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315节

  弗朗茨非常怀疑,亚历山大二世是故意的。先借着以粮抵债套路各国,让他们开放市场。

  沙皇政府每年象征式给点儿粮食冲抵债务,然后让资本家们把粮食运出去卖掉。

  这么做虽然看起来沙皇政府没有获利,实际上只要把国内滞销的粮食卖了出去,那就是大赚。

  就算是各国知道了俄国人的计划,他们多半也会顺水推舟。对粮食进口国来说,能够买到廉价粮总是一件好事。

  真正利益受损的只是现在粮食出口国,奥地利则是最大的受害者。政治上还没有对立,经济上俄奥两国先给对上了。

  现在留给奥地利选择的余地已经不大,要么利用交通运输、农业技术上的优势,直接把粮食价格打下去,让俄国人出口粮食变得无利可图。

  可是这么干,那就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要知道现在奥地利才是国际农产品出口市场上的霸主,每年都能够获得大量的利益。

  就算是打赢了价格战,占据了更大的市场,还是会因为粮食价格的下滑,导致利润下降,最后不但无法获得更大的利益,反而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俄国人只是光脚的挑战者,失败了大不了还是原来那样,成功了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利益。

  原时空美国人玩儿价格战,打趴下了所有竞争对手,建立了粮食出口的霸权,那是为了实现战略目的。

  现在奥地利可效仿不了,消耗大量财力姑且不论,关键现在是殖民帝国时代,英法都拥有大量的殖民地。

  本土粮食不足,还可以从殖民地弥补。依靠控制国际粮食出口,根本就吓不到他们。

  要不然的话,弗朗茨早就捣鼓粮食出口联盟,拉拢几个粮食出口国家操纵国际粮食市场,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无法实现战略目的,还要面临众多竞争对手的挑战,可以说在完成资本的基本积累后,农业的重要性就降低了。

  重要性下降不等于可以放弃,实际上农业仍然是奥地利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围绕着农业生产形成的产业链,占据了奥地利国民生产总值的38.6 %。

  虽然这个比例正在逐年下降,依然无损其重要性。面对俄国人的挑战,产业调整已经势在必行。

  奥地利的农业产业体系已经完善,从最初级的农产品生产,到终端农产品销售,产品附加值近乎被玩儿到了极限。

  比如说:从小麦——面粉、饼干,从水果、蔬菜——罐头,从葡萄——葡萄酒、葡萄干,从土豆——薯条……

  这个年代都是生态农业,没有化肥、农药添加剂,不存在绿色食品的说法。民众们又太穷,品牌农业也没有多少市场。

  完整的产业链增加了抗风险能力,受到冲击时候,对经济带来的影响也更大。

  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非常低,欧洲各国也不是完全没有农业,自身也存在这些工业,只不过受限于原材料才不成规模。

  一旦大量的廉价原材料出现,资本家们肯定不介意扩大生产。甚至奥地利就是俄国粮食最大的买家,利益面前资本家们的节操从来都很低。

  俄奥两国低关税体系,固然为奥地利的工商业产品出口创造了机会,同样也带来了挑战。

  面对外来的廉价粮食,这些农产品加工企业肯定会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这方面政府也不可能强迫他们,毕竟企业也是要生存的。

  时至今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利润也大幅度下降,从最初的百分之三四十,下降到目前的百分之十几。

  这还是毛利润,纯利润还会更低。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全靠走量赚钱。

  利润相对较高的,都是零食加工企业。不过这些企业的竞争更加残酷,几乎所有的零食市面上的同类产品都有数十个、乃至上百个。

  单件利润的不错,问题是销量不大。能够做出品牌,赚取巨额利润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几家。

  现在奥地利农业产业技术已经升到了时代的顶级,成为守擂台的存在。

  好在俄国人的农产品相对单一,无非是土豆、小麦、玉米,水果、蔬菜除非加工成罐头,不然还没运出去就烂掉了。

  显然俄国的工业还没有跟上来,这些产业发展的都不怎么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本土都卖不动,更不用说国际市场。

  到了这一步,奥地利进行农业产业调整已经势在必行,比如说:削减明显会受到冲击的农产品产量,改种其它市场上紧缺经济作物。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奥地利那么多农民,想要让他们改变种植习惯,也不是一句话就能够完成的。

  因为市场信息不透明,就算是弗朗茨不能够准确判断,未来市场会缺什么农产品。

  都不知道市场上缺少什么,这让政府引导农产品种植,变成了一句空话。

  除非是计划经济,不然的话,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出现农产品种植乱像。

  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今年紧缺的农产品,到了明年可能会烂在地里,也无人问津。

  农民也在根据自己的判断,调节农产品种植方向,涉及到的人太多,根本就无法进行协调。

  弗朗茨头疼了。

第492章 推广猪肉

  农业在经济总量占比太大,整个产业链从业人群高达上千万,一旦没有顶住冲击,奥地利经济就会遭到重创。

  尽管有殖民地泄洪,可本土还是核心。现在还远远没有到转移第一产业的时候,在化肥诞生前,奥地利农业的红利期都不会结束。

  迫于现实需要,弗朗茨只能提前推动养殖业发展,人为增加粮食消耗量。

  之所以说是提前,主要是民众们的收入水平还没有增长上去,市场上对肉食品需求量较小。

  按照原计划,弗朗茨是准备把养殖业放在1875年之后,这是根据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确定的。

  研究经济的都习惯把1870年~1890年放在一个周期,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这一时期欧美各国经济都在飞速增长,民众们的收入也有很大提高。

  收入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根据经济专家们分析的数据,5年后才是推广畜牧业的黄金时期。

  受时代的限制,这个年代不用担心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牛羊肉冲击,至少鲜肉市场上不用担心。

  冷冻技术不过关,想要向欧洲输送鲜肉,就必须要送活的。

  要把活着的牛羊,从万里之外运到欧洲大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海上随便发生一点儿意外,就会损失惨重。

  把这些运输成本摊销上去,就算是运到了欧洲大陆,这个价格也不在便宜。最多也就卖卖牛肉干,或者是腌肉。

  短期内没有这几家实力竞争者,又是一个农产品红利期。不过这个红利期必须要在市场需求量旺盛的时间点,才是会产生。

  现在提前开始发展养殖业,前期的市场要做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实际上发展畜牧业,不是弗朗茨自己想出来的。农业部早就做了计划,只是没有预料到俄国人会这么快回到农产品出口市场。

  沙皇政府宣布赖账后,欧洲各国就采取了报复措施,激进一点儿的直接没收俄国人出口产品抵债,缓和一点儿的也加征了债务税。

  好吧,这个债务税是弗朗茨首创的,就是在从俄国的进口商品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税收,用来偿还之前欠下的债务。

  俄奥同盟的关系,这个债务税奥地利只是象征式收一点,别的欧洲国家就不这么给面子了。

  具体比例是多少,完全是看大家的心情,一般都不会低于百分之三十。受此影响,最近两三年内,俄罗斯帝国的出口贸易萎缩了八层。

  现在沙皇政府提出粮食抵债,实际上就是为了打破这些限制,不然他们的粮食价格就算是再便宜,也很难有市场竞争力。

  发现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觉察到俄国人的动作后,奥地利农业部就忙碌了起来。

  年近七旬的农业大臣克里斯蒂安,也不得不把休假报告收回。不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他就不要想去安心度假。

  这个时间已经不远了,或许从下半年开始,俄国人的农产品就会再次出现在国际市场。

  再过上两三年,奥地利苦心经营的农产品出口霸主地位,就会不复存在的。

  国际市场就那么大,只要俄国人把乌克兰和莫斯科地区的粮食运出来,就能抢占很大的市场份额。

  这个年代主要的粮食进口国就那么几家,不列颠、意大利地区、德意志联邦帝国,剩下的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瑞士虽然也在进口粮食,但是需求量并不是太大。

  总的来说,欧洲粮食市场上大约有3000万人的市场。

  当然,这只是指主粮,其它的农副产品需求量变化非常大,很难进行有效统计。

  这个市场还在以每年200万的速度增加,这是各国人口增长带来的,在农业技术没有提高,人口增长粮食产量没有同步增加,缺口也就出现了。

  现在奥地利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其中24.6%都是用来出口,受冲击最大的就是这一部分。

  整理了资料,克里斯蒂安叹了一口气。农业大臣不好做,要出成绩太难了,要出问题又太容易了。

  出口占比太大,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冲击,这是最大的问题。想要转入内销,国内市场也消耗不了。

  雪还在下,这个冬天维也纳的天似乎是喜欢上银装。寒风拂面,刚刚从马车里出来的克里斯蒂安,打了一个寒颤。

  没有停顿,克里斯蒂安快步进入了皇宫,又换乘了另一辆马车。

  美泉宫占地面积不小,弗朗茨继位过后烂尾工程又开始了重建,现在的占地面积就更大了。

  当然主要是圈进去了一个狩猎场,这是卡尔大公强烈要求的,原因是苏菲皇太后担心他的身体,不让他外出狩猎。为了让年迈的老父亲方便打猎,弗朗茨自然是同意了。

  反正维也纳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大部分土地都是皇室的,没有土地成本,加个一道围墙也花不了多少钱。

  弗朗茨不怎么喜欢驻原来的宫殿,趁机又增加了几栋建筑,作为日常居住区。

  这让宫门距离皇帝更远了。为了安全,皇宫禁止任何外来马车入内。要么换乘,要么步行。这个选择题很好做,克里斯蒂安还不想挨冻。

  ……

  电话是一个好东西,克里斯蒂安刚进入皇宫,就有人通知了弗朗茨。

  体恤老臣的弗朗茨,这不已经让人按照他的喜好准备好了咖啡。

  当然如果有人知道,皇宫中的各种饮料常备,每隔十五分钟一换的话,或许收买人心的效果就不大了。

  当然就算是有人知道了,多半也会装糊涂。有的喝就不错了,哪来那么多废话,要是都说真话,这日子也没法过了。

  大臣的个人喜好,弗朗茨怎么可能记得住,从来都只有下属关注上司喜好的,哪个皇帝吃饱了撑着跑去关心大臣们的个人喜好?

  口味爱好,还不是专门有人在做记录。万一弄错了,大不了换一杯好了。欧洲的君臣关系没有那么复杂,日常生活上的小节不值得一提,不用担心一不小心掉脑袋。

  喝了一口咖啡,驱散了寒气,休息了十几分钟后,克里斯蒂安向弗朗茨进行了汇报。

  “陛下,这是农业部统计出来的数据,目前国内肉制品供需基本上是平衡的。想要扩大内需,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价格降下来。

  不是民众们不喜欢吃肉,只是目前国内肉价相对他们的收入来说,还是有些偏高。

  国际市场更加糟糕,虽然鲜肉市场供求关系还是趋于平衡,但是牛肉干、腌肉食品供应量却有些偏大,这些产品大都来自于美利坚联盟国。

  初步判断,每年增加六十万吨牛肉供应,增加四十万吨羊肉供应,增加四十万吨的猪肉供应,以及增加其它各类肉制品三十五万吨,就是市场承受的极限。

  如果超过这个供应量,就会对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很可能会导致价格一落千丈。”

  冲垮市场的事情,弗朗茨显然是做不出来的。作为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市场遭到冲击,损失最大的就是奥地利。

  思考一下后,弗朗茨开口问道:“如果把这个时间放在一年、或者是两年后呢?”

  畜牧业养殖也是需要时间的,这个年代又不流行饲料,都是草料加粮食,出栏时间也比较长,最短也要一年以上。

  农业大臣克里斯蒂安思索了一下回答道:“陛下,虽然现在欧洲人口在稳步增长,养殖业自身也在扩大产能。如果将时间放到两年后,最多也就增长百分之十左右。”

  在室内徘徊了几步后,弗朗茨做出了决定:“农业部准备推广养殖计划,按照两百万吨肉制品增加量计算。

  先把肉质品价格往下压一压,把市场培养起来。如果市场消化不了,我们增加战略储备物资。左右也就是两三年的时间,要不了多少资金。”

  牛羊直接粮食消耗量不大,但是种植草料必然会挤占原本种植粮食的土地,从而降低粮食产量。

  不同于后世,猪肉这玩意儿,在这个年代并不怎么受欢迎,这是饮食习惯决定的,想要改变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实际上这个年代欧洲人均肉制品食用量,也不算太低,或许是被有钱人拉上去了。以奥地利为例,人均肉制品消耗量82磅。(约37千克)

  停顿了一下,弗朗茨又补充道:“可以增加猪肉产量,相对于牛羊肉而言,猪肉价格相对廉价一些,民众们更加能够接受。

  如果猪肉产量上去了,我准备在接受义务教育孩子们的餐桌上,每周增加300克的猪肉。”

  不要说喜不喜欢,有资格挑食的都去私立学校了。奥地利的义务教育学校,各项设施都比不上私立学校,就读的都是底层的平民子弟。

  有肉吃就不错了,要知道现在每个星期学校才提供一次肉。牛羊肉别想了,除非是遇到了节日,或者是弗朗茨过生日,才能够出现。

  平常时期,学校供应的肉食只有鱼。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便宜。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更多的肉,精打细算的教育部只能提供这种廉价肉。

  推广猪肉那也是没办法,牛羊肉价格太高。这不是想降就能降下来的,猪肉便宜那推广它了。

  在此之前,政府已经推广过鱼肉了,受市场欢迎的只是海鱼。

首节 上一节 315/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