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投送的部队,最多只有两个营。
而这两个营做到了什么呢?
在国防军占据了压倒性数量优势的情况下,一共击溃了六个步兵营,两个机械化步兵营与一个装甲营。
这还是在国防军有着压倒性炮兵与空军优势的情况下做到的。
甚至最后他们也没能把瓦格纳的伞兵部队给留下来,瓦格纳在他们的围追堵截之下成功撤退到了高卢。
如果来的不是瓦格纳的伞兵部队,或者乔把所有的瓦格纳都调过来,在莱茵兰与元首打一仗,会发生什么都不好说。
这让元首觉得自己必须要继续加大力度扩充部队,尤其是需要组建更多装甲部队,并且加强空军建设的同时,现在必须要开始缓和了。
不能让布尼塔尼亚与高卢应为莱茵兰血战而做出过激反应。
于是在火炬游行的火炬还没有熄灭的时候,元首就召见了布尼塔尼亚与高卢大使,向他们保证条顿无意发动战争,与瓦格纳的战斗是一场糟糕的误会。
条顿想要的只是成为一个正常国家,条顿不会有更多的领土要求,收复莱茵兰就是条顿所要求的全部,条顿不想挑战《凡尔登合约》所制定的战后秩序。
如果乔愿意的话,他愿意邀请乔来日耳曼尼亚谈一谈,就在今年举行的日耳曼尼亚奥运会上。
有了元首的承诺,伦敦方面就能够更加方便的将锅甩到乔的身上。
表示乔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执行上出了问题。
《凡尔赛合约》是让各国之间不再爆发战争,而不是挑起战争,乔这种差点引发战争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下不为例,好好反思!
面对伦敦方面的表态,此时乔已经不想再说什么了。
随着运输机队抵达,乔带着部队先返回了波西米亚。
短暂的休息之后,乔回到了普拉格。
在普拉格的海岸上,乔为在这次行动中阵亡的瓦格纳们举行了葬礼。
甚至为此拒绝了前往伦敦,参加乔治陛下的葬礼。
当乔治陛下的灵柩,在伦敦街头缓缓驶过时,乔亲自抬着一名瓦格纳的棺材,走进了这片位于海岸边能够眺望峡湾的宁静墓园中。
乔肩膀上扛着的棺材中躺着的是瓦格纳第二伞兵营的营长。
作为一名老兵,他曾经跟随乔参加过低地国家战役,也曾经和乔一同前往远东。
在他结婚时,是乔为他说的祝酒词,在瓦格纳被伦敦强令进行裁军时,他也是最坚定的一批支持老乔,甚至将自己在大战中获得的勋章,与自己的军官证都寄回伦敦的人之一。
而作为第一批空降部队的指挥官,在乔带着支援部队抵达之前,条顿人最后的攻势中,为了稳定防线他亲自带着突击队在前线摧毁了两辆条顿人的坦克。
直到一发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子弹,让这名胸前挂满了勋章的百战老兵就此倒在了莱茵兰的土地上。
在二营长的坟墓旁,躺着另外六百三十三名勇敢的伞兵。
瓦格纳的葬礼极尽哀荣,虽然伦敦与巴黎方面并没有对此公开表态,但是詹姆与温斯顿都派出了代表前来参加葬礼的同时人革联的代表与北约的高层几乎都悉数到场。
当瓦格纳们的棺材在风笛吹奏《你再也不会回来了吗?》的乐曲声,与仪仗队向天开枪的脆响声中。
人革联的代表看着感叹道“我们今天埋葬的不止是一群勇士,还有旧大陆的和平。”
在这场葬礼结束之后,乔就几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没人知道老乔究竟在干什么,甚至就连过去每年稳定一部的《星球总督》电影,也没有如期上映。
反倒是条顿人用莱茵兰的胜利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意志的胜利》,用来吹嘘国防军那强悍的战斗力。
随着这部电影的上映,荷里活的制片厂,试图联系老乔。
爹!亲爹!你看看条顿人这都拍了什么东西!
你睁开眼睛看看啊!
他们这样拍片,你不得拍一部电影,狠狠打他们的脸?
然而荷里活并没有能够联络到老乔。
就好像老乔从不存在一样。
成功收复莱茵兰,也让元首的声望高涨,他现在几乎成为了全体条顿人的元首,而这种声望。
也让元首能够完成一个过去几乎所有条顿人的领袖都想要完成的壮举,推动条顿与哈布斯堡合并。
就在莱茵兰事件过去一年之后,条顿部队大举开入了哈布斯堡。
有了上次莱茵兰的经验之后,这次与哈布斯堡的合并,条顿进行的非常迅速。
以装甲部队为先导的条顿部队,如同闪电般的进入了哈布斯堡。
但是这次与莱茵兰不同,这次条顿人没有遭受任何抵抗,反而得到了当地哈布斯堡人的欢呼与鲜花。
仅仅用了三天,条顿就完成了与哈布斯堡的合并。
而在国际上,几乎没有人做出任何反应。
就连瓦格纳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那么过去的这一年中,乔在做什么呢?
在备战。
随着条顿控制莱茵兰,伦敦方面光速与瓦格纳切割,巴黎更是只有边境部队自发的接应自己。
乔意识到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巴黎靠不住,伦敦更是靠不住。
所以,现在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第135章 苏台德危机
虽然在很早之前乔就曾经说过,对于瓦格纳的限制,将会是布尼塔尼亚在整个二十世纪最大的错误。
但是当局势真的如同乔预计的那样烂下去之后,要说乔本人不后悔也是假的。
毕竟随着条顿挣脱开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开始大张旗鼓的扩军之后。
乔一度想过,要不要策划一次特种突袭,直接把条顿元首和他的党棍全部弄死。
不过这种想法最终还是由于此时条顿狂热的战争情绪,以及那些对内的镇压机关到处都是,瓦格纳虽然精锐但是终究不是超人而作罢。
于是在瓦格纳的葬礼之后,乔同样开始大规模的整军备战。
由于此时的布尼塔尼亚的政局比较混乱,也就是因为莱茵血战导致布尼塔尼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分歧。
不仅是党派间,甚至党派内部都对血战莱茵这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是阻止战争的最后一次努力,有人认为这是无组织无纪律将布尼塔尼亚带到战争边缘。
而这种争论随着乔治陛下身前的最后一个打给首相的电话被曝光,而引向了高潮。
再加上此时乔治六世新君践祚,而老乔治的葬礼,乔不来,乔治六世的加冕礼,乔还不来,,这就让很多人对于老乔的观感很不好。
毕竟你一个约克来的街溜子,要不是先皇赏识,你也能有今天?
这就导致伦敦现在对于老乔的看法处于一个完全精神分裂的状态,有人觉得现在应该全面与老乔和解,让这个唯一敢和元首作对的人,回国重整军队。
老乔在莱茵兰用一个团就顶住了条顿人,三倍以上的兵力,还能够从容撤离。
这还不让老乔回来重整军备,以防最糟糕的事情发生,这还等什么?!
有人觉得,特么的老乔手里只有瓦格纳的时候,他就敢打莱茵兰,他要掌握布尼塔尼亚陆军,他能打日耳曼尼亚!
绝对不能再增强瓦格纳,我们甚至应该冻结瓦格纳在布尼塔尼亚资产,让老乔知道在没有许可的情况下调动军队是绝对不允许的!
同时陆军内部对于乔的看法也同样矛盾,虽然那些老人们,比较倾向于让乔回来。
但是新人中有不少人觉得,老乔或许还是不回来比较好,毕竟他们中有不少人曾经在瓦格纳服役,那次分歧把大家的关系弄得很僵。
虽然老乔一直不是一个小心眼的人,但是没人知道老乔这次会不会小心眼,毕竟老乔可是能够一气之下拍一部《护国公》几乎指着整个伦敦高层骂的。
所以虽然伦敦方面也意识到了,战争可能爆发,但是除了工厂接到了一些新订单,同时军队规模稍微增加了一些之外,伦敦方面并没有做出更多的举措。
甚至就连当36年弗拉门戈发生政变,进而爆发了内战之后,伦敦方面也没有能够就此事做出任何表态。
虽然伦敦方面没有做出任何表态,但是这不意味着乔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在莱茵兰血战之后,已经嗅到了战争味道,并且在尝试踩下刹车失败之后。
乔就立刻开始为战争做准备。
首先就是虽然在意识形态上有着巨大的分歧,但是乔还是与人革联进行了进一步的和解。
在里加,乔代表北约与人革联签署了一份关于两国边境的谅解备忘录。
双方将会将各自的部队,从双方的边境撤退到至少五十公里之外,只在边境保留必要的警察单位,而这份协议将由双方共同组成的监督小组进行监督。
同时双方的边境警察也会进行合作,对于放松边境管制之后,可能导致的流窜犯罪问题进行打击。
这一协定让不少北约部队从针对人革联的防御任务中解放了出来。
虽然与人革联的进一步和解,让乔解放出了不少部队,但是乔却和巴黎一样,并没有介入弗拉门戈的内战。
一方面是,交战双方都没有向乔递来合同,准备雇佣瓦格纳为他们而战。
另一方面则是,弗拉门戈内战中的双方,无论哪一方都和乔不是一路人。
左派与右派,在乔看来无论哪一派都不是好派。
支持叛乱的长枪党,等于帮条顿人在旧大陆上再制造一个盟友。
支持弗拉门戈的共和政府,等于帮助人革联扩张势力范围。
所以在这场大战中,乔选择保持了沉默。
坐视人革联与条顿人在弗拉门戈把人脑子打出狗脑子。
而在与人革联进行外交上进一步和解的同时,乔也还在外交上进行努力。
这次乔的目标是波兰德,这个位于旧大陆十字路口的国家。
如果波兰德能够加入北约,或者哪怕只是与北约签署一份防御协议,这都能够改善北约的战略态势,打通北约国家的陆上交通。
让波西米亚不再处于一个孤立无援的陆上孤岛状态。
但是乔的这次外交行动却并没有能够取得成功,对于乔递来的橄榄枝,波兰德觉得乔这话跟说了话似的。
哦,为了获取安全而加入北约,有没有可能我们现在就很安全,加入北约才会导致我们不安全呢?
条顿愿意和我们就领土问题,进行和解,莫斯科和我们很熟,巴黎是我哥们,你一个刚刚才从莱茵兰跑路的货,有什么资格和我们说获取安全。
加入你们,然后触怒条顿是吧?
滚滚滚,我们对你的提议,和你的北约没有任何兴趣。
在被波兰德拒绝之后,乔只能选择进一步与波西米亚合作,加强自己这个盟友的战斗力。
随着波西米亚加入北约,虽然在地理上波西米亚与其他北约成员国之间还隔着一个波兰德。
但是这却极大地增强了北约国家的力量,毕竟与地烂,人少的其他北约国家相比,波西米亚在还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的时候,就被称为王冠领地。
这里不仅人口众多,同时还有着哈布斯堡王朝的发达工业。
于是在莱茵兰血战后的一年中,乔大部分时间都在波西米亚,协助波西米亚进行大规模扩军的同时,也与波西米亚的军工部门一同折腾一些可能很快就要派上用处的新装备。
比如在一年前提出需求的应急坦克,此时就已经完成了测试与定型,开始准备投产了。
从常理上来说,一型坦克的设计,测试与定型到投产最快也要两三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