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117节

  乐进不明白,他想不通!

  待多番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并非袁逆伪造,乐进于殿中枯坐一夜,彻夜未眠。

  念及家中高堂白发,妻妾幼子,泪已流干,目眦欲裂。

  他仰天悲呼:

  “来人!

  来人!!

  来人!!!

  我要见袁公,带我去见袁公!”

  梁国王宫大殿,只听一声铜磬声响,香炉烟云缭绕,烛光明灭不定。

  乐进行至近前,俯首而拜。

  “袁公曾言,得乐某如燕之昭王得乐毅,可还做数否?”

  袁术高居王座,若隐若现,如龙隐雾中,垂眸而望。

  “乐将军想通了?”

  “曹贼者,自诩丞相,坐领三台,专制朝政,爵赏随心。

  其爱者光五宗,恶者诛九族,此桀纣之暴虐,行之于当今也!

  明公者,兴汉之大将军也!

  奉汉讨逆,带甲百万,雷震虎步,列阵东南。

  顺天应命,若举炎火以灼腐草,大势所趋,似覆沧海以吞薪炭,是故何城不摧,何者不灭?

  今请袁公予我大军,进率马步军五万,必效乐毅之于昭王,北上伐曹以捣洛阳,助袁公尽得七十余城,囊除国贼,成就大业!

  曹逆诛我九族,与某不共戴天,此诚心诚意,誓杀曹贼,但请发兵,绝不相负。”

  见他言辞恳切,袁术笑而谓之。

  “乐将军能作此想,朕心甚慰。

  乐卿稍安勿躁,汝乃是朕亲封之平东将军,至于洛阳旨意,未盖传国玉玺,悉为矫诏,做不得数。

  来日朕自有灭曹重任予你,且退下候命。”

  虽然乐进此番一改常态,嘴上说的好听,但袁术也不可能轻易放松对他的警惕,让他统领大军。

  虽说有灭族之仇在前,但也保不齐万一这乐进就是个死忠愚忠,哪怕全族被灭,也要匡扶曹操,岂不就上了他的当?

  是以,还需再做观察,以观后效,待确认无误,再让乐进领兵,为时未晚。

  却说乐进有了这一番表态,加之灭族之仇在前,于袁营之中总算行动自如,比此前的软禁要自由的多。

  袁术对他的监察程度,大致类似于刘晔在袁营的待遇,没有明哨,都是暗卫,书信往来,也会暗中查验。

  而得到人身自由的乐进,他第一时间就喊上夏侯霸,一同给远在颍川的夏侯惇写信。

  【进,末学后辈,悔不听元让之言,早降袁公以致此祸。

  囊者我赐衣,对元让多有侮辱,实悔不当初,望元让念我为曹贼蒙蔽,不计前嫌。

  今上有灭族之恨,下有毁家之仇,当与元让同舟共济,同殿为臣,匡扶袁公,早灭曹贼!

  书不尽言,临表涕零。】

  夏侯惇:“.”

第167章 名称八骏,威震九州

  夏侯惇看着手中的乐进书信,久久无言,他张口想骂,想到乐进九族尽诛,却又欲言又止。

  其实他明白乐进寄来这封书信的意思,现在他已决意降袁,图谋报仇。

  无奈袁营之中,各方势力盘根错节,他孤身一人在此势单力孤。

  纵使想劝袁公即刻让他领兵伐曹,也如他此前求见袁公的那次,根本不可能。

  当此之时,袁营之中,他们这些曹营降臣,自当报团取暖,同气连枝。

  若能结成袁营曹党,未来相助袁公,成就大业之后,未尝不失开国公侯之位。

  想法挺好的,问题是.他夏侯惇根本就没降啊!

  就这事到底上哪说理去?

  半晌之后,他方才长长一叹。

  “主公,我等非降,乃忍辱负重,营图反正,以效天下正朔,您又何至于此啊!”

  乐进之后,第二封是好侄儿夏侯霸的书信:

  【伯父!未曾想曹公竟是此等决绝酷烈,薄情寡恩之辈,幸得您有先见之明,救侄儿出于水火,舍己身以正大道!

  近闻乐文谦因投降之事九族尽灭,今我夏侯氏虽幸免于难,将来难免遭他清算。

  伯父志存高远,为义父所拜征北将军,统一军三万之人,镇颍川一郡之地。

  德隆望尊,功震南北,不知何时向义父进言,起北上兴兵之念,征讨洛阳以营救天子。

  此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攘除国贼,还于旧都,不使我夏侯家亦遭牵累,复乐文谦之旧辙。

  若伯父带头起兵,霸虽不才,愿为帐下小兵,带头冲锋,往劝家父,百死无悔。】

  夏侯霸这封信的意思就很简单了,伯父呀,我听闻乐进因投降而九族被灭了,我现在很担心我老爹。

  咱们嘛时候北上洛阳,救我老爹哩。

  夏侯惇:“.”

  你个倒霉孩子现在才知道担心你爹?

  就这会你都当上袁术义子了,咱们才说这事,还有什么用啊?

  我可怜的兄弟,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倒霉孩子呢?

  当袁营之中一众曹营降臣皆因乐进九族遭诛之事而人心惶惶之际,远在荆州襄阳之中,有一人,名称八骏,威震九州。

  正是刘表刘景升!

  “报!城外有一人自称天使,携天子诏书至,正”

  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闻听此报,刘表脸色发苦,勉强挤出一抹笑意,谓群臣曰:

  “又来了,诸位,且随我来,我等跪听奉诏。”

  群臣也是一脸无奈,难掩疲惫之态。

  按理说他们在荆州,天高皇帝远的,一年都不定能接到一回天子诏,别提多快活了。

  可谁能想到,这两天自家这位州牧也不知道是不是捅了天子窝了。

  每隔两三个时辰,就是一道天子诏命送达,且一道比一道言辞酷烈。

  刘表斗胆拖延了七道令,此刻已是第八道。

  熟练的领了天子诏,将天使请入驿馆休息,刘表领群臣回至大殿议事。

  蒯良第一个拱手上前,曰:

  “主公,这样拖下去也不是办法,只怕明天第十道,十数道天子诏都要到了。

  虽驿馆再大,也经不住天子这般发诏,且荆州各地已有流言,皆传:

  主公奉诏不尊,已有不臣之心,洛阳朝中不日便要罢免主公州牧,甚至革除刘氏籍,贬为庶人。”

  “他们敢!”

  蔡瑁闻言抢身出列,谓之曰:

  “我主在荆州,为天子牧守一方,兢兢业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纵观当今之世,诸侯争霸,百姓民不聊生。

  天下一十三州,战乱频发,未有安定如荆州者,仰赖我主之德也!

  而今上未有逾矩之处,下对得起治下万民,朝中衮衮诸公,岂能无义兴废立州牧之事,无名而夺刘氏之籍?

  如此诏令,乃乱命也,便是发至荆州,诸位也当拒不奉诏,以尊主公,如有违者,休怪某家刀剑锋利!”

  他话音落下,右手以按上腰间剑柄,以目逼视满座群臣,众皆畏怯不敢言。

  无他!

  蔡瑁正是刘表妻弟,为刘表掌管水军,朝廷若是罢免州牧,那罢免的是刘表吗?

  分明是他蔡家在荆州的滔天权势!

  见到此情此景,高坐主位之上的刘表,也甚为满意。

  别的不说,自己这位大舅哥,在办一些自己不方便出面,或者说一些不方便开口的话时,还是十分贴心的。

  比如在被朝廷罢免一事上,他们利益一致,可刘表身为主公,却不敢这般出面威慑群臣,由蔡瑁来就刚好。

  而身为主公的他,正好在此刻站出来,安抚人心。

  见满座群臣为之一寂,氛围因蔡瑁之言语而略显压抑,刘表赶忙出言。

  “德珪,休要如此说话!

  满座群臣或为文臣,或为武将,皆我心腹之人,所思所做的事情不同而已,岂存背我之心?

  子柔提及传言之事,定然也是在我为思谋应对之法。”

第168章 卿言伐袁,甚合我意

  “子柔提及传言之事,定然也是在我为思谋解决之法。”

  刘表说着,一脸温和谓蒯良曰:

  “子柔所言,表如何不知?近日里亦为之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卿既出言,不知何以教我?”

  蒯良长袖轻甩,侃侃而谈。

  “此事易也,既然天子诏命,奉诏讨贼可也!”

  闻听此言,场中一人,当即嗤笑一声,缓步出列。

  此人正是刘表外甥,与蔡瑁一起掌管水军的张允。

  “蒯主薄一张三寸舌说的轻巧,倒叫你不用上那战场。

  奉诏讨贼?这诏书中要我们讨的可不是山贼草寇,更不是黄巾水匪。

  而是就在边上,坐镇江东,虎踞淮南的汉大将军袁术袁公路!”

  张允语罢,眸光扫视群臣。

首节 上一节 117/2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