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421节

  外交大臣爱德华:“现在最该关心这个问题的应该是奥地利,普俄战争的胜负,将决定他们未来潜在的竞争对手是谁。

  普俄相互对抗,实际上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在奥地利人放任普俄战争爆发,看来维也纳政府又不甘于现状了。

  最近这几年,奥地利的实力增长非常快。尤其是经济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除了军事实力外,奥地利已经全面超越法兰西。如果法国人长时间无法消化意大利地区,法奥两国的实力早晚会失去平衡。”

  现在法奥两国才是不列颠的敌人,无关其它唯实力尔。法奥两国拥有威胁英国人的实力,就是伦敦政府的敌人。

  英法奥三国结盟,那是为了共同的利益。有一纸盟约在,可以约束大家的行为,减少殖民地冲突,节省大量的军费开支。

  结盟归结盟,打压、限制还是要有的。限制法奥两国的实力,已经成为了伦敦政府的核心战略之一。

  殖民大臣罗伯特:“法国人消化了意大利地区,欧洲大陆同样会失去平衡,只不过变成了法国超越奥地利。

  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无论是法兰西压倒奥地利,还是奥地利超越法兰西,他们之间的实力差距都不是一天拉开距离的。

  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战略调整。现在的问题是即将爆发的普俄战争,让谁胜利更符合我们的利益?”

  罗伯特看好法国人,都是拿破仑给的信心。

  当年法军横扫欧陆给大家留下的阴影太大了,即便是在新一轮军事变革中法军没有跟上节奏,大家仍然认为法国陆军世界第一。

  第一次近东战争中法军的表现,更是坚定了英国人的看法。武器装备更换慢,军队训练停留在数十年前,这些问题都被大家无意中忽略掉了。

  国际上普遍认为,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法国陆军战斗力世界第一。

  根据反法战争得出来的经验,想要击败法国人,最好办法是砸更多的钱,投入更多的兵力。

  大家认为法奥实力相当的依据也是基于此。法国军队更精锐,奥地利人更多、经济实力更强,相互抵消恰好持平。

  外交大臣爱德华:“奥地利人有意放纵普俄爆发,显然是在谋求领土的进一步扩张。

  无论这场战争谁胜谁负,维也纳政府都是最大的胜利者。地缘政治的关系,普俄双方分出胜负后,将没有人能够阻碍奥地利的扩张。

  前些年,法国政府内斗不断,最近两年,拿破仑四世逐渐掌握了政权,巴黎政府才稳定了下来。

  因为利益的关系,前面支持拿破仑三世统一意大利地区的资本家,现在站在了巴黎政府的对立面,在暗中资助意大利独立组织。

  在内部不稳的情况下,法国人已经失去了对奥地利制衡的能力,这才是维也纳政府敢放纵普俄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为了欧陆平衡,我们必须要给奥地利人再制造一个敌人,从背后牵制他们,普俄两国都是备选。

  从发展潜力来看,俄国人的威胁明显更大。一旦赢得了这次战争,那个不可一世的俄罗斯帝国又会再次回来。

  或许他们战后元气大伤,无力争霸欧洲大陆,但是在中亚和远东地区,仍然会威胁到我们的利益。”

  拿破仑三世时代,意大利问题还不算严重。靠着超强的政治手腕,打压一波、拉拢一波,总体上还是稳定的。

  轮到拿破仑四世就不一样了,由于前面巴黎政府忙着内斗,忽视了国内的经济建设。

  尤其是制定了错误的经济政策,让两边的市场合二为一。在敞开市场后,支持和法兰西合并的资本家,就发现自己上当了。

  看似公平竞争,实则变成了法国对意大利地区的经济掠夺。

  不是意大利地区资本家们不努力,实在是两边工业实力差距太大,根本就不是短时间可以赶上去的。

  如果只是这些问题,也不是不能忍受,倒霉的只是中小资本家。实力雄厚的资本家,可以更换新设备,重新获得竞争力。

  然而,意大利地区和法兰西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资源匮乏。

  为了争夺资源,资本家们不得不各显神通。毫无疑问,巴黎政府的屁股坐的很正,制定政策的时候,更倾向于本土的资本家。

  一来二去,怨气就积攒了下来。不甘寂寞的资本家,就慢慢操控舆论,挑起民众对法国人的不满,企图逼迫巴黎政府让步。

  结果自然不言而喻,就算是法国政府想让步,巴黎的资本家们也不会答应。

  在上一次经济危机中,这种矛盾直接被引爆。一部分资本家开始倾向于独立,在意大利地区宣扬民族主义。

  对法国人不满的不仅仅只是资本家,实际上当地的贵族同样不满。一个萝卜一个坑,在法国政府的权利分配中,他们拿到的太少了。

  尽管矛盾重重,但意大利地区还是没有爆发大规模独立运动。原因很简单,尽管有各种不适,可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还是有所提高。

  当地经济不行没有关系,可以输出劳动力。都是一个国家了,出门务工自然不是问题。

  和意大利地区相比,法兰西可是妥妥高薪。这也是双赢,普通意大利人获得了更多的收入,法国资本家获得廉价劳动力。

  有人得意就有人失意。因为劳动力流动的缘故,在短短十年时间里,意大利地区的人工成本就翻了倍。这更是让意大利地区资本家咬牙切齿。

  财政大臣贝尔福:“普波联邦能够给我们什么?俄国人又能够给我们什么?

  恕我直言,这两个国家能够带给我们的利益太少了。仅仅只是制衡奥地利,根本就不需要我们插手,谁赢了谁就是奥地利的敌人。

  现在他们向我们求助,不是为了寻求国际外交支持,更多的还是需要钱。

  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负的不是普俄两国军队是否精锐,更多的还是看谁能够筹集到更多的钱。

  借钱给他们容易,可是怎么收回呢?

  尽管不想承认,但又不得不承认,我们没有能力直接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负。

  如果下错了注,最后就要血本无归。这可是上亿英镑的投入,我反对现在就做出选择。”

  一个“钱”字,倒尽了英国外交的本质。直接让倾向于支持普波联邦的外交大臣爱德华闭上了嘴。

  没办法,风险实在是太大了。他都不知道该向普波联邦要什么,保证这笔债务的安全。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本杰明首相做出了决定:“先探探威廉一世的底,看看他们有多少筹码。

  普波联邦想要赢得这次战争,至少需要两个大国的支持。如果他们能够获得奥地利、或者是法兰西的支持,替他们发行战争债券也不是不行。”

  国际债务是需要考虑风险的,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约翰牛也一样。不找人分担风险,他们也不敢直接投入上亿英镑赌博。

  支持俄国人,根本就不在本杰明的考虑范围之内。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潜在威胁,而是因为钱。

  就凭沙皇政府的信誉,他要是敢借钱给俄国人,那就是脑袋进水了。

  不要考虑抵押品的问题,就算是签订了合同,同样可以违约。皇家海军的军舰又上不了岸,他们对俄国人的威慑力太小了。

第652章 霸权斗争的延续

  英国外交部会客厅内,气氛格外的诡异。谈判中的一方紧张万分,却不得不挂着笑脸;另一方明明毫无兴致,却也装作认真倾听。

  这诡异的一幕,正是英普两国谈判现场。从谈判开始那一刻,双方就处于了不平等地位,

  就和普通人兜里没钱,肚子又饿,要向人借钱吃饭差不多。为了借到钱,那是……

  英外交大臣爱德华摆了摆手:“抱歉,伯爵阁下。这件事情恕我无能为力。贷款是银行的业务,你应该去和银行家们谈。”

  仅仅只是靠态度,显然是借不来钱的。没有足够的利益,约翰牛怎么可能会掏钱呢?

  普波联邦外交大臣弗里德曼:“爵士,银行那边我们已经沟通过了,需要贵国政府提供背书。请你放心,这次我们非常非常有诚意。

  利息可以在国际平均利率的基础上提高30%,我们还可以用财政收入、殖民地、铁路、矿山、港口做抵押。”

  国际贷款虽然利润丰厚,可是存在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在没有政府“背书”的情况下,谁敢做国际贷款谁就是傻子。

  有政府“背书”,一旦出现债务违约,政府就会介入收款。虽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收回来,可也增加了对方的违约成本。

  要是没有政府“背书”,那就自己去要账吧!类似的前车之鉴可不少,比如说:前面沙皇政府债务违约。

  有各国政府提供“背书”的债务,最后是通过谈判解决的,多少能够收回一部分。没有政府“背书”的债务,直接被抹掉了。

  这次普俄战争胜负难料,战后还有没有普波联邦都是一个未知数,再没有伦敦政府背书,银行家们自然不敢接这笔业务,利息再高也不行。

  这年头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几乎不严,可是在没有获得政府支持的情况下,想要从金融市场上募集上亿英镑,那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英外交大臣爱德华摇了摇头:“伯爵阁下,你们的诚意我感受到了,但这没有任何作用。

  战争的破坏性有多大,大家都是一清二楚。现在普俄战争一触即发,只有贵国获得胜利,债务才有可能履约。

  这也仅仅只是可能。俄罗斯帝国可不是那么容易对付,即便是贵国能够再次击败他们,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战后贵国拿什么偿还这些债务?

  战争赔款?

  恕我直言,沙皇政府要是有钱的话,战争就不会结束。

  贵国能够获得的战利品,无非是土地、人口、工厂,这些东西确实很宝贵,可惜变不了现。

  甚至因为战争的缘故,贵国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重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财政上都是负担。

  这还是最理想的状态。如果战争陷入焦灼状态,变成了长期对抗,局面还会更加糟糕。

  假如有一天贵国真的无法履约,难道让大家拿着这些抵押品过日子么?

  伯爵阁下你应该清楚,对银行家来说,贵国拿出的抵押品不存在实质上的作用。”

  爱德华的话已经非常克制了,没有说普波联邦战败的问题,可现实中却必须要考虑。

  赢得了战争,都无法保障债务正常履行,输了战争还得了。

  对这场战争,弗里德曼还是有信心的。然而他有信心,不等于英国人也有信心。

  不管承不承认,俄国人的综合国力都在普波联邦之上。

  他们能够赢得上一次战争,那是因为欧洲各国都想要俄国人输,沙皇政府真正投入和他们作战的力量,最多也就一半。

  今时不同往日,削弱后的俄罗斯帝国没有那么受大家忌惮,想要各国出钱出力给他们帮忙,就要用利益说话。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弗里德曼直接问道:“爵士,贵国想要获得什么?”

  普波联邦现在没有谈条件的底气,与其在谈判中浪费时间,不如直接摊牌,反正只要英国人肯掏钱,一切都好商量。

  英外交大臣爱德华摆了摆手:“伯爵阁下误会了。我们并没有想要获得什么,你要相信我们两国间的友谊是经得起考验的,只是银行家们需要一个保障。

  如果贵国能够把储备金存入英格兰银行做担保,大家对你们信心一定会大大提高,贵国至少可以获得6000万英镑的贷款。”

  弗里德曼脸色瞬间难看了起来,6000万英镑贷款听起来很诱人,实际上现在普波联邦发行货币的储备金都有478.6吨黄金。

  当然,因为国际结算的关系,普波联邦手中还是要留存一部分黄金的,能够存入英格兰银行的黄金,价值大概也就在6000万英镑上下。

  这不仅仅是黄金的问题,还牵扯到了货币发行。一旦黄金落入了英国人的手中,想要再拿回来就难了。

  储备金在英国人手中,未来普波联邦的货币发行,就不得不受伦敦政府影响。和后世的美联储有些类似,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影响世界经济。

  没什么好奇怪的,本身美国人就是向英国人学习的。无非是美国的国力更加强大,霸权要比不列颠要稳定的多。

  由于弗朗茨的蝴蝶效应,神盾强势杀了出来,英镑无法独享货币霸权。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人盯上普波联邦就不奇怪了。

  对柏林政府来说,把黄金存入英格兰银行,不光是单纯的丧失了货币自主权,同时也是一次政治站队。

  选择支持英国人,自然会得罪法奥两国。不对,应该说是得罪了奥地利。

  因为黄金储备不足的关系,在这一轮货币霸权之争中,法郎已经率先出局了。

  没有犹豫多久,弗里德曼就给出了答案:“ 6000万英镑的贷款太少了,我们手中的黄金价值就不低于这个数。更何况还有附加的政治、经济价值。

  一旦将黄金存入英格兰银行,我们势必会得罪奥地利人。在接下来的普俄战争中,奥地利的话语权是最重的。

  就在不久前,维也纳政府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他们给出的条件可要丰厚的多。”

  维也纳政府有没有提出要求,作为竞争对手,英国人没有办法去求证。就算是没有,柏林政府肯送上门去,维也纳政府也不会拒绝。

  爱德华微微一笑,对弗里德曼拿奥地利做幌子提价,他并不感到意外,外交上这种事情很常见。

  不过威廉一世将出访的第一站放在了伦敦,就意味着柏林政府更加倾向于同他们合作。

  试探性说道:“伯爵阁下,这个问题可以慢慢谈,我们是不会让朋友吃亏的。

  至于维也纳政府出价更高,那也要他们能够兑现承诺才行。俄奥同盟虽然终止了,可是俄奥关系还没有破裂。

  在最近这三十年里,俄奥两国的经济已经捆绑在了一起。就算是维也纳政府肯抛弃沙皇政府,也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到的。

首节 上一节 421/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