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471节

  俄国代表不提、普鲁士代表装傻,没人求助,国际社会自然当事情已经过去了。

  不知道从什么开始,普俄两国边界上的军队,主要任务就从作战变成了镇压难民暴动。

  从四月份开始,逃荒到奥地利的难民就急剧减少,到了五月份几乎没有越界了。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弗朗茨不知道,也不敢问。

  按照维也纳政府收集到的资料的估计,普俄战争至少导致了四百万人丧命,超过六百万人流离失所。

  包括地方部队、游击队在内,普军战死约176.8万,伤残38.2万;俄军战死约143.3万,伤残67.1万;直接平民伤亡约80万,大部分都在普波联邦。

  没什么好奇怪的,普俄两国的战损如此接近,很大一部分都是波兰地方部队、游击队贡献的。

  山贼、土匪也可能被凑数了,这玩意儿没有办法区分,俄军把所有的抵抗武装都算了战绩。

  放弃华沙地区后,波兰成为了敌战区,自然没有伤残的说法,俄国人可不会抢救敌人的伤员,普军的伤残人数都来自于普鲁士王国的士兵。

  单纯计算普鲁士王国,战死人数应该在56.6万左右,加上38.2万的伤残人数,逼近了百万大关,加上平民伤亡就跨过去了。

  以普鲁士王国一千多万的人口基数来说,这场战争已经打掉了他们的一代人。因为青壮的大量损失,劳动力急剧下降,战后普鲁士王国的发展不容乐观。

  相比之下,俄罗斯帝国就要好得多。尽管他们同样是伤亡惨重,但是对比俄罗斯帝国八千万的人口基数来说,战场上的损失不到3个百分点。

  理论上,这部分劳动力的损失,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就可以弥补回来。

  当然账不能这么算,青壮的大量损失,还会影响未来的人口增长,这是持续性的问题。

  战争中,最惨的永远都是平民,这次也不例外。因为俄国人的焦土计划,额外增加了难民数量。

  六百万人流离失所,并不意味着这些人都变成了难民。

  经济条件较好的,早早跑到了其他国家避难,这部分人最少,可能不到十万人。

  另外有大约二十余万人,通过了奥地利的移民申请,前往殖民地定居。

  在华沙地区沦陷前,柏林政府还在救济难民,有一部分幸运儿重新找到了工作,建立了新的家园。

  这部分人的数量大约在三十万上下,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此前柏林政府安置的莱茵兰移民,本身有一技之长,生存能力较强。

  除了这些人,剩下的就是货真价实的难民。

  当然这个五百四十万是理论数字,实际上肯定没有那么多,很多体弱多病的刚开始逃难就见了上帝,能够跑出来最多也就四百七八十万。

  普俄战争爆发的前前后后,奥地利共计接收难民143.6万,按照目前的情况很难突破150万了。

  维也纳政府的抗议起到了作用,普俄两国没有胆子将难民驱赶过来,弗朗茨最担心的难民潮没有发生。

  从难民危机全面爆发,到现在已经过去四个多月。这么长时间没有得到救济,实际上也剩不下几个人了。

  这就意味着,难民危机造成的死亡人数,直接超过了普俄两国的阵亡人数总和。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把所有的数据加起来,这次普俄战争造成的直接人口损失超过八百万,间接人口损失更是过千万。

  这年头人口超过八百万的国家,全世界都找不到十五个,欧洲大陆上更是只有:奥、俄、法、英、西、德、普、北欧联邦八国。

  其中北欧联邦只有八百万人口,德意志联邦帝国人口也只有一千三百多万,战后普鲁士王国能不能保住八百万人口,都是一个未知数。

  没得说,这种震撼人心的数据必须要发布出去。不让大家知道战争的可怕,如何能够体会到和平的可贵呢?

  看着这份含金量十足的统计表,首相费利克斯感叹道:“普俄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巅峰,此役过后,欧陆大战的时代结束了!”

  看着一脸慎重的首相,弗朗茨非常怀疑他被吓住了,要不然怎么得出这个结论呢?

  扫视了一眼众人,弗朗茨无奈的发现,也就他这个皇帝没有反应,其他人都沉浸在“八百万人死亡”的大数据中。

  看着众人的表情,弗朗茨非常怀疑这个数据发布后,欧洲会爆发反战浪潮。

  尤其是对众多小国来说,他们的总人口都不到八百万,拿什么去填战争这个无底洞?

  弗朗茨打断道:“好了,诸位。不管普俄战争的损失有多大,都不该由我们来头疼。

  欧洲大陆还会不会爆发大战,还是交给时间去验证,现在我们需要思考接下来的国际变局了。

  战争的残酷性超过我们之前的预料,造成的影响同样也超出了预计,现在必须要重新规划了。”

  没办法,国际政治就是如此多变,按照计划走那是不可能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要是不立即跟上,就注定要被淘汰。

  停顿了片刻功夫后,外交大臣韦森贝格:“陛下,普俄战争让大家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未来做决策的时候,大家会更加谨慎。

  正常情况下,大家都会刻意避免在欧洲大陆上发动战争,未来的国际竞争会逐渐从欧洲大陆转向海外。

  这个世界已经瓜分的差不多了,接下来的海外殖民地、市场争夺,恐怕会变得空前激烈。”

  这是必然的结果,在欧洲大陆发动战争的成本太高,一不小心还容易引发众怒,抢到的利益还不一定能够弥补战争开销。

  具体可以参考这次普俄战争,沙皇政府好不容易赢得了战争,收获的战利品,还不足以弥补战争损失的一半。

  在这种背景下,如非必要,大家肯定会避免战争爆发。

  某种意义上来说,普俄战争也提升了奥地利的国际影响力。俄国人靠人海战术堆死了普波联邦,刷新了大家的三观。

  在此之前,爆发的欧洲大战,从来都只需要考虑有钱没钱,现在不一样了,大家还必须要考虑有没有人。

  随着战争规模的变大,有钱就有兵的传统理念,已经被时代淘汰了。

  从开数量上来说,俄奥无疑是处于第一档次的,加上海外领土过后,奥地利的战争潜力还在俄罗斯帝国之上。

  紧随其后的就是大法兰西,将近六千万的总人口,把其他国家甩得远远的。

  俄国人用数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稳坐欧洲大陆第四强国的位置。欧洲三大国的政治格局,有向四大国发展的趋势。

  海洋上,皇家海军一超双强格局非常稳定,不列颠的海上霸主之位稳如泰山,法奥两个追赶者只能在后面望望。

  陆地上,法奥两国并立,俄国人紧随其后。

  普俄战争前,大家一致认为法国陆军更牛逼,现在思想观念受到冲击,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法国陆军的战绩更辉煌,但是奥地利能够爆发出来的数量更多、综合国力更强,给人一种实力相当的感觉。

  海上大家打不赢英国人,陆地上大家的实力又很接近,打起来就是两败俱伤。

  这种背景下,指望英法奥三国pk,那是不现实的。拿了最大份额的三巨头不能互相抢,那就只能去海外持强凌弱了。

  弗朗茨点了点头:“没错。接下来的国际斗争,大部分都会发生在海外,无主之地瓜分完了,就该轮到小国倒霉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海军盛宴又要开始了。不过只要没人挑战英国人的海上霸权,这次海军盛宴就不会持续太久。

  外交部可以和法俄秘密接触一下,尝试一下能不能签订一份限制陆军规模军备的条约,避免爆发欧陆大战。”

  坦率的说,弗朗茨也想要挑战英国人的海上霸权,怎奈实力不济,不得不忍痛放弃。

  这不是拼造舰就行了,单论造船工业奥地利还真有机会和英国人拼一把,别的方面就不行了。

  奥地利海军真没遇到过什么像样的对手,自然没有机会积累战争经验,最好的战争经验还是剿灭海盗。

  如果说这方面的不足,还可以靠军舰数量来弥补,那么没钱就是真正的硬伤。

  奥地利的财政收入一点儿也不低,可是在维持大陆军的前提下,再玩儿海上争霸就吼不住了。

  陆军不同于海军,就算是限制了陆军规模,战争时期也可以很快动员起来。

  捣鼓限制军备条约,心里上安慰意义,大过了实质上的约束力。

  当然,有比没有的好。在没爆发战争前,确实能够节省了大量的财政开销。在陆军上节省了军费,大家才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海军上。

  就算撼动不了英国人的海上霸主地位,能够缩小同皇家海军实力上的差距,也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

第723章 距离霸权最近的一天

  奥地利公布的普俄伤亡报告很快引爆了舆论,“八百万”这个数字太惊人,大家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

  无数人在惊叹,又是一次“三十年战争”,但和上次不同的是普俄战争仅仅持续了不到两年。

  有胜利者么?

  或许不知情的普通人会说俄国人赢得了胜利,真正了解普俄战争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次两败俱伤的战争。

  普俄两国都是输家,胜利者是英法奥三个渔翁,战后三大国的地位更加牢不可破。

  作为名义上胜利者俄罗斯帝国,看似被媒体称之为“欧洲第四大国”,实际上也就捞到了一个名头。

  从三大国到四大国的政治格局,说说也就行了,谁要是当真那就傻了。

  现在俄罗斯帝国拥有的只是成为第四足的潜力,而不是实力。如果未来发展顺利,国力追赶了上去,那么就有机会重现欧洲四大帝国的格局。

  第一次普俄战争开始前,俄罗斯帝国就是欧洲四大帝国之一,并且还是和英国人争夺世界霸权的头号种子选手。

  折腾一圈,经历了两次普俄战争,损失了数百万军队,付出数百亿卢布的军费,打光了历代沙皇的积累,背负了巨额的债务。

  最后的收获就是从欧陆霸主跌倒了欧洲第四,以及俄罗斯帝国并不需要的一丢丢领土扩张。

  “反思”,这或许是欧洲民众最大的优点。看着报纸上盘点的普俄两国损失清单,大家下意识的得出了结论:战争真他妈的可怕!

  不光是普通民众被吓到了,政客们也被一组组数据给吓着了。一时间各国鹰派势力大减,反战思潮开始向全世界蔓延。

  凡尔赛宫,普俄战争那冰冷的伤亡数字,给满怀雄心壮志的拿破仑四世当头一棒。

  对法国陆军的战斗力拿破仑四世是非常有信心的,法国民众也同样有信心,大家都认为法国陆军世界第一,欧陆霸权早晚都是法兰西的。

  至于拦在法兰西通往霸主之路面前的奥地利帝国,如果不是国际局势不允许,他们早就打上去了。

  好吧,那是说说而已。战争不是儿戏,法兰西这些年一直都忙着消化意大利地区。

  现在意大利地区趋于稳定,巴黎政府才有精力考虑扩张的问题,不过他们还是没有做好和奥地利开战的准备。

  欧陆霸权虽然重要,但前提条件是自身实力够强大,才能够保住胜利果实。自从吞并意大利地区后,法兰西就开始了漫长的种田生涯。

  原本准备着等普俄两败俱伤过后,就向中欧地区扩张,拿下法兰西最需要的煤矿。

  拿破仑四世相信,普俄两败俱伤过后,奥地利没有实力阻挡他们踏出这一步,要不然法兰西也没有机会吞并意大利地区。

  按照计划是以莱茵河为界,法兰西吃掉比利时、卢森堡、莱茵兰等地区,用德意志联邦帝国剩下的领土安抚奥地利。

  不是怕奥地利,这是战术。用军事上的说法,这是剪除敌人的羽翼。

  没有了比利时和德意志联邦帝国,未来法奥大战爆发时,奥地利就少了两个盟友,增加了法兰西的胜算。

  消化了这些地区过后,法兰西的短板被补齐,再击败奥地利夺取欧陆霸权,堪称完美的战略。

  军事上拿破仑四世有心里优势,他祖宗拿破仑牛逼啊,把欧洲大陆挨个揍了一个遍,还差点儿就赢了,没道理轮到自己这里就不行了。

  现在的局势要比当时好得多,意大利地区已经被占领了,西班牙又是盟友,普俄两国因为战争元气大伤。

  剩下的独立国家都没几个了,除了奥地利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单挑没有道理不赢。

  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看到普俄战争的伤亡数字,拿破仑四世的霸主梦第一次动摇了。

  没办法,作为老对手法国政府对奥地利的了解还是很深的,那支数量庞大的预备役部队,可瞒不过他们的眼睛。

  本来拿破仑四世没把预备役当成一回事,乌合之众人数再多,在法兰西陆军面前都是一捅即破。

  普俄战争改变了他的看法,巴黎政府也是派出了军事观察团的,残酷现实告诉他们预备役同也是能够打仗的。

  只要配备了合格的军官,预备役很快就能够整编起来,战斗力也就比正规军差了那么一丢丢,质量上瑕疵完全可以用数量弥补。

  考虑到法兰西的常备军数量,拿破仑四世觉得可能不太够用。真要是和奥地利打起来了,他们的宝贝疙瘩陆军,很有可能会被敌人的数量给堆死。

  如果扩军的话,法军战斗力上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一旦战争不能速战速决,海峡对面的搅屎棍就会插手,就算是最后勉强赢了战争,法兰西也没有主宰欧洲的实力。

首节 上一节 471/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