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261节

  马泰-托尔斯基的心情很沉重,不要看现在他们的支持者似乎很多,实际上起义成功的几率依然非常低。

  最近两年,革命党人已经发动了五六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最佳战绩,就是占据一座小城市,然后被沙皇军队镇压下去。

  现在需要他们发动起义的人很多,英国人、法国人、普鲁士人、瑞典人……

  除了国际上的后援团,还有国内的革命团体,对改革不满的各方势力集团,包括:激进改革派和利益受损的保守派,以及没有拿到土地的农民……

  这些人希望他们发动起义,却并不希望他们真的推翻沙皇政府。所谓的支持,仅限于让他们给沙皇政府捣乱。

  马泰-托尔斯基关心的问道:“奥古斯特,武器拿到了没有?”

  奥古斯特欣喜的回答道:“放心吧先生,已经拿到了。我还亲自检察过,一百八十条步枪全都是来自奥地利的进口货。”

  马泰-托尔斯基点了点头,从近东战争开始,俄国人就习惯使用奥地利装备了。

  这次起义使用奥地利进口武器,除了好用之外,也要栽赃嫁祸的意思。

  这是英国人惯用的手法,成功了就是大赚,失败了也无妨。他们和俄国人的矛盾由来已久,现在是债多不压身。

  作为执行者,马泰-托尔斯基自然没有意见了。尽管他个人并不反奥,甚至还是俄奥同盟的支持者,但并不妨碍他接受英国人的援助。

  相比之前,现在伦敦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吃相了,没有明火执仗的支持他们,反而经过了普鲁士王国中转。

  这不是英国人改邪归正,主要是身份发生了转变。在此之前,英俄两强争霸世界,双方自然是无所不用其极。

  现在俄罗斯帝国暂时退出世界霸权之争,获得了胜利的英国人就必须要收敛一下,保持一个良好的国际声誉。

  世界霸主不能够全靠武力,更多的还是需要利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这个时期伦敦政府自然要隐藏一下。

  ……

  暗流在俄罗斯帝国涌动,英国人提议和谈也在伦敦开始。

  谈判非常的不顺利,俄国代表要求英国人解除对波罗地海的封锁,遭到了拒绝,谈判陷入僵局。

  谈判并没有影响到战场上,战争依然在继续中。在毛奇的指挥下,普鲁士军队且战且退,波兰起义军被当做炮灰丢给了俄国人。

  接连不断的胜利,让俄军士气大振,这场战争似乎就要结束了。

  看着军事地图,弗朗茨叹了一口气。看似占据了上风的俄军,实际上已经危险了。

  在收缩防线的同时,普鲁士王国的军队数量也正在集中,俄军不断的向前推进,兵力也不可避免的在分散。

  战场已经从白俄罗斯地区转移到了波兰地区,俄国人的本土作战优势也不复存在。

  尽管现在波兰还算是他们的本土,然而波兰人却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这和深入敌国没有任何区别。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汇报道:“陛下,刚刚收到消息,在两个月前远东战争爆发了,俄国人又增加了一条战线。”

  弗朗茨心中一惊,随及又恢复了正常。时间提前了,不过这也正常。

  一方面是英国人的外交手段,另一方面是俄国人现在正处于最虚弱的状态,落井下石谁都会。

  相对于欧洲和中亚来说,远东地区对俄国人的重要性最低,同时也是力量最薄弱的地方。

  现在欧洲和中亚两处战场,已经牵制住了俄国人大量的兵力,就算是沙皇政府想要增援远东地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不是亚历山大二世没兵,也不是他手中没钱。关键是中亚地区已经沦陷战场,要增援远东必须要经过西伯利亚绕道,从欧洲派兵过去,大约要走上一年时间。

  并且军队数量还不能多,不然后勤无法解决。这些限制条件,几乎可以直接宣布,俄国人在远东地区失败成为了定局。

  弗朗茨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转而问道:“奥斯曼人要动手了么?”

  为了让奥斯曼帝国参战,英法奥地利三国都在给他们施加压力。苏丹政府害怕俄国人,同样也怕这三个观战的大流氓。

  英法海军时常在奥斯曼帝国港口出没,借口自然是让他们还钱。奥地利也在西奈半岛磨刀霍霍,大有收复圣地的意思。

  当然明面上,维也纳政府从来没有要求奥斯曼帝国对俄宣战,只是在进行军事演习。

  这不演习结束后,就从西奈半岛撤离了么?半岛上面就留下了一个团的军队驻守,足以证明奥地利没有挑起战争的意思。

  苏丹政府怎么想就不知道了,反正英法给他们下达了最后通牒。要么和俄国人打一仗,要么就和英法奥地利三国干一场。

  这里面威胁的成分居多,然而苏丹政府不敢进行冒险。奥斯曼帝国欠了英法的债务无法还清,奥地利又对耶路撒冷虎视眈眈。

  大家留着奥斯曼帝国,就是让他们牵制俄国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存在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

  不要看俄国人经常赖账,那是他们有赖账的底气。除了这一个例外,剩下的敢赖账的国家,有谁好过了?

  比如说:墨西哥,上一届政府就是因为赖账完蛋的。为了讨债,法国人才出兵墨西哥,并且拥立马西米连诺一世继位。

  远在美洲的墨西哥都没能逃过一劫,近在咫尺奥斯曼帝国就更不用说了,武力讨债是这个年代列强的本能。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回答道:“在英法的支持下,苏丹政府已经发布了全国动员令。

  目前,奥斯曼帝国已经集结了三十万军队,不过他们并不准备进攻高加索地区,而是想要进攻君士坦丁堡。”

  利令智昏!

  弗朗茨脑海中,不由自主的蹦出了这个成语。

  如果是进攻高加索地区,那么还有可能趁机占点儿便宜。未来就算是俄国人要报复,他们利用地理上的优势,还是有机会守住。

  君士坦丁堡就不一样了,这里面的政治利益太大,沙皇政府宁愿丢掉波兰,也不会放弃这里。

  一旦占领了这里,亚历山大二世只能选择死磕到底。不要看俄国人疲于奔命,内部矛盾重重,可是在保卫君士坦丁堡的时候,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弗朗茨冷笑着说:“既然苏丹政府想要找死,那就随他们去吧!正好检验一下他们改革的成果,如果表现不及格的话,奥斯曼帝国也就该寿终正寝了。”

  哈布斯堡家族和奥斯曼帝国也是世仇,弗朗茨自然要继承祖宗的优良传统,拔掉这个东面的隐患。

第418章 俄奥关系遇冷

  1866年10月7日,苏丹政府向俄国公使递交了最后通牒,要求俄国人48小时内交出君士坦丁堡,否则就是战争。

  这份儿战争通牒,没有等到48小时,接到通牒的沙俄公使,直接回复:那就战争吧!

  奥斯曼帝国备战动静那么大,怎么可能瞒得过俄国人呢?作为宿敌,沙皇政府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对奥斯曼帝国的监视。

  俄国外交部也在拉拢奥斯曼人,然而他们拿不出来利益,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

  看到苏丹政府进行动员,亚历山大二世就知道战争不可避免。

  打开地图一看就确定了。奥斯曼帝国的选择不多,周边一共三个邻居。

  地理位置决定了波斯不好打,就算是打赢了也没有多少油水,鸡肋地区苏丹政府没有必要去打。

  奥地利是不敢打,或者说是碰不着,接壤的就西奈半岛,还被茫茫沙漠隔开了。走海路进攻巴尔干半岛,心有余而力不足,登陆的机会都没有。

  就剩下俄罗斯了,近东战争中黑海舰队全军覆没,受限于财政,这么多年依然没有恢复过来。

  有英法支持,无论是进攻高加索地区,还是进攻君士坦丁堡都可以。要封几百米宽的锁博斯普鲁斯海峡太容易了,直接上岸炮就可以搞定。

  苏丹政府苦心准备的战争借口,直接变成了闹剧。

  君士坦丁堡已经集结了八万俄军,俄属巴尔干半岛上俄军总兵力已经高达十五万,相对而言高加索地区才是薄弱点。

  双方都宣战了,仗还是要打的。这次奥斯曼人好不容易,才有了绝对的兵力优势,自然要干一把大的。

  圣彼得堡,接到奥斯曼人宣战的消息,亚历山大二世的眉头皱得更紧了。敌人越来越多,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俄罗斯帝国的战争潜力,实际上已经发动的差不多了,受限于交通和生产力,这已经是他们所能动用的最大兵力。

  东欧五六十万军队要和普波联军死磕,目前还看不到赢得战争的契机,为了防范瑞典趁火打劫,北欧地区也部署了五万军队。

  远东地区还部署了七八万军队,不过因为统治的地方太广,能够投入到***的军队并不多。

  中亚地区三十余万俄军正和敌人苦战,或者说是被人压着打。这部分军队基本上都是临时招募起来的,能够稳住战线就算不错了。

  巴尔干半岛看似兵力充足,实际上十五万俄军最多也就防守住君士坦丁堡,幸好法国人把巴尔干的殖民地卖给了奥地利,不然他们还要多一个潜在敌人。

  高加索地区现在也必须要增兵,谁也不能够保证苏丹政府不是声东击西,万一丢了高加索地区,那么敌人可以一路杀到伏尔加河流域。

  军队不够用了,这是亚历山大二世的真实感受。百万俄军都在战场上苦战,为了支撑这场战争,国内经济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

  打消耗战是最痛苦的,无法投入更多的兵力,人海战术发挥不出来,这对俄军实在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更糟糕的是欧洲各国已经看清楚了俄罗斯帝国的虚实,所谓的百万俄军就是一个笑话,在任何一处战场上,沙皇政府都无法投入百万大军。

  这些变化也影响到了俄奥关系,奥地利人觉得同盟可有可无,俄国人觉得奥地利盟友没有出力。

  财政大臣克里斯坦瓦尔低声说道:“陛下,和奥斯曼的战争爆发后,我们的贸易对象就只剩下奥地利了。

  今年的财政收入,恐怕会创下三十年来的最低记录,明年还有可能持续下降。”

  这样的变故,让财政大臣实在是没有底气说话。尽管责任不在他们,可是没钱了问题就落到他们身上。

  好在之前从犹太人身上发了一笔,不然沙皇政府早就破产了。即便是如此,克里斯坦瓦尔也不敢放松警惕。

  这种横财不可能天天有,按照目前的情况,要不了多久他们又要面临财政危机了。

  亚历山大二世冷漠的问道:“会有多低?”

  “今年的财政收入大约会下降到1.5亿卢布,如果战争持续下去,明年或许会下降到1.2亿卢布。”

  财政大臣克里斯坦瓦尔回答的声音越来越小。要知道战争爆发前,沙皇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突破了3亿卢布,现在直接腰斩。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俄罗斯帝国现在也是四面楚歌,除了北冰洋还安全外,从东欧到远东一路都是战争。

  海外贸易急剧萎缩,昔日粮食出口带来的巨额利润,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与出口贸易较少相比,进口贸易额却在急剧增长。俄国的对外贸易都是用金银结算的,这种变化让国内的金银大量外流。

  财富流失带来的恶果,很快反应到了经济上,通货紧缩已经成为了沙皇政府避不开的社会问题。

  “看来奥地利人又赚了不少。”

  亚历山大二世看似无心的一句话,已经道尽了俄奥关系的转变。我倒霉你发财,再好的朋友关系又会疏远,上升到国家关系中也一样。

  没有人接这句话,俄奥友好依然是政治正确。眼红也罢、嫉妒也罢,这些都改变不了沙皇离不开奥地利的事实。

  ……

  亚历山大二世没有说错,最近奥地利确实赚了很多。因为战争的缘故,博斯普鲁斯海峡被封锁,奥地利很自然的垄断了对俄贸易。

  北欧地区的瑞典也小发了一笔,不过他们国力有限,能够出口的商品不多。

  除了对俄贸易外,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奥地利在农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提高了。俄国人粮食出口,现在只能先卖给奥地利,然后加工完成后再销售到国际市场上。

  这又打击了一波竞争对手,原本购买俄国粮食进行精加工的企业,现在因为缺乏原材料,不得不在国际市场上抢购。

  俄国人和奥斯曼开战后,短时间内国际粮食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又上涨了十个点。这只是一个开始,只要供求关系不解决,粮食价格仍然有可能持续上涨。

  19世纪中期,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都处于饥饿状态,每年都有数十万、乃至于上百万人死于饥饿。

  这种背景下,欧洲粮食短缺显然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提高粮食产量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

  土地各大殖民帝国是不缺的,问题是要开荒种植粮食前期投入不小,市场回报率又不够高。

  要是遇到粮食丰收,有很大可能会烂在地里。不是大家不需要粮食了,更大的问题上很多人买不起粮食。

  这个年代拥有市场购买力的只有欧洲各国,别的地区都是自给自足,不能够自足的地方,那就只能挨饿了。

  购买力限制了产能,遇到突发事件,粮食价格自然会出现短期上涨。或许大家手中有储备,但是资本家要赚钱,炒高粮价也是手段之一。

  这些和奥地利的关系不大,不管国际粮食价格如何变化,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出口国,国内的粮食价格都是非常稳定的。

  作为受益者之一,弗朗茨的钱包又鼓了很多。这已经提不起弗朗茨的兴趣,在工业革命来临的关键时刻,显然是新兴产业更有“钱途”。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皱着眉头说道:“陛下,俄国公使通知我们,因为战争的缘故,他们要提高关税。”

  弗朗茨眉头一皱,提高关税势必会影响到两国的贸易额。可是现在的俄罗斯帝国真的有资本提高关税么?

首节 上一节 261/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