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366节

  不用问,阿雷斯特知道沙皇政府又要空手套白狼了。所谓的十万援兵,恐怕就是十万青壮。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沙皇政府这是想要通过这次战争练兵,为后面的普俄战争做准备。

  在政客心目中,人命是不值钱的。能够拿奥地利的物资,训练一支精锐之师出来,估计沙皇政府不会在乎伤亡。

  半响功夫后,阿雷斯特给出了答案:“这已经超过了我的权限。要增加物资供应,这必须要维也纳政府同意。”

  伊万诺夫有些急切的说:“司令官阁下,其实不需要维也纳政府同意,我们只要多报一些损失,就可以把账目……”

  让维也纳政府决定,那就涉及到了外交层面。国家之间从来都是用利益说话,俄奥同盟也不例外。

  这就涉及到未来战利品的瓜分问题,伊万诺夫宁愿现在物资少一点儿,也不想俄罗斯帝国付出更大的代价。

  俄国军队从来都是过苦日子的,远征军的后勤参照奥地利军队供应的,这个标准远超俄军的待遇。

  在很多俄军军官看来,给灰色牲口这个待遇完全就是在浪费。如果降低一下标准,再多报点儿战损,15万部队的给养,供应23万俄军也够了。

  武器装备不足也好办,按照俄军的惯例等前面士兵战死,后面的士兵把枪捡起来继续用就可以了。

  况且,战场上还可以缴获一部分物资,大家配合一下,问题就解决了。

  阿雷斯特脸色大变,这种事情俄国人可以干,他可不敢干。

  弗朗茨对军队监管可是非常严格的,虚报战损、出卖国家利益那是要上军事法庭的。俄国人许诺的好处,对阿雷斯特来说那就是催命符。

  “不行!伊万诺夫将军,我警告你这件事情到此为止,请不要侮辱了贵族荣耀!”

  说完,阿雷斯特直接摔门而出。他是真的生气了,一招不慎那就是万劫不复。

  混到这个位置不容易,不知道下面有多少人盯着,想要取而代之,阿雷斯特可不想做了人家的踏脚石。

  至于“俄国人许诺的好处”,阿雷斯特更是不屑一顾。如果他这样的高层军官都是穷鬼,那么下面的官兵还怎么活?

  ……

  维也纳宫,看着手中的战报,弗朗茨没有感到丝毫意外。奥斯曼帝国再怎么没落,烂船还是有三斤钉。

  苏丹政府前面的改革,也不是完全没有作用,至少训练了一支现代化军队。或许受限于财力、官僚腐败等因素,奥斯曼军队战斗力不强,可是俄军又能够好多少?

  沙皇政府财力有限,俄军同样在过苦日子。前线搜集到的资料,已经表明俄军训练存在严重不足。

  两支菜鸟军队在互啄,奥斯曼军队拥有数量优势,俄军拥有装备优势,赢得战争损失惨重再正常不过了。

  前线没有大败,不需要奥地利出兵善后,弗朗茨就满足了。站在奥地利的立场上,俄军战斗力还是弱点儿的好。

  “俄国人这是想要借助我们的力量练兵,或许后面他们还会以需要休整为由,不断的更换部队。

  沙皇政府这是急了,看来普鲁士人给他们带来的刺激不小,你们觉得现在我们该怎么答复他们?”

  沙皇政府想要打通黑海海峡的事情,已经被弗朗茨下意识的遗忘了。和隐藏的计划相比,那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上一次普俄战争中,俄军大部分士兵训练不足,也是导致战争失败的重要因素。

  吃一堑,长一智。

  沙皇政府想要训练一支精锐部队,这是必然的结果。现在沙皇政府最大的问题是没钱,近东战争就成了俄国人练兵的机会。

  反正由奥地利买单,他们只是需要出人。不要看前线俄军伤亡惨重,一旦休整恢复了过来,剩下部队的战斗力绝对是不减反升。

  费利克斯首相:“陛下,这就要看俄国人肯付出多少代价了。实战练兵损失非常大的,士兵不可能长期服役,几年过后就会退役。

  普俄战争如果不在短时间内爆发,这些士兵也就只能够传授经验。俄军不缺少这种经验,上一次战争才过去了没几年。

  我觉得沙皇政府是想要通过实战,培养一批合格的军官,只要拥有足够的军官,想要扩充军队一点儿也不难,还可以保证一定的战斗力。”

  培养军官,这是奥地利在做的。召集那么多炮灰部队上战场,就是为了给军官们练手,要不然中东战场也不可能磨蹭到现在,耶路撒冷还没有被攻克。

  俄国人要培养军官,可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这还关系到未来欧洲的局势走向,比如说:增加了普俄战争中沙皇政府的胜算。

  ……

第566章 最后的理想主义

  受俄军伤亡惨重的影响,小亚细亚半岛的战争缓和了下来,联军除了继续骚扰轰炸外,就是偶尔登陆一次搞破坏。

  奥斯曼政府想要趁机反攻,可惜现实不允许。刚刚经历了一次大败,人员、物资损失都很严重。奥斯曼帝国的交通不便,没有办法短期内完成补充。

  中东战区,费斯拉夫中将正望着耶路撒冷叹气。宗教城市就是麻烦,里面的标志性建筑太多,要是不小心打坏了,后面会非常的麻烦。

  要不然的话,费斯拉夫早就下令炮轰了。不能使用重火力只是一方面,他还必须要控制主力部队的伤亡。

  练兵主要目的是为了练,奥地利不是俄罗斯,可以不把士兵的生命当一回事。

  为了减少损失,费斯拉夫中将尽可能的使用炮灰部队攻城,这也是进展缓慢的原因。

  卫兵提醒道:“将军,会议马上就要开始了。”

  费斯拉夫点了点头,转身进入指挥部。

  ……

  一名青年军官站了起来,满脸的愁容,配上稚嫩的脸颊,怎么看都让人觉得别扭。

  “将军,不能这么强攻了。再这么下去,战争还没有结束,我们手中的军队就先损失殆尽了。”

  毫无疑问,青年军官指挥的部队被当做了炮灰用。土著士兵在奥地利军队没有地位,平常时期没有编制,需要的时候才临时征招。

  费斯拉夫面无表情的回答道:“瑞克少校,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不怕牺牲是军人的本质,你要做得是学会适应。

  如果担心部队伤亡大,那就自己要想办法把伤亡降下来,而不是在这里向我报怨。

  现在你指挥的是殖民部队,这样的伤亡我们可以不在乎。如果有一天你指挥的是正规军,这个伤亡数字,已经可以送你上军事法庭了。”

  牺牲的是炮灰,费斯拉夫自然不在乎。如果正规军损失那么大,他就要想想怎么和国内解释了。

  实际上,弗朗茨也不在乎士兵伤亡,但是伤亡必须要有价值。如果是军官的决策失误,导致部队损失惨重的,即便是赢得了战争,仍然需要追究责任。

  相比之下,炮灰部队的地位就低的多了,死了再招就行了,维也纳政府根本就不会过问。

  这次战争,除了耶路撒冷外,就是通过实战培养青年军官的指挥能力,基本上都高配了。

  比如说:瑞克就是殖民部队的一名师长,要不然一名少校,还没有资格出现在军事会议上。

  瑞克的青年军官急忙解释道:“不是的将军,我只是认为这种盲目进攻没有意义。

  在不能使用重炮的情况下,我们这样强攻,很难取得效果,或许换一种更有效的攻城方式。

  比如说:就地征招青壮,让奥斯曼人自相残杀,削弱城内守军的士气。或者是驱民入城,消耗敌人的粮食。”

  这两种办法,实际上在之前的军事会议上已经有人提过了。被否决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名声。

  为了捞取政治资本,维也纳政府已经喊出了收复圣地的口号。不甘寂寞的罗马教廷,也自发跳出来摇旗呐喊。

  一大帮不怕死的战地记者,从欧洲大陆来到了这里。奥地利军队的一举一动,都被无数人的目光盯着,费斯拉夫中将自然不会采取极端措施。

  这种做法自然有人不理解,这年头大家的名声都不好,奥地利在殖民运动中手段同样不干净,何必在乎名声了。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费斯拉夫摇了摇头:“不行,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耶路撒冷的地位非同一般,我们必须要考虑国际影响。

  如果你们手中的士兵伤亡超过了三分之一,可以先暂停攻城,我们已经切断了水源,里面的人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这次战争就是一次实战训练,把你们学习的知识,活学活用到战场上,损失是其次。”

  看似轻松的回答,实则充满了无奈。把希望寄托在敌人的准备不足上,这可不是一名将领应该做的。

  可现实需要,费斯拉夫已经将情况汇报给了维也纳政府,得到的是答复是:耶路撒冷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没关系,奥地利不差这点儿时间,但国际声誉万万不能坏。

  又一名青年军官提议道:“要不我们放开一条口子,派人散播谣言,鼓动当地的***教徒进入耶路撒冷保卫圣地。

  还有我们抓到俘虏,也可以制造机会,让他们逃回耶路撒冷。无论城内的守军接不接纳,对我们都有利。”

  这种隐晦的手段,看起来就要文明的多了。

  费斯拉夫点了点头:“这个建议不错,命令北边的巡逻队放水,故意留下一道口子,允许人员进出。

  再派人和当地的实力派好好谈谈,让他们引导当地的***进入耶路撒冷,不配合的直接找个借口处理掉。

  不管城内的守军放不放人进城,先把人给我送到城下再说。做得谨慎一下,不要让人发现了。”

  ……

  血红的晚霞在渐渐消退,俄波双方还在激烈的厮杀着,战场上已经是尸山血海。

  生死存亡的时刻,波兰军队表现出的勇气令俄国人大吃一惊。然而这改变不了战争的走向,随着时间的推销,波兰军队兵力上的劣势,渐渐暴露了出来。

  夜幕降临,黑夜阻挡了俄军的兵锋,双方被迫收兵。摇摇欲坠的基辅又坚守了一天,作为守备军官普雷塔尔已经心力交瘁。

  以不足俄军五分之一的兵力,他已经坚守这座城市一个星期,援兵依然没有抵达。周边的友军早就溃败了,基辅已经沦为了一座孤城。

  拖着疲惫的身体,清点了一下伤亡,普雷塔尔只剩下一声叹息。

  波兰政府在基辅地区部署了一个步兵师和两个守备团,总兵力高达1.6万,现在能够作战的已经不足一半。

  这还是战争爆发后,普雷塔尔顶着压力,将基辅地区的兵力全部集中了起来的结果,要不然可挡不住俄军一个星期。

  城外的战略要地已经丢失的差不多了,白天俄军就攻入了城内,如果没有援兵,基辅失守是注定的结果。

  普雷塔尔对援军已经不再抱有幻想,他只是期待政府不要浪费掉这1.6万守军用生命争取到的时间。

  夜深了,部署完守备任务后,普雷塔尔给波兰政府写了最后一封信,或者说是遗书。

  基辅地区到华沙的电报已经被切断,现在只能采取原始的通信方式,这封信能不能送到波兰政府手中都是一个未知数。

  这次普雷塔尔没有求援,理智告诉他,在基辅地区和俄国人决战是非常愚蠢的。

  最好的战场在华沙,尽管把战场放在首都损失会非常大。但没有民众基础,想要以弱胜强太难了。

  战争总是需要牺牲的,在普雷塔尔看来,为了胜利没有什么代价是不能付出的。

  今天基辅地区的守军可以为国家牺牲,那么明天作为首都的华沙同样可以做出牺牲。

  作为波兰大革命的领导者之一,波兰独立后普雷塔尔主动离开了权利中心,选择了镇守最不受欢迎基辅前线。

  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他就做好了为国家牺牲准备。俄罗斯帝国不好对付,沙皇政府卷土重来,在很多人的预料中。

  只是这个时间来得太早了一些,独立后的波兰并没有复兴起来,短短的几年功夫后再次沦为了鱼肉。

  ……

  华沙,当东布罗夫斯基首相收到普雷塔尔的遗书时,基辅地区沦陷、普雷塔尔自杀的消息也随之传来,拔出了最后一颗钉子,俄国人的兵锋直指斯卢奇河。

  放下了手中的书信,东布罗夫斯基摇了摇头。在他看来普雷塔尔太过理想主义,到了现在这一步波兰王国能够保住就不错了。

  与其幻想着集中兵力在华沙地区重创俄军,不如指望普鲁士人的援兵快点儿抵达。

  就在基辅失守的前一天,波兰议会已经选举威廉一世为国王,普波合流已成定局。

  战争进行到现在,波兰王国已经失败了。在这短短的半个月内,波兰王国已经损失八万军队,丢掉了五分之一的国土,拿什么和俄国人决战?

  战争失败总是需要有人负责的,作为失败者,东布罗夫斯基这个临时首相,距离引咎辞职的日子已不远矣。

  没有办法,在俄国人的压力下,波兰社会各界都主张和普鲁士人妥协,换取柏林政府出兵保护。

  这些年的政治生涯,东布罗夫斯基也不是白过的,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单纯的革命者。

  结合目前的局势一分析,他就知道普俄两国暗中有交易。唇亡齿寒的道理柏林政府不可能不知道,然而普鲁士人依然迟迟不动,这足以说明很多问题。

  战争怎么结束,已经不是波兰政府能够决定的了。估摸着等俄国人把约定的地盘拿到了手,就是大家坐下来谈判的时候。

  国际社会的干预,只见打雷不见下雨。如果英法真的想要干涉这次战争,那就直接出兵波罗地海威逼圣彼得堡,保管沙皇政府会做出妥协。

首节 上一节 366/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