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调两万军队就已经很勉强了,要是抽调八万军队,我就算是把陆军部打杂的清洁工都算上,也凑不够数。”
这是一个扩军的好机会,陆军部自然不会放弃了。每一次扩军都伴随着大量的利益产生,麦克西米自然要尽最大的可能争取。
“可是一次性扩军12万,还是太多了,我没有办法说服国会,还是刚才那句话:只要你们有能耐说服国会,那就没问题。”约翰-罗素面不改色的反对道
第186章 进退两难
1852年6月12日,英国国会通过了《陆军扩军法案》。
麦克西米提出的扩军12万,还是被打了折扣,精明的国会议员将最终的扩军人数限定在了8万。理由自然是按照实际需求进行军备,不能浪费纳税人的钱。
这种节俭的主人翁意识,直接导致了在英国陆军在近东战争中拖了盟友的后腿。
相比行动迟缓的英国人,法国人的效率就高的多了。在确定增兵过后,拿破仑三世就开起了爆兵之路,法军陆军总兵力一跃攀升到了62万。
仿佛当年那个纵横欧洲,所向披靡的法兰西又回来了。欧洲除了毛熊之外,就数他们的常备军最多了。
为了扩张法国的国际影响力,拿破仑三世这次表现的非常积极,在大扩军的同时,法国援军就已经从国内出发了。
这个时候法国本土的军事力量,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军队数量虽然增加了,可是老兵和新兵完全是两个概念。
反法战争结束过后,奥尔良王朝为了缓解国际压力,放缓了法国陆军的发展速度,只保留了少量的精锐部队,大革命过后才恢复过来。
拿破仑三世的才华不在军事上,在扩充军队的时候,忽略了预备役部队建设,和动员机制的合理化改革。
历史上普法战争中,法国人一战失败就认怂。就是因为法国当时的动员机制不完善,没有能够及时动员出足够的军队守住巴黎。
这是法国式发展模式的弱点,把国家的核心产业大都放在了巴黎周边,一旦巴黎沦陷想要卷土重来都难。
保加利亚会战结束后,俄军将战线推进到了巴尔干山脉,考验俄国人的时候到了。
这个时候俄巴尔干远征军内部发生了分歧,以巴赫-伊万诺夫将军为首的将领,主张先攻克索非亚;以戈尔恰科夫为首的将领,主张翻越巴尔干山脉,直取埃迪尔内地区。
最终的战略目标都是一样——攻克君士坦丁堡,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
主张先攻克索非亚地区的原因是:奥斯曼帝国刚刚经历大败,在这一地区的兵力薄弱,在军事上难度低。
索非亚是保加利亚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城市,一旦攻克了这里,在政治上的影响非常重要,可以号召更多的保加利亚人起来反抗奥斯曼人的统治。
还有一个不能说的原因,就是攻克了索非亚,俄军就算没有能够攻克君士坦丁堡,也占领了大半个保加利亚,为下一次战争打下了基础。
这是传统的力量,这都是第九次俄土战争了,很多人都认为如果不能灭亡奥斯曼帝国,未来肯定还会有第十次俄土战争,现在未雨绸缪也很重要。
一口吞下奥斯曼帝国,这只是理想主义,真的认为俄罗斯能够一口吞下奥斯曼帝国的人并不多。
政治上的口号喊喊就可以了,灭亡奥斯曼帝国的口号,俄国人都喊了快上百年时间,现在奥斯曼帝国依然在哪里屹立不倒。
主张直接杀到埃迪尔内地区的理由是:为了赶时间,这是攻克君士坦丁堡最近的路线,趁着英法两国援军主力没有抵达,提前进攻君士坦丁堡胜算更大。
当然胜算大风险也大,不去占领周边地区,奥斯曼军队很有可能包抄俄军的后路,要是没能攻克君士坦丁堡,就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俄国人的烦恼,弗朗茨是不关心的。俄军会不会全军覆没,他是一点儿都不担心。
以奥斯曼帝国的情况,除非是开了挂,不然再好的战术,他们在执行的时候都会打折扣。
理论上在中途任何一处关键地段切断俄军的后勤补给线,他们就会赢得这场战争。
可是负责执行任务的这支部队,也必须要有足够强的战斗力,不然三五两下子就被俄军给干翻了,那还有什么用?
不光是如此,同样还要周边的奥斯曼军队、地方政府紧密配合。只要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无法关门打狗。
这种高难度的工作,还是不要期待奥斯曼帝国能够完成了,最多也就是用切断后勤线,吓唬俄国人退兵,然后双方老老实实开始拼消耗。
……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笑呵呵的说:“陛下,奥斯曼人从塞尔维亚地区撤军了。看来是俄国人给他们的压力太大,现在他们是准备集中兵力和俄国人对抗,顾不得这些地区了。”
看得出来,他的心情非常不错。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的恩怨已经有几百年了,看着敌人倒霉自然是神清气爽。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在政治上。不要看现在拉德斯基元帅出任总参谋长,他这个陆军大臣没有反应,实际上温迪施格雷茨亲王一直都在寻找机会破局。
军事上的强人不等于政治上的强人,卡尔大公就是一个例子,灰溜溜的回家著书。
实际上奥地利军队中德高望重的拉德斯基元帅,此前在奥地利混的也不怎么样,长期在地方任职并不是受重视,而是被排斥在了权利核心之外。
只不过弗朗茨上位过后,情况发生了改变,为了能够保障西进战略的顺利实施,把拉德斯基元帅调回了中央担任总参谋长。
这种背景下,温迪施格雷茨亲王就算是有一万种理由都没有用,不管有什么理由,弗朗茨都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放弃对拉德斯基元帅的支持。
知道了这一点后,温迪施格雷茨亲王自然不会搞事情了。实际上他和拉德斯基元帅的关系恶化,还是因为总参谋部和陆军部的权利冲突。
屁股决定了立场,总参谋部和陆军部本来就是互相制衡的存在,双方的关系要是好了,弗朗茨就要换人了。
被拉德斯基元帅压制住了,温迪施格雷茨亲王没有办法。不过现在机会来了,奥斯曼人从塞尔维亚地区撤军,这意味着奥地利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拿到大片土地。
军方的主战派可不是那么容易压制住的,他们又不知道奥地利政府的真正战略,战机出现了自然要请战。
这个时候要是拉德斯基元帅压制不住手下人,把事情闹到了皇帝跟前,那就是大大的失分;就算压制住了,也会让军方将领产生不满。
这点儿小算计,弗朗茨自然是一清二楚的。不过他没有干涉的意思,这些斗争都只能算小儿科。温迪施格雷茨亲王用的是阳谋,属于规则范围之内。
大臣们之间相互斗争,总比他们串通一气,联合起来和皇帝斗的好。只要不耽误正事,不光明正大的拉帮结派,暗地里的斗争弗朗茨都假装没看见。
有人的地方就有派系,弗朗茨不会奢求奥地利政府的官僚集团纯洁无瑕。
弗朗茨问道:“贝尔格莱德呢,奥斯曼人有没有放弃?”
贝尔格莱德素来有巴尔干半岛的门户之称,只要掌握了这里,未来巴尔干半岛的事务,谁也不能够忽视奥地利的意见。
不过现在奥地利政府的战略重心不在巴尔干半岛,奥斯曼帝国又在那边驻扎了重兵,奥地利这才没有攻克贝尔格莱德。
如果奥斯曼人主动放弃了,派出万儿八千军队就可以占领,弗朗茨也不可能放弃,奥地利还是不缺这么点儿兵力的。
手中的筹码越多,战后能够拿到的利益也就越大,这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
想要在统一南德意志的情况下,再吞并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奥地利还没有那么好的胃口。
除非俄国人开挂,能够攻克君士坦丁堡,那么英法两国拿俄奥同盟没折,奥地利吞下了这些肥肉也就吞了。
“没有,不过奥斯曼人还是从贝尔格莱德抽调了兵力,现在那边的守军已经下降到了两万人。”温迪施格雷茨亲王回答道
左右徘徊了一会儿,弗朗茨才开口喊道:“珍妮,派人通知内阁和拉德斯基元帅过来开会。”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快,奥地利占领了多瑙河流域两公国后收手,这还可以解释说坐山观虎斗。
现在奥斯曼帝国从塞尔维亚地区撤军,奥地利都不出兵占领,那就太古怪了。不要说俄国人,就算是欧洲各国都会产生怀疑。
可是一路占领下去,奥地利在巴尔干半岛占领的土地越来越多。那么问题就出来了,本来南下战略只是为了掩护西进战略,结果居然变成了假戏真做。
不要以为肉吃的多就一定是好事,还可能让人发胖,减肥神马的最令人头疼了。
现在的奥地利也差不多,这个时候要是多拿多占,战后欧洲各国能答应么?
嫉妒会使人心里扭曲,要是大家都嫉妒了,奥地利就要没朋友啦,弗朗茨可不想出现那种被动局面。
可现在的问题是,战场上的局势根本就不受弗朗茨的控制。奥斯曼人太怂了,一点儿都没有他们祖宗那种拼搏的精神。
那怕是他们象征式的组建一帮民兵出来壮声势,弗朗茨都可以假装被欺骗了,没有及时发现敌人的阴谋,贻误了战机。
现在到好,奥斯曼人非常光棍的撤军了,搞的弗朗茨是进退两难。
第187章 恐奥症患者
弗朗茨的烦恼,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是体会不到了,如果他知道奥地利的计划,就不用放弃塞尔维亚地区了。
实际上这次苏丹政府放弃的地盘也不仅仅只是塞尔维亚地区,波黑地区也在放弃范围之内。
理由非常的现实——守不住。
既然知道守不住,他们又何必要白白浪费兵力呢?奥斯曼政府做出了自认为正确的选择,集中优势兵力防御俄国人进攻。
至于奥地利,占领塞尔维亚和波黑过后,战线拉的太长了,稳定后方都来不及,怎么可能继续进攻呢?
英法已经给奥斯曼政府做出了承诺:只要击败了俄国人,他们有把握在谈判桌上,让奥地利把吃下去的都吐出来。
这么多的有利条件,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当然要集中兵力去和俄国人打了。
为了拖延奥地利军队的速度,奥斯曼军队在撤退的时候,还顺带破坏了沿途的道路、桥梁,烧毁了粮仓,征集了大量的青壮离开。
……
君士坦丁堡
盯着墙上的大地图,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叹了一口气,放弃祖宗基业他也不愿意,可是现实不由人。
对于英法的承诺,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从来都没有完全相信过,就比如说现在——英国人承诺的援军就没有足额抵达。
说好的八万援军,才过来了两万,剩下的部队等他们扩军过后再说吧,现在实在是拿不出来。
这是真的,英国陆军确实派不出来这么多援兵,伦敦政府这次的确不是有意坑队友。
至于帕麦斯顿在巴黎谈判中的承诺,不那样说,怎么能够忽悠法国人出力呢?
没看现在法军,都被忽悠过来了么?为了打出一个亮眼的成绩,拿破仑三世派出都是精锐部队,没有拿新兵过来充数。
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平复了一下心情问道:“盟军的营地都安排好了没有?”
“都已经妥善安置了,我们已经疏散了周边的居民,务必保证不出乱子。”国务大臣比萨拉迈哈麦德严肃的回答道
这个年代的英法军队,在本土的时候是军纪严明,出了国那和土匪强盗也没有什么两样,抢劫也是他们的一项重要业务。
在第一批法国援兵抵达的时候,奥斯曼政府就吃了一次亏,现在自然要吸取教训了。
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没有鄙视英法军队军纪的意思,实际上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军纪更加糟糕。英法联军至少在本土的时候还守规矩,奥斯曼军队在国内都是祸害。
只不过双方的差异在于,奥斯曼军队苏丹还可以约束,英法军队他根本就指挥不动。
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继续问道:“英法还没有商议好,由谁担任联军总司令官么?”
英法奥斯曼三国的联合,和奥地利与俄国人的联合不一样,他们要相互配合作战,那么联军的指挥权就是一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上,奥斯曼帝国本来是有发言权的,不过在保加利亚会战失败过后,这种话语权也就随之消失了。
面对英法两个大佬,苏丹政府是一个都惹不起,干脆来一个沉默是金。
英法几百年的世仇,两国民间的仇恨已经积累下来了,不是靠政府一道命令就能解开的。
法国人断了英国人的大陆梦,英国人断了法国人霸权梦。双方争斗了几百年,孰是孰非已经说不清楚了。
现在法国人认为:自家陆军战斗力世界第一,理因获得联军的最高指挥权。
拿破仑三世想要提高法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为自己捞取政治声望,所以这个联军指挥权,法国人必须要争。
英国人认为:自家是世界霸主,(尽管还没有被公认)综合国力世界第一,世界老大自然要有世界老大的派头,英国人也不能够放弃指挥权。
英国人不愿意被法国人指挥,法国人也不愿意被英国人指挥。不光高层是如此,下面的士兵同样是如此。
尽管大家是盟军,可两军官兵就是互相看不顺眼。横眉冷对算是好的了,一言不合打架斗殴,也是时有发生。
然后,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就头疼了,两个老大争执不休,可是仗还要打啊!
俄国人停止了进攻,不是他们不打了,而是在为新的战役做准备。一面抓紧时间运送战略物资,一面让休整部队等待援军。
“没有,英法两国代表仍然争执不休。”外交大臣幅阿德苦笑着回答道
不是他工作不努力,自从奥地利政府暗地里挑动英法国内的舆论后,这个问题就变得敏感了起来,两国政府谁也不敢轻易让步。
用泰晤士报的话说:不要让法国佬骑在我们头上拉屎!
法国媒体也有类似的言论,一个联军指挥官的位置,现在已经上升到了两个国家尊严的地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