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军队的支持,想要完成革命,几乎是不可能的。”
虽然有些残酷,但这就是事实。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军队的支持,想要武装革命夺取政权,本身就是天方夜谭。
小诺夫反驳道:“费居宁先生,事情不是这样的。
革命浪潮来之不易,上一次席卷欧陆的革命浪潮,还是1848年。
如果错过了这一次机会,谁也不知道下一次革命浪潮出现是什么时候。
没有大环境做支撑,仅凭我们自己的力量,就算是准备的再充分,也无法对抗来自君主集团的反扑。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拼的地步,等巴黎国际会议结束,君主集团联合了起来,再想要行动就晚了。”
……
第747章 巴黎公社
1882年4月15日,国际会议举行的同一天,多个法国革命组织联合发动起义,公推社会主义者布朗基为领袖。
起义军攻占了警察局,夺取了城防军军火库,控制了使馆区,席卷了大半个巴黎。
战火烧到了凡尔赛宫,拿破仑四世带着宫廷卫队连夜逃出巴黎,遥控指挥依旧忠于皇帝的军队镇压叛乱。
收到这个消息,弗朗茨直接被惊呆了。醒过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革命党的战斗力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强大了?法国政府是纸糊的么?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和以往的巴黎革命一样,只要第一枪成功了,就能够很快的席卷全城。
革命军占领了巴黎,这次国际会议也就变成了笑话。
白天还在讨论如何遏制革命思想传播,晚上就落入了革命党手中,估计参加会议的代表们现在都很懵逼。
到底是经历过大风大浪,弗朗茨很快就恢复了过来,关心的问道:“拿破仑四世还能够控制多少军队,有没有镇压叛乱的能力?”
“不确定!”外交大臣韦森贝格摇了摇头,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随即解释道:“除了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七师,这几支嫡系部队可以确定是支持皇帝的外,别的部队暂时立场不明。
巴黎革命才刚刚发生,大家没有做好思想准备,估计很多人都会先观望局势,暂时不会表明立场。
忽略掉没有表明立场的军队,拿破仑四世控制的军队仍然具备优势,巴黎革命能够成功,那是因为忠于皇帝的军队不在巴黎。
第七师在镇压里昂叛乱,第一师和第二师在镇压意大利独立运动,第三师驻扎在巴黎城外。
在巴黎革命爆发的同一天,郊外的戈内斯也爆发了叛乱,时间只是提前了五个小时,第三师主力被派出去镇压。
留守巴黎的城防军,大都是巴黎本地人组成,本身就同情革命,叛乱爆发后城防军没有及时出兵镇压,也是导致叛乱扩大化的重要原因。
这次巴黎革命成功充满了太多的巧合性,仿佛就像是有人在背后操纵,故意给叛军创造了机会。
据说战火烧到了凡尔赛宫,拿破仑四世才受到叛乱的消息。
有能力调开军队,并且拦截消息,必定在政府和军队中拥有不小的实力。
法国革命党还没有能力渗透到这个地步,有实力、并且有动机这么干的,多半是奥尔良王朝和波旁王朝的复辟势力。”
弗朗茨揉了揉额头,走到窗户前眺望了一眼远方,现在他不得不为拿破仑四世捏了一把汗。
外有革命党肆掠,政府内部还有前王室复辟势力扯后腿,以及随时可能落井下石的财团势力。
在这么复杂的局势下,想要坐稳皇位可不简单。可以说这是全世界最烫手的皇位,没有之一。
费利克斯首相:“没有那么严重,革命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控制巴黎的势力团体至少超过十个。
这里面还混杂了很多保王党复辟势力,在推翻波拿巴王朝统治的问题上,他们达成了一致才勉强联合了起来。
接下来涉及到政治体制、利益分配的时候,原本的盟友就变成了敌人。
或许迫于政府军压力,他们暂时不会翻脸,但是也不能指望他们亲密合作。
拿破仑四世现在已经离开巴黎,凭借父亲拿破仑三世的威望,加上手中控制的金元,获得军方的支持并不难。
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我觉得要不了一个月,巴黎革命就会结束。”
“乐观派vs悲观派”,站在弗朗茨个人的立场上,自然是希望拿破仑四世能够尽快镇压叛乱。
至于“暗中操纵,让革命党和政府一直杀下去,搅乱法兰西。”想想就行了,半点儿可行性都没有。
这是法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三家王室分裂了实力最强大的保王派,这导致政府丧失了长期性作战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只要拿破仑四世没有在短时间内把叛乱镇压下去,波拿巴王朝就要完蛋了。
换一个王朝无所谓,弗朗茨不在乎法国是哪个王朝主政,可要是让法国政权落入革命党手中,那就不行了。
有这么一个成功的先例在,欧洲革命浪潮还不得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到时候也不要想进攻奥斯曼了,忙着灭火都来不及。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弗朗茨做出了决定:“最好是如此,不过我们还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外交部和英俄两国沟通,想必他们也不想看到法国局面失控,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干涉联军。”
“欧洲才是根本”,在此之前弗朗茨一直都不认可,现在他不得不承认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作为一个欧洲国家,无论是战略核心是什么,都不得不受欧洲局势影响。
从表面上来看,法国爆发内乱,现在奥地利出兵统一德意志地区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维也纳政府这么多政治家,都没有提出这个计划。
显然,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现在德意志地区也是风起云涌,革命浪潮一波接着一波。
这个时候出兵统一德意志地区,相当于把革命浪潮引入了奥地利,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维也纳政府都要梳理内患儿部矛盾。
打开地图就知道,奥地利的战略局势一点儿也不美好,可谓是强敌环顾。
东边是贪婪的毛熊,西边有牛逼哄哄的法兰西,南边是世仇奥斯曼帝国,要是统一了德意志地区,北边还要直面临北欧联邦和不列颠。
表面上看法兰西在内乱,俄国人还在舔伤口,奥地利还有先下手为强的能力,可以提前解决掉威胁。
然而法俄都是大国,一次性根本就弄不死,不死就有恢复的一天。在仇恨的力量趋势下,大家还会陷入长期对抗中。
政治不是单纯的区分敌友游戏,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敌友,在利益面前,“敌友”关系随时都可能发生逆转。
如果一个国家因为邻居存在潜在威胁,就盲目对人家发动战争,那么举世皆敌的日子就不远了。
维也纳政府选择奥斯曼帝国做突破口,除了战略上需要外,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比较弱,能够一巴掌拍死,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
……
图尔,这座古老的城市,继文艺复兴后再次成为了法兰西的政治中心。
逃离巴黎之后,拿破仑四世就一口气跑到图尔,这里也就成为了法兰西帝国政府的临时办公地点。
坦率的说,波拿巴王朝还是比较得人心的。远的拿破仑那是法兰西的骄傲,近的拿破仑三世同样是法兰西的英雄。
拿破仑四世虽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可他也没有什么劣迹,普通民众对他这个皇帝没有多少恶感。
国内层出不穷的叛乱,并不是说大家就是要造反,很多叛乱都是资本家的惹的祸。
在经济危机中落井下石,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逼得底层民众活不下去,人家才跳出来造反的。
在法兰西发生的多起叛乱事件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民众一拥而上抢夺食物,抢完了人也就散了。
革命思想浓郁的只是巴黎,图尔这样的中小城市,民众们的革命热情就不怎么高。
最好的证据就是,拿破仑四世受到了图尔的居民热烈欢迎。当然,这和巴黎革命的消息没有传过来,也有一定的关系。
“第五师和第六师出发了没有?”拿破仑四世问道
陆军大臣路斯基尼亚·哈菲兹回答道:“第五师昨天上午就已经开拔,第六师今天早上也出发了,最多再过三天他们就会抵达巴黎镇压叛乱。”
听到这个消息,拿破仑四世松了一口气。军队肯接受命令,就意味着局势还没有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第748章 债务延期
柏林王宫,腓特烈三世只感到压力山大。受战争的影响,经济危机爆发后,普鲁士王国早早的陷入了大萧条中。
柏林政府能够支撑到现在,那都是靠掀翻桌子,抄家获得了一笔资金。
掀翻桌子也是代价的,尽管腓特烈三世采取了果断措施,及时恢复了生产,但政府的财政收入还是大受影响。
如果只是如此,那也没什么,过些日子总能够恢复的。
偏偏屋漏遭逢连夜雨,刚刚把工厂分配下去,大家正准备撸起袖子干的时候,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来了。
大量的产品堆积如山,却又销售不出去。拿到工厂的官兵们,当然要找政府解决问题了。
没有足够的市场,腓特烈三世也变不出市场来。全欧洲都产能过剩,英奥两个大流氓又肆无忌惮玩倾销。
搞得现在国际上工商业制品价格比普鲁士企业的生产成本都低。不仅是价格上没法比,质量上普鲁士的产品差得远。
柏林政府和英国债主有协议,理论上来说他们可以用工商业制品抵债的,遗憾的是定价权在英国人手中。
比如说现在,英国人就参照国际市场上的批发价格打个七折,再综合质量评估扣款后,就是最终的定价。
按英国人的定价,大部分商品的价格,还不到生产成本的一半。
“卖”是血亏,这笔损失还不能让生产者承担,要不然全国的工厂有一家算一家,全部都要破产。
这是柏林政府万万不能接受的,现在这帮工厂主都是普鲁士王国的基石。
好不容易才用经济利益收买,令容克贵族接受了裁军,现在马上就砸了他们的饭碗,那是死政府的。
欧洲革命浪潮这么汹涌,普鲁士王国能够保持稳定,就是因为保住了就业。
工厂都是工人自己的,自然不存在失业。为了安抚人心,柏林政府可是向大家保证,成本价兜底的。
在经济运转正常的时候,这个承诺自然没有问题。企业是要赚钱的,没有谁会故意生产一堆滞销的产品,丢给政府找麻烦。
现在不一样了,经济危机爆发,市场糟糕的是一塌糊涂,企业根本就赚不到钱。
按照约定,现在大家的产品卖不出去了,柏林政府就有义务,用成本价帮他们处理掉。
普鲁士没有殖民地,想要进行商品倾销,就必须要和欧洲各国竞争。
单纯从经济角度上来看,英国人的定价是合理的。普鲁士的工商业制品确实没有竞争力,只能玩儿价格战。
欧洲大陆就不要指望了,受经济危机影响,大部分欧洲民众都很穷,除非是刚需类商品,要不然很难找到市场。
对很多人来说,这个时候的刚需商品就是粮食,很遗憾这玩意儿普鲁士自己都不够吃,出口是不存在的。
这些质量不好的工商业制品,只能往海外倾销。毫无疑问,普鲁士不具备进行全球倾销的能力,大部分海外市场他们都进不去。
拥有较为完善的商业网络,有能力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进行倾销的国家,一共就那么几个。
分别是英、奥、法、西、荷、葡,这六个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殖民帝国。
其中西班牙、荷兰、葡萄牙均已没落,商业网络还在,殖民地却没有多少,无力消化普鲁士的工业产能。
法兰西的殖民地不少,市场却不大,国内的资本家就不够瓜分,自然不可能放普鲁士商品进入。
奥地利的殖民地开发不错,市场相对完善,可惜奥地利本身的工业产能就很庞大,没有多余的市场。
况且,就算是放普鲁士商品进去,面对奥地利商品的竞争,他们也卖不出去。
英国人的殖民地最多,市场相对充足,内部竞争也不是那么激烈,可以说是普鲁士的唯一选择。
这种背景下,英国人自然要压价了。一面出口工业原材料给普鲁士,一面接受普鲁士的工商业制品抵债,看似在给柏林政府帮忙,实在是普鲁士在替他们白打工。
不仅仅只是白打工,现在英国人又更进一步,要让普鲁士王国赔本打工。
腓特烈三世现在的心情就如同:幸幸苦苦打了一年工,年底算账一分钱未赚,还倒欠一屁股债。
偏偏他还不能拒绝,要不然失了业,房贷、信用卡、~~呗一起压上来,那简直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