因小失大,在意区区喝酒乎?”
袁绍言罢,即刻命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