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之所欲,若都可以此功兑得,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好坏功过,皆以量计。
昔秦皇为世间之物定量衡,朕当为天下人心定度量!
此老子名之曰:道;孔子兴之曰:礼;墨子倡之曰:爱;韩非宣之曰:法!
此为人心量衡之标尺,若掌此宝,太平不难。
不过眼下,此制止于雏形,仅试用于众将之间,若需完善,非孔明不可为也!
然,人非圣贤,皆有私心。
朕有生之年,可持此衡,以功为名,称量天下。
朕死之日,非孔明执公,孰以继之?”
他说着将手中那柄为人师表的戒尺,递予孔明,叹之曰:
“孔明,汝可愿为天下苍生执衡,开黄天太平!”
孔明默然良久。
他看着眼前将近二十万的军民,在庞统的调度下井井有条。
那些在汉廷时大多欺压百姓的官员,此时却亲力亲为为了百姓的归途奔忙;
那些在其他诸侯麾下,烧杀抢掠的士卒,在淮南甚至会搀扶老奶奶过小道,从未有过的军民一家亲。
这一切皆是因为【功】,从此之后道德准则,行为好坏,都会被量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功】。
做的好,就奖励功,做的不好,就罚为过。
孔明不清楚汉王所设想的制度推行,能维持多久,但至少若果如汉王所言,则在他有生之年,天下百姓的日子确实会太平许多,而他所治之地,也会因所有人积极求功,而欣欣向荣。
很快,他又想到了袁公曾在军中推行的军功爵,想到了他在江淮奖励耕战,奖励工匠发明,以及袁营之中的功劳簿,义子簿体系。
显然,汉王这是准备借着淮南称王之机,将一切都统合为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他要量化一国!
然而这其中如何监察,如何计量,如何推行等等,其中问题艰难数不胜数。
而这显然也是汉王会找到自己的原因。
看着眼前递来的戒尺,孔明犹豫片刻,终究叹了口气。
他本来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谁曾想要凭阴阳如反掌以定乾坤?
他发现淮南这片土地上,好像真有点醉人,怎么清醒如他,也会去相信这场名为黄天太平的大梦了呢?
他执礼恭敬接过戒尺,答之曰:
“老师定量,弟子执衡。
不负初心,万世太平。”
“大善。”
此日之后,一师一徒二人行走在淮南的土地上,每过一县,便送那些战死者的衣冠回家。
同时汉王在当地分善恶,定功过。
好官得功,贪官得过;豪强行善者功,欺压者为过;百姓种地多者为功,荒芜田产好吃懒做者为过。
所过之处,万民无不欢呼雀跃,谓之曰:【黄天大老爷!】
孔明则为“大老爷”座下童子,执书笔一一记下汉王对每一件事的功过定论,为之后开制试行做准备。
有时他们师徒也会为一事的功过之论而陷入争辩,每到此时汉王就会将庞统、贾诩、周瑜、蒋干等人请来问计于群贤。
一路上走走停停,为万民之愿发声,汉王好似真成了那黄天应元显圣真君的在世显化,响应万民之祈祷心声。
每每黄天大老爷才出一县,这县出城相送,下一县远道来迎,夹道百姓无不归心。
如此携民而行,从庐江至寿春的短短一路,竟走了一个多月。
待汉王车舆行至寿春,万民出来相迎之时,城中已张灯结彩,庆贺年关。
“王上,您回来了。”
看着颤颤巍巍跪在地上,面上皱纹沟壑纵横,已然更显老迈的阎象。
袁术心中也颇为动容,自己所以能发兵十万,远征在外,而无后顾之忧者。
便是寿春有一老臣名阎象者,鞠躬尽瘁,夙兴难寐。
他赶忙上前亲自搀扶阎象,紧紧握着他的手,谓之曰:
“阎公辛苦。”
阎象还要再拜,“老臣不辛苦,老臣有罪啊!
老臣老年愚昧,越渐昏庸,竟听信毛玠之策,几坏王上大事。
此皆老臣之过也!
今当效张勋将军,革职查办,以安人心。”
袁术:“???”
不是,这是听说了我这一路上的所作所为,知道我又有了新的好主意,想想就觉得活会很多,所以想跑?
袁术默然,他倒也不是第一次发现这个苗头。
从以前自己每每想出一个好主意,阎公就逃也似的下去办事,不愿再听自己更多的好主意,就有征兆了。
阎公忠心是有的,能力也是有的,鞠躬尽瘁也是有的。
唯独就是当下派的任务过多,而感到压力过大时,会出现退缩情绪。
他不是摸鱼,也不偷懒,只要任务下派成功,知道有利于天下万民,他心中的道义就会督促他竭尽全力的去完成。
但在任务下派之前,这头耕地的老牛也会掩耳盗铃的选择性不听。
这次显然就是光听了些新制的风言风语,阎象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想抢在自己下派任务之前,革职不听。
这样不好。
袁术紧紧抓着他的手不放,笑谓之曰:
“阎公老当益壮,何言昏聩?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此正老英雄用武之时,何以轻言革职?”
“王上,如今您身侧人才济济,老臣年事已高,有心也无力”
见他还要推辞,袁术皱了皱眉,“此为万世开太平之盛举也,阎公且听朕讲完,其后必然活力充沛,恨不得即刻为之。”
阎象惊惧,“王上,老臣年老失聪.”
二人推推搡搡之间回了寿春宫,再没人知道他们说了什么。
反观围观之百姓群臣,看向他们的汉王,看着他们的当朝第一臣阎公,就这么生拉硬拽的走了,都有些不知所措。
庞统眼神倾羡,谓孔明曰:“老师和阎公的感情真好。”
孔明则双眉紧蹙,不知道为什么,他隐隐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今日之阎公,明日之孔明乎?】
寿春宫,议事书房。
袁术紧紧握着阎象的手,将这老臣拉了进来,幽幽一叹。
“阎公,孰多虑也。
这次朕想出来的计划,事务虽然繁重。
但朕也为你带回来一个千载难逢,万里挑一的帮手。”
“千载难逢,万里挑一?”
阎象诧异,问之曰:
“王上此前派来之步骘,帮辅老臣甚多。
今日之人,比之何如?”
袁术张口就来,“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萤火之光,何同皓月争辉?
盖天下一人也!”
阎象惊异之,“果真如此?”
念及阎公也确实年迈,白发苍苍犹忧心家国天下,江淮诸政,一肩担之,袁术还是颔首勉励了他。
“果真如此,绝无虚言。
此子有经天纬地之才,阎公还需勉励啊。
接下来便将他带在身边,若能将之雕琢打磨,使他能承继您的职位。
则您虽归乡养老,而天下太平矣。”
“此何人也?”
“诸葛孔明。”
君臣二人四目相对,显然就此达成了共识。
接下来袁术又给阎象讲解了他构想中的黄天太平,命之曰:
“朕欲设凌烟阁,功名爵位尽在其中,千秋万世,史册昭昭,当与黄天,同享祭祀。
最上等三十六天罡,其次七十二地煞,其下为周天星斗三百六十五数,再下为公侯伯子男,其后衔接如今二十级军功爵。
天罡地煞与周天星斗,皆只一道爵位,一星对应一人,不同的星位享受不同国家福利。
比如逢年过节,朕会在宫中设国宴,只有星位在身者,可受邀同饮之类。
星位者按功排序,每年更易,高功者上,低功者下。”
仅仅是袁术所言的第一件事,就震得阎象头皮发麻。
天罡地煞?周天星斗?
光听汉王口中描述,他就感觉一阵血雨腥风。
每年根据所累功之多寡,更换星位?
汉王这是一举把先秦军功爵制封无可封之弊端,胎死腹中了。
汉王你.担心大家会升无可升,专门设置了凌烟阁。
以后哪怕你成了袁营论功第一人,也要卖力干活,继续建立功绩,否则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被第二给超过去了。
卷,这也太卷了,立功之事,不进则退,从今往后,谁还敢疏忽大意?
而此等名列凌烟阁,为天罡地煞,周天星斗之名,名传天下,乃至于后世之事。
更会令世间追名逐利者,争相竞逐,难以自拔。
第278章 为这东汉末年献上内卷
“除凌烟阁外,另设功勋殿一座,与之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