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299节

  看欧洲报纸就知道,国际上公认的是英法奥三足鼎立。英国人海军上有优势、经济上有优势,但是在陆军上却差之甚远。

  本来在海权时代,海洋霸主就是世界霸主。但是这个年代的世界中心在欧洲大陆,法奥两国在大陆上的影响力更大。

  老大压不住老二、老三的时代,霸主地位就变得有名无实。不对,就连这个“名”都没有得到世界公认。

  前不久伦敦政府突然决定推动三国结盟,除了要瓦解法奥同盟外,更多还是要让世界霸主的称号名副其实。

  英法奥三国结盟,联盟的老大自然就是世界霸主。这不仅仅只是一个虚名,还有一系列的利益。

  顶着这个名头,在海外扩张的时候英国人能够更加轻松的获得利益,法奥两国也可以获得好处,只不过没有英国人这么大。

  其中最大的一项利益就是货币霸权,世界霸主的名头无疑会让英镑的地位大增,可以一举压垮神盾和法郎成为世界货币。

  三国结盟涉及到的利益非常广,谈判开始不久,就陷入了僵局。突然爆发的英布战争,让这个联盟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尤其是柏林和圣彼得堡,一旦英法奥三国结盟,就没有他们的机会了。

  所有人的都知道英布战争的背后是英奥博弈,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维也纳和伦敦,想要看看两国的反应。

  结果非常的令人遗憾,维也纳政府若无其事,伦敦政府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这只是外界的看法,实际上伦敦政府并不平静。这个时候和奥地利发生冲突,已经影响到了他们事先的计划。

  战争既然已经爆发,那么说什么也晚了。不列颠也是要面子的,不可能因为忌惮奥地利,就退缩回去。

  本杰明-迪斯雷利首相在心里已经给德尔福总督一个不堪大用的评价。当然要是仗打赢了,这个评价还是会发生变化的。

  和对错没有关系,主要是动手的时间点不对。如果拉拢了葡萄牙人,两家联手将奥地利人驱逐出南非地区,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做不到这一点的情况下,仅仅只是为了两个布尔共和国就动手,就显得有些得不偿失。

  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的金矿还没有发现,钻石矿到是初露峥嵘,不过现在的钻石价格不高,这点儿利益还不足以令本杰明首相动心。

  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是伦敦政府没有获胜的把握。单独面对布尔人自然不在话下,有了奥地利参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大家都是一个圈子里混的,对方有多少手段,基本上也心中有数。换上一套军装,就出现在战场上的小伎俩,又不是没有玩儿过。

  与其说是布尔共和国,现在还不如说是德裔共和国,就算是混几万奥地利军队进去,都不算出戏。

  内陆地区作战,双方的后勤压力都很大,谁也谈不上有多少优势。

  麻烦的是奥地利在非洲大陆的优势太大,有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这就让本杰明-迪斯雷利首相心中没底。

  本杰明首相开门见山的问道:“路易斯爵士,对布尔人的战争,你有什么看法?”

  毫无疑问,这次战争殖民部是有参与的。不然光德尔福总督,可没有能力组织三万大军出来。

  殖民地扩张意味着财富,甭管政府是亏了还是赚了,下面参与的个人或者是公司,总是血赚的。

  这次战争的背后,同样有利益集团在推动,布尔共和国的钻石矿不足以令伦敦政府动心,但是足以令南非地区的殖民者动心了。

  前几年南非殖民公司因为冲得太快,和奥地利殖民团队发生了一系列的武装冲突,最后实在是坚持不住,在两国政府介入后才休战的。

  这次他们就是推动这次英布战争的主力,和仇恨无关,反正死得都是底层打手,高层之间还谈不上血海深仇。

  主要是周边扩张的道路都被堵死了,要是不对布尔共和国下手,他们就只能去纳米比亚吃沙子了。

  这个年代的纳米比亚可没有矿产卖,早在15世纪欧洲殖民者们就来到了这里,然后又离开了。

  没办法,半沙漠性气候,就算是想要种田都没有产量,想要挖矿投入和产出又不成正比。

  除了适合打鱼外,貌似就没有什么收入了。南非殖民公司也是有追求的,要打鱼留在本土当渔民就好了,干嘛万里迢迢跑到南非呢?

  殖民地的官僚们都非常清楚,再不动手就永远没有机会动手了。他们来殖民地都是为了发财的,可不是来混日子的。

  有这么多人想要打,有理想、有抱负的德尔福总督,自然是从善如流。

  英国殖民部自然不会打击底下人的积极性,打赢了功劳有他们一份,打输了责任甩锅给德尔福总督就可以了。

  殖民大臣路易斯爵士,并不是这一届的内阁成员,和本杰明首相不是一路人,他上位是各方妥协的结果,拖延一下上报时间也就不奇怪了。

  路易斯瞎扯道:“首相阁下,这件事情我也是刚刚才知道,我们南非的电报线路不是很稳定,上一次的报告漏洞了很多内容。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前线的进展还很顺利,电报上说我军已经向前推进了上百里,布尔人是一触即溃。

  如果奥地利人不参与,我想赢得这次战争没有任何问题,现在可以为我们的小伙子们准备庆功宴了。”

  本杰明首相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心中已经有了决定,要是战争打赢了也就罢了,要是输了就让眼前这个讨厌的家伙滚蛋。

  作为亲信的外交大臣麦克林,当即反驳道:“路易斯爵士,你的推测都是建立在可能的情况下,现实可能恰恰相反。

  一直到现在为止,我们外交部都没有奥地利人的抗议。想必没有人会认为维也纳政府连抗议都不敢吧?”

  没有动静,这是最糟糕的结果。如果奥地利人强烈抗议,那么意味着这件事情还在控制范围内,可以利用外交手段解决。

  现在维也纳政府一声不响,那肯定是在搞大动作,英布战争演变成为英奥对抗,甚至爆发局部战争都不会令人感到奇怪。

  本杰明讥讽道:“既然殖民部已经做好了准备,那么这次战争就由你们负责好了,我们内阁会全面配合。”

  “内阁配合殖民部”,这要是说出去,绝对可以上伦敦报纸的头版头条,主次颠倒的事情,在英国可是很少发生的。

  路易斯脸色一变,他怎么听不出来言外之意。可是这次战争确实没有经过内阁的批准,尽管在殖民扩张中这都是正常操作,属于合法行为。

  但这种情况下,内阁就不需要为战争负责,而殖民部和开普敦殖民政府就要承担全部责任。

  这可不是路易斯想要的,功劳可以一起领,但是责任还是让殖民地的官员承担吧,他可不想把自己和他们绑在一起。

  这是一个政客的生存本能,如果不会推卸责任,那么就不要去做事。多做多错,这是必然发生的结果。

  路易斯急忙推脱道:“首相阁下,这次战争完全是一个意外,事先我们殖民部也不知情。具体情况,还是等开普敦总督的详细报告吧!

  既然已经确定了奥地利人要干预,那么我们就必须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如果海军能够封锁敌人的海岸线,这次战争就稳了。”

  见火烧到了自己头上,海军大臣罗伯特讥讽道:“路易斯爵士,你不会不知道两个布尔共和国都是内陆国家,你要皇家海军封锁哪个港口?”

  皇家海军虽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但他们也不是无所不能的。至少要封锁住布尔共和国,他们就做不到。

  打开地图就知道,布尔人已经和奥属非洲殖民地接壤了。要封锁他们就必须要封锁奥属非洲,这个海岸线也不是太长,就那么几千公里。

  如果奥地利海军不存在,皇家海军集体出动,就差不多可以做到了。这还要法国人和葡萄牙人配合,不然资本家们不会介意路远。

  对一块大陆来说,所谓的封锁就是一个笑话。至少在19世纪是如此,除了先天不足的南极洲和澳洲,别的几个大洲都不怕封锁。

  不要看非洲大陆上没有工业,就以为建立不起来工业了。有人、有资源、有技术,只要维也纳政府愿意,两三年内就可以催生出一个初级的工业体系。

  看着狼狈的路易斯,本杰明心中的怒气消了不少,事已至此还是赶快善后的。

  不然真要是输了战争,他们内阁也不会有好日子过。把责任推得再干净,一个无能的帽子还是摘不掉的。

  很多时候啼笑皆非的政策出炉,不是政客们不知道,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为之。

  本杰明严肃的说道:“好了,路易斯爵士。你们殖民部还是尽快拿出作战方案来,必须要打赢这场战争。”

  在南非地区作战,他们还是有几分把握的,奥地利的势力刚刚深入过来没多久,而他们已经在当地经营了数十年。

  能够在当地投入的兵力,远超奥地利能够投入的兵力,只要速度够快,或许在奥地利援兵抵达前就结束了战争。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眼看英奥两国就要干起来了,拿破仑三世也不甘寂寞。一面给维也纳政府加油打气,一面又加快了在意大利地区的扩张的步伐。

  英奥在南非地区的博弈,牵制住了两国大部分的精力,这就给法国人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一刻再也没有人有实力干预他们吞并意大利地区,没得说谈不拢就武力强上了。

  从英布战争爆发开始,法国人就增加了在意大利各邦国的驻军,威胁之意已经展露无遗。

  如果不是顾及国际社会的影响,拿破仑三世已经坐上意大利皇位了,现在就差最后一步加冕。

第470章 想做渔翁而不得

  想做渔翁的不仅仅只是法国人,英布战争爆发后,普鲁士也在蠢蠢欲动。

  只不过威廉一世更加小心谨慎,没有急着冒头。英奥两国虽然在南非干上了,可那都是暗地里的,明面上双方可是“友好国家”。

  没有撕破脸皮,意味着双方随时都可以妥协。威廉一世不认为南非问题,就是两国的死结。

  不过他的观点,不等于是柏林政府的观点,早就按耐不住的容克贵族们,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

  毛奇首相惊喜的说道:“陛下,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英奥两国冲突爆发,法国人的注意力又集中到了意大利地区。

  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能够限制我们对德意志联邦帝国动手,统一北德意志地区的机会来了。”

  统一北德意志地区对普鲁士至关重要,一旦兼并了德意志联邦帝国,就不是三大列强主宰欧洲大陆,而是四大列强了。

  尽管现在普鲁士击败了俄罗斯帝国,但是在大家的心目中,他们排名仍然在俄罗斯帝国之后。

  被承认是列强俱乐部的一员,但只是二流列强,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却没有主宰欧洲局势的影响力。

  这不是虚名问题,而是实力导致的。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普鲁士王国都还无法与英法奥比肩。

  击败了俄国人后,容克贵族们的自信心爆棚。如果不是战争中损失太大,至今都没有恢复元气,他们也不会这么安分。

  要改变这种局面,统一北德意志地区就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能够吞并波兰,那就更加完美了。

  毛奇首相还是智商在线的,没有傻乎乎的想要双管齐下。普鲁士的实力有限,两者同时兼顾的后果必然是鸡飞蛋打。

  威廉一世直接问道:“我的首相,你认为南非地区对奥地利重要,还是德意志地区对奥地利重要?”

  这个问题不要想都知道,显然是德意志地区更加重要。即便是南非的金矿已经发现了,对奥地利的重要性仍然比不上德意志地区。

  政治上决定了弗朗茨不可能放弃德意志地区,即便是无法统一德意志地区,统一的口号还是必须要喊的。

  这关系到了神罗帝国的正统性,维也纳政府不可能轻易放手,不然无法向国内的民众交代。

  毛奇回答道:“自然是德意志地区重要,不过从维也纳政府的表现来看,他们对德意志联邦的兴趣并不是太浓厚。

  如果他们真的想要吞并德意志联邦帝国,也不用等到现在,早在几年前我们和俄国人苦战的时候,就可以动手。”

  这是事实,当时普鲁士牵制住了俄国人,奥地利对德意志联邦帝国下手,有能力干预的就剩下法国人。

  而法国人又盯上意大利地区,法奥两国利益交换,吞并德意志联邦的成功率非常高。

  威廉一世拿起了指挥棒,指着墙上的欧洲地图说道:“维也纳政府不动手,并不代表着会放任我们动手。

  元帅阁下,你也是军事大家了。奥地利吞并德意志联邦所要面临的战略局势,想必你也是一清二楚。

  单纯从国防上来说,现在的局面对奥地利才是最有利的。东边的俄国人在舔伤口,南部的奥斯曼帝国奄奄一息,北方的我们也威胁不到他们。

  有阿尔比斯山脉阻隔,西边法国人也很难打过去。法国人进攻奥地利除了从意大利地区进攻,就只有从比利时、莱茵兰地区借道外。

  法国人还忙着吞并意大利地区,可以说未来二十年内,当地的局势都不会稳定。从意大利地区进攻奥地利,法国人想要考虑境内的游击队。

  至于从借道,那更加不可能。至少我们没有胆子放法国人进来,法国人也不可能相信我们,他们宁愿一路打过去。

  法奥两国爆发大战的可能性,已经被下降到了最低,比我们和法国人爆发战争的几率都要低。

  一旦占领德意志联邦帝国,这种战略优势,瞬间不复存在了。不但是法国人的威胁,还有来自英国人的海上威胁。

  抛开军事威胁不提,现在的奥地利人真的需要德意志联邦么?

  德意志联邦帝国中大小邦国二十多家,吞并了他们,维也纳政府不怕帝国议会太热闹么?”

  最后的理由,才是问题的关键。这么多邦国都加入了神罗帝国,在帝国议会中所拥有的票数,就超过了奥地利,这会削弱中央政府对邦国的掌控权。

  不要说战略上不允许,即便是没有战略问题,光政治上带来的冲击,就没有人敢动手。

  当年弗朗茨重组神罗,那是没有办法。奥地利实力不足,国内主体民族数量严重不足,只能选择妥协。

  这么多年过去了,经过了义务教育、有计划的交叉移民、同化等一系列措施过后,现在内部民族矛盾已经化解的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维也纳政府自然不愿意再增加一堆邦国进来了。要不然的话,根本就不用采取武力,德意志联邦都会主动跑过来。

首节 上一节 299/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