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375节

  目前奥斯曼国内规模过千人的义军都有七八支,其中最大的亚美尼亚人起义军,总兵力都超过了两万。

  奥斯曼帝国这么快丢掉了黑海沿岸的土地,和国内风起云涌的叛乱有直接关系。

  阿布杜拉齐兹·布特弗利卡低头回答道:“我们已经从法国人那边证实了,一周前维也纳政府向帝国议会提交了增兵五十万的议案。

  新神圣罗马帝国的帝国议会只是应声虫,从来没有否决过政府的提案。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现在应该已经通过了。”

  从英国人手中拿到情报,向法国人求证?这不是笑话,以奥斯曼政府的情报能力,根本就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消息传回来。

  确定了消息,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直接华丽的晕倒了过去。不是他承受能力差,实在是这个消息太刺激了。

  一阵兵荒马乱过后,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醒来已经是在病床上,决定自然不需要他做了。

  战争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就遭到了奥地利海军封锁,对外通道就剩下了波斯。

  安卡拉都收到了消息,远在伦敦的外交大臣肯定更早收到消息。

  相隔千里之外,等苏丹政府做决定肯定是赶不上的,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早早就全权授权给了外交大臣。

  国内是指望不上了,奥斯曼帝国人口有限,在接连不断的大败中,他们已经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况且,现代化战争也不只是有人就行了。短时间内,武器装备从什么地方冒出来?

  奥斯曼帝国可不是什么工业强国,兵工厂固然存在,可那个产能是相当的感人。

  战争可是不等人的,按照目前的速度,不等他们凑齐了武器装备,敌人都打到安卡拉了,苏丹政府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国际干预上。

  ……

  唐宁街首相官邸内,一向修养良好的格尔斯顿首相,也忍不住要拍桌子了。

  奥地利人实在是太不给面子了,他们才刚刚开始调停,维也纳政府就要灭掉奥斯曼帝国,这把他们置于何地?

  真要是让奥斯曼帝国被灭掉,那么这次伦敦和会就沦为了笑话,英国政府也会苦心经营起来的国际声望也会跌到谷底。

  外交大臣麦克林侯爵分析道:“根据我们收到的情报来看,奥斯曼帝国就快要完蛋了。

  战争进行到现在,奥斯曼帝国至少损失了60万兵力,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因为战争变成了难民。

  最关键的是他们国内经济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把平日里积攒的矛盾给激发了出来,叛乱层出不穷。

  就算是奥地利人不增兵,只要战争再持续下去,奥斯曼帝国也会被拖垮。

  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是宿敌,这些恩怨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干掉奥斯曼帝国可以说是每一任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宿愿。

  除了仇恨之外,还有大量的利益。虽然不知道奥地利和俄国人准备怎么瓜分,但可以肯定一旦奥斯曼帝国灭亡,整个东地中海都会落入奥地利手中。

  现在的问题不光是维也纳政府想要灭掉奥斯曼帝国,我们还必须考虑到沙皇政府的立场。

  论起恩怨来,俄国人和奥斯曼帝国的仇恨,丝毫不比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的低。

  最近的一次是普俄战争,如果不是奥斯曼帝国的背后一刀,沙皇政府至少不会输得那么狼狈。

  亚历山大二世亲身经历过,有切肤之痛,想要灭掉奥斯曼帝国的欲望要比弗朗茨强得多。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维也纳政府和俄国人已经达成了协议。不出意外的话,沙皇政府同样会增兵。”

  仇恨和利益都齐全了,活该奥斯曼帝国倒霉。要是维也纳政府和圣彼得堡政府对奥斯曼帝国手下留情,那才有问题。

  格尔斯顿首相揉了揉额头,无奈的说道:“不管怎么说,奥斯曼帝国都必须要保下来,要不然我们就成笑话了。

  现在的国际局势非常不妙,我们必须要采取灵活的外交手段保住奥斯曼帝国,不能让局势失控下去。”

  没有办法,现在法国人不给力。巴黎政府内斗严重,等他们做出了决定,奥斯曼帝国都成历史了。

  没有法国人参与,伦敦政府就算是想要武力干涉也做不到。

  皇家海军固然强大,可是要让他们派主力舰队深入地中海,伦敦政府也会怂。

  这不是单纯看军舰多少的问题,还要考虑能够投放出去力量。

  皇家海军要是集中起来,进出地中海当然没有危险。法奥两国在地中海军舰加起来,也未必能留下他们,自然不会铤而走险。

  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作为殖民帝国军舰必然会分散驻守,英国人能够调动的机动兵力,最多也就一半的舰队。

  英法仇恨可不浅,法国海军又是坐二望一。就这么送上门去,谁能够保证法奥两国不会联手,把他们从海上霸主位置上拉下来呢?

  要知道地中海不同于大西洋,一旦被堵住了那就出不去了。在别的地方就算是海战吃了亏,也可以跑路。

  海战只要不是被包围了、或或者是军舰性能差距悬殊,很少有被全歼的,茫茫大海可不是那么好追的。

  地中海是一个例外,英国人在地中海的港口就那么几个,还不怎么保险。

  真要是翻了脸,等皇家海军只要深入东地中海,法国人就可以断掉他们的退路。

  只要苏伊士运河一关闭,再拿下马耳他岛,皇家海军就被困在里面了。不是冲不冲得出去的问题,而是后勤物资补给该怎么办?

  这个年代军舰续航能力可没有后世那么强,从东地中海到跑回英国本土,直线距离都有几千公里,实际航线距离更远。

  大部分军舰携带的燃煤都是不够的,必须要进行补给,才能够顺利返航。

  沿途还有法奥海军拦截,只能开足马力跑,换风帆也要看风向。何况很多军舰都放弃风帆动力,都没这个选项。

  法奥海军都不需要和他们决战,只是袭击补给船就行了。或是断掉燃煤补给,或是消耗的弹药,都可以达到目的。

  更何况这个年代的蒸汽机性能,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开足马力的,马力全开跑上一次,都要进行一次检修。

  沿途没有港口停泊检修,可以说只要第一时间没跑出去,那就跑不出去了。丧失了后勤的海军,根本就不具备持久作战能力。

  这年头没有无线电台,海上漂泊失联十天半个月,那是常有的事情。只要法奥两国封锁消息,可能这边都打完了,伦敦政府都收不到消息。

  当然,这其中运气成分很重要。如果运气好,比如说遇到大雾天气,躲过了拦截舰队,携带的补给船又足够多,又没有触礁,还是有可能跑出去的。

  至于击溃敌军拦截,强行冲出包围圈,想想就行了。打赢或许不难,问题是打赢过后,补给船还剩下多少?

  自身有没有受伤,敌人的主力舰队有没有追来?要进行主力决战,一半皇家海军肯定是打不赢的。

  没有足够的把握,英国人肯定不会赌人品,奥斯曼帝国还不值得他们冒险。成功了不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失败了就赔大发了。

  现在已经进入铁甲舰时代,不是风帆战舰那么容易补充。皇家海军只要一次大败,海上霸主之位就会被动摇,英国人输不起。

  世界老大就是这么拉仇恨,一旦露出破绽,就算群狼食虎的格局。

第580章 道德绑架

  经过了大家几百年的努力,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民间形象等同于恶魔,仇恨值遥遥领先后来者,霸占榜首数百年不动摇。

  近东战争爆发后,维也纳政府又替他们宣传了一波祖上的丰功伟绩,直接导致了奥斯曼帝国在民间声望更好了。隔三差五还有民众去奥斯曼使馆门口搞搞活动。

  没有摸黑,奥斯曼帝国的历史本身就够黑了。随便找点儿资料出来,都可以吸引一大波仇恨值。

  有民间舆论支持,伦敦会议上胡梅尔公使可是理直气壮。各国政府谴责俄国人入侵波兰,却没有谁谴责奥地利入侵奥斯曼帝国。

  这就是宣传的重要性。这个年代的欧洲大陆,黑奥斯曼帝国本身就是政治正确,只要稍加引导就够了。

  原时空的俄土战争,沙皇政府照样被人喷得狗血淋头。除了沙皇政府没有搞好宣传工作外,还有就是他们自身的形象,也比奥斯曼帝国好不了多少。

  当然,收复耶路撒冷也是政治加分项。近东战争爆发过后,奥地利军队立即发起了圣地收复战,就堵住了很多人的嘴。

  弗朗茨本来就有耶路撒冷国王的头衔,这是受到欧洲社会承认的。现在要拿回自家的领土完全是合法的,不需要承担任何道德压力,连入侵都算不上。

  不过决定政治走向的还是利益,奥地利有足够的战争理由,揍奥斯曼帝国一顿那没问题。

  可是要灭掉奥斯曼帝国那就不一样了,欧洲社会可是非常忌惮灭国的。尤其是对众多欧洲小国来说,这种灭国行为让他们没有安全感。

  没有人领头的话,这些国家就算是再不满,也只能选择憋着。

  近东战争是奥地利和俄国人群殴奥斯曼,他们没有参合的本钱。现在英国人肯出头,大家自然乐意捧场。

  调停会议一开始,胡梅尔就注意到了这种变化。尽管各国代表的话非常含蓄,但他还是明显感受到了倾向奥斯曼帝国的意思。

  大致意思是在劝说:为了世界和平,还是用谈判解决矛盾,尽快结束近东战争……

  一个人不要紧,一群说那就不一样了。要是内心不够强大,那会很容易被带偏的。

  胡梅尔摆了摆手:“诸位,战争的责任可不在我们。这涉及到了历史问题,相信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不需要我在这里普及了。

  现在我们只是赶走侵略者、收回故土,难道不应该么?”

  这是一笔烂账,历史根本就扯不清。时间过去了几百年,想要查证都做不到。

  况且,这么些年来大家为了黑奥斯曼,也添油加醋了不少资料。

  平常时期没什么,现在要是继续这个话题,奥地利人肯定会把这些艺术加工后的资料,当成对奥斯曼发难的理由。

  更麻烦的是这些资料,很多都有老祖宗背过书的,获得了欧洲社会的广泛认可。为了政治正确,他们也不能跳出来推翻。

  见气氛尴尬了起来,英国外交大臣麦克林侯爵接过了话题:“公使阁下,历史已经过去。

  该发生的,不该发生的,都已经发生了。再去追究也没有意义,现在我们应该着眼于未来。

  这场近东战争,已经导致了八十万人死亡,三百多万人无家可归,数十座城市变成了废墟,经济损失不计其数。

  无论奥斯曼帝国当年做过什么,这个惩罚都已经够了。要是继续下去,只能让更多的家庭家破人亡。

  孩子没有了父亲,妻子没有了丈夫,老人没有了儿子,这些人间惨剧每一天都在上演。

  可能你不知道,现在的奥斯曼帝国已经是饿殍遍地,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倒下,甚至某些地方还出现了易子而食。

  看在上帝的面子上,为了这些无辜的人,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吧!”

  说这话的时候,完全入戏的麦克林侯爵,仿佛不是英国外交大臣,而是一名慈爱的神父。

  在场的众人都明白了,英国人这是要玩儿道德绑架。想想也符合约翰牛的作风,目前的国际局势根本就无法武力干涉,英国人又想要保住奥斯曼帝国,自然只能另辟蹊径。

  胡梅尔被恶心到了,谁都可以谈“怜悯”,唯独英国人没有资格谈。

  作为世界第一殖民帝国,统治着四五亿人口,每年受剥削压榨而死的人,都不只有这个数字。

  不爽归不爽,胡梅尔还是控制住了情绪:“大臣阁下,这话你应该对奥斯曼人说。

  大量的民众无家可归、挨冻受饿,这是苏丹政府无能导致的。你觉得他们可怜,那么你再看看这些照片呢?

  这上面记录的是一个亚美尼亚人村庄,就是被这些可怜人屠戮一空的,苏丹政府的士兵也有参与。

  还有这几张照片,记录的是他们打死了神父,捣毁了教堂……”

  这些照片是情报组织花大价钱才弄到的,不要看近东战争已经爆发,停留在奥斯曼帝国的英国人、法国人仍然不少。

  不管怎么混乱,都影响不到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有苏丹政府最严密的保护,只要不被天上的炸弹干掉,他们那就是安全的。

  这是时代的特殊产物,即便是伦敦街头的小混混,到了奥斯曼帝国也是惹不起的“大人物”。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情报组织肯砸钱,自然就有人能够提供照片。反正他们在奥斯曼帝国是特权阶级,被逮住了苏丹政府也不敢动他们。

  如果有专业人士在场的话,就会发现这里面很多照片不是刚拍下的,而是存放了几年的老照片。

  不过这都不重要,照片证明了这些暴行真实发生过,那就够了。

  麦克林侯爵头疼了,他已经能够想象这些照片出现在明天伦敦的报纸上,会出现怎么样的轰动。

  “公使阁下,照片这上面的事情,我想奥斯曼帝国会给大家一个交代,这些施暴者都会受到上帝的惩罚。

  造成这些惨剧的原因,实际上还是战争导致社会秩序被破坏,政府丧失了对国家的控制。

  我提议等战争结束后,大家组建一个联合代表团入驻奥斯曼帝国,专门缉拿这上面的暴徒。”

  为了保住奥斯曼帝国,麦克林侯爵也是拼了。这让不远的处的奥斯曼外交大臣阿尔比亚奇非常尴尬,还没有问我的意见就决定了?

  看到照片上的内容后,阿尔比亚奇的所有不满都消失了。平常时期这些事情不算啥,现在拿到了台面上来说,那就完全不同了。

  当即表态道:“大家请放心,这上面的暴徒都会被追究责任。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宗教自由的国家,绝对不存在宗教迫害,我们不会让这些暴徒逍遥法外的。”

首节 上一节 375/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