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481节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后面的订单能不能正常履约,现在也不能确定。

  如果所有的国际订单,都遭到了违约,那么最终的损失可能会达到1亿法郎。”

  摩尔-萨尔达斯的脸色一下子阴沉了下来,不要说现在这种危机时刻,即便是平常时期损失1亿法郎,都会让摩尔纺织集团伤筋动骨。

  回想起来集团的国际化进程,摩尔-萨尔达斯终于发现了不对劲,最近一两年实在是太过顺利了。

  原本以为是普俄战争带来的红利,现在他才发现恐怕这是竞争对手给他们挖下来的坑。

  违约的都是集团的大客户,双方合作都不只一次了,只不过此前的订单量都非常小。

  今年突然一下子增加了起来,原本摩尔-萨尔达斯也怀疑过是否存在问题,可是架不住订单太诱人。

  客户的基本情况他们又了解,在当地都很有实力。

  虽然量大了一点儿,可人家订金付的爽快,加上年初的时候经济情况尚好,没有发现问题合同就签了。

  摩尔-萨尔达斯缓缓的说道:“尽快给这批货找下家吧!

  集团的资金链已经非常紧张了,国内又爆发了金融危机,我们必须要筹集更多的现金以防不测。

  不要在追求利润,只要能够卖出去,就算是价格腰斩,我们也认了。”

  这是死马当成活马医,摩尔纺织集团在法兰西是声名赫赫,在国际上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丁。

  即便是他们发展的很快,靠法兰西的影响,从英国人手中抢到了不小的市场,根基还是不够。

  这次的违约风波,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如果根基巩固了,在一个地区有多个分销商,也不会出现这种被动局面。

  敌人既然出手了,自然会想到他们找下家的问题。想要在短时间内把这批商品销售出去,运回国或许会更加容易。

  当然,这只能想想而已。增加的运费就不说了,已经出口商品再拉回来,丢人现眼也不算什么,反正资本家的脸皮厚。

  关键是现在法国市场也遭到了英国纺织品产品的倾销打击。

  摩尔纺织集团的商品只能保持微利,要是再向市场投放更多的商品,他们就要开始亏损了。

  如果以少量的亏损,能够把手中滞销的商品销售出去,资本家们早就干了。

  这年头谁家手中不积压几仓库商品,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企业家。

  麻烦的是商品销售价格下去了,销量却不见涨,那就是雪上加霜,真的要人命了。

  这不是玩笑,而是真的发生了。所有的工商业制品都在大降价,摩尔集团旗下的产品也随大流降价促销,总的销量却没怎么增长。

  ……

  受到冲击的不仅仅只有摩尔纺织集团,相比轻工业来说,法国的重工业才是浮尸遍地。

  进入下半年以来,国际煤炭市场出口价格就出现了五连涨,总涨幅高达26.4%,尤其是焦炭价格,涨幅更是高达三分之一。

  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让法国钢铁产业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不等大家缓过劲儿来,又迎来了钢铁大降价。

  英奥两国保持同步行动,国际市场上的原钢、生铁价格分别下跌了15.4%和18.6%,大量的廉价钢铁涌入,直接让法国重工业集体进入了负利率时代。

  现在摆在法国重工业面前的难题是:生产就等于亏本,生产的越多,就亏损的越多;不生产同样要亏本,两者的区别只是在于亏损多少的问题。

  ……

第737章 补刀

  面对英奥资本的联合进攻,法国政府没有举手投降,拿破仑四世表现出了敢于担当的一面。

  先是号召国内企业从海外抽离投资,增加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上买入法郎。

  接着又下达了行政命令,严禁国内银行拆借法郎给国际游资,为此还亲自约谈了国内的几家财团。

  具体谈了什么没人知道,反正被皇帝约谈过后,法国金融界的人士规矩了很多。

  不少人还象征式的拿出资金,加入抵抗大军中。

  这个时候已经晚了,进攻的一方手中已经囤积了大量的法郎,就算是国内财团被看住了,也于事无补。

  总得来说,巴黎政府在应对危机之时,表现的可圈可点,应对措施也算及时。

  可惜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兰西的外汇、黄金储备严重不足,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无法摆脱危机。

  理论上来说,法国在海外有大量的投资,只要抽离回来五分之一,就可以度过难关。

  然而,现在是19世纪,不是21世纪,想要从海外抽回资金,根本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

  时间不等人,不等海外资金回来,法国政府的外汇储备就快要见底了。

  巴黎政府急了,再这么下去,要不了几天就要动用黄金储备去填坑了。

  本来法国政府的黄金储备就不足,再出现黄金大规模外流,法郎币值肯定会崩。与其如此,那还不如现在投降算了。

  ……

  凡尔赛宫,拿破仑四世已经没有了往日里的意气风发,整个人都消沉了很多。

  显然,这次危机对他的打击有些大,法兰西帝国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强大。

  经济大臣艾尔莎:“我们已经限制了每次的兑换金额,不过每天前来兑换的人还是有增无减。

  恐慌已经造成了,市场不看好法郎的未来,金融市场上做空法郎的空头越来越多。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没有别的力量加入,市场崩盘是早晚的事情。”

  面对英奥资本的进攻,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相抗衡的力量么?

  答案是:有。

  法国财团虽然略弱于英奥资本,但英奥资本并没有全部投入进来,法国财团如果加入守卫大军就是本土作战,加上法国政府的力量,他们完全有一战之力。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拿破仑四世缓缓说道:“再派人和国内的财团谈,其它问题都好商量,唯独铸币权没得谈。

  告诉他们,如果他们还是不肯让步,我们就和英奥资本妥协,到时候大家谁也不要想好过。”

  法国财团肯配合英奥资本行动,除了金融市场上的收益外,更多的还是为了逼迫巴黎政府让步。

  真要是法郎崩了盘,对法国财团来说,也不一定是好事。

  短期来看,他们或许可以投机赚到更多的钱,但这会丧失未来。

  法郎失去国际货币的地位,法国财团想要去海外发展,需要付出的成本会大大增加。

  当然,这吓不到他们。大部分资本家都不会考虑那么长远,很多扎根于本土的财团,对国际化兴趣寥寥。

  不过拿破仑四世的威胁,就没有人敢无视了。

  如果法国政府直接和英奥资本妥协,引狼入室把英奥资本放进来,那就要人命了。

  利益面前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法国政府需要的是稳定,英奥资本需要的是利益。

  在忽视政治因素后,双方妥协的可能性非常高。

  只要能够达到目的,拿到预想中的那份儿收益,击不击垮法郎资本家们并不在乎。

  别看这次金融风暴是弗朗茨一手捣鼓起来的,实际上这个时候已经汇聚了全欧洲的资本,早就超出了弗朗茨控制。

  就算是英奥两国政府一起叫停,都不一定能起作用。

  真金白银已经投入进去了,没有拿到好处,就想让资本家们罢手,怎么可能呢?

  ……

  “股灾+金融危机+产能过剩=经济危机”,这组计算不一定百分百准确,不过百分之九十九点九还是有的。

  先是英奥对法兰西进行产品倾销,接着又赶上了股灾,不等法国人喘口气,英奥资本又在金融市场上发起了进攻。

  把这些东西全部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外转移危机。

  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就是英奥两个工业国,就算是爆发经济危机,也是这两个国家损失最惨重。

  英奥两国面临的不光是产能过剩,还有资本过剩。刚刚发了一笔战争财,两国的资本家们兜里都很富裕。

  正常情况下,大家都会把这些资金拿出来投资,而不是放在银行吃利息。

  遗憾的是现在全世界都面临着产能过剩,投资任何产业都是一场灾难。

  然而,最该爆发危机的英奥两国还没有爆发危机,法兰西就先出了问题。

  维也纳宫,看着手中的情报,弗朗茨松了一口气。

  死道友不死贫道,奥地利想要平安度过眼下这一关,转移危机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纵观全世界,还有比法兰西更适合的对象么?

  不趁着大家没有反应过来,拉着英国人一起把法兰西打压下去,未来就没机会了。

  不管弗朗茨怎么低调,奥地利威胁论超过法国威胁论都是早晚的事情,到时候就是英法联手对抗奥地利的格局。

  现在提前对法国人下黑手,光这份仇恨值都可以把英法靠拢的时间往后推很多年。

  这次仇恨拉的太大,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危机过后英法奥三国联盟也就要寿终正寝了。

  在转移经济危机的同时,还打击了欧洲大陆上最大的竞争对手,弗朗茨对这次神操作的评价是“完美”。

  放下了手中的情报,弗朗茨吩咐道:“让我们的人,在暗中加一把火,把这场金融战争变得更加血腥一些。

  尤其是要重点打击法国重工业,现在很多法国钢铁厂还在苦苦支撑,我们应该帮他们一把。

  继续炒高国际燃煤价格,必要的时候可以禁止国内燃煤出口,让法国人继续研究木炭炼钢技术吧!

  顺便安排人在法国放出消息,把挑起这次事端的黑锅,丢给英国人。”

  重工业是法国最重要、也是最脆弱的产业。受煤资源不足的限制,即便是到了1881年,法国仍然有相当大一部分企业用木炭炼铁。

  至于“木炭炼钢技术”,那就是一个笑话。经过法国人的多次改良,木炭炼钢技术已经趋于稳定。

  真的很稳定,合格率都超过了百分之十。质量不提也罢,反正英奥两国都不承认那玩意儿是钢。

  明知道不行,法国企业也只能硬着头皮上。欧洲的钢铁产地就那么几处,都不在法国人的控制范围内。

  本来莱茵兰地区是最适合法兰西的原材料产地,可惜普德领土交易过后,莱茵兰地区的煤矿就大都落入了英奥财团手中。

  这年头财团还没有放弃实体产业,双方都有自己的工厂,自然要打击竞争对手。

  双方默契的控制煤产量,人为的抬高国际燃煤价格,以牟取暴利。

  如果有人统计的话,就会惊讶的发现,对法出口煤资源最多的国家,居然是不起眼的比利时。

  在这种背景下,法国耗煤量大的企业日子都不好过。想要打击法国工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高燃煤价格。

  把锅甩给英国人,也不算是冤枉,进攻法郎的资本大军中确实是英国资本最多。

  谁的钱多,谁就是老大;谁获得的收益最大,谁就就是元凶。

  怎么看,英国人的嫌疑都是最大。说他们不是主谋,估计法国民众都不会信。

  至于奥地利,尽管弗朗茨参与的很积极,但架不住英国人的底蕴深厚,调动起来的资金远远无法和约翰牛比。

  从行动一开始,主导权就落到了英国财团手中。奥地利财团只能跟着打辅助,发挥的作用可能还比不上法国财团,最大的贡献大概是组了这次局。

  ……

  弗朗茨的决定,给了法国经济补上了最后一刀。

  最先倒下的不是那些奄奄一息的钢铁企业,反而是万众瞩目的摩尔纺织集团。

首节 上一节 481/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