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还是不列颠的实力足够强大,英属印度就在阿富汗隔壁,而俄国人却被波斯和中亚汗国隔开了。
华特斯自信道:“放心吧,我们这次提出的条件并不过分,要驻军权也仅仅只是为了帮助他们抵御俄国入侵,阿富汗政府知道该怎么选择。”
……
王宫中,斯拖列拖夫中将刚刚和阿富汗国王埃米尔完成了换约,条约内容不多只有11项。
不过就这张11项条约的纸片,却把阿富汗置于了俄罗斯帝国的保护之下。
主要内容是:俄罗斯帝国支持埃米尔的统治,将帮助阿富汗政府击败国内外的敌人,负责调解阿富汗和第三国之间的关系,保障阿富汗的领土主权安全。
真没有过分要求,只要关键时刻阿富汗站在俄罗斯帝国这边就行了。
对比英国人的驻军要求,俄国人这份保护条约,明显更加令埃米尔国王放心。
负责见证这一历史的是奥地利驻波斯公使雷德蒙德。阿富汗这样的小国,没有利益往来,不值得奥地利政府重视,自然也没有派驻外交公使。
遇到事情需要处理了,就由就近的驻波斯公使代劳。这是时代特色,相比随意指定一个商人担任公使,这已经很正规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雷德蒙德公使的立场,也影响到了埃米尔的判断。
俄奥同盟之间的烂事,除了两国政府高层之外,两国民众都不知道,外界就更不知道了。
对阿富汗这样的闭塞国家来说,俄奥就是亲密盟友的典范,从反法战争开始延续到现在,两国的友谊经历了岁月的考验。
抱住了俄国人的大腿,就相当于同时抱住了俄奥同盟的大腿,单个或许比不上英国人,但是两者联合绝对不会逊色。
雷德蒙德公使言不由衷道:“祝贺两位,为中亚历史掀起了新的篇章,相信在俄罗斯帝国的帮助下,阿富汗会很快强大起来。
为了庆祝这一伟大的时刻,奥地利帝国愿意无偿赞助阿富汗政府一万条步枪,以及若干弹药。”
没什么好奇怪的,奥械装备能够击败众多竞争对手,成为国际军火市场上的陆军装备主流,靠得就是先试用。
通常都是先赞助一批性能不错的退役步枪,让人家用了过后,再慢慢推销配套武器装备,就算是推销不成功,也可以卖弹药。
最近几年更厉害,已经发展到了军舰业务上。随着军备竞赛的持续下去,类似的赠送行为还会持续增加。
听到这个好消息,埃米尔国王欣喜道:“感谢贵国的慷慨,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礼物!”
这是真心话,交通闭塞的阿富汗,想要获得武器装备都要经历多次转手,到了地方再廉价的武器也变成了天价。
信息差的不对等,对武器装备的价值判断也不一样。
在奥地利这种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步枪,平均下来每支步枪的成本都不到1神盾,市面上的零售价也不会超过5神盾。
但是到了阿富汗,这些步枪的价格都翻了好几倍,想要买还必须要提前订购。
雷德蒙德笑道:“不用客气,大家都是朋友嘛!对待朋友,奥地利从来都很慷慨。”
见斯拖列拖夫中将脸色有些不自然,雷德蒙德公使没有继续这个话题。
阿富汗是俄国人的小弟,奥地利在这里推销军火,明显属于捞过界了。
不过为了向外界展示俄奥同盟牢不可破,斯拖列拖夫中将的不满只是一闪而逝,故意装出一副不在意的样子。
接下来三人自然是相谈甚欢,还一起共进了晚餐,才各自散去。
……
深夜,回到住所的雷德蒙德就头疼了起来。挑起英阿战争,可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决定这场战争的关键不在阿富汗,而在英国政府。无论怎么给埃米尔国王加油打气,他们都不可能主动跑去招惹英国人。
要英阿战争爆发,只能是一种结果:英国政府派兵打过来。
雷德蒙德有自知之明,替英国政府做决定,他还没有这份儿能耐。
要不要派人把英国使团干掉,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倒不是他心里有道德洁癖排斥刺杀,关键是奥地利在这边没有足够的力量,阿富汗政府又派出了军队保护使团的安排。
等闲刺客根本就近不了身,冒然采取行动,能不能成功姑且不论,万一留下了痕迹,被人抓住了把柄,那就麻烦大了。
国内的命令可是非常明确,必须要找到背锅侠才能动手,引火烧身的事情可不能干。
为了刺激英国人,雷德蒙德已经干了不少事,比如说:鼓动俄国代表团的少壮派跑去做反英演讲。
可是英国人忍住了,根本就不冒头,总不能鼓动俄国人去干掉英国使团吧?
大家都不是傻子,反英演讲还可以说是调动舆论,为谈判大业添砖添瓦,刺杀英国使团那就是在挑起战争了。
这么大的事情,搁在谁身上都背不起。
一名青年男子提议道:“公使阁下,要不收买当地的宗教团体吧,他们最排斥英国人,前面就派人袭击过英国使团,只不过……”
听到了当地反英集团的消息,雷德蒙德公使一下子精神了起来,急忙问道:“只不过什么?”
青年男子回答道:“只不过他们排斥所有西方势力,也包括我们在内。”
雷德蒙德悬着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排斥西方势力这根本就不算什么,奥地利又没准备在阿富汗扩张。
某种意义上来说,宗教极端分子好啊,只有这些家伙才会不考虑后果,什么事情都敢干。
停顿了一下,雷德蒙德缓缓说道:“派人和他们秘密联络,不能是使团中的人,不能暴露我们的身份。
只要他们肯出手,价格由他们开,钱和武器都可以。
钱不超过五万神盾,武器装备不超过五千条快枪,都可以直接答应下来。”
更高的条件不是开不出来,主要是出价太高,容易引人怀疑。
只不过雷德蒙德还没有意识到,这个价格已经足够引人注目了。
钱也就罢了,关键是枪,阿富汗国内没有任何一个势力舍得拿出这么多军火来买凶杀人。
……
第843章 刺杀
俄阿密约签订过后,埃米尔国王也只是暂时松了一口气,事实上他对所有的西方国家都信不过,选择和俄国人结盟也是被逼无奈。
随着英俄两国中亚角力的开始,作为小国的阿富汗根本就不具备中立的实力,必须进行选择。
坦率的说,英俄两国都不是啥好选择,一个个都在窥视阿富汗的领土。
俄国人的友好,那是现在他们的触角还够不到这么远,拉拢阿富汗不仅可以给英国人添堵,最重要的是能够增加南下战略的成功率。
正是因为够不到,埃米尔才能够放心大胆的和俄国人结盟。真要成了俄国人的邻居,埃米尔也不敢签订这份条约了。
这可不是无的放矢,纵观俄罗斯帝国的那么多邻居,除了实力雄厚的奥地利之外,哪个没被俄国人侵略过?
就凭这一条,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所以在和俄国人靠拢的同时,埃米尔国王同样没有放弃和英国人缓和关系。
即便埃米尔知道英国人无时无刻不在打着阿富汗的注意,但是没有办法,小国想要生存下来,政客就不能记仇。
……
埃米尔国王义正言辞的拒绝道:“华特斯先生,贵国的要求太过分了,我们能够保卫自己的安全,不需要贵国的驻军。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主权国家,能够容忍他国在自己的本土上驻军。”
连日来的试探过后,华特斯已经非常清楚,这是阿富汗政府的底线,没有商量的余地。
“陛下,如果贵国不同意我们驻军,那么就放开一条道路,让我们的军队北上,帮助正在受俄国人侵略的布拉哈汗国。”
借道比驻军更加能令人接受,不过埃米尔对英国人的目的感到怀疑,毕竟他们的信誉就和厕纸差不多。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埃米尔国王再次拒绝道:“如果贵国想要帮助布拉哈汗国,可供选择的路还有两条,何必从阿富汗地区经过呢?
要知道我们这边的交通非常糟糕,国内的民众又非常敌视贵国,军队通过很容易发生意外。”
不管英国人有没有诡计,既然都选择站队了,再让英国军队借道,俄国人那边肯定交代不过去。
蛇鼠两端死得最快,这么浅显的道理,埃米尔还是懂的,直接选择了移祸江东。
只要能够把这些英国瘟神送走,至于英国人最后从哪个国家借道,埃米尔并不关心。
华特斯心中一沉,他知道这个借口并不完美,要派兵救援布拉哈汗国,一共有三条路均可以抵达。
在有得选择的情况下,英国政府没有必要硬要从反英情绪最浓烈的阿富汗借道,这是自找麻烦。
知道归知道,嘴上却是万万不能承认的。心理素质强大的华特斯,面不改色的回答道:“当然是出于英阿友谊了。
虽然在过去我们两国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但那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伦敦政府想要重新修复两国关系。
从贵国借道,就是两国关系破冰的一个契机。只要完成了这件事,未来我们两国还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盟友。”
在最短时间的内,就捏造了一个听上去还不错理由,华特斯都有些佩服自己的机智了。
只不过最后的画饼有些吓人,不列颠名义上的盟友都没几个,真正的盟友翻开历史书估计都找不到。
谁要是信了,那就真的脑袋进水了。埃米尔还不傻,听到这个解释,就对英国人完全绝望了。
当下也不回答,只是盯着华特斯上下打量,鄙视的意味展露无遗。
没有忽悠住埃米尔,华特斯没有感到任何意外。一名从政治斗争中杀出来的国王,要是这么容易就被三言两语忽悠住,那就搞笑了。
相互对视了两分钟,华特斯缓缓的开口质问道:“贵国是否和俄国人签订了密约?”
被叫破了心事,埃米尔脸色大变,随即又反应了过来。
俄奥密约的知情者不足一首指数,泄露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那么华特斯的问话就是在试探了。
急忙矢口否认道:“当然没有,我们怎么可能邪恶的俄国人来往呢?”
埃米尔不是一名合格的演员,眉宇间流露出来的慌乱,已经暴露了很多问题。
洞悉真相过后,华特斯就知道这次的拉拢任务失败了。没有继续纠缠,应付了几句,就告辞离开。
马车缓缓驶出王宫,心情不好的华特斯已经闭上了眼睛,沉心思考如何破坏掉俄阿密约。
突然马车停了起来,凭借多次进出王宫的经验,华特斯知道不可能这么快返回住地,当即问道:“发生了什么?”
不待卫兵们回答,一连串的轰天巨响爆发,马车都被掀翻了,华特斯也失去了最后的意识。
侥幸逃过一劫的卫兵幸存者,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又遇刺了。
不同于前几次刺杀案,这次刺杀明显是经过精心准备,从最开始的拦路,和后面的自杀式攻击一气呵成。
凶手?
如果背着炸弹冲上来家伙也算的话,那么现在就剩下七零八落的烂肉了。
没有高科技鉴别技术,谁知道真凶是谁啊?
就算是侥幸推算出凶手身份,也没有任何作用,死人不会开口。
收到消息过后,埃米尔国王就直接晕倒了,他实在是无法承受这个打击。
此刻雷德蒙德已经踏上了归途,促成了俄阿结盟,他明面上的任务就完成了,剩下的已经和奥地利没关系了。
……
加尔各答政府大厦内,刚刚步入办公室的李顿总督,就收到了这个不知道是好是坏的消息。
站在印度总督的角度上考虑,这次刺杀案来得非常及时,为不列颠提供了入侵阿富汗的借口。
可惜不列颠正在和法奥两国进行军备竞赛,现在不是挑起战争的好时机。
“砰”的一生响,滚烫的咖啡四溅而出。尽管华特斯是他派出去搞事情的,但作为使节那也代表着不列颠的颜面。
现在居然遇害了,李顿想要克制自己的情绪都难,当即怒斥道:“这是对不列颠的挑衅,责令阿富汗政府在一个星期内交出凶手,要不然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