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要不然就……”
看到拿破仑四世越发难看的脸色,到了最后,特伦斯·布尔金首相实在是说不下去了,声音变得断断续续。
似乎是觉得差不多了,拿破仑四世收敛了杀人的目光,冷冷的说道:“就按首相的意思办吧,不过最好不要再出什么乱子了。”
……
第894章 懵逼的比利时
出了王宫,特伦斯·布尔金首相的后背已经湿透了,他明白自己被人给阴了。
巧合?
政治上没有巧合,就真的是巧合也要让皇帝信才行。
游说皇帝开战没有问题,这也是首相的本职工作,不算逾越。
可是恰好赶上了士兵遇袭,被皇帝误认为是逼宫,那就问题大了。
略加思索过后,特伦斯·布尔金将嫌疑锁定在农业次长“拉法埃尔”身上,只是他实在不明白自己的亲信为什么要坑他。
要知道拉法埃尔能够拿下管理农场的肥差,还是他一手推上去的,怎么说也是知遇之恩。
官僚集团也是讲人际关系的,叛徒走到哪里都会受人鄙视,就算是跳槽,那也是等特伦斯·布尔金首相大势已去后。
这个时候刺背,完全就是在找死,以特伦斯·布尔金首相的权势,完全有能力在自己倒台前,把拉法埃尔打落尘埃。
事情已经发生,现在纠结这个问题已经没必要了。
或许拉法埃尔那个蠢货,也被人给利用了,至少特伦斯·布尔金首相不认为拉法埃尔有胆子策划这次事件。
看似风平浪静,让比利时人背了锅,可不等于事情就这么结束了。
这次被坑的可是法国政府和皇帝,这么明显的挑拨君臣关系,不处理怎么可能?
特伦斯·布尔金首相已经决定追查到底,无论是什么人干的,都要准备迎接法兰西最有权势一波人的报复,前提是能查出来。
冷静下来后,特伦斯·布尔金首相迅速抛开了这些杂念,战争一触即发还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他处理,这个时候可没功夫计较那么多。
……
1890年9月24日,法国政府向比利发出通碟,责令比利时政府:在48小时内交出被绑架的士兵,以及袭击法军士兵凶手,并且支付赔偿十亿法郎。
收到这个噩耗,还在为联合封锁取得显著成果而庆祝的利奥波德二世,直接傻眼了。
不待这样玩儿的。按照惯例,法国人遭遇封锁后,应该是先和反法同盟打嘴仗,然后再进行谈判,实在是谈不拢才进行战争的。
怎奈法国人一上来就制造战争借口,下达战争通碟,完全不按套路出牌。
法国人制造借口挑起战争也就罢了,问题是德奥两国他们不去打,偏偏挑比利时做了椽子,利奥波德二世是心里真的苦。
要知道,为了避免这场战争,比利时政府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包括积极进行外交斡旋。
原本寄希望于英奥调停的,怎奈英国老大不靠谱,转手把他们卖了;奥地利又看热闹不嫌事大,介入调停后不仅没有想办法缓解矛盾,反而进一步把法国人逼到了墙角。
即便是被迫加入反法同盟,利奥波德二世就开始努力降低存在感,出风头的事情全部推给了德奥两国。
可惜该来的还是要来,比利时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他们挨揍的特性,根本就躲不掉。
缓过神来后,利奥波德二世问道:“德奥两国公使怎么说?”
让步是不可能的,且不说巨额的赔偿,根本就不存在的凶手和失踪士兵,比利时政府就交不出来。
外交大臣朱尔苦涩的回答道:“德国公使没有明确给出答案,要等待国内的决定。
奥地利公使表示,无论我们做出什么决定都会支持,包括和法兰西开战。”
开战说起来容易,真要是打起来了,比利时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稍微有点儿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除非反法同盟主动出击,要不然比利时就是联盟和法军交战的主战场。
主动出击是不可能的,包括比利时在内的反法同盟,都没做好战争准备。
奥地利的军队还在国内,就算是以最快的速度赶来,那也是半个月后的事情了。
事实上,奥地利军队能够在一个月之内能够投入战场,就算是全力以赴了。
或许普通人从维也纳乘坐火车抵达布鲁塞尔,只需要两天时间,可是军队行动不一样。
部队集结需要时间,调动需要时间,装备、后勤物资运输也需要时间。
铁路的运力也不是无限的,普通火车一次最多运送一个营的部队,加上武器装备、后勤物资后,很多时候一个连的部队都运送不了。
比利时没有能力,自己解决援军的后勤问题,奥地利军队必须要自行携带。
因为轨道标准不一样,中途还需要进行多次转车。每一次中转,都需要进行搬卸物资,沿途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最乐观的估计,从奥地利发车抵达比利时,也需要四五天时间。
加上前期的准备时间,和抵达后的休整时间,最快也要十天后,才能够投入战斗。
看似时间不算多,问题是增援部队不是一个连、两个连,而是成千上万个连。
一火车皮运送一个连,半个小时发一次车,铁路每天最多也就运送48次,相当于运送了48个连,差不多也就两个团的兵力。
不能快了,这年头跨国铁路运输,能够实现半个小时发一次车,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奥地利通往比利时的铁路一共就那么几条,全部都计算上,一天运输两个师就顶天了。
事实上,能够保证每天运送一个师,那都是奇迹。
铁路运输不可能按照极限进行,半个小时发一辆火车,以这年头的技术,协调、调度的难度太大,万一中途发生意外,搞不好就撞上了。
不能保证所有的官僚,都是百分百的投入;也不能保证所有列车司机,都匀速驾驶。
两列火车间隔时间太短,遇到紧急情况,踩刹车都来不及。
况且,就算是一辆列车停了下来,也不能保证后面的火车不追尾上来。
这还是步兵,要是运输炮兵、装甲部队,车厢能不能放得下大家伙,都是一个问号。
某种意义上来说,在铁路运输上,反法同盟还处于劣势。
德奥两国还好,就算是轨道不完全一致,站点还是连接在了一起,人工搬运的距离不算远。
比德两国的铁路大都是各行其是,站点之间可能还要中转十几里路,这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在奥地利援兵抵达前,比利时只能和德意志联邦并肩作战,反法同盟在短期内处于绝对劣势。
略加思索过后,利奥波德二世严肃的说道:“法国人是有备而来,战争已经无法避免,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做好战争准备。
给维也纳政府发电,告诉奥地利人我们不准备让步了,催促他们尽快出兵。
外交部尽可能和法国人交涉,我们需要时间……”
第895章 宣战
1890年9月25日,法比两国近乎同一时间进行战争动员,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要动真格了。
欧洲的目光汇聚到了维也纳,作为反法同盟的老大,这个时候奥地利政府的立场,将直接影响接下来的欧陆变局。
维也纳宫
弗朗茨问道:“德意志联邦还没有吵出结果来么?”
仅凭比利时的力量是挡不住法国人的,想要等到奥地利援兵抵达,这个时候北德的配合就显得格外重要。
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一旦法军占领比利时,北德就会沦为战场,根本就不可能独善其身。
在这种背景下,北德出兵支援比利时是必然的结果。然而,这只是理论上。
人多不一定力量大,德意志联邦内部邦国太多,各自的核心利益又不一样,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和法国人拼命。
世界上永远都不缺少蠢货,德意志联邦内部同样也有这样的存在,这个时候还有人幻想着出**利时换取和平。
矛盾出现了,那就吵架吧,反正帝国议会的存在,就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吵架的地方。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在出兵增援比利时的问题上,北德各邦国初步达成了一致。
不过在兵力分配和指挥权上,各方又发生了分歧。
乔治一世表现的非常消极,并没有急着催促大家出兵,看样子是想要保存实力。”
人都是有私心的,弗朗茨敢肯定,比德两国都希望法奥能够两败俱伤,甚至是同归于尽,以便牟取最大的利益。
乔治一世消极怠工也就不奇怪了,反正战场距离汉诺威甚远,就算是前线失利,先倒霉的也是比利时和巴登。
等西部的领土都沦陷了,奥地利的援兵也该抵达了,到时候跟着摇旗呐喊就对了。
原时空的普奥战争,奥地利就是被一帮消极怠工的盟友给坑死的,不得不面对两倍兵力的敌人。
弗朗茨眉头一皱,陷入了犹豫中。坦率的说,在此之前他没有准备卖队友的,毕竟比德两国实力都有限,犯不着去故意削弱。
可是眼前发生的这一幕,让他不得不考虑借刀杀人了。
一个损失惨重的德意志地区,似乎更有利于统一后的稳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原来的紧急动员计划取消,按照普通强度动员就行了,一个星期后出兵增援比德前线。
外交部要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必须要拿到沿途铁路的调度权。顺便告诉比利时人,援军会在一个月之内抵达。
至于乔治一世,暂时先不管他。一旦战争爆发,他们根本就躲不过去。”
弗朗茨还是有节操的,出兵时间仅仅延迟了一周,完全对得起盟友称呼。
任谁都没法指责奥地利坑盟友,劳师远征肯定要做准备工作,一周时间真的不算多。
事实上奥地利军队,这次也不是坐火车去比利时,而是靠两条腿走过去。
没有办法,铁路运力有限,牵扯到的国家又多,根本发挥不了效率。
宝贵的运力只能用在后勤物资和武器装备运输上,至于普通士兵,还是要走过去。
二十多天行军一千多公里,就算是轻装上阵,这个速度在欧洲大陆也拿得出手了。
……
没有多余的解释,维也纳政府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了立场,不断武装起来的部队,就是最强有力的回应。
这可急坏了沙皇政府,眼瞅着法奥就要打了起来,没有了金主和后勤队长,接下来仗还怎么打?
没得说,必须要调停啊!
圣彼得堡
亚历山大三世怒气冲冲的训斥道:“外交部都是干什么吃的?
让你们拖延欧陆战争爆发的时间,这才过了多久,局势就变得无法控制……”
从进屋开始,奥斯卡·希门尼斯低着头,尽可能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怎奈还是没有躲过去。
没有办法,外交部判断失误。原本以为法国人完成战争准备后,才会发起战争的。
可惜计划没有变化快,法国人不傻,自己在进行战争准备,敌人同样在进行战争准备。
等他们准备好了,敌人也准备好了。到时候的战争规模,就不是几万、几十万,而是数百万大军进行决战。
这样的战争,就算是赢了也会元气大伤,只会便宜一旁的渔翁,完全是得不偿失。
要不然拿破仑四世也不会在明知道有人策划的情况下,还是选择借题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