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已经下令驻巴黎使馆密切关注谈判进程,只要有消息都会立即传回来。”
阻止、干涉、破坏?
这些都是不存在的,英法都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根本就不在乎俄国人的态度。
明知道不可能的事情,俄国人自然不会去自取其辱。除了密切关注之外,沙皇政府现在能做的并不多。
“唉!”
叹了一口气后,亚历山大三世缓缓问道:“无法阻止英法结盟,我们已经丧失了最佳战机,你们觉得中亚攻略还要继续么?”
本质上,在这个时候挑起中亚战争,除了救援盟友阿富汗外,更多的还是为了捡便宜。
按照计划,沙皇政府准备在英法奥三国军备竞赛期间收回中亚地区,将边界线推入到阿富汗一带。
计划中没有南下印度,这不是沙皇政府对印度没有野心,关键是现在的俄罗斯帝国还不具备攻占印度的实力。
陆军大臣帕拉德鲁·瓦尔德:“当然要继续!就算是英法结盟,法国人也不可能出兵帮英国人打仗。
只要我们的速度够快,在英国人灭亡阿富汗之前攻克布拉哈汗国,战争的主动权就在我们手中了。
要是错过了这个机会,让英国人灭掉了阿富汗,未来我们想要夺取中亚,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更大了。
况且,我们还要考虑国际影响。刚刚和阿富汗缔结盟约,马上就把他们给卖了,这让我们的盟友们怎么看?”
对付英国陆军,俄国军方还是有自信的。
今时不同往日,虽然俄罗斯帝国在两次普俄战争中损失惨重,但是俄国人也打出了一支精锐部队。
最关键的是英国政府很难下定决心——投入百万主力部队和俄罗斯帝国争夺中亚。
仅仅只是印度殖民军,那完全就是让俄军吊打。这种没压力的顺风仗,一贯都是俄国军方最喜欢的。
亚历山大三世点了点头,俄罗斯帝国的国际声誉已经很糟糕了,非到万不得已,他还不想背上出卖盟友的骂名。
别看后世俄国人经常出卖盟友,但是这年头沙皇政府真的很少出卖盟友,至少最近几十年没有出现过。
当然,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出卖盟友的收益太少,要付出代价又太高,总体来说不合算。
这次也不例外,出卖阿富汗容易,但是奥地利的想法,他们却不得不顾忌。
遥想当年,亚历山大二世可是为了丹麦盟友,和普鲁士人开战的。
虽然损失惨重,但也为沙皇政府赢得了声誉。为俄奥同盟的延续打下了坚实基础,至少沙皇政府是这么认为的。
毕竟俄奥同盟到了九十年代初,已经不能给奥地利带去太多的利益,反倒是沙皇政府从中获益匪浅。
见沙皇有所意动,反战的财政大臣阿利舍尔·古洛夫急忙反对道:“侯爵,你看问题太片面了。
中亚地域辽阔,三大汗国都和我们有仇,根本就不可能投降。
就算我们的军队在战场上进展再顺利,也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平定中亚。
但是阿富汗王国不一样,英国人只需要两个团的兵力,就能够令阿富汗政府妥协。
阿富汗地区的地形大家都知道,如果英国人先我们一步控制阿富汗地区,后面的战争就不好打了。
只要短时间内无法结束战争,最后就会演变成一场漫长的消耗战。英国人背靠印度,有得是人力、财力和我们耗下去。
最近几年,帝国的财政虽然有所好转,但这只是暂时的。
农业危机正在逼近,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分析,财政部估计今年的粮食出口收益将减少11%,明年减少的还会更多。
英国人没有了军备竞赛拖累,帝国在财力上是拼不过他们的。坚持进行这场看不到头的战争,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债台高筑。
鉴于目前复杂的国际局势,财政部建议用外交手段解决中亚冲突,尽量维持现状。”
没有办法,中亚三汗国曾经是依附过沙皇政府的。只不过俄国人的胃口太大,要吃掉他们。在第一次普俄战争中,就被英国人给策反了。
有些事情是回不了头的,既然做了叛徒,那就只能和俄国人死磕到底了。
这就意味着中亚地区不可能一战而下,加上英国人在背后支持,战争持续下去的可能性非常大。
相比之下,阿富汗政府就没不被人看好了。一个半奴隶制半封建的农业国,拿什么和英国人打?
以约翰牛惯用的手法,都是外交和军事双管齐下,逼迫阿富汗政府妥协的可能性非常大。
类似的成功案例已经太多了。
事实上,原时空阿富汗政府也是选择了妥协的,只不过英国人的胃口太大,准备一口把他们吞下。
没有任何意外,英军非常轻松的就打垮了阿富汗政府。然后才意外发现,没有政府的阿富汗更可怕。
这一点,后世美苏也亲自验证过。打败阿富汗非常简单,麻烦的是统治阿富汗地区。
现在还没有验证过,大家看到的只是阿富汗政府的力量,两个英军正规团已经是绰绰有余。
军事的问题,还是小问题。只要有钱,沙皇政府就无所畏惧。
翻开历史书就会发现,财力是俄罗斯帝国最大的短板,除了某一个特殊时期外,俄国政府就没有不缺钱的时候。
因为农业税允许缴纳实物的关系,粮食出口就成为了沙皇政府最重要的一笔收入,占据了出口贸易总额的一多半。
这次农业危机,就是老大、老二、老三在博弈,作为欧洲第一大原粮出口国的老四,俄国人完全是受了无妄之灾。
粮食出口收益减少,并不是说出口的粮食总量减少了,而是国际粮食价格下跌了。
不管怎么说,英国人的粮食自足计划、法国人的大农场计划,还是有一些成果的。
虽然两国每年进口的粮食总量只下降了微不足道的一两个百分点,但反应到国际粮食交易市场上仍然是恐怖的。
市场整体处于供大于求,原粮交易价格自然要大跌。粮价跌了,沙皇政府的钱包,自然也只能跟着受伤了。
没钱是打不起仗的,在这种背景下,掌管政府钱袋子的财政大臣,被动成为了俄国政府中反战派的领袖。
陆军大臣帕拉德鲁·瓦尔德不为所动道:“政府财政恶化,那就更要进行这场战争了。
只要我们的计划顺利,先夺取中亚,未来再攻占印度,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发动这场战争,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只是暂时性的,财政部可以想办法去筹措。
要是不进行这场战争,我们永远都摆脱不了财政困境。”
没有毛病,英国人每年从印度掠夺的财富,都比沙皇政府的财政收入高。
真要是夺取了印度,沙皇政府面临的财政困境,确实可以迎刃而解。
或许是在西进中吃到了苦头,谁也不想再来第二次了,俄国军方基本上都南下印度的支持者。
这一观点,在沙皇政府中也不乏支持者。
毕竟执行南下夺取印度的战略,要面对的敌人只有英国人一家;而西进欧洲的战略,要面对的敌人却是所有欧洲国家。
对上英国人,就算是失败了,他们需要付出的代价,也非常有限。
英国人再怎么开挂,不可能一路沿着中亚打进西伯利亚,他们有得是机会卷土重来。
西进欧陆就不一样了,万一操作失误,遭到了欧洲各国的群殴,那后果就严重得多了。
轻则损失惨重,落下个元气大伤、半身不遂,重则还有可能直接亡国。
从这方面来说,普俄战争对欧洲世界是有意义的。打醒了贪婪的北极熊,为欧洲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
……
第850章 有限战争责任
欧洲两大阵营对立,最担心却不是四个当事国。无论是俄奥、还是英法,都有各自的优势,足以自保。
真正倒霉的还是夹在两大联盟中间的小国。现在两大阵营矛盾尚未激化,大家还可以勉强应付。
一旦双方矛盾升级,大家就要被迫站队了。事实上,地缘政治已经决定了各国的站队方向,根本就容不得他们自己选择。
西欧各国只能支持英法,东欧、北欧、南欧各国则必须支持俄奥,中欧各国最苦逼,压根儿不知道该咋选。
中立?
暂时没有问题,一旦两大同盟对上了,他们就成为了最早的牺牲品。
无论倒向哪一方,都会被另外一方狠揍。尤其是比利时这种苦逼,糟糕的战略位置决定了他们无法独善其身。
当然,这是最糟糕的结局。短时间内,两大联盟还看不出有爆发战争的迹象。
忧患意识强烈的利奥波德二世已经坐不住了。原本英奥都是比利时的准盟友,大家一起抵制法国人向中欧扩张。
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英法结盟了,那么英国人当初承诺的保护比利时安全还有效么?
外交大臣朱尔慎重说道:“陛下,奥地利外交部发来了照会,邀请我们和瑞士、北德意志联邦、西班牙缔结一份维护欧洲和平稳定条约。”
打开地图就知道,上述各国都是法国人的好邻居。在排除法国人之后,缔结一份这样的条约,针对的是谁不言而喻。
这完全可以看做是对英法结盟的一次反击,奥地利是准备用实际行动证明,没有英国人参与照样可以围堵法国人。
利奥波德二世疑惑的问:“奥地利人就只邀请了四国参与,没有继续邀请的国家啦?”
理论上来说,上述四国都要直面法国人的威胁,有切肤之痛是最容易向奥地利靠拢的。
可是“反法”,从来都是欧洲各国共同的事情,而不是单独一国一家的问题。突然的转变,令利奥波德二世难以接受。
外交大臣朱尔肯定的回答道:“奥地利确实只邀请了我们四国,据说是维也纳政府担心别的国家没有切肤之痛,遏制法国人的立场不坚定,有可能会接受法国人的收买,在联盟中间搞破坏。
或许在维也纳政府看来,遏制法国人向外界扩张,五国联手已经足够了。”
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看法,法兰西虽然强大,却没有和奥地利拉开质的差距,加上西比瑞德四国后,反法同盟就稳了。
相比一个内部分裂的联盟,还不如一个有共同利益,能够彼此合作的小联盟更靠谱。
首相奥古斯特叹了一口气道:“如果是这样,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有大麻烦了。
没有欧洲各国一起参与分担压力,亲法的西班牙政府多半不会参与,毕竟法国人现在西进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他们的压力并不大。
瑞士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他们的立场实质上并不重要。如果瑞士政府坚持中立,奥地利多半也不会逼迫。
在法奥之间做选择,北德意志联邦肯定是支持奥地利的,就算英法结了盟,他们也会更加倾向奥地利。
因为实力的关系,在短时间内,北德意志联邦还拥有暂时中立的实力。
只要两大联盟不开战,他们就可以充当法奥之间的缓冲,暂时不用明确站队。
看似试探性的邀请,实际上就是在逼迫我们站队。在俄奥和英法之间,我们必须要选一边。”
最悲剧的莫过于此了,别人都有可能躲过去,就剩下苦逼的比利时躲不开。
没有办法,法国人图谋比利时的野心,总是需要人去遏制的。
原本承担这项重任的是英奥两国,现在英国人转身和法国人结盟,能够继续遏制法国人野心的就只剩下奥地利了。
现在拒绝了奥地利,那么未来遭遇法国入侵的时候,比利时就只能孤军奋战了。
至于英国人,大家实在是没有信心。就算是伦敦政府肯出兵干预,不等英国陆军扩编完成,比利时都作古了。
犹豫了再三后,利奥波德二世缓缓说道:“外交部派人和奥地利谈,共同防御法国人的条件我们可以签,但前提条件是必须要严格保密。
奥地利可以不在乎得罪法国人,我们可没那份儿能耐去惹事。记得在条约内容约定,奥地利必须要给我们提供安全保护。
同时派人加强我们和北德意志联邦、瑞士、荷兰等国的联系,真到了关键时刻,他们的立场也非常的重要。”
比利时倒向奥地利也是迫不得已,现在对他们野心勃勃的是法国人,而不是相隔数百里的奥地利。
加入英法一方,就是与虎谋皮。盟友的身份,在利益面前一文不值。一个操作不好,就被人给生剥活吞了。
选择签订密约,实际上就是利奥波德二世的避险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