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310节

  干了那么多事,没有获得想要的收获,心里自然有怨气了。要不是兼并了意大利,他还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获得教皇加冕,成为一名合法皇帝。

  现在因为利益再次站到了对立面,拿破仑三世也想要效仿一下先辈,继续当年“天主教孝子”的故事。

  天主教孝子可不是什么好词,法国人干的事情也和“孝子”扯不上关系,比如说:阿维尼农之囚、渎圣同盟、三十年战争时加入新教同盟、干掉圣殿骑士团……

  总之,法国人为天主教没落做出了杰出贡献,比新教的贡献还要大。

  当然,拿破仑三世没有那么极端。有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在,他还没有准备超越。不过给没落的教廷最后一击,还是少不了的。

  皇权和神权之争无法妥协,即便是双方都在走向没落,也必须要分出一个胜负来。

  在这个问题上,拿破仑三世不愁没有支持者,欧洲各国君主都是他的潜在支持者。

  ……

  随着拿破仑三世的一声令下,教廷的黑历史一下子多了起来。不光是以前的旧账被翻了出来,现在的神职人员也经常被报纸拉出来鞭尸。

  都是真人真事,没有半点儿水分,就发生在大家身边的真实案例,想要变白都难。仿佛在一夜之间,教廷的名声就变得臭不可闻。

  电报加快了新闻的传播速度,法国、意大利出现的教廷丑闻,在最短的时间传便了欧洲大陆。

  这个年代,教廷已经没有了威压欧洲的实力。报纸上层出不穷的教廷黑历史,就足以说明了很多问题。

  在这个思想大爆发的年代,民众们对上帝的存在产生了怀疑,信仰已经不再那么虔诚。

  受到冲击后,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反教廷运动,某些地区甚至发展到了民众冲击教堂。

  这个时候拿破仑三世才意识到玩儿过火了,然而局势已经不在他的控制中。

  利用这个机会,他成功的干掉了政治对手,却引发了欧洲信仰危机,让国内陷入思想混乱中。

  受到冲击的不仅仅只是法国,奥地利也没有能够独善其身。宗教危机爆发后,奥地利的神职人员也没有能够逃过一劫。

  很多私生活不检点、道德修养不过关的神职人员,都被报纸曝光了出来。

  真人真事,证据确凿。这种新闻给民众们带来的思想冲击可想而知,即便是保守派的大本营,奥地利同样爆发了信仰危机。

  民间还爆发了激烈的讨论,无神论的思想开始迅速传播。各种专家学者闪亮登场,以报纸为战场,开始龙争虎斗,一时间陷入了群魔乱舞。

  看着愈演愈烈的思想界大混战,弗朗茨也坐不住了。再这么下去,谁知道最后会诞生多少奇葩思想?

  “首相,内阁准备怎么平息这场风波?”

  作为一名成功的领导,弗朗茨从来都是充分相信手下能力的。遇到了事情,先问内阁准没错。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费利克斯首相回答道:“陛下,这件事情恐怕还要你亲自出马安抚民众。

  信仰崩溃的后果非常严重,如果不能够及时处理,让一些乱七八糟的思想传了过来,后果就严重了。”

  得,这是要替天主教站台了。这次信仰危机,一开始就是针对罗马教廷的,天主教自然是重灾区。

  犹豫了片刻后,弗朗茨开口说道:“嗯,神职人员的堕落,那是他们信仰不够虔诚,还有就是教廷的监管不到位。

  这方面我们可以帮忙,政府可以立法监管神职人员的行为,替上帝惩戒这些罪人。”

  安抚民众没有问题,但是打压教会的事情也必须要做。既然法国人冲在了前面,弗朗茨自然不介意落井下石。

  教会无法监管神职人员,就由政府代劳好了。宗教裁判所之类的机构,还是不要存在的好。

第485章 罗马起义爆发

  信仰危机是问题,同样也是机遇。这个时候罗马教廷自顾不暇,为政府插手教会内部事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政府有权惩戒神职人员,那么从今往后教会就只能装孙子了。

  要不然就查你违反教规,多得不敢说,十个神职人员中查出七八个违反过教规的,那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剩下的两三个也不要得意,没有违反教规,那也只是暂时的,或者是没有查出来。只要政府愿意,早晚都可以查出问题来。

  落井下石的远远不只是弗朗茨一个,信仰危机让教会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大减,各国政府不约而同的削减教会特权。

  随着这场风波的结束,欧洲大陆持续千年的皇权和神权之争也落下了帷幕。这一次皇权取得了全胜,教会丧失了翻盘的机会。

  这都是未来的事情了,拿破仑三世现在还来不及享受胜利果实,乱七八糟的思想不断在法国刷新民众们的三观。

  反对教会的民众和支持教会的民众在巴黎大街上大打出手,还有人动了枪。最后还是拿破仑三世下令驻军救场,平息了这场大战

  潜伏的革命党人还以为革命时机到了,纷纷跳出来搞事情,一时间巴黎群魔乱舞。

  巴黎乱了,意大利地区乱得更加厉害。纷乱的局势,让革命党人看到了机会。

  意大利青年党创始人马志尼和意大利民族独立救国军领袖加里波第都已经秘密回国,准备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法国人的统治。

  起义还没开始,起义军内部就发生了分化。思想领袖马志尼和军事领袖加里波第发生了观念上的冲突。

  加里波第激情飞扬的说道:“拿破仑三世的行为,已经和教廷发生了决裂,罗马教廷现在恨不得杀死他。

  现在是最好的机会,我们可以联合教会的力量发动起义,一举推翻法国人的统治。”

  意大利革命党的力量非常有限,内部又分成了大大小小十余个组织,大家只是在英国人的调和下暂时联合了起来,实际上内部依然是各行其事。

  为了早日赶走法国人,加里波第主张联合教会,利用教廷的实力推翻法国人的统治。

  马志尼义正言辞道:“不行,和腐朽的教廷联合,这根本就不是革命,无非是给意大利换一个统治者。

  我们革命的宗旨是赶走法国人,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一个统一、自由的意大利。”

  意大利青年党的纲领中,封建统治也包括教廷,从一开始双方就站在了对立面。

  这一思想,已经在意大利地区广泛传播,获得了大多数革命党人的认同。

  最初的目标是赶走奥地利人,现在换成了法国人,除了现实需要外,还有各方妥协的结果。

  为了降低难度,革命党人决定先选择头号大敌法国做敌人,等赶走了法国人后,再考虑奥地利的问题。

  理念上的分歧,让革命党陷入了分裂。这不是加里波第和马志尼两人不顾大局,而是他们个人妥协也没有用。

  这两种观点,在革命党内部都有一帮支持者。谁都知道全世界最难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思想灌入别人的脑子里。

  经过了法国人的打压,现在革命党的主力都是热血青年和理想主义者,这些人革命立场非常坚定。认定了的观点,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起义还没有来得及爆发,革命党内部就先分裂了。不对,他们就从来没有统一过,就连革命领袖都有十几个,只不过加里波第和马志尼影响力最大。

  前者领导过武装起义,是革命党的武力担当;后者是意大利大统一思想的提出者,是革命党的思想领袖。

  谈不拢起义还是发动的,约翰牛的钱不好拿。革命党人不事生产,要是没有英国金主的资助,他们早晚都会被饿死。

  事实上这个年代,欧洲很多革命党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嘴里含着高大上的口号,背地里却干着男盗女娼的勾当。

  没办法,人都是要吃饭的。革命党人也不例外,要么抱上一个金大腿,要么就只能自食其力。

  “自食其力”可不是那么容易,革命党人可不是一个两个,又有眼高手低的臭毛病,想要养活这一大帮子人,可不是那么简单。

  指望国民捐助,不如说是让资本家们捐助。革命党基本上都是通缉犯,国内根本就无法公开露面。

  普通人兜里本来没有几个钱,就算是他们肯慷慨解囊,那也是杯水车薪,只能靠数量凑。这又增加了暴露风险,知道的人多了也就不存在保密了。

  最后还是只能指望资本家掏钱,毕竟他们的实力雄厚,只是需要接触有限的几个资本家,就能够筹集一笔经费,暴露的风险大减。

  然而资本家们的钱不好拿,人家冒着生命危险支持革命,那也是要有回报的。

  等革命成功后获得回报,那是不可能的。没有几个资本家会那么蠢,大部分人都不会看好革命党。

  就算是革命成功,也不等于他们能够掌权。光有投入,看不到回报的买卖,可没有几个资本家做。

  为了获得资金,替这些金主干一个见不到光的勾当,也就不奇怪了。很多时候革命党等于白手套,专门替资本家干脏活累活。

  当然,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替人背黑锅的。警方查不出来的案件,就往革命党身上推,那也是常有的。

  有节操的革命党人自然也不少,只不过这部分人通常都比较穷,需要自己出去工作赚钱。

  大部分革命组织连发动一次起义的经费都凑不齐,迫于无奈这些人不得不和外国势力接触,以获得经费援助。

  那怕明知道是与虎谋皮,现实也逼得他们不得不妥协。

  意大利革命党就在现实面前选择了妥协,面对法国人要是没有支持者,谁都没有取得胜利的信心。

  这还有弗朗茨的锅,当年打撒丁王国的时候下手太狠,打击到了意大利人的自信心,让他们对列强有浓浓的恐惧感。

  后来加里波第领导那不勒斯民众起义的时候,又遭到了法国人毒打,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是“实力差距”。

  这次意大利起义,还是英国人连哄带骗的结果。伦敦政府向革命党人保证,只要起义能够成功,他们就会组织欧洲各国一起出面干预。

  要不是有英国人背书,革命党人也不敢放手一搏。毕竟前不久,他们才侥幸逃脱法国人的追杀,从意大利流亡到了不列颠。

  加里波第不相信英国人的承诺,如果有的选择,他也不愿意这个时候发动起义。为了增加成功率,他选择拖教会下水。

  “尊敬的马志尼先生,现在最重要的是赶走法国人,让意大利独立建国,别的问题都可以押后处理。

  教会的问题,革命成功了,我们有的是时间处理;要是革命失败了,拿破仑三世会替我们处理。

  到了现在这一步,起义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为了胜利,我们必须要进行妥协。”

  这个说法没有毛病,拿破仑三世正在打压教会,要是有现成的借口送上去,肯定不会错过。

  马志尼勉强接受了这个说法,不接受也不行,英国人花大代价把他们秘密送了回来,不折腾点儿动静出来,怎么可能交代得过去。

  不过要说服手下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现在的理由还不够,想要理想主义者们妥协,那不是一般的难。

  ……

  磕磕碰碰之下,意大利人还是在1870年圣诞节前发动了武装起义,在教会的暗中帮助下,起义军一举占领了罗马。

  意大利地区群情涌动,在革命党人的策动下,各地起义层出不穷,仿佛新一轮的革命浪潮又爆发了。

  突如其来的罗马大起义,如同在拿破仑三世脸上打了火辣辣的一巴掌,为新生的大法兰西帝国蒙上了一层阴影。

  凡尔赛宫,怒气冲天的拿破仑三世当即咆哮道:“陆军部立即派兵镇压,不惜一切代价,给我尽快扑灭这次叛乱。

  把革命党的首脑通通给我绞死,没错就是绞死,这次不用留情,都给我杀无赦。”

  显然,这个时候的拿破仑三世已经被气炸了。最近的糟心事太多,已经超过了他的忍受极限。

  陆军大臣帕特里斯·麦克马洪连忙回答道:“是,陛下。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今天平叛部队就会开拔。”

  皇帝陛下生气了,那就必须要拿出最大的效率来。帕特里斯·麦克马洪还是知道后果严重性的,不管怎么说这个姿态必须要做出来。

  当天就要部队开拔前往镇压叛乱,从时间上来说确实紧了一点儿。不过没有关系,只要自家部队动了,那么就可以给皇帝一个交代。

  这是政治艺术的体现,必须要干得漂亮。革命党实力还不被帕特里斯·麦克马洪放在心上,在他看来只要大部队到了,随时都可以剿灭叛乱。

  唯一的难度在于怎么把敌人一网打尽,不给未来留下隐患。

第486章 鹬蚌相争,先诛渔翁

  发生在罗马起义,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纷纷落井下石。国际舆论更是把法国政府批的狗血淋头,这其中还包括法国媒体。

  没有办法,这是思想混乱的后遗症。有人支持宗教改革,同样也有人反对宗教改革,更多的还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或许拿破仑三世已经习惯了,国内的舆论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大的影响,依然按部就班的镇压叛乱。

  这让英国人非常失望,意大利爆发起义动不了法兰西的根基,只要巴黎不乱,大法兰西帝国就很难被击垮。

  事实没有出乎意料,声势浩大的罗马起义仅仅坚持了不到一个星期,就被法国人给镇压了下去。确切的说是抵抗了一个上午,起义军被击溃了。

  乌合之众就是乌合之众,匆忙发动的起义看起来声势浩大,内部的组织关系却混乱不堪。

  革命党人至始至终都没有能够控制局势,教会的人虽然参与了起义,可是他们忌惮法国人的实力,对革命没有信心。

  闹一闹,那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向法国人展示一下实力,为自己争取更加有利的条件,可没准备和法国人死磕到底。

首节 上一节 310/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