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没有人知道,我们必须要实现做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隔壁的普鲁士王国这些年也不在安分了,他们的军费支出有低于过百分之四十么?
这样的高军费开支,不可能没有目的。在最近几十年里,普鲁士王国都领土扩张了好几倍,现在他们还想要统一德意志地区。
不管是不是妄想,我们都必须要打消他们的企图。
还有我们的盟友俄罗斯帝国,我知道在这里怀疑盟友是不道德的,可是俄国人的实力确实太强大了。
假如在某一天我们发生了利益冲突,奥地利帝国不能连一战之力,都没有吧?
在未来的国际变局中,要保障奥地利帝国的国防安全,我们的军事实力必须要提高。
考虑到财政承受能力,继续扩大现役部队数量困难太大,我们认为在改组动员机制的同时,将预备役数量提升到两百万是一个合理的数字。”
“法国威胁论”、“普鲁士威胁论”、“俄国威胁论”,一连抛出了三大威胁,显然温迪施格雷茨亲王是做足了功课的。
财政大臣卡尔笑呵呵的说道:“陆军部想要增加两百万预备役,我是全力支持的,只要不增加军费开支就行了。”
不增加军费开支,这怎么可能呢?就算是预备役比现役部队便宜的多,可是每年也必须要进行简单军事训练啊?
奥地利的预备役和大多数国家一样,都是由退役官兵组成。要提高这个数量也简单,要么扩大预备役的年限,要么缩短现役士兵的服役时间。
想要把预备役数量提高到两百万,理论上是一点儿难度也没有,除了需要钱外。
现在财神爷不给钱,那么这份计划不是扯淡么?这个资金缺口可不是几百万,陆军部东挪西凑就可以补齐,而是上千万。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无奈的说:“卡尔先生,你不要开玩笑了。两百万预备役,这么多人每年都要进行定期训练,如果你们财政部不给钱,难道要我出去要饭?”
毫无疑问,军方在这个时候抛出扩大预备役数量的提议,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争夺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
大量的外资涌入,1850年的奥地利已经出现了几分繁荣的意思,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就算很多企业是免税的,同样也给政府带来了大量的税收。
这并不矛盾,部分企业免税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和下游销售渠道同样也免税。
尽管产业链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不过确实已经出现了。一家工厂创造的效益,绝对不仅仅是限于工厂本身。
除了带动上下游直接产业链外,还带动了周边的餐饮、服装、副食品等配套产业的发展。
不管资本家们的投资是不是理性,带动了奥地利经济的高速增长,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经济高速增长意味着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政府有钱了大家才能出来抢预算,陆军部只不过是胃口太大了一点儿。
财政大臣卡尔不为所动道:“把预备役扩充到两百万,也不可能一步就到位吧?
按照目前的情况,就算是每年增加二十万预备役,减掉超龄人员,最后完成也是十年后的事情了。
你们的“大预备役战略”预算,实际上可以砍掉后面的一个零,几百万盾你们自己挤一挤也就出来了。”
果然都不是省油的灯,无论温迪施格雷茨亲王怎么掩盖,这个弱点还是暴露了出来。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解释道:“话不能这么说,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一旦俄国人出手打破局势,我们就必须要采取行动,尽可能的提高我们的军事实力,才是保障奥地利帝国安全最有效的手段。
扩大预备役数量的办法很多,不一定要等士兵退役后转化,我们完全可以组织青壮进行一些简单的军事训练。
战争爆发后,只需要一两个月时间,他们就可以变成合格的士兵,比单纯的招募新兵从头开始训练要快的多。”
卡尔想了想说:“这个办法不错,可是花费太大了。俄国人就算动手了,战争也不会短时间内结束,奥斯曼帝国又不是纸糊的。
根据以往的经验,最短也要打上两三年,要是拖的时间长了,打个十年八年也不是没有可能。
到时候再用好了,放心一旦国际形势发生变局,政府的重心都会转向军队,你们想怎么扩充都没有问题。”
这种事情弗朗茨遇到的多了,基本上每年财政预算前都会出现,几乎每次卡尔都是舌战群英。
“好了,财政的问题年度预算还有时间,你们下去慢慢商议。先讨论一下陆军部提出了预备役计划,有没有可行性。”
费利克斯首相回答道:“陛下,建立一支基数庞大的预备役,对我们的国防安全确实非常重要。
尤其是在我们接下来的战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动员一支庞大的军队出来,可以将风险降低到最低。”
弗朗茨知道大家是准备学习俄国人的人海战术了,现在是排枪时代,在战场上人多的确占优势。
从人口上来说,奥地利和法兰西相差无几,除了毛熊那个变态外,在欧洲大陆上拼人多,奥地利帝国是不怂的。
“支持!”
“支持!”
……
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很快达成了一致,人多力量大的真理再次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弗朗茨严肃的问道:“那么我的陆军大臣,这么庞大的军队,如何保证他们的战斗力?”
不能因为兵多就当炮灰用,奥地利又不是毛熊,士兵战死了也是要给抚恤金的。
弗朗茨可不认为和士兵谈爱国热情有用,与其扯那么多高大上的理论。
不如直接告诉他们打赢了就可以获得土地、金钱、战利品、爵位……这些看得见的东西更靠谱。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回答道:“陛下,保障军队战斗力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军官。我们陆军部准备扩编军官数量,给一线部队的军官们配上两名副职。
战争时期,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部队扩充到一百万,以便在战争初起占据优势。”
弗朗茨点了点头,从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只要战争初起莽一波成功了,战争也就结束了。
普鲁士王国国力有限,只能搞一波流,失败了短时间内根本就无力再来一次;法国人只要在战场上发生了大败,法国民众就会帮忙干掉政府的。
只要不脑残到去进攻法国本土,新的法国政府又会陷入持续的内斗中,等他们内斗结束,黄花菜都凉了。
第159章 没有永远的敌人
大预备役战略通过了,增加军费也是必然的。短期内军费增长还不明显,随着预备役数量的增加就不一样了。
养预备役再怎么便宜,军费开销也不会低于正规军的百分之十五。武器装备可以用正规军淘汰下来的旧货,士兵工资也可以省了,但是训练经费无论如何也不能省。
正常情况下,奥地利的预备役部队,每年都有不低于两个月的训练时间,训练完成过后,政府多少还要发放一笔慰问补贴。
按照每年新增预备役士兵二十万计算,这笔开销就相当于每年扩军三万,预备役总量达到两百万后封顶,就相当于在现在的基础上,现役部队增长了二十五万。(扣掉已有的五十万预备役)
如果按照以往奥地利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估计坚持不了多久,这项计划就夭折了。
弗朗茨不由的庆幸工业时代降临了,不然农业国的奥地利真的就养不起这么多兵。
“考虑到未来的海外殖民战略要陆海军紧密配合,我决定建立一个总参谋部,由拉德斯基元帅担任首任总参谋长。”弗朗茨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
毫无疑问,这个总参谋部是独立在陆海军之外的,名义上只是协调陆海军配合,实际上到了战争时期,这个参谋部就凌驾在了陆、海军部之上了。
要是没有权利怎么协调?难道还要派人去和下面的部队讲道理?
尤其是这个首任参谋长拉德斯基元帅,作为奥地利军队中德高望重的存在,有他在还能架空总参谋部不成?
“陛下,我们的殖民海外战略还没有到实施的时候,现在设立总参谋部是不是太早了。”温迪施格雷茨亲王反对道
反对,必须要要反对。增加了一个总参谋部,在很多地方和陆、海军部权利重叠,必然会大大挤占他们的权利。
相比温迪施格雷茨亲王的反应激烈,没有多少存在感的海军大臣就无所谓了。
设立一个统筹两军的机构是早晚的事情,陆军出身拉德斯基元帅出任总参谋长,固然是表明了陆军的主导地位。
同样陆军出身的总参谋长,想要插手海军也就难了。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名鼎鼎的拉德斯基元帅总不会乱插手吧?
总参谋部的设立,也标志着奥地利政府正式确定了海外殖民战略,那么大建海军就成为了必然。
以奥地利的国际地位,海军怎么也要进入世界前五位,不然出去抢地盘的时候,都没有底气。
和这个收益比,些许权利受损,海军部完全可以接受。别的不说,今年的海军军费又可以提高个几百万了。
弗朗茨随便找了一个理由解释道:“早点儿准备更加充分,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现在欧洲大陆还维持着平衡,这个局势什么时候打破都是一个未知数。
尽管我们判断俄国人可能会对奥斯曼帝国动手,可凡事都有万一,如果俄国人跑去中亚扩张,或者是跑去远东地区扩张。
我们原先的战略计划,就不具备实施的可能性了。那么放在最后的海外殖民战略,也可以优先到第一位。”
俄国人傻了才会放过近在咫尺的奥斯曼人不打,跑去中亚或者是远东地区吃土。
不管温迪施格雷茨亲王能不能接受,应付一下就是弗朗茨给面子了。拿出来和大家商议,那是为了体现民主,顺便查漏补缺。
要是所有人都反对,那证明这项计划不靠谱。要么是太超前,大家接受不了;要么是不符合奥地利的国情,实施不下去。
碰到这种情况,弗朗茨自然会从善如流的收回。现在就温迪施格雷茨亲王反对,那么这项决议就算是通过了。
考虑到陆军将领可能会抵制总参谋部,弗朗茨还专门挑选了德高望重的拉德斯基元帅,就是让他们没有话说。
只要第一代总参谋长坐稳了,后面大家就习惯了。和平年代总参谋部的权利实际上并不大,弗朗茨可不会让他们训练指挥一把抓。
权利制衡是必须要有的,总参谋部战争时期可以指挥全国的军队,但是士兵招募、训练、后勤保障体系,依然在陆海军部手中。
历史上德国那种总参谋部直接架空皇帝的事情,弗朗茨可是早有防备的。
除了这些制衡外,宫廷卫队、维也纳的城防军也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陆军部、总参谋部都没有指挥权。
……
慕尼黑
原本以为获得了列强的支持后,巴伐利亚王国就能够整合德意志地区的小邦国,现实给了马克西米一世当头一棒。
大家不愿意被奥地利和普鲁士吞并,同样也不会愿意被巴伐利亚吞并。平常时期大家的关系好,那是为了抱团取暖,共抗来自普奥的威胁。
这也是普鲁士在德意志联邦中人缘差的原因,奥地利的威胁被巴伐利亚隔开了,大家还感受不明显,作为邻居普鲁士的威胁大家都有切身体会。
“符腾堡也拒绝了我们的拉拢么?”马克西米一世皱着眉头问道
“是的,陛下。”外交大臣干脆的回答道
符腾堡在德意志联邦中也算是“大国”了,领土面积仅次于奥地利、普鲁士和巴伐利亚。
巴伐利亚王国想要自立门户,没有符腾堡的支持是无法做到的。显然没有人愿意给别人做踏脚石,符腾堡政府也不愿意成为巴伐利亚的附庸。
那怕大家只是名义上的合并,实际上符腾堡依然保留了近乎全部的权利,那也不行。
没有谁是傻子,假如现在德意志邦国全部合并,那么占据主导地位的奥地利同样会保留他们的权利。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吞不下去。
同样,如果是普鲁士兼并除奥地利外的小邦国,他们也吞不下去,不得不做出妥协。
现在巴伐利亚王国也是如此,不要看剩下的德意志邦国领土面积不大,实际上几乎都是经济发展不错、人口稠密的地区。
所以当马克西米一世将优厚的条件抛出来过后,大家直接就拒绝了。有普奥两国还在旁边看着,巴伐利亚还敢武力威胁他们不成?
真以为有了列强的支持,就可以让大家退让了?不要忘了普奥还是列强呢,大家都没有对他们妥协!
不对,普鲁士只能算是准列强,空有列强的军事实力,却没有列强的国力。
某种程度上来说,普鲁士王国保持一支强大的军队,就是害怕被奥地利给兼并了。
如果有的选择,腓特烈-威廉四世也不愿意打肿脸充胖子。现在普鲁士政府的财政随时都可能会破产,可是他们的军费开销,就从来没有短少过一分。
暗流已经在巴伐利亚王国内部涌动,奥地利那么多的德意志交流组织,怎么可能不发挥作用呢?
巴伐利亚政府想要独立的消息,被人传递了出去,一场反国家分裂的游行活动已经在筹备中了。
为了避嫌,负责策划这次游行的都是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和奥地利相关的组织和个人,都只是在摇旗呐喊。
……
柏林
自从普丹战争结束过后,普鲁士王国就开起了改革之路。摆在政府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财政。
不同于历史上,这次普丹战争拖延的时间长了那么一点点,也就是说军费开支增加了那么五六千万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