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270节

  【董公于兴汉之业上,虽未能尽人事,但向汉之心,已尽天命。】

  心底默然哀叹,刘备捧剑还于曹操,“备,幸不辱命。”

  曹操仰天而笑,连道了三声好字。

  亲执刘备手,谓之曰:

  “这一路,踏尽天阶,步九重宫阙,面见天子。

  玄德当与操同行。”

  另一边,皇宫之外。

  徐晃领一万禁军拼死守住宫门,今日一旦董承事败,就会遭到曹军激烈反扑之事,他并非没有料到。

  然而他没料到的是,随着时间推移,皇城外的敌军居然越打越多。

  曹军两万,荆州军两万,西园军一万.

  徐晃:“???”

  不是说好了大家一块起兵举事,剿除曹贼的吗?

  刘备!刘表!

  当时可是大家一块在衣带诏上书名画押的!

  好好好,合着就我孤军奋战是吧?搞半天,结果是你们一块起兵清君侧?

  而在皇宫之中,惊闻噩耗的刘协也紧紧抓住逃亡进来的刘繇,追问之。

  “太傅,好端端的,洛阳局势怎么就这样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刘繇:“.”

  那个,如果我说都是你给我那份衣带诏惹的祸,你信吗?

第276章 汉王楼船下庐江,淮南人心就此收

  在洛阳又双叒叕要浴火重生,势力格局再次洗牌的同时,庐江。

  水光潋滟,碧波万里,一艘艘楼船首尾相接,江面列阵,连帆十余里。

  袁术立于龙舟重楼之上,白袍猎猎作响。

  他望着身侧恭敬侍立的蔡瑁,颔首笑曰:

  “蔡卿此番做的不错,这些舟船省却大军奔波劳碌,可记一大功。”

  蔡瑁拜谢。

  二人说话之间,大船已临江靠岸。

  两岸百姓头戴黄巾,扶老携幼而来,密密麻麻朝着楼船位置,伏拜祷告。

  他们祈求黄天太平,为生者祈福,为亡者哀哭,就像在家中受了委屈的孩子,终于等来了家长。

  袁术看着他们有的人一身是伤,有的人残肢断臂,可见当初庐江一战,守得是何等惨烈。

  他没有再多说什么,只命庞统去折一根枝条,孔明去打一碗水来。

  未几,庞统打了一条柳枝过来,虽然因为时近年关,枝条已是光秃秃一片。

  袁术只略一皱眉,还是让他持柳枝,命孔明捧净水,跟随在自己身后下了舟船。

  袁术执柳枝蘸水洒向万民,呼之曰:

  “绥万邦,屡丰年。

  悠悠黄天,佑我万民。

  风调雨顺,于以四方,阖家安乐,四海升平。

  朕诏于天,日月鉴之!”

  百姓凡被洒了净水的,无不欢欣鼓舞,跪谢汉王,而没被洒到的,则久久跪在地上,不愿起身。

  汉王也没有半分不耐,这条短短的自庐江渡口,步至城中,快马不过一个时辰的功夫。

  他走走停停,亦如当年之大贤良师般,用双脚丈量这些百姓的苦难,使每一位来此的信徒都得受甘霖,心满意足。

  庞统与孔明也尝私下讨论此事,毕竟再没有比他们更清楚,这不过是寻常不过的柳枝与净水。

  庞统赞之曰:“老师所以名满江淮,并非空穴来风,此得人心之妙方也!”

  孔明则看向汉王的眸光,和以往略有不同。

  “袁老师他,或许只是想让这些百姓过得开心一点?”

  对于两个弟子在背后小声议论自己,袁术不仅不恼,反而第一次拿出身为老师的口吻,教之曰:

  “人总是要有憧憬的,我现在所做的事,就是在给他们憧憬。

  纵观历朝历代,百姓所求的往往很少很少,可若一个国家让治下百姓连这点对未来的憧憬都失去,那么国家就会灭亡。

  汝二人皆我弟子也,幼子愚笨,为师死后,这偌大基业,还需汝二人勉励扶持,莫负我望。”

  庞统孔明:“.”

  老师啊,咱就是说,咱们俩也不是第一天入袁营了,幼子多疾与袁策公子的故事,这些天都听好几遍了。

  尽管心中作如此想,他二人面上还是恭敬执礼。

  “定不负老师之望。”

  当万民相随,袁术一路步至庐江城外之时,迎接他的正是一众庐江守将。

  以张勋为首,顾雍、朱桓、杨奉、毛玠等一众参与庐江保卫战的众将,伏匐在地,跪迎汉王。

  “罪臣张勋,有负汉王之望,一路兵败至此,自知罪孽深重,万死难辞。

  今不敢奢求宽宥,唯求伏法受诛,任凭王上处置,绝无半句怨言。”

  其下众将一看,连大将张勋都如此表态了,自然也尽皆伏拜认罪。

  袁术只冷冷看着这一幕,“请朕降罪?

  尔等誓死守卫庐江,保我淮南基业不失,此功莫大,何罪之有?”

  尽管袁术说着他们有功无罪,可那冷若冰霜的脸色与语气,众人哪敢接话,只深深低下了头,“请汉王降罪。”

  袁术这才缓步上前,冷笑谓张勋曰:

  “张卿,汝既认罪,可知罪在何处?”

  “罪臣悔不该轻敌冒进,中曹操之伏,兵败退守庐江,贻误战机,险些坏王上大业。”

  袁术漠然摇了摇头,“错!曹操假道南阳,连朕都未能预料,面对他与文聘的骤然夹击,你能脱身而退,已是万幸,何罪之有?”

  张勋讶然,抬眸望向袁术,在他诧异的视线里,对上的是一双失望痛心的眼神。

  “汝罪在眼见十万黄巾百姓来援,却不敢开城配合。

  为将者,胆怯如鼠,未敢殊死一搏,竟坐视他们为曹军屠戮。

  为这区区一座庐江,几欲伤我十万百姓之命,汝罪尤胜!”

  张勋张了张口,他想解释说当时曹军连日攻城,城中兵力捉襟见肘。

  一旦出城作战,只恐庐江倾覆,只在旦夕,而庐江若丢,曹军饮马淮南,届时死伤之百姓何止十万?

  然而当目光触及袁术身后那密密麻麻的黄巾百姓,眼见他们身上一处处刀疤伤残,张勋口中的万般解释,竟无语凝噎。

  这一刻,他明白了,眼前的袁公已不再是袁公,而是万民意志的显化,是那位高居穹霄的黄天应元显圣道君!

  当道君显圣之时,真相、解释、缘由已经不重要了,祂要清偿的是这座庐江城上,无数黄巾百姓,抛头颅,洒热血,再不能回淮南的万民之怨。

  张勋默然,他伏匐地上,拜曰:

  “臣万死难赎,请汉王降罪,勋绝无怨言。”

  袁术满意,此可谓心腹之臣也!

  遂命之曰:“念你誓死守城,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今罢职为士卒,随我身侧出战,将来攻城先登,斩将擎旗,以你为先锋。

  当重温士卒之路,也好教你知晓,汝麾下之兵卒,每一次与曹军拼杀,皆是在殊死搏命,岂容你这般不吝惜。”

  此言一出,袁术身后一众黄巾百姓此前因为赶来支援庐江后,以血肉抵挡曹军,致使伤亡惨重的怨气,就此消散许多。

  毕竟那位高高在上,指挥他们这些兵卒冒死作战的大将,马上就要跟他们一样成为小兵,也出去同敌人冒死作战了。

  而同样的命令听在张勋耳里,也稍松口气。

  汉王果然还是爱我的,虽然暂且革职成了小兵,但得以跟随在汉王身侧,什么时候升回来还不是汉王一句话的事嘛。

  张勋之后,顾雍同样拜道。

  “臣,亦领罪。”

  这一下,见顾雍也要治罪,百姓忙为之求情。

  “汉王,顾太守是个好官啊!”

  “汉王,自从顾太守来了庐江,那些豪强恶霸们,再也不敢仗势欺人。”

  “汉王,顾太守治庐江,我等再未忍饥挨饿.”

  顾雍看着这一幕,见到那些为他而伏拜求饶的百姓,亦不由双眸湿润。

  袁术亲切将之扶起,笑问之,“顾卿可明白了?”

  顾雍久久不起,只泪眼潸然,再拜曰:

  “臣有罪!罪在负万民之望,身为太守,却不能护一方太平。”

  “诚如是,此罪在朕。

  朕为汉王,却不能保治下太平,穷兵黩武,连年征战。

  万方有罪,当罪朕躬。”

  顾雍仰起脸,一双泪眼茫然望着眼前汉王,任他文思巧慧,才如泉涌,这时竟讷讷无言,不知这话可如何去接。

  所幸袁术也并未为难他,只用力将他扶起,谓之曰:

  “战事兵败,此将之罪也,汝一文官何罪之有?

  顾卿治庐江数载,兢兢业业,夙夜勤谨,使治内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兴水利,分租田,立法度,兴教化。

  境内风淳,老幼相安,生民夜不闭户,万姓路不拾遗。

  此功莫大。

  今,当治荆州。”

首节 上一节 270/2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