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对接下来强度烈度更大的战事:广西清军的围剿。
冯云山制定的军制已经出台。
上帝会团营时期的军制和后来的周礼军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团营时期的军制较为粗疏。
冯云山初步制定的军制从低到高依次为。
营长(二十五人),百长(一百人),先锋长(五百人),军长(两千五百人)。
在听取了彭刚、萧朝贵、杨秀清、谢斌等人的建议后,冯云山对初步拟定的军制做出了改动,正式出台的军制为。
组长(十二人),排长(三十六人),连长(一百四十四人),营长(四百三十二人),军长(两千五百九十二人)。
上帝会这次编了六个军,合计一万五千五百人。
如果上帝会能赶在广西清军进剿之前将这一万五千五百人训练成军,具备最基本的军事素养。
应对广西省内清军的围剿肯定不成问题,说不定还能反攻打下几座城池。
彭刚这个军的军长为彭刚,副军长为罗大纲。
彭刚红莲村团营的练兵标准和金田团营有所区别,要求会严格很多。
没有被挑选中的一千五百二十名青壮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用进行军事训练。
也要编营入连进行中等强度的军事训练作为预备役兵源,以备战时补充。
余下的非军事人员。
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男性,编为童子营,四十五岁以上的男性编为翁叟营。(古代平民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比现代人恶劣的多,四十五岁以上,确实可以算“老人”了。)
童子营由彭刚的弟弟彭毅、陈玉成、张寒岱负责管理。
翁叟营由他舅舅萧国英、萧国达负责管理。
妇女以及七岁以下儿童编入女营。
女营由彭刚的妹妹彭敏,以及苏三娘、邱二嫂、赵晗薇、彭刚的三个舅娘负责管理。
口粮采取配给制,全部由红莲村圣库发放。
常备部队的两千五百九十二人每人每日配发两斤半口粮。
预备役每人每日配发一斤十三两口粮(1.8清斤,约合现代2.14市斤,1072.8克。)。
妇女、老人每人每日配发口粮一斤三两。
儿童根据年龄婴儿至三岁,每人每日配发口粮五两。
四至七岁,每人每日配发口粮九两。
八至十一岁,每人每日配发口粮十四两。
十一岁至十四岁,每人每日配发口粮一斤二两。
彭刚现在有两万二千一百零五石粮食,按照目前的配给制度,能维持八个月左右的消耗。
当然,粮食实际能够消耗多久,肯定是动态变化的。
人口的增多,后续采买缴获粮食入库,都会影响粮食消耗时间。
彭刚不可能守着两万二千一百零五石粮食什么都不做,就这么干吃八个月。
真这么做那他也是人才。
虽说罗大纲、苏三娘、邱二嫂三部的艇军选择加入上帝会,并被纳入彭刚麾下。
不过并不是全部的艇军艇户都能忍受的了男女别营,生活受拘束的生活。
尤其是罗大纲的旧部,有很多都是老江湖,习惯了自由自在。
对于这些人,彭刚也不强求。
拨给了罗大纲等人一些米肉,让罗大纲做了一顿散伙饭。
临别时彭刚又给每个人发了三两银子、五斗米当盘缠,大家好聚好散,日后有缘再见。
吃完散伙饭,不愿留下的老艇军一一拜别罗大纲。
罗大纲含泪一一送别了他的这些艇军老兄弟。
认识罗大纲两年多,彭刚还是头一回见罗大纲哭得稀里哗啦的。
“都是跟我罗大纲出生入死过的好兄弟啊,怎么就这点拘束都忍不了呢?”送走最后一个艇军老兄弟,罗大纲抹着泪喃喃自语道。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江湖人士,习惯了自由自在,让他们受条条框框的规矩约束,可比杀了他们还难受。”彭刚拍了拍罗大纲的肩膀安慰道。
“也罢,由他们去吧。”罗大纲长叹一声,随即问道。
“接下来你有何打算?去金田团营?”
罗大纲知道彭刚有意和上帝会总部那边保持距离,不过他觉得除了凌十八所部的上帝会分部兵马。
其余的分部的兵马皆以举家举族背井离乡陆续抵达了金田,彭刚现在还不过去,有些不好交代。
“在红莲村也能团营练兵。”彭刚说道。
“我的练兵法子和他们有些不一样,我在红莲村能发挥的作用要比在金田大,再者,我现在也不便过去。”
“现在不便过去?为何?”罗大纲不解道。
彭刚和上帝会的顶层关系都处的还不错,为什么现在会不方便去金田村?
“分部的人马不比总部,总部此前有蒙冲总部的武器做法打制兵器,分部的人很多都只带了个棍子过来。”彭刚笑了笑说道。
“前两天陈承瑢、韦俊、石镇仑来我这换武器,说萧朝贵、杨秀清和韦昌辉正抓紧时间开炉锻铁,打制兵器。”
“这是好事啊,理应如此,打仗不是械斗。总不能让分部的兄弟扛着木棍和清军.清妖干仗吧。”罗大纲更加困惑了。
“不过分部来的新兄弟太多,赶制兵器也来不及,只能收了老兄弟的兵器,晚上悄悄丢进犀牛岭的犀牛潭里。”彭刚说道。
“好好的兵器为何要丢进水潭子里去?”罗大纲挠了挠头,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要这般操作。
武器赶制不及,让有武器的会内兄弟先拿着武器操练,没武器先用木棍竹枪将就着也能练。
“因为过些天,教主要同天父天兄一道,向新分部的教徒们展现天父天兄赐天上神兵于犀牛潭中的神迹!”彭刚忍俊不禁道。
这事是陈承瑢他们代表总部来他兵工厂换武器,额外提出要把武器上的编号铭文给挫掉再给他们。
彭刚才从他们口中得知的此事。
彭刚对红莲村兵工厂武器质量要求比较严格。
连冷兵器出产都要打上铭文编号,方便溯源。
当时韦俊还一板一眼地说,既然是天父天兄赐下神兵,怎么能有凡间文字?
其实彭刚清楚韦俊他们在意的不是武器上的凡间文字。
而是这些凡间文字清晰地写明了这批武器的制造地是红莲村兵工厂。
如果铭文编号和他们金田村韦家的武器作坊相关,他们巴不得铭文越清晰越好。
好让分部新来的教徒们知晓,天父天兄所赐的天堂神兵和他们韦家相关。
这些空虚的名分彭刚也懒得争,反正只要他们拿粮食和物资来换武器就是甲方。
给够粮食物资,不要说戳掉铭文编号,要定制专属铭文编号都成。
彭刚的部队所装备的武器很多都是红莲村兵工厂生产的,都带有铭文。
万一被他们要走,铭文来不及挫就丢进犀牛潭就尴尬了。
恭喜弦哥笔记成为本书第一个执事!加更!今天四更了!向大家求个票!
第113章 治本之策
不仅仅是金田团营那边缺武器。
骤然扩军四倍,彭刚的红莲村团营也缺武器。
虽说此前攻打武宣县城缴获了武宣武库,以及驻防的武宣绿营、团练的武器。
可这批军需彭刚匀了一半给杨秀清,并非全是他一人所得。
冷兵器的缺口比比较小,再有个十几个天,红莲村兵工厂就能补齐冷兵器的缺口,甚至还能囤积储备一些冷兵器。
缺口最大的是热武器。
算上在武宣县城缴获的三门劈山炮、六十五杆鸟铳、九支抬枪。
彭刚现在有十五门劈山炮、四百六十五杆火铳,其中有一百二十杆是燧发铳,以及九支抬枪。
扩编之前,彭刚六个连的火器兵占比正好是一半多一点,和清军绿营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扩编之后,火器兵占比猛跌至不足五分之一。
十五门劈山炮听着虽然多,实际上大都是重量不到两百斤的小炮,说穿了就是大号的抬枪。
这些炮用来打野战,攻打攻打普通民宅尚可。
想要用这些小劈山炮攻城,无疑是痴人说梦。
杨秀清带着两门六百斤的炮强攻武宣东乡的黄家土堡都没啃下来呢,更不用说这些小劈山炮。
原以为在打下武宣城县城后,能搞到一两门重炮日后用于攻坚。
事实证明他想多了。
在武宣的时候他将武宣县城里里外外搜了个遍,也才找到六门勉强能用的小劈山炮。
彭刚因此事耿耿于怀,还专门审问了俘虏来的浔州协绿营守备黄灿以及千总陈南山。
审讯之下才得知,清廷对重炮的控制非常严格。
莫要说武宣县城,哪怕是府城,也没几个有彭刚想要的红衣大炮。
整个广西只有有三百八旗兵驻扎的省垣桂林和军事重镇柳州才有重炮。
重炮短时间内怕是搞不到了。
现在以太平军的实力打桂平城都费劲,更遑论桂林和柳州这两座重镇。
只能等广东副都统乌兰泰进入广西剿太平军后给他当运输大队长送上一波。
这厮是满洲正红旗出身的旗人,一路从火器营鸟枪护军做到了一省副都统,对火器情有独钟,喜欢用火器,目下掌握着广州八旗的火器营。
仅靠自制,短时间是难以填补火器的巨大缺口,在乌兰泰来广西之前,只能想办法打打广西绿营,靠缴获应急。
彭刚编了六个营,每营四百三十二人。
仔细斟酌一番后,决定将四百六十五杆火铳集中使用,装备一个火铳营。
剩下的五个营。
三个营组建为长枪营,先让谢斌带着他们练习长枪。
两个营的艇军旧部,则组建为艇营,让罗大纲、陈阿九带着他们在练步操,明纪律之余操练水战,巩固他们的老本行。
在此之外,利用现有的劈山炮和抬枪额外编练一个劈山炮连和抬枪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