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96章 豆腐渣工程的威力
法俄开始靠拢,也加速了英奥两国的谈判。为了增加话语权,英国人甚至还准备把普鲁士人拉进联盟中。
毫无疑问,这遭到了法奥两国的强烈反对。蛋糕就这么大,三家瓜分就已经很勉强了,怎么可能再放一个竞争对手进来呢?
要是普鲁士王国加入了联盟,那么俄罗斯帝国是不是也要加入进来?俄国人进来了,北欧联邦也可以进场了。
一个带一个,要不了多久欧洲各国都进来了,这个联盟也变得毫无用处。
英国人的捣乱天赋没得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搞事情。和他们做盟友,要时刻保持警惕,一不小心就被坑了,这不比做敌人安全多少。
欧洲局势风云变幻,还是影响到了南非战争。自从英国人增援了一批印度军团后,菲克尼子爵的第二套方案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即便是故意露出了破绽,英国人都没有出城决战的意思。大有任你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的意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开普敦地区的人口也在直线下降,战争难民已经约翰牛转移的七七八八,剩下的都是军队。
后勤压力缓解的英国人,并没有没有闲着,正在储备物资过冬,看样子是要打一场持久战。
到了现在,战争也发生了变化,经常看到一帮印度士兵和黑人士兵在进行混战,英布两国的军队都变成督战队。
炮灰对炮灰,除了财政部门外,谁都不心疼。原本想要利用炮灰部队增加守军伤亡,逼迫英国人退出的战略破产。
没有办法,这么耗下去,最先撑不住的绝对是奥地利。征兵工作难,炮灰不够用。
非洲大陆本来就是地广人稀,又加上之前的移民战略,导致奥属殖民地内土著数量下降。
战争进行到了现在,殖民地政府先后已经提供了百万炮灰,几乎找得到的部落,都被征过一次兵。
这些部队不是在前期的战斗中损失掉了,就是在攻城战中倒下了,或者是被督战队处决了。现在的征兵速度,已经赶不上前线的消耗速度。
当然,伤亡这么大,炮灰部队中的逃兵数量自然是不在少数。南非地区这么大,随便往山林里面一钻,那都是藏身之处。
只要躲进了山林之中,布尔共和国军也没有办法继续追击了。只要不是成群结队的一起跑,还是很容易藏身的。
溃兵的危害自不用说,刚刚占领的英属南非地区还没有移民,遭殃的自然成为了当地的土著部落。
溃兵也是要吃饭的,丛林中的食物虽然丰富,可是溃兵多了也就不够分了。
食物不足,那就只能出去抢了。布尔共和国军队自然没有人敢动,拿着冷兵器,跑去抢劫现代军队,除非是想不开了。
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没有青壮的土著部落就到了血霉,这些逃兵面对布尔共和国军队的时候不敢造次,对上自己人的时候可不手软。
不对,还不能算自己人。只要同部落的才是自己人,其他的都是敌人。对待敌人自然要凶狠了,一时间开普敦周边地区大乱,不知道有多少部落走向了灭亡。
这种变化,菲克尼子爵是一无所知,他不关心土著部落的内部纷争。迟迟无法攻克开普敦,菲克尼子爵压力大增。
想要让英国人认输,几乎是不可能做到了。敌人拥有海上优势,除非英奥两国彻底撕破脸皮,奥属非洲殖民地部队参战,就凭自己手中的兵力,菲克尼子爵没有横推的信心。
比他压力更大的是德尔福总督,不管怎么说菲克尼子爵还是打了胜仗的,无非是战果大小的问题,德尔福总督可是一路吃败仗。
持续了快半年的攻城战,也不是没有效果,看着炮弹和人命,开普敦已经被毁灭的差不多了。
如果有卫星地图的话,就会发现原来的开普敦城,大部分地区都落入了“布尔人”手中,还被英国人掌握的只要一小块地区。
只不过这没有任何作用,后面还有一大堆的钢筋混凝土要塞,从开普敦到好望角一眼望去全是要塞碉堡。
质量是拿不出手,可是数量够多啊!德尔福总督的乌龟战术,看起来是不起眼,可实用性还是没得说。
当然,这一战术只有财大气粗的英国人玩儿得起。不要看这些豆腐渣工程的要塞,几乎所有原材料都是从外面运过来的。
比如说:水泥、钢筋就是从本土运过来的,光这个运输距离,就让成本上去了。
工程变成了豆腐渣,那都是被逼出来的。砂石料就地取材,海沙的质量本身就不过关,数量不够的时候就用泥土来凑,因为缺水就用海水顶替。
太多的无奈加在了一起,让英国人后期修的要塞碉堡越来越垃圾,很多时候都是只追求数量,完全不考虑质量。
不过这些问题,正在进攻的布尔共和国军队还是一无所知,毕竟前期肯了硬骨头,现在又在打巷战,还没有接触到这些真正的豆渣工程。
既然知道是豆渣工程,干嘛还要修呢?这里面的原因就多得去了,靠防御工事震慑敌人,利用临时要塞进行战略欺骗。
这是德尔福总督给伦敦政府报告的理由,只能算是勉强凑合。
这种层次的战略欺骗,在爆发前效果或许有效,战争已经开打了,只要炮弹飞了过去,虚实很快就会暴露出来。
可是要塞还是要修的,要不然提高原材料的资本家们,靠什么赚钱?这些特殊生意,可都是国内大人物的。
断人财路的事情,与人为善的德尔福总督是从来都不会做的。这也是他现在紧张的原因,一旦开普敦最后的地区失守,后面的豆腐渣工程就要暴露了。
耗资数百万英镑的防御工事,在战场上不堪一击,那么德尔福总督想要平安退下来都难,这个黑锅他背定了。
“威尔,外交部和奥地利人谈判进展怎么样?”
残酷的现实,让德尔福总督把希望寄托在了外交部身上。只要摆平了维也纳政府,城外的“布尔共和国军队”马上就会散去。
真以为带上了一个马甲,就不知道谁是谁啦?要是布尔人实力这么强,当年也就不用向内陆迁途了。
“总督阁下,这次谈判进行的非常顺利,只不过并没有涉及到南非问题。奥地利人一口咬定和我们作战的是布尔人,要谈判的话就和布尔共和国政府谈。”
威尔非常郁闷,大家都不愿意揭开这个盖子。针对南非战争的谈判,根本就无从下手。
除非他们肯放下脸面,听奥地利人的建议,和这个马甲“布尔共和国政府”进行谈判。
伦敦政府抹不开面子,就把问题搁置了下来。这只是表面上的说法,德尔福总督非常清楚真实原因是没有人愿意背黑锅。
战场上都失败了,谈判桌上怎么可能有好果子吃呢?在南非问题上,不列颠让步成为了必然,要是签订的条约中吃了亏,在外交生涯中就是一个洗不掉的污点。
趋于利害是政客们的本能,德尔福总督看得开,没有进行报怨。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后,说道:“罢了,事已至此回天乏术!
威尔给伦敦政府发电,为了维护帝国的利益,减轻战争带来的损失,开普敦殖民政府申请和布尔共和国进行外交谈判。”
这意味着英国人的南非战略全面破产,作为一线执行人,德尔福总督肯定是要为此负责的。
不过现在谈判,总好过战争失败后谈判的好。真要是一路被敌人推到了好望角,要是不想上军事法庭,德尔福总督就只能战死沙场给国内一个交代了。
既然如此,还不如主动出来承担责任算了。就凭这场战争喂饱了众多的权贵,他的结局都不会太凄惨。
打了败仗的人多得去了,不是每一个都要被追究责任。德尔福总督唯一的问题在于他主动挑起了战争,又没有能够赢得战争。
只要签订一份勉强过得去的条约,回国去避几年风头,事情也就过去了。
德尔福总督可是有后台的,等风头过了,还可以继续出来做官。
危机当前,英国人还是有效率的,当天就向对面的“布尔共和国政府”提出了谈判要求。
收到了英国人提出的谈判邀请,菲克尼子爵懵逼了。为了这场战争,他也是费尽了心思,都想不到拿下开普敦的办法,没有想到英国人居然就认输了。
谈判是必须要谈的,无法依靠武力夺取开普敦,再继续打下去已经没有了必要。
参加这次战争的奥地利贵族都有各自的家业,不能离开太长的时间,军功捞得差不多够了,他们的目标也就完成了。继续和英国人死磕下去,谁都谈不到好。
英国人的后面豆腐渣工程确实好对付,问题是菲克尼子爵等人根本就不知道,还以为都是货真价实的要塞。
信息上不对称,菲克尼子爵自然不敢冒险。要不然他真有可能赌一把,直接发起全面进攻,不惜一切代价把英国人赶出南非。
第497章 意外事故
英国人提出谈判的消息传回维也纳,弗朗茨第一时间就批准了。虽然战场上的损失不大,可是伤钱啊!
既然攻克不了开普敦,继续打下去那就是在浪费时间。看着前线传来的情报,弗朗茨也很无奈。
这个年代大英帝国的豪气,完全超乎了常人的想象。几百万英镑说砸进去就砸进去了,一眼望去都是密集的防御工事,仗还怎么打?
原来的开普敦攻略,在英国人的土豪战术下,根本就发挥不出应有作用。
不要看英国人落入下风,实际上他们还是狠狠的向世界炫耀了一次实力,这次南非战争不列颠前后砸进的经费,恐怕都要破亿了。
就这份儿财力,除了不列颠外,全世界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承受。要是易地而处,弗朗茨早早就退缩了,没钱就是这么志短。
即便是在战场上占了上风,维也纳政府付出的代价同样不小。战争进行到了现在,已经砸进去了四千多万神盾。
没有能够攻克开普敦,弗朗茨总结了原因,不是士兵们战斗力不行,也不是前线的指挥官无能,主要是没钱不够豪气。
要不然的话,不惜一切代价运上千儿八百门重炮,打出百八十万吨炮弹,再多的防御工事也被炸平了。
哦,这好像要先修路。不然战场上后勤无法保障,有炮没炮弹,还是白搭。
把这些开销,初步估算了一下,估摸着有个两三亿神盾,就差不多够了。
这不是维也纳政府能够承受的,要不然非洲的铁路建设也不会那么迟缓。如果铁路早早的延伸到了德兰士瓦,英国人也不敢挑起战争了。
英布战争也不是没有好处,现实再次给世人上了一课:战争是吞金兽,没钱就不要打仗。
南非的黄金还没有进行大规模开采,外界普遍认为这次战争没有赢家。奥地利顶着布尔人的马甲打赢了英国人,却没有夺取好望角,战略目标没有实现。
经济上,就没有开发出来的南非,可不值五千多万神盾。英国人当年购买开普敦,那是因为好望角,没有这个战略要地的南非,本身价值十不存一。
相比小亏的奥地利,英国人就是血亏了。为了布尔共和国那一片价值一般的殖民地,主动发动了这次战争。
英国人花费了大量的战争经费,付出了数万人的伤亡,不但没有实现目标,还被敌人给反推到了开普敦。
谈判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发起战争容易,结束战争难。别的不说,丢失的土地要不要收回来,就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就算这里是殖民地不值钱,可是好望角的战略安全总要考虑吧?要是一发生冲突,敌人就兵临城下,那日子还过不过了?
就算是不开打,光日常生活物资掌握在别人手中,隔三差五涨一次价,谁都受不了。
因此,别的地方可以不要,城外的水源、煤炭、农场,这些城市必须品,英国人必须要拿回去。
空口白牙的许诺显然是不可能的,顶着布尔共和国的马甲,不等于城外的敌人就是布尔共和国。想要在谈判桌上拿到这一切,就必须要付出代价。
具体谈出什么样的结果,弗朗茨不关心了。反正都吃不了亏,如果英国人不着急,就这么僵持着也挺好。
奥地利的生活物资补给,布尔共和国就可以提供大部分,前线部队的吃饭问题可以就近解决。
城内的英国人就悲剧了,连淡水都要从马达加斯加运,或者是去葡萄牙人手中买。其它的生活物资更不用说,全部都要从外界运。
不要看海运方便,但是也要考虑是什么地方。好望角可不是什么善地,一直都是海难的高发区,再过上一两个月,季风来临就是杀人浪的天下了。
摆在英国人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现在就储备足够的过冬物资,要么在冬季来临前结束战争。
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就在“英布谈判”开启的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爆发了。
最初是在印度殖民军中出现,英国人没有注意,只以为是水土不服,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在交战的过程中,瘟疫也被带入了布尔共和国炮灰部队中。在这个每天都在死人的战场上,病倒几个人同样很正常,何况是不受重视的炮灰部队。
军营中糟糕的卫生条件,加速了疫情的传播。很快就出现了大量的士兵病倒,瘟疫不认人,白人士兵同样无法幸免。
最先发现的还是英国人,作为守城的一方,英军的密度要大得多,因为城内缺水,又加剧了卫生条件恶化。
这些条件都为瘟疫传播带来了方便,大量的英军士兵病倒,引起了军医霍雷斯的注意,一查才发现瘟疫来了。
不敢怠慢,霍雷斯立即将发现疫情的消息上报。逐级上报到了德尔福总督手中,已经是1871年5月18日。
疫情最早是什么时间出现,已经不可考证了。英国人的医疗系统,还没有完善到给印度士兵配上专职医生的地步。
晴天霹雳这就是,对德尔福总督来说,这是最糟糕的消息没有之一。没有任何犹豫,德尔福总督当即召开了高层会议,下达了防疫命令:
“立即隔离所有的病人,向本土发电要求国内派出专业的瘟疫防止专家。防疫工作现在就要做起来,该怎么办你们去咨询医生。”
这是他所能够做到的全部,瘟疫这东西又不受控制,这个年代的医疗技术有限,只能听天由命。
英国人发现疫情后不久,城外的布尔共和国军队也发现了疫情。
最先受到感染的是派过去指挥炮灰部队的默克斯少尉,在看医生的的时候闲聊,报怨手底下生病的人多,引发了一名实习医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也不一定害死猫,这不卢克都医生跑去黑人军营中实地查看了一番,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就吓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