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大清烧炭工 第197节

  “左先生书法不错,我想向先生求副墨宝。”说着,彭刚信步走到书架前,打开底部的一个长条形樟木匣,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张雪白的露皇宣。

  露皇宣,特大净皮,质白如玉、大而托墨、抗老化,墨韵层次分明,为书家推崇。

  露皇宣生产工序繁琐,成品率低,对工艺要求高,是极为珍贵的一种的宣纸。

  永州府知府黄文琛酷爱书法,这些露皇宣原为黄文琛的珍藏。

  彭刚得了这些好纸,部分拿去临摹地图去了,剩下的一部分则还留着。

  彭刚亲自为左宗棠铺纸研墨,左宗棠哪里还好意思拒绝,卷起袖子来到桌前,问道:“北王殿下要写什么?”

  “天下大同。”彭刚掷地有声地说道,“先生请。”

  左宗棠微微点头,提笔挥毫而就。

  待左宗棠书写毕,彭刚凑近细看,尽管他未曾专门学过书法,也觉得左宗棠的字写得很好奔放而不失端正严整,字字收放自如,写得很好,很有特点,称赞道:“肃然森立、劲中见厚、敛展自如、骨肉丰腴,体如鹰、势如龙,好字,好字。”

  “北王殿下过誉了。”左宗棠轻轻将笔放在笔架上,说道,“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欲使天下大同,何其难也。”

  “仓廪足和知礼仪,若天下兆民人人温饱,大同之世不远矣。”彭刚一面细细欣赏着左宗棠的字,一面说道。

  “不远矣,那便还不是大同之世。”左宗棠抬头看向彭刚,“天下兆民人人得以温饱,为何还不是大同之世?”

  “患不均。”彭刚坦言道。

  “是这个理。”左宗棠看不透的人不多,彭刚是其中一个,其见识见地,不该是他这个年纪能有的,他沉思一阵,开口说道。

  “均字,是自古以来最难写的一个字。北王殿下的檄文,左某在衡山县就曾拜读过,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新朝的能力,左某相信以北王殿下的韬略,或许能够做到,只是这平均地权的口号喊出去,将来要是做不到,北王殿下又当如何收场?”

  “我只需做的比伪清好即可。”彭刚说道,“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

  他这辈子肯定是见不到所谓的大同之世,但他可以做得比清廷更好,为后人打下基础,距离理想中的大同之世更进一步。

  左宗棠凝思良久,问道:“左某若愿出山为北王殿下的臂膀,北王殿下,愿许左某何职?”

  “暂为幕僚之长,日后打下基业之地,无论先生是想在中枢为枢臣,还是愿意到地方施展平生所学,为一方疆吏,造福百姓,任凭先生选择。”彭刚十分坦率地开出了价码。

  彭刚诚意十足,足到让左宗棠都有些不好意思。

  骆秉章自认为的礼贤下士和彭刚比起来都相形见绌。

  诸葛亮所求遇的明主,也不过如此吧。

  彭刚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他左宗棠要再扭捏作态,就说不过去了。

  “左某愿为北王殿下的幕僚之长,只是还请北王殿下暂时莫要将此事泄露出去。”左宗棠肃穆而立,朝彭刚拱了拱手说道。

  “左某在长沙府还有些虚名,待北王殿下挥师北上,进入长沙府地界,左某愿为说客,说服一些当地饱学之士来投,再不济,左某也会争取些以往的学生过来。”

  “先生宽心,我定护先生家人安全。”彭刚满意地点点头说道。

  左宗棠是只身来的零陵,他的家人故交都在长沙府,担心家人的安危乃情理中事。

  要是左宗棠薄情寡义,毫不顾及家人旧友,彭刚反而不敢用左宗棠。

第240章 衡阳改编

  虽然杨秀清比彭刚和冯云山更早抵达衡州府城衡阳,但东殿的兵马并未全部汇聚于衡州府。

  杨秀清本人统带一部分兵马进驻了衡州府,并在衡州府内招兵纳新。

  北殿在衡州府招兵纳新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衡州府境内优质的兵源早已被北殿征召的差不多了。

  杨秀清的要在衡州府征纳北殿不要的歪瓜裂枣,市井游手,那是杨秀清的事情,彭刚和罗大纲都没有什么意见。

  比之他殿重数量,北殿征纳新人更为看重质量,于数量倒不是很在意。

  彭刚和罗大纲两人虽然长时间坐镇于永、衡二府的府城。

  可他们在零陵城、衡阳城两座城市征纳的新人反而是少数。

  左军的多数湖南新人,是专门派人到远离城市的矿场和贫困村落所征召的。

  东殿的另一部分兵马,则由杨辅清等人统带,于衡州府城以东的茶陵州、攸县两地招兵买马。

  从郴州北上入永兴、安仁、攸县、茶陵州,这是历史上太平军的进军路线。

  毕竟历史上太平军与蓑衣渡丢失了大量船筏,后续未克永州府、衡州府二府,无法直接走湘江水道进兵长沙,只能取道清军力量更为薄弱的湘东地区。

  按理说北殿已占领永、衡二府,进军长沙城的道路畅通无阻。

  攸县、茶陵州这些湘东的小州县已经没有太大战略价值和军事价值。

  杨秀清仍旧让杨辅清攻打这些地方,在这些地方征兵,估摸着是对扩充东殿势力心怀执念吧。

  杨辅清攻占攸县、茶陵州,从广义上讲,太平军已经打进了长沙。

  清朝湖南长沙府的面积高达3.9万平方公里,是后世长沙市的三倍还多,后世株洲、湘潭等地清时皆处于长沙府行政区划之内。

  攸县、茶陵州两地属于长沙府所领的一州十一县,不过位置较为偏远。

  及至五月二十三日。

  位于宝庆府的韦昌辉和石达开尚未抵达衡阳城,这倒不是韦昌辉和石达开二人不听杨秀清的调令,想被杨秀清打板板。

  而是因为宝庆府河衡州府之间无河流相通,宝庆府境内山地丘陵又多,走得会相对慢一些。

  在等韦昌辉、石达开的这段时间里,彭刚对左军进行了改编。

  考虑到现行的编制广西老兵和湖南新兵泾渭分明,新老部队战力太过悬殊。

  除了原来的一营改编为教导营,人员不做拆分调动,负责彭刚的警卫工作,承担部分训练新兵的任务外。

  其余的部队,人员打散混编,广西老兵和湖南新兵各占一半。

  并于营以上设团,一团领四营。

  根据新的编制,设立了七个团,二十八个营,每团皆下辖四个营。

  其中一团、二团、三团、四团、五团为步兵团,六团为水兵团,七团为工兵团。

  一团团长为陆勤,副团长为衡阳一战中立下先登之功的彭勇。

  二团团长为李奇,副团长为原湘南天地会首领李严通。

  三团团长为谢斌,副团长为东乡三里墟会战中临阵起义,攻占楚军炮台,随后又立下夜袭雒容县城之功的杨虎威。

  四团团长为程大顺,副团长为侯继用。

  五团团长为陈敢,副团长为萧茂灵。

  六团团长为陈阿九,副团长为陈淼。

  七团团长为全州一战献穴地攻城之策,并拿下先登之功的广西象州矿工刘永固,副团长为原湘南天地会首领刘代伟。

  炮兵部队的重炮连和劈山炮连升格为重炮营和劈山炮营。

  和步兵、水兵部队所不同的是,炮兵的后备兵源有限,重炮连还缺乏重炮。

  因此两个炮兵营都处于缺编状态,重炮营实际上仍旧只有一个连的在役人员。

  劈山炮营的情况则要相对好些,实际上有两个连的在役人员。

  彭刚的弟弟彭毅时常向彭刚抱怨,左军后勤系统的圣库,没有一支专业的武装力量。

  这次衡阳改编,彭刚满足了彭毅的要求。

  让原来的四营长丘仲良从其他步兵部队,以及三期学员中挑选了五十名文化程度比较高,能写会算的基层军官和学员,充当基层军官。

  兵源方面则是从除了教导营以外的步兵部队中从优拣选了七百余名年龄二十五岁以下的年轻士兵,组建了北殿后勤系统的直属武装:税警营。

  税警营由丘仲良担任税警营的营长,并专门抽调了五名文化程度较高,数学比较好的三期学员担任随营学堂的教师。

  负责税警营士兵的脱盲工作,教授他们识文断字和数学。

  此外,正式设立的专门的情报局,由邱二嫂担任局长,刘统伟担任副局长,专门负责收集整理情报。

  吸纳了湘南的新人,左军的常备兵兵力首次突破了两万人。

  这次改编,彭刚正式颁行了军衔制度。

  军官军衔暂时分为四等十级:元帅;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士兵分为二等五级: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元帅为彭刚,少将为罗大纲,大校为主管后勤的彭毅。

  团长授予上校军衔,副团长授予中校军衔,营长授予少校军衔,副营长授予大尉军衔,连长授予上尉军衔,副连授予中尉军衔,排长授予少尉军衔,副排长授予准尉军衔。

  参谋部的参谋长为上校军衔,其余参谋为中校军衔。

  于清泉县衙署完成北殿的整编工作,彭刚伸了个懒腰,走出西花厅,在县衙内散步,活动活动筋骨。

  衡州府和长沙府一样,有两个县附郭。

  衡州府城由衡阳、清泉二县附郭。

  杨秀清是个极为重视排场的人,入驻衡阳城后,衡州府府衙署便被杨秀清征占为东王府。

  初时,罗大纲心有不忿,不愿让出衡州府府衙,认为凡事都有个先来后到。

  杨秀清一来衡阳就要霸占衡州府府衙,行径未免过于霸道了。

  彭刚倒不在意这些虚礼,出于反清大局考虑,还是让罗大纲让出了衡州府府衙。

  只要杨秀清不在衡州府砸文庙,毁人宗祠,在衡州府境内胡来瞎搞,让他座府衙也无妨。

  反正他们在衡州府也待不了多久了。

  让出衡州府府衙后。

  冯云山的南殿和彭刚北殿,分别以原来的衡阳县县衙、清泉县县衙为南王府和北王府,于两座县衙下榻办公。

  彭刚正散着步,思虑着下一部的作战计划,不知何时,左宗棠突然凑了上来,冷不丁问了句:“北王殿下,你要王妃不?”

  “未遇佳人,尚无此念。”彭刚打趣道,“左先生这是要给我做媒?”

  纯粹的爱情在任何时代都弥足奢侈,彭刚不奢求在这个时代找到纯粹的爱情,到了他这个层次,婚姻说穿了不过是联姻形势的利益交换罢了。

  婚姻之事,彭刚还真没有认真考虑过。

  倒不是说他不近女色,一来,当务之急应以事业为重,无暇顾及儿女情长。

  二来,他至今没有找到值得他联姻的对象。

  “北王殿下可知船山先生?”左宗棠一面跟上彭刚的脚步,一面问道。

  “湖湘经世致用的种子便是船山先生播撒下,有所耳闻。”彭刚微微点头说道。

  王船山即王夫之,前明遗民。

  抗清失利,对南明失望透顶的王夫之晚年回到了衡阳隐居,定居石船山湘西草堂隐居著述,故名船山先生。

  其后代亦居于石船山湘西草堂,避世不出。

  “道光十九年,船山先生六世孙王世佺同新化邓湘皋一起合刻《船山遗书》之时,我曾到湘西草堂拜访过王世佺。

  左某记得王世佺有两个孙女,年龄比北王略小一些,正合适。王家七代人不曾出仕清廷,身家也算清白。

  娶妻娶贤,王家的家风素来很好,王世佺的孙女,想来是德才俱佳的良配。北王殿下若有意,左某愿为北王殿下牵线搭桥。”

  说到这里,左宗棠顿了顿,补充说道。

首节 上一节 197/2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