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267节

  不说个把刺客,就算是来一个团的刺客,都不一定能够冲到近前几十米。

  这些问题弗朗茨懒得继续纠结,反正他自己小心就可以了。就算是在维也纳活动,那也是几百卫兵随行,还有四位数的警察外围活动。

  安全系数绝对是最高的,就算是有刺客看到这份阵容后,也只能乖乖退却。

  微服私访,那是不存在的。坐着一辆马车带着几名侍卫就出行的君主,只存在于弹丸小国中。他们摆不起排场,只能将就凑合一下。

  弗朗茨笑呵呵的说:“看来亚历山大二世马上就要有大动作了,现在他恐怕是故意放纵官僚集团,麻痹这些人。

  沙皇政府的大清洗即将来临,我猜亚历山大二世会发动一场政变,把政府中的蛀虫给清理一遍,然后把战争失败的责任丢给他们。

  这是一举多得,不但可以清理了政府中蛀虫,还能够借机打压保守派,顺便给民众们一个交代。

  污臣被清理了,叛军的造反借口就没有了。要不了多久叛军就会陷入内部纷争中,革命党要是不跑快点儿,没准还会被人拿下邀功请赏。”

  革命党的根基太浅了,不要看他们闹得动静不小,实际上这个年代俄国任何一个革命党都只有百八十号人。

  为了夺权才临时联合起来的,如果不是实力太弱,他们也不会接受“清君侧,诛污臣”的旗号。

  这个旗号固然团结了很多人,同样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随着起义军队伍的壮大,革命党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力。

  “污臣”都被诛杀了,民众们造反目标已经达到,很多人就要退出了。说白了,很多人参加起义就是因为税收太重。

  亚历山大二世几道诏书就可以解决问题,把责任往官僚集团身上一推,民众们的怨气出了,沙皇还是好沙皇。

  民心现在还是向着沙皇的,军队也是拥护沙皇的。贵族集团无论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大家都没有推翻沙皇的意思。

  包括刚刚崛起的资本家们,这些人也认为留着沙皇比没有沙皇好。他们支持革命只是为了夺权,并不是说要真的进行社会革命。

  在一个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拥护沙皇的国家,想要推翻沙皇政府,这不是扯淡么?

  从这方面来说,亚历山大二世生在了一个好时期+好地方。俄国革命导师还没出生,无产阶级革命党还看不到影子,现在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又不反帝。

  如果时间往后推上五十年,或者是把背景换到了法兰西,现在早就共和了。

  费利克斯首相不以为然道:“改革没有那么容易,俄罗斯帝国的保守派力量非常雄厚,尼古拉一世都没有完成社会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恐怕更难做到。

  现在他能够做的恐怕也只是进行有限度改革,将俄罗斯帝国的封建制度进行转变,短期内提高实力。”

  他是有发言权的,奥地利改革的时候,匈牙利贵族完全丧失了话语权,维也纳的保守派被叛军扫进了垃圾堆,波西米亚地区保守派被叛军冲击的七零八落。

  等维也纳政府宣布改革的时候,保守派的力量已经十不存一,大部分人都失去了根基。

  即便是如此,这十几年来双方的斗争都没有少过。

  现在沙皇政府可没有办法靠叛军清理保守派,需要沙皇亲自上阵,光这一波仇恨就足以令亚历山大二世头疼。

  这就注定了,未来改革派和保守派也会在仇恨的力量下长期对持下去。即便是有沙皇支持,改革派的力量短时间内也很难超过保守派。

  没有办法,按照欧洲的传统,就算是清理贵族,亚历山大二世也不可能都杀了。

  贪污受贿的罪名太轻了,对贵族来说只能算是小节有亏。牵扯到军用物资,也最多只能杀几个负责人。

  大部分人只是会被赶回家,或者是流放西伯利亚。这些人丢了权利命还在,仍然是一个隐患。

  而莫斯科的叛军非常不给力,没有搞出大新闻来。根本就没有大贵族、大资本家下场,想要牵连都做不到。

  “清君侧,诛污臣”,在天然上就比造反低了一档,那怕是为了作秀证明皇帝的仁慈,亚历山大二世也要发布招安令。

  顶锅的都是革命党人,剩下的人只要聪明一点儿,等亚历山大二世发布赦免令后,果断的选择倒戈,战后最多被边缘化,清算是不存在的。

  这意味着保守派只是在政治斗争中失利,本身实力损失并不大。

  毕竟和奥地利一样,俄罗斯帝国军队也是贵族主导,沙皇也不可能违背游戏规则。

  弗朗茨点了点头说:“对俄罗斯帝国来说,有限度的社会改革也足以缔造一个世界强国了。

  他们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只要完成了工业化,就是欧洲大国。

  他们真要是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要知道,在欧洲大陆上发展潜力在我们之上的,就只有俄罗斯帝国。”

  ……

第426章 善意提醒

  1867年4月22日,伦敦和会召开。全世界二十余个国家代表齐聚伦敦,商议这场特殊的大战。

  这是反法战争以来,全世界波及国家最多、涉及交战区域最广、规模最大的战争。

  毫无疑问,这也是伤亡最惨重、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交战双方的总兵力损失超过两百万,各国总经济损失超过二十亿神盾。

  (约合10亿英镑,折合黄金7322.38吨)

  别的不说,光看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世界各国就集体哑火了。要知道很多国家人口都不到两百万,整个国家都不值20亿神盾。

  损失最大的自然是俄国人,不光是军队损失惨重,国内经济遭到了重创,还丢城失地,把来之不易的世界霸权之位搞丢了。

  如果重来一次的话,俄国人肯定不会就这么直接莽上去。

  巴黎会议上把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公国划给了丹麦,普鲁士入侵丹麦的战争遭到了欧洲各国反对,他们完全可以采用迂回方式解决问题。

  当然了,迂回外交手段俄国人不擅长,看上去也不够威风,无法展示他们欧洲霸主的雄风。

  万万没想到,本来是用来立威的战争,最后埋葬了俄罗斯帝国的霸业,一个大帝国被搞得奄奄一息。

  谈判一开始就陷入了扯淡模式,俄国代表团舌战群雄,除了丹麦代表帮忙外,他们直接陷入了被围攻状态。

  这是敌人多的弊端,如果波兰也算是一个国家的话,这会俄国人面对的就是八国联军。(普鲁士王国、奥斯曼帝国、中亚四国、波兰、****帝国)

  交战国之间的扯皮,其它国家代表自然看热闹了。如果大家都参与的话,俄国人还会更加悲剧。

  普鲁士人的外交活动还是起了作用的,获得了大多数欧洲国家的谅解,他们提供了大量对俄国人不利的证据,显然是准备充分。

  第一天会议结束后,俄外交大臣克拉伦斯-伊万诺夫就知道事情坏了,连夜和奥地利代表韦森贝格密会。

  克拉伦斯-伊万诺夫没有绕弯子,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伯爵阁下,现在我们需要贵国的帮助!”

  沉默了一会儿后,奥地利外交大臣韦森贝格才开口说道:“我们是盟友,相互帮助是应该的,侯爵阁下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俄国人的目的他是一清二楚,然而现在必须要装糊涂,才能取得更加有利的地位,重新确立俄奥同盟中的主导权。

  克拉伦斯-伊万诺夫没有想那么多,欧陆霸权易主成为了定局,无论是落入法国人手中,还是落入奥地利手中,都没有他们什么事。

  俄奥同盟中的主导权,对失去欧陆霸权的俄国人来说,现在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现在的外交局势对我们非常不利,我希望贵国可以发挥影响力,扭转这种局面!”

  一边倒的情况,完全出乎了沙皇政府的预料,在他们的计划中大部分欧洲国家应该会采取中立态度,而不是直接站在俄罗斯的对立面。

  这是俄国人没有来得及转变心态,依然把自己带入了欧洲霸主的角色。

  欧陆霸主时代的俄罗斯帝国,大家就算是非常不满,也没有几个国家敢表露出来,中立就是小国的立场。

  现在不一样了,俄罗斯帝国不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又陷入了内战中,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经大大降低,吓不到欧洲各国了。

  往日里受了气的,这个时候就爆发了。在此之前,沙皇政府也进行了外交公关,看结果就知道他们是帮了倒忙。不但没有拉到盟友,反而把一些国家推到了对立面。

  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寻求奥地利的支持。从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开始,奥地利就在欧洲政治外交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两次建立维也纳体系,更是梅特涅外交的巅峰。一直持续到现在,奥地利在欧洲政治外交上的影响力都是数一数二的。

  这种政治外交影响力,也是弗朗茨一直注意吃相的原因之一。

  普通人看来这种政治外交影响力没有什么用,实际上这保证了奥地利不会陷入孤立状态,避免了陷入举世皆敌的危机。

  现在俄国人就知道被孤立的后果,同时被各国针对,意味着他们在谈判中将陷入被动状态,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结束这场战争。

  韦森贝格摇了摇头说:“侯爵阁下,你太高估我们的影响力了。现在的情况少不了英法的推手,你不会认为奥地利可以对抗英法两国加起来的影响力吧?”

  这种忙帮不得,真要是帮了就后患无穷。要让各国转变外交立场,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没有足够的好处,奥地利为什么要付出这个代价?

  克拉伦斯-伊万诺夫脸色一沉,他知道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如果奥地利肯出手的话,现在这些小国又要中立了。

  什么比不上英法联合的影响力,都是扯淡。实际上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这些小国都是墙头草。

  维也纳体系时代,奥地利可以把英国人驱逐出欧洲,把法国压制在了西欧,把俄国人限制在东欧,靠的就是外交上合纵连横。

  当初吞并南德意志地区引发了欧洲各国的恐慌,不也很快度过了难关?

  “伯爵阁下,我们不会让你白帮忙的。”

  说完,克拉伦斯-伊万诺夫送上一张皇家银行的支票,上面的数字是空白,直接让韦森贝格自己填。

  接过支票,韦森贝格有些哭笑不得。他是这种人么?奥地利可不流行索贿,这玩意儿要是今天收了,明天他就要回家养老。

  这年头奥地利大臣就没有穷鬼,弗朗茨出手还是很大方的,殖民地上有他们一份儿产业,至少也是几千公顷种土地起步。

  这些土地需要自己派人经营管理,很多大富豪都可以不屑一顾,可是这土地附带着封地贵族爵位,就瞬间价值倍增了。

  贵族爵位没有人会嫌多,尤其是带封地的。远在殖民地也没有关系,反正早晚都会本土化。

  为了给后人多留几份家业,韦森贝格把支票推了回去说:“抱歉,侯爵阁下,这笔钱我可不敢收。

  想要让各国转变立场,势必要付出代价,绝对不是靠三言两语就能够解决的。

  如果你们想要摆脱目前的困局,可以从瑞典-挪威开始,北欧联邦正在组建中,这个时候他们必须要顾及丹麦人的感受。

  然后再拉拢德意志联邦,夸大一下普鲁士威胁论就可以了。普鲁士王国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吞并他们是唯一的选择。

  说服比利时也不难,法国人对他们的威胁太大,他们会需要你们帮助的,至少可以让他们中立。

  西班牙、葡萄牙和贵国没有利益冲突,我相信阁下有能力说服他们保持中立。”

  韦森贝格给出了解决办法,能不能做到,这就要看沙皇政府的能耐了。没有利益冲突的国家,都不能让人家保持中立,那还搞什么外交?

  这是列强的底气,不管俄国人怎么衰落,他们仍然是欧洲四大列强之一,综合国力远超普鲁士、西班牙。

  听了这个主意,克拉伦斯-伊万诺夫有些尴尬。这些应该算是常规操作,然而他们之前居然搞砸了,现在要重新补救。

  毫无疑问,除了外交官们“心态”惹“祸”外,游说的出发点选择失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俄国人能够靠外交手段解决问题,还要等到亚历山大三世时期,在此之前他们习惯用武力搞定一切。

  在这种大背景下,外交官能力不合格是正常的。能够达到及格线水平,就算是精英外交官了。

  停顿了一下,克拉伦斯-伊万诺夫还是支票递了上去,非常有礼貌的说道:“谢谢,伯爵阁下!你获得了俄罗斯帝国的友谊。”

  没办事,但是对方给出了主意,钱还是要给的。

  这一套金钱游戏规则是沙皇政府官僚集团内部通行的,克拉伦斯-伊万诺夫已经习惯了。

  实际上,这个年代各国外交部也是腐败的重灾区,在外任职发财不要太简单了。

  原来任职的时候韦森贝格也收过礼,不过随着职位的上升,他逐渐变得爱惜羽毛了起来,怕被竞争对手抓到了小辫子。

  现在不需要办事,这笔钱也就不那么烫手了。

  看在钱的面子上,韦森贝格补充道:“侯爵阁下,这次谈判的难点在东欧地区,这里才是贵国的核心,我个人建议你们先解决远东、近东、中亚地区的麻烦。

  近东地区奥斯曼帝国战场上没有取得成果,打发他们不需要付出多少代价;远东地区我不怎么了解,不过距离太远,应该没有太大的价值。

  中亚地区已经丢得差不多了,索性让放弃算了。只要保护了核心利益,别的旁支末节不值得一提。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上出发,我认为东欧问题,也不算什么大事。以贵国的实力,现在失去的早晚可以拿回来。

  英法小动作不断,如果谈判拖的时间太长,很容易节外生枝。据我所知,普鲁士王国还在扩军备战,很有可能会再次点燃战火。”

  让俄国人迅速完成谈判,结束这场战争真的是好意,毕竟再拖下去,战争再次爆发也不是啥奇怪的。

  按照欧洲的惯例,谈判桌上拿不到利益,那就在战场上去拿。目前的情况,俄罗斯帝国只要敢打,前线的军队就敢输。

  至少东欧战场上,没有半点儿希望。后勤补给不能够保证,战争根本就没法打。

首节 上一节 267/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